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鄴下

鎖定
鄴下,位於河北臨漳鄴鎮,古時鄴城的別稱(遺址主體位於今河北臨漳縣境內)。獻帝建安時,曹操據守鄴城。建安七子及其他詩人環繞在其周圍,在創作上形成一種“梗概多氣”的詩風。故建安七子又被稱“鄴下七子”。
鄴城遺址,由鄴北城和鄴南城兩座相連的城址組成,總面積達5000萬平方米,現今的漳河橫貫其間。鄴城城制初具於東漢後期,經曹魏後趙東魏北齊不斷改進,最終在鄴南城的制度中得到總結。鄴城城制開啓了隋唐都城制度,影響及於明清之北京;並於六七世紀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對平壤城、開城漢城藤原京平城京等起了重要影響。鄴城是中世紀東亞都城城制系統的源頭。 [3] 
中文名
鄴下
所屬地區
河南省安陽市

鄴下名稱稱呼

,史書或稱“鄴下”、“鄴城、”“鄴都”等,而以“鄴城”和“鄴下”為常見。

鄴下修建規模

鄴是3-6世紀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城由南、北二城構成,坐北朝南,佈局規整,形制呈橫或縱長方形。宮城位於都城北部中央,以宮城主建築為基點設一南北中軸線,宮城、郭城相套呈"回"字形,主要建築圍繞基本點沿中線左右對稱佈置。城內街路縱橫交叉,形成棋盤狀街區,每一街區即一里坊,坊市位於宮城南之中線兩側,城門名按方位、四時命設,其設計規劃反映出建造者的"天象"意識,力求"天、地、人"和諧。這一城制初具於東漢後期,經曹魏、後趙、東魏、北齊不斷改進,最終在鄴南城的制度中得到總結。鄴城城制開啓了隋唐都城制度,影響及於明清之北京;並於公元六七世紀傳播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對平壤城、開城漢城藤原京平城京等起了重要影響。東亞各國古都城制沿承因革,形成各自的城制系統,又因其共性,構成中世紀東亞都城城制系統,而這一系統的源頭均在鄴。 [3] 

鄴下文化影響

漢末建安年間,天下的權柄實際上已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氏父子喜好文學,獎勵風雅。憑藉着優勝的政治地位和非凡的文學素養,對當時的文壇產生強烈的凝聚力。那些因社會動亂而被迫流亡於各地的文人學士,先後遊息於曹氏的根據地鄴城銅雀台,環繞於曹氏周圍,連輿遊宴,吟詠詩文,抒寫憫時傷亂、救世濟民的悠悠心曲和烈烈壯懷,掀起了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形成一個彬彬之盛的鄴下文人集團

鄴下考古發掘

2012年1月,鄴城考古隊在臨漳縣北吳莊鄴城城牆附近發現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東魏、北齊石造像及殘件,是所知建國以來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這也印證了鄴城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方佛都添加了有利證據。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