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道傳

(朝鮮王朝開國元勳)

鎖定
鄭道傳朝鮮語:정도전,1342年 [36]  —1398年),字宗之,號三峯,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改革家,朝鮮王朝開國元勳。
鄭道傳本貫奉化(今韓國慶尚北道奉化郡),生於丹陽。他自幼博覽羣書,崇尚性理之學,在高麗末年通過科舉入仕,作為新興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而與守舊的世家大族對立,因此遭到流放。後投靠將領李成桂(後來的朝鮮太祖),並輔佐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他因佐命開國之功受封奉化君,後晉封奉化伯,負責新王朝典章制度的創設。但他在國內捲入王位之爭,外部則因表箋問題被明太祖朱元璋追究責任,圍繞他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終於在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遠(後來的朝鮮太宗)所殺。朝鮮高宗追贈諡號“文憲”。有《三峯集》傳世。
鄭道傳主張實行科田法,加強中央集權,大力崇儒排佛,謀求富國強兵,並主導規劃新都漢城(今韓國首爾)。因為他在朝鮮王朝建國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故後世韓國史家稱其為“王朝的設計者”。 [45] 
(概述圖為韓國畫家權五昌於1994年繪製的鄭道傳標準影幀 [46] 
本    名
鄭道傳
宗之
三峯
所處時代
麗末鮮初
出生地
丹陽三峯
出生日期
1342年(至正二年)
逝世日期
1398年10月6日(洪武三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主要作品
三峯集
主要成就
輔佐李成桂開創朝鮮王朝
規劃新王朝的典章制度
官    職
門下侍郎贊成事、同判都評議使司事、判三司事、判義興三軍府事等
爵    位
奉化縣忠義君(高麗封)→奉化君(朝鮮封)→奉化伯
諡    號
文憲

鄭道傳人物生平

鄭道傳早年好學

鄭道傳生於母家丹陽三峯(今韓國忠清北道丹陽郡島潭三峯),他的高祖父鄭公美還只是户長,曾祖父鄭英粲開始入仕,官至秘書郎同正,祖父鄭均官至檢校軍器監,父親鄭雲敬官至刑部尚書,被《高麗史》列入“良吏傳”,曾作為書狀官奉使元朝,並與高麗名士李谷結為忘年之交。後娶散員禹淵(又作禹延)之女,生下鄭道傳。 [1] 
鄭道傳長大後,拜父執李谷之子李穡為師。他自幼好學,博覽羣書,與同門切磋琢磨,其文章“汪洋渾厚,博大奇偉,有古作者之風”,令同門折服。 [2]  不過,他當時主要還是“習聲律為對偶語”,即研習詞章之學,後來聽到同學閔安仁説鄭夢周在研究性理之學,並推薦《中庸》《大學》兩書,於是他開始接觸性理學。 [3] 

鄭道傳宦海沉浮

鄭道傳家譜圖 鄭道傳家譜圖
至正十年(1360年),鄭道傳中成均試,兩年後在洪彥博、柳淑主持的科舉中及第,歷任忠州司錄、典校注簿、通禮門祗候等職。 [5-6]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正月,鄭道傳丁父憂,赴外祖家榮州(今韓國慶尚北道榮州市)奔喪;同年十二月,又丁母憂。當時高麗士大夫一般服喪百日,鄭道傳則按儒家教條廬墓三年。在此期間,他努力研讀儒家經典,鄭夢周也寄給他《孟子》一書,鄭道傳每天都讀。慶尚道一帶的學者都向鄭道傳請教,鄭道傳的弟弟們也受到教誨。同時,他還將強健的奴婢讓給弟弟妹妹,以表現孝友之心。 [7] 
洪武三年(1370年),恭愍王重建成均館,以李穡為大司成,鄭夢周、金九容、樸尚衷、樸宜中、李崇仁等充當學官,他們都推薦鄭道傳為成均博士,於是鄭道傳重返開京,在成均館與這些新興士大夫鑽研探討性理學,推動了性理學在高麗的發展。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鄭道傳任太常博士,主管禮樂。恰逢恭愍王誅殺辛旽,準備親告太廟,鄭道傳將禮樂準備得十分妥帖,令恭愍王很滿意,遂升任禮儀正郎兼成均、太常兩博士,並掌管國印,兼知制教(撰寫教書),負責銓選,深得恭愍王愛重。 [5]  [12] 
洪武七年(1374年),恭愍王遇弒,其子王禑繼位,鄭道傳調任成均司藝、藝文應教兼知制教,在書筵上為王禑講解《大學》,得到王禑肯定。 [13]  恭愍王被殺後,北元使臣又接踵而來。當權的李仁任、池奫想對明朝隱瞞恭愍王死訊,又準備迎接北元使臣。鄭道傳同一批新興士大夫要求馬上遣使赴明告哀,又反對迎北元使,迫使李仁任等派崔源等赴明告哀,也沒有迎接北元使者。在此期間,鄭道傳甚至親自登門拜訪侍中慶復興(慶千興),揚言:“我當斬使首以來,不爾縛送於明!”並説了很多不遜之語,觸怒慶復興,又嚮明德太后(恭元王后)力陳不可迎北元使。此外,鄭道傳還想讓明德太后臨朝,來牽制李仁任等權臣,但沒有成功。由於得罪權臣,他被流放會津縣(今韓國全羅南道羅州市會津裏)。 [5]  [8]  宣光元年(1377年)四月才從會津回到三峯舊居。四年後又准許任意居住在開京以外的任何地方,於是他遷居漢陽三角山(北漢山)下,築“三峯齋”以講學。有一名漢陽籍的宰相很討厭他,他又帶着徒弟輾轉富平、金浦等地。 [9] 

鄭道傳投靠成桂

洪武十六年(1383年),鄭道傳去鹹州(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市)投奔東北面都指揮使李成桂,看到李成桂“號令明肅,卒伍整齊”,秘密告訴李成桂:“這軍隊很不錯,有什麼事辦不到?”李成桂問他想説什麼,鄭道傳託詞“擊倭寇於東南方”,實際上則是想助李成桂推翻高麗。 [10]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夏,鄭道傳又去了趟鹹州。回來後任典校副令,並在七月以書狀官身份隨鄭夢周出使明朝,祝賀明太祖朱元璋生辰。翌年四月回國,授成均祭酒,兼知制教,其撰寫之請諡及請封表文得到朱元璋嘉獎,亦終於使朱元璋賜先王“恭愍”之諡號,並遣使冊封王禑,使惡化多年的明麗關係有所改善。 [11]  隨後,鄭道傳就請求外放,遂遷南陽府使,任內頗有惠政。後經李成桂推薦,拜成均大司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奪取實權。鄭道傳在此期間“屢獻計”,可見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只是具體有哪些計策則未被後來的朝鮮王朝史官記錄下來。 [8] 
威化島回軍後,王禑被廢。在李穡曹敏修的堅持下,王禑之子王昌繼承王位。鄭道傳對此很不滿,從此與老師李穡分道揚鑣。 [14]  其後,他升任密直副使 [8]  ,與趙浚尹紹宗支持李成桂改革私田。 [15]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十三日,發生了王禑派人暗殺李成桂未遂的事件,李成桂以此為契機,決定斷行廢立之事。十一月十四日,李成桂將判三司事沈德符、贊成事池湧奇、鄭夢周、政堂文學偰長壽、評理成石璘、知門下府事趙浚、判慈惠府事樸葳、密直副使鄭道傳八名大臣召集到興國寺討論“廢假立真”,最終決定立高麗神宗七世孫王瑤為王,是為恭讓王。鄭道傳因定策之功,受封奉化縣忠義君,賜“輸忠論道佐命功臣”號,拜三司右使。 [8] 

鄭道傳佐命開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鄭道傳與鄭夢週一起主講恭讓王的經筵。 [16]  四月,拜政堂文學。 [17]  其時發生尹彝、李初叛逃明朝並控告李成桂之事,鄭道傳於六月出使明朝,祝賀聖節並辨誣,朱元璋表示不干涉高麗事務。 [18-19]  回國後拜政堂文學、同判都評議使司事兼成均大司成。 [20]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正月,鄭道傳被任命為右軍總制使,與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中軍總制使裴克廉、右軍總制使趙浚共掌兵權。 [21]  期間,他上書都評議使司(都堂),以當初擁立辛昌(王昌)為由請求誅殺李穡(但李穡最終被李成桂保下來),同時亦迫害恭讓王的親家禹玄寶等高麗忠臣。 [22]  其時恭讓王與鄭夢周等欲阻止李成桂的篡位陰謀,李成桂有所動搖,打算東返鹹州老家,鄭道傳、南誾極力將他挽留下來。 [23]  九月,鄭道傳被鄭夢周控制的台諫彈劾,外放平壤府尹,七日後即流放奉化。 [24-26]  一個月後更流放羅州,沒收職牒,取消功臣號。 [27]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春,鄭道傳獲得赦免,回到榮州。其時發生李成桂墜馬事件,鄭夢周指使諫官金震陽等請求誅殺鄭道傳。但恭讓王不想殺鄭道傳,於是鄭道傳被監禁於甫州(今韓國慶尚北道醴泉郡),不久流放光州。四月,鄭夢周被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暗殺。六月,鄭道傳被召還,恢復奉化縣忠義君的爵位。 [28]  七月,鄭道傳與南誾、趙浚等一起推戴李成桂即位。 [29]  隨後,鄭道傳被策為“奮義佐命開國功臣”,排名第四(次於裴克廉、趙浚、金士衡),拜門下侍郎贊成事、義興親軍衞節制使,封奉化君。 [30] 

鄭道傳左膀右臂

朝鮮王朝開國三個月後,鄭道傳就被派到明朝謝恩 [31]  ,翌年三月二十日回國。 [102]  其時他身兼門下侍郎贊成事、同判都評議使司事、判户曹事兼判尚瑞司事、寶文閣大學士、知經筵、藝文春秋館事等職。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九月調任判三司事,主管財政,並先後出為東北面都安撫使及慶尚、全羅、楊廣三道都總制使。 [32-34]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七月卸任判三司事,晉封奉化伯,兼判尚瑞司、藝文春秋館和義興三軍府事及修文殿大學士,仍為李成桂左膀右臂。 [35]  [78]  洪武三十年(1397年)十二月又出任東北面都宣撫巡察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回朝。 [54]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太祖朱元璋藉口朝鮮所上表箋“輕薄戲侮”,派尚寶司丞牛牛等來朝鮮,點名要求鄭道傳來南京解釋情況。李成桂為此密詢廷臣,多數主張不交,最後以鄭道傳有“鼓脹腳氣病症”為由拒絕交出。 [36]  [48]  翌年,朱元璋繼續追責鄭道傳,李成桂又推説鄭道傳病未痊癒。 [37]  鄭道傳問題導致明鮮關係進一步惡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朱元璋更威脅李成桂如果繼續用鄭道傳的話,兩國將進一步交惡,明朝也會興師問罪。 [38]  鄭道傳仍然抗拒,並慫恿李成桂做好與明朝撕破關係的準備,訓練士兵,教授陣圖,以備攻遼。 [39-40] 

鄭道傳死於政爭

鄭道傳當時還兼任世子貳師,為確保李成桂順利傳位於其幼子李芳碩(世子),主張解除李成桂已故元配韓氏(神懿王后)所生諸子的兵權,並按明朝制度將他們封到外地。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有個叫安植的占卜者告訴鄭道傳“世子(李芳碩)異母兄有天命者非一”,於是鄭道傳密謀除掉韓氏所生諸子,據説其計劃是利用李成桂生病之機,以李成桂病危為名召諸子入宮,然後伏殺之。靖安君李芳遠事先從叔父義安君李和以及前參贊李茂那裏得知情況,決定先發制人,清洗鄭道傳一派。八月二十六日夜二鼓,鄭道傳正在同黨南誾妾家與南誾、沈孝生(李芳碩丈人)談笑風生,李芳遠的家奴小斤先在其鄰家放火,鄭道傳逃到其鄰居前判事閔富家,來不及逃走的沈孝生等被殺。閔富向李芳遠舉報有個大肚子的傢伙闖入自己家裏,李芳遠知道是鄭道傳,便令小斤等四人去抓他,將他從內室揪出,帶到李芳遠馬前。鄭道傳在小斤的呵斥下丟下手中的劍,並對李芳遠説:“過去您曾救過我一命(指李芳遠暗殺鄭夢周,使鄭道傳免於一死),希望今天也能饒命!”李芳遠説:“你是朝鮮的奉化伯,還不知足嗎?為什麼要作惡到這種地步!”隨後下令砍了鄭道傳的腦袋(另一版本是鄭道傳説:“今若活我,固當盡力輔佐!”李芳遠説:“爾既負王氏,又欲負李氏耶?”然後斬之 [103]  )鄭道傳四子中,鄭遊、鄭泳被亂兵所殺,鄭湛自殺,只有長子鄭津存活,充全羅水軍(後召還敍用)。 [41-42]  是為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
李成桂聽到鄭道傳死訊,驚呼“殺我元勳”。 [71]  事後被迫下教書昭告全國,聲稱是李芳果主張讓鄭道傳去明朝,鄭道傳懷恨在心,引發內亂,最終伏誅,並宣佈立李芳果為世子。 [37]  不久後,他傳位於李芳果,李芳果的即位教書中定性鄭道傳為“奸臣”。李成桂死後所立的健元陵神道碑亦如此書寫。 [72-73]  李芳遠即位後,起初並未對鄭道傳有進一步的追罰。到了永樂九年(1411年),因河侖權近所撰李穡碑狀中有“恭讓君立,用事者忌公不附己,劾貶長湍”之句被公開後引起軒然大波,河侖辯稱“用事者”説的不是李成桂,而是鄭道傳等,並揭發鄭道傳曾嗾使殺害李崇仁、李種學(李穡之子)等高麗忠臣。李芳遠為迴護李成桂,乃順水推舟,將此罪名算在鄭道傳頭上,下令沒收鄭道傳的土地和奴婢,追廢庶人,禁止其子孫入仕。 [71]  [74]  但五年後又取消其子孫的禁錮。 [75]  同治四年(1865年),興宣大院君重建景福宮之際,追念鄭道傳的功績,通過神貞王后傳旨來為鄭道傳平反昭雪。 [43]  同治十年(1871年)贈諡“文憲”。 [44] 

鄭道傳主要影響

鄭道傳政治方面

  • 創立典章
朝鮮王朝建國後,鄭道傳編纂了《朝鮮經國典》《經濟文鑑》《經濟文鑑別集》,草創了新王朝的典章制度。他設計了一套“宰相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45]  鄭道傳認為“人主之材,有昏明強弱之不同”,故宰相才是治國理政的核心,而“人主之職,在論一相”。 [47]  李成桂對他的構想予以肯定,並稱贊“一代典章,由卿製作”。 [49] 
  • 規劃新都
朝鮮開國於高麗舊都開京,多數大臣也贊同仍定都開京,李成桂則打算按風水之説遷都公州雞龍山。鄭道傳主張遷都,並主張按照地理位置和民力情況而非陰陽風水之學來確定新都位置。 [50]  最終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二十四日決定遷都於離開京很近的高麗南京漢陽。 [51]  鄭道傳參與漢陽的規劃與建設,並將王宮命名為“景福宮”,同時命名了各殿閣。 [52-53] 
  • 經營邊疆
鄭道傳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和洪武三十年(1397年)兩次出撫東北面,其中第二次任上(東北面都宣撫巡察使)建樹尤多,他將東北面劃分為永興和吉州二道,確定州郡名稱,規劃驛站道路,“以至官吏名分,莫不定製”。使納入朝鮮版圖不久的東北面與其他道無異,鞏固了朝鮮對該地區的統治。李成桂對鄭道傳經營自己家鄉的成果十分滿意,稱讚鄭道傳的功績高於前朝的尹瓘 [54] 

鄭道傳經濟方面

鄭道傳在高麗末年支持李成桂廢除私田,實行科田法。朝鮮開國後,他主張實行公田制,按照民口數來分配土地,並以收成的十分之一來收税,而工、商、鹽、礦、山場、水梁則由國家來經營。他的構想是通過擴大自耕農以及商業、手工業來達成富國強兵的目標。 [45] 

鄭道傳文化方面

  • 崇儒排佛
鄭道傳筆跡 鄭道傳筆跡
鄭道傳在高麗恭愍王時與李穡鄭夢周李崇仁等大力傳播性理學,他“倡鳴濂洛之道,排斥異端之説,教誨不倦,作成人才,一洗我東方詞章之習”。 [8] 
不過,與關注朱子家禮的鄭夢周不同,鄭道傳更注重以性理學為武器來批判高麗國教——佛教,以“闢異端(佛教)為己任。 [10]  ”在“道器”問題上,他在以形上、形下區分道器的同時,還強調了二者的不離不雜性,以此為基礎批評佛教,指出佛教昧於道器之辨,視道、器為二物。主張佛教“道與器歧而二之”的“道器”兩極化的思想,根於其“萬法唯識”“諸相非相”觀念。結果導致“以器為道”,使“道”落於形而下者之器。反映出鄭道傳不僅對程朱的道器説有準確的理解,而且對佛教理論要害處亦有相當深刻的認識。 [55] 
在“心性”問題上,他認為“心者,合理與氣,以為一身神明之舍。朱子所謂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愚以為惟虛,故具眾理;惟靈,故應萬事”,以程朱心性學説為基礎批評佛教“性空”論,並得出“佛氏虛,吾儒實;佛氏二,吾儒一,佛氏間斷,吾儒連續”的結論。 [55] 
他撰寫了《心氣理篇》《佛氏雜辨》等哲學文章,在同佛教的論戰中,他系統發揮了朱子學的觀點。正是通過他對佛教教義系統而全面的批判,朱子學才獲得官學地位。而且通過他的積極闡發和努力,朱子學中的理氣論、心性論等領域的諸多觀念和思想亦在此後朝鮮王朝性理學發展中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和發揚。 [55] 
  • 修高麗史
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就命令鄭道傳和鄭總負責編纂高麗史,鄭道傳和鄭總命其下屬參考高麗歷代實錄、閔漬《編年綱目》、李齊賢《史略》、李穡《金鏡錄》等,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完成三十七卷《高麗國史》,李成桂親覽後十分滿意,賜鄭道傳白金一錠、廄馬一匹、彩段一匹、絹一匹。但李芳遠即位後,認為鄭道傳書寫的高麗末年曆史多有不實之處,命令修改,到朝鮮文宗時終於完成了紀傳體《高麗史》。 [56-58] 
  • 製作樂章
朝鮮王朝建國後,鄭道傳奉李成桂之命,創制《文德曲》《夢金尺》《受寶籙》《納氏曲》《靖東方曲》等。 [45] 

鄭道傳軍事方面

在軍事上,鄭道傳主張在高麗模仿唐朝所實行的府兵制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實行寓兵於農、兵農一致的軍制,並規劃了朝鮮王朝初期義興三軍府的制度。 [59]  同時,他主張革除私兵,將軍權統一於中央。此外,他還撰寫了《八陣三十六變圖》《五行陣出奇圖》《講武圖》《陣法》等兵書獻給李成桂,用於軍事訓練。 [45] 
鄭道傳主張“先防守後進攻”的戰術概念。軍隊按照盾牌部隊和步兵-弓手-騎兵的順序進行部署,如果敵軍進攻,就用盾牌組陣,在敵軍接近的時候,用射擊最大限度地造成損失。在此過程中,如果敵人撤退,將出動後位的騎兵追擊。敵人逼近步兵營時,則左右出動騎兵攻擊側面或後方。或者由步兵在戰鬥中吸引敵人,然後出動騎兵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打擊。到了世宗時代,卞季良修改了陣法,與反對者們針鋒相對,積極擁護先防守後進攻的概念。之後,經過文宗的校正,這一概念終得以保留。 [96] 

鄭道傳外交方面

鄭道傳一生三次出使明朝(1384年、1390年、1392年),他在高麗王朝末期是親明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對明事大,反對通使北元,因此還被李仁任流放會津。但是朝鮮王朝開國後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鄭道傳出使明朝回國途中,在山海關對人説:“好便好,不好來搶一場!”此言被明朝偵知,傳到朱元璋那裏,朱元璋便開始警惕鄭道傳。 [60]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稱朝鮮所上賀正表(上皇帝)、箋(上皇太孫)文辭“輕薄戲侮”,先後扣押朝鮮使臣柳玽、鄭總等,並要求交出撰寫者,否則將有開戰的危險。 [61-62]  李成桂聲稱撰寫者是金若恆和鄭擢,以鄭擢有病為由不交出,只送去金若恆。 [63]  但朱元璋之前從使臣柳玽那裏得知撰寫者是鄭道傳 [62]  ,故其後派尚寶司丞牛牛等來朝鮮,點名要鄭道傳來南京解釋情況。李成桂又交出了權近、鄭擢、盧仁度等人,但就是不交出鄭道傳,理由是他有病而且並未參與表箋的撰寫或審查事宜。 [36]  朱元璋放回了“老實秀才”權近、不是“秀才”的柳玽以及鄭總之弟鄭擢(讓他回家奉養老母),又説鄭總、盧仁度、金若恆等人是鄭道傳的黨羽,將他們永久扣留明朝。 [64]  後來他們被流放雲南,直到朝鮮太宗時才把其中的生存者索回。
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朱元璋向李成桂暗示如果繼續用鄭道傳,將會給朝鮮帶來災難。 [60]  [65]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朱元璋再次警告李成桂不得再用鄭道傳,否則就興師問罪。 [38]  李成桂依然沒有交出鄭道傳,而是交出成均祭酒孔俯等。 [66]  在明鮮關係惡化的情況下,鄭道傳及其同黨南誾、沈孝生力勸李成桂攻遼犯明。 [67]  鄭道傳指使南誾上書稱“士卒已練,糧餉已備,可以乘時復東明(高句麗始祖東明王朱蒙)之舊壤”,鄭道傳更是在李成桂面前“歷論往古外夷得王中原者”,還“援引圖讖傅會其説”,不僅要奪取遼東,還要像北魏、金、元一樣入主中原。 [40]  李成桂有所心動,嚴令全國將士演習《陣圖》。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有292名大小軍官因“不習《陣圖》”而被彈劾。 [68]  左政丞趙浚説服李成桂放棄攻遼的企圖 [39]  ;而鄭道傳也在這個月末死於第一次王子之亂,此後到朝鮮孝宗為止,“攻遼”的計劃就再也無人提起。趙浚説鄭道傳慫恿李成桂“攻遼”是為了逃避去明朝以“規免一己之禍”。 [69]  但後人認為鄭道傳的“攻遼”構想並非表箋問題得罪朱元璋而臨時起意,而是早有預謀和野心;而鄭道傳不僅要對明宣戰,也包含了趁機廢除私兵、統一軍權的意圖,同時也是他個人急進的性格所致。 [70] 

鄭道傳歷史評價

  • 朝鮮王朝實錄》:道傳天資聰敏,自幼好學,博覽羣書,議論該洽,常以訓後生闢異端為己任。嘗窮居偃仰,自謂有文武才……凡可以贊襄者,靡不謀之,卒成大業,誠為上功。然以量狹,多忌且怯,必欲害其勝己,報其宿憾,每勸上殺人立威,上皆不聽。所撰《高麗史》,恭愍以後筆削多不以實,識者非之。初道傳師事韓山李穡,與烏川鄭夢周、星山李崇仁為友,情好實深。後欲納交趙浚,讒毀三人,以成仇怨。 [10] 
    • ①三峯道者鄭宗之,立志甚高。其於學也,講明則同圃隱,著述則同陶隱。微言之析,古調之賡,一時巨擘皆縮手袖間而不敢爭。予觀此錄果然,然此不足論吾宗之。其居官也必盡其所當為,其遇事也不知其有所避。古之君子如吾宗之蓋鮮,況今之人乎?予所慕也!予所慕也!
    • ②三峯志尹(伊尹)志,志在天下,文章直其小才耳。 [76] 
    • ①師友三峯數十年,早欽譽望出羣賢。功夫縝密常持守,義理精微已貫穿。氣若吐虹衝北斗,手能扶日上中天。廟堂不變書生志,經術還兼節制權。待士洪恩雙白璧,傳家清德一青氈。深謀決勝於千里,廣度包容則百川。垂訓要明斯道正,能言力闢異端偏。竹堂自幸嘗聯步,棘院多慚得比肩。交匪翟公貧富變,榮如郭氏始終全。索書不鄙家雞陋,為寫新詩愧斐然。
    • ②温厚之色,嚴重之容。瞻之如仰高山,即之如坐春風。觀其睟面而盎背者,可以知和順之積中也。(此言其容貌)光焰萬丈,氣吐長虹。方其窮而其志不挫,及其達而其德益崇。是其胸次浩然而自得者,必有因甚集義以充之者也。(此言其氣象)好善之篤,處事之通。寬弘若河海之廣,信果若著龜之公。則其局量規模之大,又非迂僻固滯者之所可得而同也。(此言其材器)若夫性理之學,經濟之功,闢異端以明吾道之正,仗大義以佐興運之隆。文垂不朽,化洽無窮。真社稷之重臣,而後學之所宗也。(此言其學問事業文章) [77] 
    • ①卿天資純粹,識度淵微。器能可以涵德性之全,經業可以發聖賢之藴。養之有素,知之益精。得以存心道德仁義之鹹盡,達於為國禮樂刑政之兼通。至於詞賦諷揚,乃卿之餘事;言辭典雅,有詩之古風。
    • ②惟卿學窮經史之文,識貫古今之變。議論之正,皆本乎聖賢之言;臧否之明,必辨其忠邪之趣。佐我開國,有厥成功。嘉猷可以補政教之施,雄筆可以託製作之任。温温儒者之氣象,嶷嶷大臣之風儀。
    • ③卿學通古今,才兼文武,一代典章,由卿製作。
    • ④卿學窮經史,識貫古今。雅量雄文,稟自天然之性;宏才雄德,蔚為儒者之宗。幸千載之遭逢,決大策以開國。展布所學,克著殊勳。 [78] 
  • 朱元璋:如鄭道傳等,乃小人之尤者,在王左右,豈能助其為善? [65] 
    • ①李氏開國之功,專在趙浚南誾耳。鄭道傳則善於言辭,而居功臣之列,其為功臣亦當矣,以功而論,則當在五六間矣。……父王時,謂之兩鄭,一夢周,一道傳。夢周當王氏衰季為侍中而盡忠,道傳感父王之恩而竭力,二人之道皆是矣。 [79] 
    • ②開國之功,南誾居多,至有涕泣而力白之者,若道傳,則其於開國也曾無一言。其後辨嫡庶之時,又無一言以及之。至其得罪於高皇帝,則固避不赴,挾私欺君,恣其兇暴,以沒其身之咎;濫殺崇仁等,以滅其口。罪不掩功,宜籍沒田民,禁錮子孫。 [74] 
  • 金尚憲:國初盡殺王氏,非太祖意也,蓋出於鄭道傳之謀。未幾道傳被誅,人謂道傳先受其殃雲。 [80] 
  • 宋時烈:不幸開國之初,奸臣鄭道傳等煽動危言,密行邪謀,以致太祖大王弊屣天位,昭悼二公夭閼永年,奸臣之罪,可勝誅哉? [81] 
    • ①鄭三峯勳業之外,文章才器,國初諸賢,罕與為倫。
    • ②鄭道傳、權近出處雖遜於冶隱(吉再)諸賢,其文章經綸,固一世之雄也。 [82] 
  • 韓永愚:他是文人,同時兼備“武”,性格豪放,具有革命家的素質,天資聰敏,從小就喜歡學問,博覽羣書,議論很有條理。……他青壯年時期正值高麗末期,外有倭寇、紅巾軍的侵寇而使國內擾攘,內有舊家世族的橫行霸道而使政治綱紀崩潰、民生窮困。在這一時期,他經受9年的磨礪,流放、流浪生活使他加深了愛國愛民的意識,他的易姓革命運動就出自這種改革意志。他的改革運動和隨之而來的王朝建國事業並不僅僅是單純的政治實踐運動,而是有理論支撐並固定為制度,在思想、制度上奠定了朝鮮王朝的基礎,這一點上體現出重要的意義。 [45] 
  • 東亞日報》:鄭道傳在政治上失去了靈活性。明的押送要求,強大的政敵的攻擊,似乎使他患上了哪怕後退一步也是窮途末路的強迫症。在推進遼東進攻的同時,鄭道傳變得更加“強硬”。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勢力正在逐漸縮小和被孤立。真是可惜。 [96] 

鄭道傳軼事典故

鄭道傳身世奇聞

鄭道傳稱其母禹氏為“榮州士族散員(禹)淵(又作延)之女” [1]  ,但他的政敵則説鄭道傳“家風不正,派系未明”“起身賤地”。 [24] 朝鮮王朝實錄》記載,他的外祖母金氏之父金戩曾經當過和尚,與奴隸樹伊之妻通姦,生下了鄭道傳的外祖母,長大後嫁給禹淵,生下鄭道傳的母親。後來鄭道傳之所以急於除掉禹玄寶,除了禹玄寶忠於恭讓王之外,還有鄭道傳懷疑禹玄寶家族(與禹淵同族)知道他外祖母的來歷併到處散佈,造成他長期得不到升遷,因此加以報復。 [10] 
據今韓國忠清北道丹陽地方的傳説,有相士預言鄭道傳之父鄭雲敬在十年後結婚所生的兒子將成為宰相。鄭雲敬相信了這個預言,前往金剛山修養十年。十年之後在回老家安東奉化的途中遭遇降雨,鄭雲敬寄宿于丹陽三峯的草菴之中,並邂逅了當地禹氏少女。鄭雲敬娶此女而歸,生下了鄭道傳。取名“道傳”就是因為他在道路上誕生的。 [4] 

鄭道傳不拘小節

鄭道傳有一天早上去衙門,穿靴一黑一白,坐下來後,胥吏告訴他靴子穿錯,鄭道傳俯視一眼,微微一笑,沒有換靴子。回家時,他騎馬而行,笑着對僕人説:“爾毋怪乎吾靴之黑白也。左者見白不見黑,右者見黑不見白,亦何傷乎?” [83] 

鄭道傳各論樂事

鄭道傳曾與李崇仁權近一起討論“平生樂處”,鄭道傳先發言,説:“朔雪初飛,貂裘駿馬,牽黃臂蒼,馳獵平原,此足樂也!”李崇仁説:“山房淨空,明窗靜幾,焚香對僧,偶坐聯句,此可樂也!”權近説:“白雪滿庭,紅日照窗,燻室温堗,圍屏擁爐,手執一卷,大卧其間,美人纖手刺繡,時復停針,燒慄啖之,最為樂也!”鄭道傳和李崇仁都大笑,説權近的樂事啓發了他們。 [84] 

鄭道傳妒才殺友

鄭道傳早年與李崇仁是好友,一起在李穡門下求學。二人皆有才名,但李穡覺得李崇仁更勝一籌。有一天,李穡看到李崇仁詠田橫史事的《嗚呼島詩》,讚不絕口,過了幾天,鄭道傳也將自己在同樣題材的得意之作《嗚呼島吊田橫》呈給李穡看。李穡説此詩不及李崇仁之詩,鄭道傳聽後妒火中燒。他得勢後,不僅排擠李穡和李崇仁,還指使人將李崇仁杖殺。 [85]  [86] 

鄭道傳辯論無學

相傳在規劃新都漢陽時,李成桂的王師無學(自超)主張坐西朝東佈置城池,以漢陽北面的白嶽為東、漢城南面的南山為西。鄭道傳則反對道:“自古帝王皆南面而治,未聞東向也。”李成桂採納了鄭道傳的意見,無學説:“不從吾言,垂二百年當思吾言。”據説當時有個託名新羅義湘大師的圖讖《山水秘記》裏寫道,定都者如果聽從僧人(即無學)所説,就可以保平安;如果聽鄭姓人(即鄭道傳)所説,那麼“不過五世,篡奪之禍生;歲才二百,板蕩之難至”。後來果然應驗(即朝鮮世祖篡位和壬辰倭亂)。 [87] 

鄭道傳君臣契合

鄭道傳赴鹹州投奔李成桂時,看到李成桂軍營前有一株老松,遂請留詩松上,寫道:“蒼茫歲月一株松,生長青山幾萬重。好在他年相見否?人間俯仰便陳蹤。”李成桂號松軒,鄭道傳之詩就是勸李成桂抓住時機。朝鮮王朝開國以後,鄭道傳經常在喝醉酒後喃喃自語道:“不是漢高用子房,子房乃用漢高。” [10]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月守庚申時,李成桂召集鄭道傳等功臣舉行宴會,並專門對鄭道傳説:“寡人之得至於此,卿等之力也”,約定子孫永守富貴。鄭道傳則以齊桓公勿忘在莒相勸,希望李成桂不要忘記墜馬之事,自己也不忘被流放之事,如此可保子孫萬世永享富貴,李成桂贊同,並命鄭道傳跳文德舞,賜其龜甲裘,君臣徹夜歡樂。 [88] 

鄭道傳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曾祖
鄭英粲
官至秘書郎同正 [1] 
祖父
鄭均
官至檢校軍器監 [1] 
父親
鄭雲敬
官至刑部尚書 [1] 
母親
禹氏
榮州人散員禹淵之女 [1] 
弟弟
鄭道存
官至參判 [7] 
鄭道復
官至判尹 [7] 
妹妹
鄭氏
嫁黃有定 [89] 
妻子
崔氏
慶州人崔隰之女,封慶淑宅主 [90] 
兒子
鄭津
母崔氏,一度充軍,後獲敍用,官至刑曹判書,宣德二年(1427年)卒,享年六十七歲,諡僖節 [90]  [91] 
鄭泳
母崔氏,官至少尹,死於第一次王子之亂 [41]  [90] 
鄭遊
母不詳,死於第一次王子之亂 [41] 
鄭湛
母不詳,死於第一次王子之亂 [41] 
孫子
鄭來
鄭津之子 [91] 
鄭束
鄭津之子 [91] 
鄭杲
鄭泳之子 [104] 
鄭棨
鄭遊之子 [104] 
曾孫
鄭文炯
鄭束之子,燕山君時官至右議政,弘治十四年(1501年)卒,享年七十五歲,諡良敬 [92] 

鄭道傳主要作品

鄭道傳的詩文在他被殺前一年就經其子鄭津整理為《三峯集》並刊行於世。後經其曾孫鄭文炯增補,變為八冊,但流傳不廣。朝鮮正祖李祘對鄭道傳甚為推崇,並“惜其遺集不傳於世,故心常恨之”,多方搜求後,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刊《三峯集》。 [93]  鄭道傳之詩被徐居正評為“豪逸奔放而少鍛鍊” [85]  ,而正祖則認為“不但文章奇偉,發難經義處又多可觀”,予以高度讚賞。 [94] 

鄭道傳後世紀念

今韓國忠清北道丹陽有鄭道傳故居保存,並建有鄭道傳銅像。 [95] 
鄭道傳銅像 鄭道傳銅像 [95]

鄭道傳影視形象

名稱
類型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1964
張東輝
2014
2015
開國
電視劇
1983
朝鮮王朝五百年-楸洞宮大人
1983
大劍子
1988
1996
金興基 [99] 
2012
白承弦
2013
2015
20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