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鄴城遺址

鎖定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邯鄲市臨漳縣,是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 [5]  為中國古代都城規劃肇始地,在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具有承上啓下的重要意義。 [25] 
臨漳古稱鄴,春秋齊桓公時期始築,距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具有重大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 [28]  鄴城由南北二城構成。鄴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營建國都,曹丕代漢移都洛陽,以此為北都後趙東魏北齊相繼定都於此,承光元年(577年)北齊亡,此城衰落。鄴南城為東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鄴北城南牆而建,毀於隋代。 [22] 
鄴城是南北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舞台,其歷史定位高度契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主題。 [27]  鄴城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佔有輝煌地位,堪稱中國城市建築的典範。全城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這種佈局方式承前啓後,影響深遠。首次體現“先規劃、後建設”的城市建設理念。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有獨特地位,是中外歷史界關注點。是東亞地區古代都城建設的樣本,特別是它對後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築,都有很大借鑑和參考價值。 [21]  被中國古都學會認為“中國古代都城建設之典範”。譽為東亞都城建設的“祖庭”。 [35] 
鄴城都城制度上承秦漢、下啓隋唐,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歷史學家陳寅恪、考古學家宿白對此均有高度評價。 [38] 
1988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05年列入“十一五”期間中國100個重要大遺址保護項目。 [6] 
中文名
鄴城遺址
地理位置
河北邯鄲市臨漳縣
所處時代
曹魏-北齊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鄴城遺址歷史沿革

鄴城遺址先秦時期

臨漳古時稱,相傳為黃帝後裔顓頊帝孫女女修的兒子大鄴的封地。
公元前658年,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首築鄴城,並作為他稱霸中原的戰略之地營建,鄴城逐漸興起。戰國時期,魏文侯定為陪都,一代廉吏西門豹、史起先後為鄴令,革除陋習,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城很快成為繁榮富庶、易守難攻、交通便利的戰略要地。 [35] 

鄴城遺址秦漢時期

東漢末年,曹操居鄴,興霸業、築銅雀三台,為曹魏建立奠定基業。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營建的國都建鄴北城,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後,以此為北都。同時,建安文學發祥地、中軸對稱都城建設規劃肇始之地。
204年,官渡之戰後曹操佔據鄴城,開始按照王都規制大規模營建,並作為其統一北方、兼併羣雄的根據地。曹操為增加城市功能,先後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銅雀、金虎(後改稱金鳳)、冰井”三台,建置了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開設了專門用於商貿流通的商業市場,鄴城迅速成為全國文化、經濟中心之一,開啓了它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的序幕。 [35] 

鄴城遺址魏晉時期

西晉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的名諱,又因北臨漳河,故改名臨漳。 [35]  它曾先後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從204年到577年,長達370餘年之久,故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稱譽。鄴城的國都地位與南京相當,兩者同為“三國故地、六朝古都”。南京是三國時期吳的都城,鄴城是魏的都城,南京是“南六朝”,鄴城是“北六朝”,兩者均未實現全國範圍的大一統,但都歷經多個割據王朝。 [35] 

鄴城遺址北朝時期

進入東魏北齊後,鄴城發展登上歷史高峯。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權臣高歡挾持孝靜帝元善見從洛陽遷都鄴城。彼時,已歷時300多年的鄴北城破爛不堪,且據記載“户四十萬”由洛陽遷至鄴城,為解決安置問題,於是依着鄴北城的南城牆建起了鄴南城內城,其外圍還有更大規模的外郭城區。538年營建了規模更加宏大的鄴南城。別出心裁將城垣的平面佈局由方形改為烏龜形狀,成為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龜形城”。 [29]  自此,鄴城包括北城與南城兩個部分。北齊時期,大幅重修鄴北城、鄴南城,力度更超過後趙和曹魏時期。此時的鄴城,經過幾代人的精心設計和經營,在城市規模和功能上日趨強大完善,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地位的國際性大都市。 [35]  東魏北齊時,佛教成為國教,鄴城作為國都,成為全國佛教傳播活動的中心。僅鄴城周邊就有大型寺廟4000餘座,僧尼8萬多人。 [37] 

鄴城遺址逐步毀滅

但鄴城很快衰敗了。577年,北周滅北齊,改鄴為相州治所,鄴城從國都降到州。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從鄴起兵反對外戚楊堅擅政,旋即失敗。鄴城為都多年,民風彪悍,城池堅固,楊堅擔心故都鄴城再起叛亂,下令把所有鄴城百姓連同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一律南遷至四十五里外的安陽,並下令徹底摧毀鄴城。 [35] 
至此,宮殿拆除,城牆推毀,漳河氾濫,一代名都鄴城成為廢墟,逐漸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可以説580年後,鄴城基本淪落成郊野。 [35] 

鄴城遺址考古發掘

1957年後調查發掘。 [3] 
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北京大學俞偉超曾到鄴城遺址,第一次用現代考古學方法進行考古調查,堪稱鄴城考古的開端。 [35] 
1976年開始,經過多年的鑽探,基本弄清了鄴南城的範圍。鄴南城的西牆,自鄴鎮對岸起,經河圖至東義城村東北,然後向東,經張彭城村北,至洛鞍台,然後拐向北,經仁行村西,劉太昌村東,至漳河南岸。土築的城牆夯打十分結實。西城牆,三個城門,門道寬25米左右。 [6] 
鄴北城只剩三台遺蹟,根據《水經注·濁漳水》記:“鄴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為基。”“其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飾裱以磚。”1996年和2001年的考古發掘中,在鄴北城的南牆(位於現漳河河道北)下,發現了一處磚券的地下秘密通道,推測或是通往水路的水門,或是軍事設施。 [6] 
1983年,中國社科院鄴城考古隊進駐臨漳,經過持續勘探、發掘並揭露出宮城、建築基址、城牆、城門、護城河、道路、渠道等豐富的城市元素,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經考古發掘的遺蹟和遺物,其科學性、藝術性、完整性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是研究、展示鄴城遺址的重要基礎。先後出土並徵集文物7000餘件,其中與佛教有關的佔多數。2002年考古發掘的北朝佛寺塔基,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東魏、北齊佛寺方形木塔遺蹟,是迄今確認的中國乃至東亞同類佛塔建築的最早實物資料,對鄴南城外廓城的尋找也具有重要意義,這項考古收穫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6] 
2012年在鄴城城牆附近發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23] 
從2015年開始的考古勘探和發掘,累計勘探鄴南城宮城面積約27.4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8524平方米。遺址內出土了大量高級別的建築材料和宮廷用具;確認鄴南城宮城內部位於軸線上可圍合的宮院牆址,新發現了一批規模宏偉的宮室建築 。 [15] 
2022年6月16日,經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鄴南城宮城內部位於軸線上可圍合的宮院牆址,還新發現了一批規模宏偉的宮室建築。 [16] 
2023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建的鄴城考古隊透露,經持續勘探和發掘,已確認位於鄴南城宮城中軸線北部的206號大殿為東魏、北齊時期皇帝寢宮。 [18]   
2023年3月,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建的鄴城考古隊瞭解到,經對核桃園北齊大莊嚴寺勘探與發掘,在6號基址與9號基址之間新確認了11號基址,並於11號基址出土兩件大型獸面瓦件。 [31] 
2023年4月,鄴城考古新發現與史料記載之間的差異引發關注。 [33] 
2023年度考古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東魏北齊鄴城宮城東北部宮牆與宮牆外建築的平面佈局、建築結構及相互關係,“千秋門”遺址的發掘系首次對鄴城宮門類遺蹟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鄴城遺址遺址規模

鄴城遺址位於臨漳縣鄴鎮一帶。根據考古勘探確認:位置分鄴北城和鄴南城兩大部分。 [6] 
鄴城遺址的鄴北城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的都城。534年東魏自洛陽遷都鄴城,其後始建新城為鄴南城,鄴南城為東魏、北齊兩朝的都城。 [30] 
大體呈日字形。鄴北城為曹魏時期的城市佈局,為曹操主持建設。北城東西七華里,南北五華里,外城共設七個門,南面三個分別為廣陽門、永陽門和鳳陽門,北面兩個分別是廣德門和廄門,東西各一個門,分別是建春門和金明門。
二城規劃嚴整,佈局合理,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名城。但因鄴城屢經漳河沖決,著名的“三台”,金鳳台、銅雀台有部分基址,而距今1800餘年的冰井台,在中科院和省考古隊2011年對鄴城遺址搶救性保護工程中,發現了藏煤遺存,為《中國煤炭史》中記載“中國曹魏冰井台是貯藏煤炭最早的地方”提供了實證。 [6] 
2022年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以來,臨漳縣圍繞三台-廣德門-博物館區域、鄴南城宮城區、南郊寺院與禮制建築區三區,廣德門-三台、鄴南城宮城區-朱明門-核桃園北朝佛寺兩線開展工作,實施核桃園北朝佛寺遺址保護展示、鄴城遺址環境整治項目、朱明門遺址保護展示、鄴南城宮城區206號建築遺址保護展示等多個保護展示項目。對金鳳台、銅雀台台基的四至範圍、長明溝與三台以及城市的關係、西城牆與三台之間的銜接關係等地下已探明部分做了地面標識展示,完成三台模型、農耕場景、操練水軍地雕、螭首、鄴城文化廣場、雲紋瓦當等多個展示節點。隨着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逐步推進,鄴城遺址面貌已初現雛形。 [26] 

鄴城遺址北鄴城

鄴城三台遺址 鄴城三台遺址
北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東西7裏,南北5裏,周設6門。實際勘測結果為東西2400米,南北1700米,規模略小於文獻記載。一條連接建春門和金明門的東西大街將鄴北城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部中央為宮殿區。西為禁苑銅雀苑,又稱銅爵苑,銅雀苑既是遊園,也是建安(鄴下)文人的重要活動場所。曹操在銅雀(爵)苑西側的西城牆上修築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鳳)台、銅雀台、冰井台。 [24]  三台均為曹操規劃修建,是中國古代台式建築的巔峯之作。內設馬廄、武庫。宮殿東面為貴族聚居區戚里及衙署。城南部為居民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
穿過鄴北城中間的這條河稱為長明溝,是引漳水而通往城內,是鄴北城主要的用水來源。曹魏時期,漳河在鄴北城城外北面流過。因漳水氾濫與改道,臨漳縣內鄴城遺址遭到嚴重破壞,今地面所存,僅金虎台銅雀台等部分殘基以及瓦當、青石螭首等遺物。鄴城西北,為東魏、北齊陵墓區。
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長壽、吉陽、永平、思忠四里。北鄴城規劃整齊,交通便利,對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設產生過深刻影響。
鄴北城佈局前承秦漢,後啓隋唐,它中軸對稱制度、單一宮城佈局、明確功能分區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史影響深遠。後來的鄴南城、隋唐時期的長安城、洛陽城,元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均沿襲於此,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鄴城建造而成。

鄴城遺址南鄴城

南鄴城東西6裏,南北8裏60步。實測東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垣迂曲,牆外有護壕。宮城設在城北部中央,宮北有後苑。居民區分設裏坊。正南門朱明門已經發掘,為三門道,門南側有方形闕樓夯基。
東魏時期,鄴南城在鄴北城的基礎之上續建而成。南城緊靠鄴北城,二者合二為一,共用一牆,北城南牆即南城北牆,鄴南城的北門就是鄴北城的南門。

鄴城遺址出土文物

鄴城遺址出土的佛造像
鄴城遺址出土的佛造像(3張)
2012年3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臨漳縣鄴城遺址東部北吳莊(臨漳縣下轄村莊名)佛造像埋藏坑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1949年以來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各類佛造像2895件。這批佛教造像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時代跨越東魏、北齊至唐代初期,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造型都是罕見。 [2]  [4] 
北吳莊佛造像為首批修復完成的佛造像的代表文物,其中“龍樹背龕”的佛造像精美絕倫,為中國北方佛教史上首次發現。 [11] 
鄴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是中國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穫之一。規模宏大(長400米)、地理位置重要(鄴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無疑具備了皇家寺院的氣派。據説當時的統治者將國庫收入的1/3用於建設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國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 [11] 
2023年3月,經對核桃園北齊大莊嚴寺勘探與發掘,在6號基址與9號基址之間新確認了11號基址,並於11號基址出土兩件大型獸面瓦件。其表面呈黑光,寬42釐米、高48釐米,規格較大,上端彎曲呈弧形,正面模製出高浮雕的獸面,顯示出獨特的時代特性和建築級別。這是鄴城遺址首次經科學發掘出土且保存完好的大型獸面瓦件。 [32]  宮城區還出土大量高級別的建築材料和宮廷器具,遺物數量眾多、規格很高,極大豐富了對北朝晚期建築、雕刻、陶瓷、金屬製品等工藝技術的認知。 [39] 

鄴城遺址遺址保護

鄴城遺址分佈圖 鄴城遺址分佈圖
1988年,鄴城遺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列入中國36處大遺址之一。總投資1億多元的鄴城博物館是依據《鄴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實施的一項文化工程,位於鄴城遺址保護範圍以外,鄴北城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距離鄴北城的北城牆基址約380米處,主要用於收藏和展示鄴城出土文物,弘揚鄴城歷史文化,承擔鄴城歷史研究和傳播任務,兼做鄴城考古工作站。博物館採用漢代建築風格,佔地65畝,建築面積5228平方米。此次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300件(組)。 [9-10] 
鄴城遺址中“鄴北城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河北省文化產業“三個十”之“十大文化產業項目”推薦名單中,這是已知的邯鄲市惟一一個入選的省級文化產業項目。 [8] 
2012年10月22日鄴城遺址產業園(鄴北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已經成功入選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產業項目”,這是邯鄲市惟一入選的文化產業項目。 [7] 
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13] 
2022年12月16日,鄴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為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17] 
臨漳縣在國家和省市文物部門支持下,堅持“保護與利用並重、傳承與創新融合”的思路,對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細則》,全力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實施鄴城核桃園北朝佛寺保護展示、鄴城遺址環境整治等工程,建設鄴城博物館,完成保護性徵地等工作,打造集遺址保護、現代考古展示、考古科學研究、科普研學宣傳、休閒觀光於一體的考古景觀,助推遺址可持續傳承,讓沉睡的文明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36] 

鄴城遺址主要景點

鄴城遺址遺址沙盤

2012年8月16日開館的河北邯鄲鄴城博物館,首次展示了鄴城遺址1:600沙盤。鄴城遺址原貌首次以實物形式展露在世人面前。
沙盤是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鄴城考古隊近30年的考古勘探成果製作,展現了當時鄴城內廓城的全貌以及部分外廓城,沙盤總面積約600平方米。
鄴城博物館遺址沙盤 鄴城博物館遺址沙盤

鄴城遺址鄴城博物館

邯鄲市臨漳縣鄴城博物館是該縣鄴北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總投資65億元。2009年8月11日,鄴城博物館奠基興建。2011年1月,博物館主體建設完工。
鄴城博物館
鄴城博物館(21張)
鄴城博物館址選定在鄴城遺址保護範圍以外、鄴北城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距離鄴北城的北城牆基址約380米處。
鄴城博物館採用漢代建築風格,佔地65畝,建築面積5228平方米。此次博物館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300件(組)。
博物館大門外的人面瓦當照壁牆為該館的標誌性建築,上面的造型是仿造鄴城遺址出土的前燕時期半人面瓦飾件以約1:50等比放大建成。博物館主館的外形是依據鄴南城的正南門朱明門的意象而建,東西長65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為鄴北城的千分之一,由城樓、城門和城牆共同組成。博物館中間門洞是參考有關文獻記載及鄴城考古隊在鄴南城朱明門遺址發掘現場情況而仿製。
主館主要包括6個展廳,展示了鄴城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面貌,包括曹魏鄴城、東魏北齊鄴城等。其中第五展廳是該館一大特色,是專門的佛造像展廳,名字為“中國北方佛都—六世紀鄴城佛教”。

鄴城遺址所獲榮譽

2014年,第20屆亞洲旅遊業金旅獎頒獎典禮上,鄴城遺址產業園榮獲“第20屆金旅獎·十大文化魅力旅遊目的地”稱號。 [1] 
2017年,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19] 
2021年10月,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12] 
2021年12月,入選“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14] 
2022年12月29日,鄴城遺址與趙王城遺址碑國家文物局公佈第四批共19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 
2023年6月,入選“2018-2022年河北十大考古發現”。 [34] 
2024年1月,入選河北公佈2023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4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