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獬

鎖定
鄭獬(1022年-1072年),一作義夫,字毅夫, [14]  號雲谷, [15]  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中國北宋文學家、 [14]  政治家 [15] 
鄭獬少年時即有才名,辭章豪偉峻整。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狀元及第,授將作監丞、通判陳州。歷任著作郎、三司度支判官等職。英宗即位後,按真宗乾興(1022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規模宏大,勞民傷財。後鄭獬上疏,請求體恤民情,從儉營造。又上疏言廣開言路,薦選賢良。不久,出知荊南。自荊南還,判三班院,以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拜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初,權發遣開封府,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所不喜,是年五月,鄭獬罷知杭州。次年四月,徙知青州,行至蘇州卧病。熙寧四年(1071年)九月,鄭獬以疾請提舉南京鴻慶宮。次年,卒於楚州。 [14] 
鄭獬為文有豪氣,議論精確,峭整無長語。其詩有關懷民生疾苦之作,寫景詠物詩則飄逸清新。文集《鄖溪集》原為50卷,後散佚。清四庫館臣於《永樂大典》等書中搜輯佚文,析為28卷,遂傳於今。 [14] 
別    名
毅夫
毅夫
雲谷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安州安陸
出生日期
1022年
逝世日期
1072年
主要作品
《鄖溪集》等
本    名
鄭獬

鄭獬人物生平

鄭獬的爺爺鄭建中從寧都去了安陸經商,並定居安陸,晚年領子鄭五教從會同桃枝去了安陸,並考取進士;鄭五教和朱京娘在寧都桃枝期間生育了五個兒子,大兒子鄭獮,二兒子鄭獬。 [2] 
鄭獬年少跟隨母親在會同桃枝生活,以才學聞名,詩詞文章風格豪放、工整,同輩中沒人能同他相比。皇祐五年(1053年)考中進士第一名,後任陳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賢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 [1]  曾回到寧都一次,重修了爺爺鄭十四郎的墓。 [2] 
宋英宗即位後,修治其父宋仁宗的墳墓永昭陵,一概採用宋仁宗之父宋真宗的級別。鄭獬説“:目前國庫空虛,財政吃緊,不久前賞賜軍隊,已不得不橫徵暴斂,富民都開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傳到京城來了。先帝一生節儉愛民,這是他的天性使然,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極其樸拙簡陋,這是天下都知道的。他的墳墓,卻要效仿真宗死時的國家強盛時代,難道不傷害仁宗一生勤儉的美德嗎?希望皇上能嚴令有關人員,降低規模等級。”又説:“天子剛剛即位,各級地方政府紛紛送來了賀表,照例應升他們的官,這個傳統產生於五代時期,到現在都因循未改。但目前冗官太多,充斥於各級各類機構。況且不久前羣臣升官時,就等於已賜給了恩情,沒有必要再以官職施恩了,以免誤用僥倖之徒。”英宗沒有聽從。鄭獬又上書説:“陛下剛剛即位,對人對事謙恭有加,不輕易表態,主持大政的就只七八個人而已,哪能充分利用天下人的聰明才智?希望您廣招中外人士,允許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可以參考的,就召來共同研究。至於臣下朝見時,向他們詢問朝政的得失,虛心請教,必然對治國之道有所裨益。”皇帝高興地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不時命令各地長官誠懇地推舉一些被埋沒了的人才,一到京城就在秘閣考試,任命他們官職。但有些推舉是十分不恰當的,輿論譁然,不久就停止了這件事。鄭獬説:“古人推薦人才,認為選拔十個中哪怕有五個真才,所得也總有一半,還是合算。況且今天薦舉錯了的不到一半,然而卻因為不負責任的風言風語而突然停止,合適嗎?希望皇上恢復此舉,讓人才沒有被埋沒的遺憾。”沒來得及執行,出任荊南知府。 [3] 
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發生重大水災,皇上徵求臣民的意見,鄭獬上書説:“陛下憂國憂民,研究災源,想法消滅它,不知您徵求忠言,是想採用呢,還是走形式呢?前代君主因為天災而尋求不同意見的多得很,但實際看來,能夠採納合理建議而真正付諸實施的卻很少很少。現在下令號召天下的忠義之士,讓他們儘量説出他們的全部想法,以推薦給朝廷,皇上日理萬機,客觀上必然不可能有時間聽完這些意見,只不過像平時一樣下達給中書省、樞密院,例行公事,最後什麼也沒做就算了。如果這樣,則與前朝空説求賢的相同了。我認為應該選拔官吏,設置專門機構,掌管天下人送來的奏章,同中書、樞密院兩府近臣認真仔細研究,可行則行,不可行則不行,有疑問則廣泛諮詢,共同解決。羣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辦好,這才是順應天道。天下人想發表意見是很困難的,而皇上聽他們的話卻漫不經心。希望陛下采納羣臣的意見,寬容地聽取,以後史書上就記錄,某年發大水,皇上下令徵求合理化建議,採用了某人的建議而辦成了某事,以便超越前代之空談者,不要讓好建議成為掛在牆上的空文。”被調回京城,任三班院通判。 [4] 
宋神宗初年,神宗晚上在內東門召見鄭獬,命令他起草吳奎知青州和張方平趙抃任參知政事的三份文件,賜給他一對蠟燭,送他回舍人院,其他人都不知道,於是任命他為翰林學士。朝廷想接受橫山的投降,鄭獬説:“兵禍必然從這裏開始。”不久種諤攻取綏州,鄭獬説:“我看過皇上親手寫的詔令,深切地告誡邊疆官員不要無事生非。現在又特別重用講求詐謀權變的人,專門偷襲鄰國,像戰國時暴君們追求的那樣,這豈是帝王的戰略?種諤擅自挑起戰爭,該死!”西夏君主李諒祚去世,又建議派使者去立諒祚之子,有見識的人都認為這個主張對。 [5] 
鄭獬被臨時調任開封府知府。平民喻興與妻子一起謀殺一名婦女,鄭獬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方法辦案,王安石對他很反感,把他調任侍讀學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呂誨請王安石把他調回來,王安石不聽。不久,又調任青州。當時正發放青苗錢,鄭獬説:“我只看到了青苗錢的害處,不忍心看到老百姓無罪而被關進監獄。”藉口生病,請求退職,被任命提舉鴻慶宮,去世時五十一歲。家庭貧窮,子女幼小,棺材放在廟中十多年,無錢安葬,滕甫任安州知州時,才得以下葬。 [6] 

鄭獬遺聞軼事

公與滕章敏公(即滕甫)、楊繪同試,自擬必魁天下,與二人約曰:“不驗,當罰。”及崇政殿御試,國邱象天賦,取公居首,揚次之,滕居三。公戲責所約,滕答曰:“一人解,一人會,予安得不居三乎?” [7] 
宋仁宗很注重選士,廷試結束之後焚香祝天,説:“願得忠孝狀元。”之後就得到了鄭獬。 [8-9] 
公微時,夢至一處,有小池,方洞數尺,甃以玉。公浴之,視臂生白鱗,水影頭已角出,有史雲,此玉龍池也。古登第詩云:一聲霹靂從地起,到頭自是白頭翁。 [10] 
官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己酉罷公,呂誨上疏言公無罪被出甚非,公議上出奏示執敬,王安石曰:獬出臣但懷不能盡理,論情暴,其罪狀,使小人之有所懷。不意言者,乃更如此。 [7] 
鄖溪集》列傳載,公宋天聖三年乙丑生,宋熙寧八年乙卯歿,年五十一,卒時囊罄子幼,殯在寺十餘年,籍同年州守滕君始克葬焉。後子宣義公稍長,母楊夫人歷舉大父商遊之故,以語曰:“爾父榮登大魁,籍隸安陸,先世應墓具在虔化。爾父假命歸來時,往虔南省墳墓,屢欲撥宅返里,奈家貧爾弱又久而未果,遺命諄諄。以勿忘所自囑焉。”宣義公聞之,撫然曰:“予少失怙,予不敢忘父命,其敢忘先人之舊業乎?”遂不惜勞計費,爰返,會大父歸併祖父葬虔化縣西關蔚背嶺,會大父十四郎公穴左。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重修,清嘉慶十五年庚午復修。鄭獬張氏,宋天聖五年丁卯生,宋嘉祐五年庚子歿,年三十四,葬寧都會同裏南莊花園圃仙人側掌形亥巳向。繼妣楊氏,宋明道二年癸酉生,宋紹聖元年甲戌歿,壽六十二,葬與張氏合穴,生子一郎、三郎。 [2]  [7] 

鄭獬個人作品

鄭獬善詩文,為官正直,詞作亦清新質樸,簡練明快,《宋史》稱其“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所著《鄖溪集》三十卷,《觥記注》、《幻雲居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
與僧文瑩是好友,現湖北省安陸市白兆山白雲泉留存較完整的摩崖題刻有三處,其中宋熙寧戊申(1068年)一處為最早,有“鄭獬,張侵、僧文瑩同遊。熙寧戊申九月六日。”
《題僧文瑩所居壁》
西湖頻送客,綠波舟楫輕。
春入蘿徑靜,浪花翻遠晴。
五松山
天上仙人謫世間,醉中偏愛五松山。
錦袍已跨鯨魚去,惟有山僧自往還。
《田家》
田家汩汩水流渾,一樹高花明遠村。
雲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送黃昏。
《謝主試啓事》 [11-12] 

鄭獬親屬成員

祖父:鄭建中
父親:鄭紓
兄長:鄭獮
弟弟:鄭猗、鄭猛、鄭猶
妻子:張氏,繼妻楊氏
兒子:鄭彀(即一郎) [2] 

鄭獬史籍記載

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傳第八十》 [13] 
參考資料
  • 1.    《宋史·列傳第八十》:鄭獬,字毅夫,安州安陸人。少負俊材,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進士第一。通判陳州,入直集賢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
  • 2.    贛南第一狀元鄭獬  .寧都縣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12-04]
  • 3.    《宋史·列傳第八十》:英宗即位,治永昭山陵,悉用乾興制度。獬言:“今國用空乏,近者賞軍,已見橫斂,富室嗟怨,流聞京師。先帝節儉愛民,蓋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極於樸陋,此天下所共知也。而山陵制度,乃欲效乾興最盛之時,獨不傷儉德乎?願飭有司,損其名數。”又言:“天子初即位,郡國馳表稱賀,例官其人,此出五代餘習,因仍未改。今庶官猥眾,充溢銓曹。況前日羣臣進官,已布維新之澤,不須復行此恩,以開僥倖。”皆不報。又上疏言:“陛下初臨御,恭默不言,所與共政者七八大臣而已,焉能盡天下之聰明哉?願申詔中外,許令盡言,有可採錄,召與之對。至於臣下進見,訪以得失,虛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帝嘉納之。時詔諸郡敦遣遺逸之士,至則試之秘閣,命以官。頗有謬舉者,眾論喧譁,旋即廢罷。獬言:“古之薦士,以謂拔十得五,猶得其半;況今所失未至十五,而遽以浮言廢之,可乎?願復此科,使豪俊無遺滯之嘆。”未及行,出知荊南。
  • 4.    《宋史·列傳第八十》:治平中,大水求言,獬上疏曰:“陛下側身思咎,念有以消復之,不知求忠言者,將欲用之邪,抑但舉故事邪?觀前世之君,因變異以求諫者甚眾,及考其實,則能用其言而載於行事者,蓋亦鮮矣。今詔發天下忠義之士,必有極其所韞,以薦諸朝,一日萬機,勢未能盡覽,不過如平時下之中書、密院,至於無所行而後止。如是則與前世之為空言者等爾。謂宜選官置屬,掌所上章,與兩府近臣從容講貫,可則行之,否則罷之,有疑焉,則廣詢而決之。羣臣得而眾事舉,此應天之實也。天下之進言也甚難,而上之受言也常忽。願陛下采羣臣之章疏,容而聽之,史冊大書,以為某年大水,詔求直言,用某人之辭而求某事,以出夫前世之為空言者,無令徒掛牆壁為虛文而已。”還,判三班院。
  • 5.    《宋史·列傳第八十》:神宗初,召獬夕對內東門,命草吳奎知青州及張方平、趙抃參政事三制,賜雙燭送歸舍人院,外廷無知者。遂拜翰林學士。朝廷議納橫山,獬曰:“兵禍必起於此。”已而種諤取綏州,獬言:“臣竊見手詔,深戒邊臣無得生事。今乃特尊用變詐之士,務為掩襲,如戰國暴君之所尚,豈帝王大略哉!諤擅興,當誅。”又請因諒祚告哀,遣使立其嗣子,識者韙之。
  • 6.    《宋史·列傳第八十》:權發遣開封府。民喻興與妻謀殺一婦人,獬不肯用按問新法,為王安石所惡,出為侍讀學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呂誨乞還之,不聽。未幾,徙青州。方散青苗錢,獬言:“但見其害,不忍民無罪而陷憲網。”引疾祈閒,提舉鴻慶宮,卒,年五十一。其柩藁殯僧屋十餘年,滕甫為安州,乃克葬。
  • 7.    鄭獬簡介  .古詩詞網[引用日期2017-12-04]
  • 8.    萬姓統譜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17-12-04]
  • 9.    《萬姓統譜卷一百七》:鄭獬字毅夫,安陸人,少負俊才,詞章豪偉。仁宗重選士,廷試考定,焚香祝天曰:“願得忠考狀元。”已而得獬。初通判陳州,入直集賢院。英宗即位,獬言:“陛下初臨御,願申詔中外,許令盡言,有可採錄,召與之對,必能有益治道。”神宗初,拜翰林學士,以不奉新法出知青州。
  • 10.    郝謙、高福滂等纂《大洪山志》:(鄭)獬嘗病傷寒,夢化為龍浴於大洪山之南池中而愈。
  • 11.    北窗炙輠錄卷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04]
  • 12.    宋類稗鈔卷之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04]
  • 13.    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傳第八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04]
  • 14.    鄭獬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15.    宋朝狀元鄭獬:為官清廉生活清苦每天都吃蘿蔔白菜 死後因家貧無力安葬靈柩停寺廟十年  .江南都市報[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