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泰

(東漢末年人物)

鎖定
鄭泰(生卒年不詳),字公業,河南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東漢末年官員。 [4-5] 
少有才略,好交豪俠。舉孝廉出身,不肯參加公車徵辟漢靈帝末年,大將軍何進輔政,徵為尚書侍郎,遷侍御史。進諫不用,棄官而去。董卓專政,拜議郎。聯合何顒荀攸共謀誅殺董卓,事泄逃歸袁術,出任揚州刺史,卒於途中,時年四十一。 [2] 
全    名
鄭泰
公業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開封
最高官職
揚州刺史

鄭泰人物生平

鄭泰是大司農鄭眾的曾孫(《三國志》則記載鄭眾是鄭泰弟弟鄭渾的高祖父),年輕時已有才略,擅長出謀。漢靈帝末,鄭泰已經知道天下將會大亂,因而暗中結交豪傑。鄭泰家境富裕,有四百頃田地,但仍常常不夠食糧,名聞山東。 [4-5] 
後來鄭泰獲舉孝廉,三府辟命、公車徵召,鄭泰都不應命。大將軍何進輔政時,徵用天下名士,任命鄭泰為尚書侍郎,加奉車都尉,遷待御史。當時何進密謀誅除宦官,打算召前將軍、幷州牧董卓入京協助。鄭泰因而對何進説:“董卓強暴殘忍,野心無窮,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將會放任他的兇暴和野心,必定會危害朝廷。以明公的威德,身居輔政重任,應當堅持由自己決斷,誅除有罪的人,實在不適合以董卓作為援助。而且事情拖久了就會生變,竇武的前車之鑑離今不遠。”但何進不接受鄭泰的進言,仍請董卓入京,鄭泰於是棄官離去。後來和潁川人荀攸説:“何公不容易輔佐呀。”同年,宦官知道何進的圖謀,於是將何進殺死,而及後董卓入京果然作亂,執掌朝政更廢立皇帝。 [6-7] 
尚書鄭泰和城門校尉伍瓊、長史何顒、尚書周毖被董卓任命,去選拔天下名士為官。 [9]  後鄭泰與伍瓊、何顒等人勸董卓讓袁紹擔任渤海太守,用以籠絡他,但其實是想扶植袁紹作反董力量的源頭。 [8]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紹自號車騎將軍,作為關東聯軍的盟主並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即與眾大臣會議,打算大肆徵兵對抗山東軍。當時眾臣都畏懼董卓,不敢反對,而鄭泰擔心董卓軍隊兵多,強悍難制,於是出言:“秉持朝政關鍵在德,不在軍隊人數眾多。”董卓不高興,説:“按照您所言,用兵就沒有用嗎?”眾人無不動容,為鄭泰而震慄,鄭泰於是詭辯:“不是無用,是我以為山東不足以出動大軍征剿。如果明公不信,我試為明公分析。如今,山東州郡聯合起來,合謀對抗朝廷,人庶相動,不可謂不強盛。然而自光武以來,中原並無大的戰爭警訊,百姓安逸,忘記戰事已久。孔子説:‘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山東的軍隊雖然眾多,不足以成為大害,這是第一點。明公從西州而來,從年輕起就在軍中為將,熟悉戰事,多次喋血沙場,名聞當世,遠近敵寇懾服,這是第二點。袁本初身為公卿子弟,在京師長大。張孟卓(張邈)是東平的長者,坐不窺堂。孔公緒(孔伷)其實一介儒生,善於清談,高談闊論而已。這些人並無軍旅之才,也不能背霜露宿的吃苦,領兵打仗,衝鋒陷陣,絕非明公對手,這是第三點。山東士人,向來缺乏勇猛善戰之士。缺少像孟賁這樣勇猛的武將、慶忌這樣敏捷的將軍,未有田單聊城之守,缺乏張良、陳平之奇謀,可任以偏師,責以成功,未聞有其人,這是第四點。即使有這樣的人,但尊卑無序,又無王爵身份。倘若恃眾怙力,便會各自為政,坐觀成敗,絕不可能同心協力,同心進退,這是第五點。關西諸郡,將士熟悉鞍馬、戰陣,多年來與羌寇作戰,即使婦女也能夠持戟舞矛,挾弓負箭,更何況用勇猛、健碩的戰士,對付不懂軍事的妄戰之人,猶如驅趕虎豹對付羊羣,必定能取勝,這是第六點。況且天下勇士,能征慣戰者,百姓敬畏者,有幷州、涼州的戰士,以及南匈奴、屠各族、湟中義從、西羌八種,他們都由明公統領,可以作為爪牙。壯士尚且畏懼他們,何況那羣小丑呢?這是第七點。明公手下的將帥,皆為明公的心腹,與明公周旋日久,受到恩信厚待,他們的忠誠可以信任,智謀足以依賴。以堅不可摧之戰士,對付烏合之眾,猶如烈風掃落葉,這是第八點。戰場上有三亡,以亂攻理為一亡,以邪攻正為二亡,以逆攻順為三亡。如今,明公秉持國政,殄滅豎宦,忠義可嘉,以三德對付三亡,奉朝廷詔命,討伐不臣,誰能抵擋!這是第九點。東州鄭玄學貫古今,為天下儒生所仰慕;北海邴原為人清高正直,為士人之楷模。起兵將領,如果能向他們問計,就會知道自己力量的強弱。當年,燕、趙、齊、梁不可謂不強盛,最終還是被秦吞併;吳、楚七國人數不可謂不眾多,最終慘敗於滎陽。更何況,如今朝廷恩惠遍施四海,功德茂盛,股肱良臣眾多,他們豈會贊成山東亂謀,助長逆賊呢?其結果不言自明,這是第十典。若我説的十事少有可採,無事徵兵而擾動天下,使害怕服役的百姓相聚作亂,放棄德政而仰仗大軍,這是自損聖德。”董卓高興,於是任命鄭泰為將軍,統率諸軍對抗山東。有人對董卓説:“鄭泰智略過人,而與山東的反賊結謀,如今給他兵馬,就是讓他幫助他的同黨,竊為明公懼之。”董卓於是收回鄭泰兵權,改拜議郎 [10-11] 
董卓下令遷都長安,鄭泰跟隨入關(《後漢紀》記載鄭泰以尚書郎身份入關)。當時天下飢亂,京師飢乏,士大夫很多都不能生活,而鄭泰家中有錢,因此每日都引賓客高會倡樂,救濟了很多人。 [12-13] 
《後漢書·王允傳》記載,鄭泰曾與王允黃琬密謀誅殺董卓。王允上表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讓二人率兵出武關道,以討伐袁術為名,實則是為了分路攻打董卓,之後護天子回洛陽,董卓猜疑而留住二人。 [14] 
後鄭泰與荀攸和何顒等人合謀暗殺董卓,但事情泄露,何顒、荀攸被抓。 [18]  鄭泰脱身,從武關逃離長安(華嶠譜敍稱華歆與鄭泰等六、七人一同步行出武關 [17]  ),投奔後將軍袁術。袁術上表鄭泰為揚州刺史,鄭泰於上任的路上去世,享年四十一歲。 [13]  [15-16] 

鄭泰人物評價

范曄:“公業稱豪,駿聲升騰。權詭時逼,揮金僚朋。” [1] 

鄭泰親屬成員

鄭泰弟弟

鄭渾,東漢京兆尹曹魏魏郡太守、將作大匠等職。 [3] 

鄭泰兒子

鄭袤,鄭泰幼子,西晉司空。 [19] 

鄭泰孫子

鄭默,鄭袤長子,西晉太常、大司農、光祿勳。 [19] 
鄭質,鄭袤之子,位列九卿。
鄭舒,鄭袤之子,位列九卿。
鄭詡,鄭袤之子,位列九卿。
鄭稱,鄭袤之子,位列九卿。
鄭予,鄭袤之子,位列九卿。 [19] 

鄭泰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2] 
《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3] 

鄭泰影視形象

1988年電視劇《貂蟬》(潘迎紫版):胡大衞飾演鄭泰;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韓新民飾演鄭泰。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05]
  • 2.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1]
  • 3.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1]
  • 4.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鄭太字公業,河南開封人,司農眾之曾孫也。少有才略。靈帝末,知天下將亂,陰交結豪桀。家富於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名聞山東。
  • 5.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也。高祖父眾,眾父興,皆為名儒。【續漢書曰:興字少贛,諫議大夫。眾字子師,大司農。】渾兄泰,與荀攸等謀誅董卓,為揚州刺史,卒。【張璠漢紀曰:泰字公業。少有才略,多謀計,知天下將亂,陰交結豪傑。家富於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名聞山東。】
  • 6.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初舉孝廉,三府闢,公車徵,皆不就。及大將軍何進輔政,徵用名士,以公業為尚書侍郎,遷侍御史。進將誅閹官,欲召幷州牧董卓為助。公業謂進曰:“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猒。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借音子夜反。將恣兇欲,必危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鑑不遠。”又為陳時務之所急數事。進不能用,乃棄官去。謂潁川人荀攸曰:“何公未易輔也。”
  • 7.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張璠漢紀曰:……舉孝廉,三府闢,公車徵,皆不就。何進輔政,徵用名士,以泰為尚書侍郎,加奉車都尉。進將誅黃門,欲召董卓為助,泰謂進曰:"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饜,若借之朝政,授之大事,將肆其心以危朝廷。以明公之威德,據阿衡之重任,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待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其鑑不遠。"又為陳時之要務,進不能用,乃棄官去。謂潁川人荀攸曰:"何公未易輔也。"進尋見害,卓果專權,廢帝。】
  • 8.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進尋見害,卓果作亂。公業等與侍中伍瓊、卓長史何顒共説卓,以袁紹為勃海太守,以發山東之謀。
  • 9.    《資治通鑑·卷五十九》:初,尚書武威周毖、城門校尉汝南伍瓊,説董卓矯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卓從之,命毖、瓊與尚書鄭泰、長史何顒等沙汰穢惡,顯拔幽滯。
  • 10.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及義兵起,卓乃會公卿議,大發卒討之,羣僚莫敢忤旨。公業恐其眾多益橫,兇強難制,獨曰:“夫政在德,不在眾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為無用邪?”公業懼,乃詭詞更對曰:“非謂無用,以為山東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試為明公略陳其要。今山東合謀,州郡連結,人庶相動,非不強盛。然光武以來,中國無警,百姓優逸,忘戰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戰,是謂棄之。’其眾雖多,不能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州,少為國將,閒習軍事,數踐戰埸,名振當世,人懷懾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處京師。張孟卓東平長者,坐不窺堂。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並無軍旅之才,埶鋭之幹,臨鋒決敵,非公之儔。三也。山東之士,素乏精悍。未有孟賁之勇,慶忌之捷,聊城之守,良、平之謀,可任以偏師,責以成功。四也。就有其人,而尊卑無序,王爵不加,若恃眾怙力,將各潟峙,以觀成敗,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五也。關西諸郡,頗習兵事,自頃以來,數與羌戰,婦女猶戴戟操矛,挾弓負矢,挾,持也。況其壯勇之士,以當妄戰之人乎!其勝可必。六也。且天下強勇,百姓所畏者,有並、涼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義從、西羌八種,而明公擁之,以為爪牙,譬驅虎兕以赴犬羊。七也。又明公將帥,皆中表腹心,周旋日久,恩信淳著,忠誠可任,智謀可恃。以膠固之眾,當解合之埶,猶以烈風掃彼枯葉。八也。夫戰有三亡,以亂攻理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明公秉國平正,討滅宦豎,忠義克立。以此三德,持彼三亡,奉辭伐罪,誰敢御之!九也。東州鄭玄學該古今,北海邴原清高直亮,皆儒生所仰,羣士楷式。彼諸將若詢其計畫,足知強弱。且燕、趙、齊、梁非不盛也,終滅於秦;吳、楚七國非不眾也,卒敗滎陽。況今德政赫赫,股肱惟良,彼豈贊成其謀,造亂長寇哉?其不然。十也。若其所陳少有可採,無事徵兵以驚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為非,棄德恃眾,自虧威重。”卓乃悦,以公業為將軍,使統諸軍討擊關東。或説卓曰:“鄭公業智略過人,而結謀外寇,今資之士馬,就其黨與,竊為明公懼之。”卓乃收還其兵,留拜議郎。
  • 1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張璠漢紀曰:……關東義兵起,卓會議大發兵,羣寮鹹憚卓,莫敢忤旨。泰恐其強,益將難制,乃曰:"夫治在德,不在兵也。"卓不悦曰:"如此,兵無益邪?"眾人莫不變容,為泰震慄。泰乃詭辭對曰:"非以無益,以山東不足加兵也。今山東議欲起兵,州郡相連,人眾相動,非不能也。然中國自光武以來,無雞鳴狗吠之警,百姓忘戰日久;仲尼有言'不教民戰,是謂棄之',雖眾不能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州,少為國將,閒習軍事,數踐戰場,名稱當世;以此威民,民懷懾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處京師,體長婦人;張孟卓東平長者,坐不窺堂;孔公緒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無軍帥之才,負霜露之勤;臨鋒履刃,決敵雌雄,皆非明公敵,三也。察山東之士,力能跨馬控弦,勇等孟賁,捷齊慶忌,信有聊城之守,策有良平之謀;可任以偏師,責以成功,未聞有其人者,四也。就有其人,王爵不相加,婦姑位不定,各恃眾怙力,將人人棋跱,以觀成敗,不肯同心共膽,率徒旅進,五也。關西諸郡,北接上黨、太原、馮翊、扶風、安定,自頃以來,數與胡戰,婦女載戟挾矛,弦弓負矢,況其悍夫;以此當山東忘戰之民,譬驅羣羊向虎狼,其勝可必,六也。且天下之權勇,今見在者不過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權以為爪牙,壯夫震慄,況小丑乎!七也。又明公之將帥,皆中表腹心,周旋日久,自三原、硤口以來,恩信醇著,忠誠可遠任,智謀可特使,以此當山東解後之虛誕,實不相若,八也。夫戰有三亡: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明公秉國政平,討夷兇宦,忠義克立;以三德待於三亡,奉辭伐罪,誰人敢御?九也。東州有鄭康成,學該古今,儒生之所以集;北海邴根矩,清高直亮,羣士之楷式。彼諸將若詢其計畫,案典校之強弱,燕、趙、齊、梁非不盛,終見滅於秦,吳、楚七國非不眾,而不敢逾滎陽,況今德政之赫赫,股肱之邦良,欲造亂以徼不義者,必不相然贊,成其兇謀,十也。若十事少有可採,無事徵兵以驚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為非,棄德恃眾,以輕威重。"卓乃悦,以泰為將軍,統諸軍擊關東。或謂卓曰:"鄭泰智略過人,而結謀山東,今資之士馬,使就其黨,竊為明公懼之。"卓收其兵馬,留拜議郎。】
  • 12.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卓既遷都長安,天下飢亂,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業家有餘資,日引賓客高會倡樂,所贍救者甚眾。
  • 1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初,南陽何顒、河內鄭泰好為奇畫。顒逮郭林宗,與之遊學。及黨事起,顒以被禁錮。乃變姓名,亡匿汝南,所至皆結豪傑,名顯荊豫之間。靈帝末,君子多遇禍難。顒歲中率常再三私入洛陽,為人解釋患難。泰知天下將亂,陰交結豪傑,家富於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名聞山東。王室西遷,泰以尚書郎從入關。是時京師饑乏,士人各各不得保其命,而泰日與賓客高會,作倡樂,仰泰全濟者甚眾。長安既亂,南奔袁術。術以泰為揚州刺史,未至而卒。
  • 14.    《後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謀共誅之。乃上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並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徵卓,而後拔天子還洛陽。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僕射,瓚為尚書。
  • 15.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乃與何顒、荀攸共謀殺卓。事泄,顒等被執,公業脱身自武關走,東歸袁術。術上以為楊州刺史。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 16.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張璠漢紀曰:……後又與王允謀共誅卓,泰脱身自武關走,東歸。後將軍袁術以為揚州刺史,未至官,道卒,時年四十一。】
  • 17.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華嶠譜敍曰:歆少以高行顯名。避西京之亂,與同志鄭泰等六七人,間步出武關。道遇一丈夫獨行,願得俱,皆哀欲許之。歆獨曰:"不可。今已在危險之中,禍福患害,義猶一也。無故受人,不知其義。既以受之,若有進退,可中棄乎!"眾不忍,卒與俱行。此丈夫中道墮井,皆欲棄之。歆曰:"已與俱矣,棄之不義。"相率共還出之,而後別去。眾乃大義之。】
  • 18.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董卓之亂,關東兵起,卓徙都長安。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事垂就而覺,收顒、攸繫獄
  • 19.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