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正秋

鎖定
鄭正秋(1889年1月25日—1935年7月16日), [1]  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別署藥風,廣東潮陽(現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上鹽汀村)人。導演、編劇、戲劇評論家。中國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被稱為“中國電影之父”。 [2] 
宣統二年(1910年),鄭正秋開始從事劇評活動。民國2年(1913年),編劇並參與執導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同年,開始從事新劇創作及演出。民國11年(1922年),與張石川等創建明星影片公司。民國12年(1923年),創作了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的劇本。民國21年(1932年),自編自導了電影《自由之花》。民國23年(1934年),自編自導了劇情片《姊妹花》。民國24年(1935年)6月5日,參與執導的戰爭電影《熱血忠魂》上映。
民國24年(1935年)7月16日晨,鄭正秋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46歲。 [3] 
(概述圖參考資料 [4] 
本    名
鄭正秋
別    名
鄭芳澤
伯常
所處時代
清末民國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889年1月25日 [1] 
逝世日期
1935年7月16日
主要作品
勞工之愛情玉梨魂姊妹花
主要成就
被稱為“中國電影之父”
籍    貫
廣東潮陽(現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上鹽汀村)
職    業
導演、編劇、戲劇評論家
徒    弟
蔡楚生 [27] 

鄭正秋人物生平

鄭正秋從學經歷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1月25日),鄭正秋出生於上海。 [1]  為了讓孩子認得老家,3歲那年,鄭正秋被母親張太夫人從上海帶回上鹽村居住。兩年後,到了求學年紀的鄭正秋隨母親返回上海,受教於嘉定人莊乘黃。在莊老師的教導下,鄭正秋不僅打下了較好的國學基礎,還練就了一手好字,思想上更深受老師不滿清王朝腐朽統治的影響。一年以後,10歲的鄭正秋進入育才書院就讀。 [2] 

鄭正秋從事劇評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鄭正秋因身體原因從育才書院肄業。 [1-2]  他父親花錢在張之洞那裏買了個“候官”的位置,逼着鄭正秋立即去湖北任職。鄭正秋在湖北勉強幹了近兩年,最終決定棄官從商。經營土棧,兩年後因虧損而把土棧交給弟弟鄭正棟打理。鄭正秋則在友人夏月珊的啓發下,從事新劇運動。 [3] 
宣統二年(1910年)11月26日,署名正秋的長篇評論《麗麗所戲言》在于右任主辦的《民立報》上發表,這是鄭正秋的第一篇劇評文章 [2]  。此後,他開始以《麗麗所戲言》《麗麗所伶評》為題目,在《民立報》上陸續發表戲劇評論,主張改革舊劇,提倡新劇。 [1]  [3] 
宣統三年(1911年)2月,《民立報》附刊《民立畫報》創刊,于右任聘請鄭正秋任該刊"記者",就是撰稿人兼編輯。10月,《民立畫報》停刊後,鄭正秋又任宋教仁主辦的《民權報》附刊《民權畫報》的"記者"; [3]  12月12日,鄭正秋的第一篇新劇故事《鐵血鴛鴦》開始在《民立報》連載。 [5] 
民國元年(1912年),鄭正秋創辦了《國畫劇報》。 [6] 

鄭正秋編演新劇

鄭正秋
鄭正秋(5張)
民國2年(1913年)6、7月間,與張石川、杜俊初等聯合組建新民公司,專事承包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導、演業務。公司成立後,鄭正秋與張石川合作編導了中國第一部無聲故事短片《難夫難妻》。 [3]  [7]  拍完《難夫難妻》,亞細亞影戲公司停辦,新民公司自然也無事可做,招來的演員又要失業。鄭正秋不忍看着演員們生活無着、流離失所,便用其家財做資金,組織新民新劇研究所。9月中旬,正式成立新民新劇社(簡稱新民社),演出新劇。 [5]  鄭正秋也以正秋、藥風為藝名,登台參與演出。 [3] 
民國3年(1914年)4月,鄭正秋編排了歷史劇《義弟武松》。 [5]  5月,鄭正秋率領新民社部分人員轉入武漢,演出了他編劇的新劇《空谷蘭》。
民國4年(1915年)1月中旬,上海新民社併入民鳴社,鄭正秋擔任編劇正主任。同年,鄭正秋在漢口創建了大中華劇社,並編演了政治新劇《隱痛》。同年秋,民鳴社暫停營業。12月,鄭正秋率領武漢新民社返回上海,新民社正式結束。 [5] 
民國5年(1916年)3月,鄭正秋與顧無為重整民鳴社,他編演了揭露袁世凱和軍閥荼毒國家的新劇《新華毒》《八十三日皇帝夢》,以及讚揚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孫中山倫敦蒙難記》。5月下旬,與顧無為合演了《共和精神》《殺身成仁》《拿破崙》。11月下旬,鄭正秋出演了新劇《義丐武七》《刺恩》。12月,鄭正秋出演了新劇《一案九個頭》,編寫了《林黛玉葬花》。 [5] 
民國6年(1917年)初,鄭正秋因與顧無為的矛盾而離開民鳴社,不久創建藥風劇學館。同年春,應朱雙雲邀請,鄭正秋加入笑舞台,總管後台,但因彼此理念不合,鄭正秋不久即離開笑舞台,轉而加入鳴新社,到杭州、寧波等地演出。 [5] 
民國7年(1918年)5月,鄭正秋回到上海,組建了藥風新劇社。7月,編演了政治劇《秋瑾》。7月到11月,鄭正秋分別出演了新劇《竊國賊》《蔡鍔》《貂蟬拜月》。11月,鄭正秋解散了藥風新劇社。 [5] 
民國8年(1919年)5月,鄭正秋創辦了新民圖書館,併發行了《藥風月刊》。 [8]  此外,鄭正秋還創建大風新劇社,並擔任編演主任。9月,鄭正秋將大風新劇社改名為和平新劇部,他本人擔任劇務主任。隨後編排了新劇《新青年》。同年秋,編演了實事劇《凌連生》。11月,鄭正秋團結一批新劇人,成立了“全國新劇總工會”,鄭正秋被公選為正會長。12月17日,新劇總工會進行了籌款演出,鄭正秋特意編寫了新社會劇《黃金與美色》《福地悲聲》二劇。 [5] 
民國9年(1920年)4月,鄭正秋編寫了實事新劇《蔣老五殉情劇》。11月,編排了實事新劇《閻瑞生謀財害命案》及《桃花運》。 [5] 
民國10年(1921年)3月,鄭正秋編排了政治新劇《新舊家庭》。4月,編排了實事新劇《瑞祥殺嫂》。 [5] 

鄭正秋拍攝電影

鄭正秋作品電影劇照
鄭正秋作品電影劇照(23張)
民國11年(1922年)3月,鄭正秋與張石川、鄭鷓鴣周劍雲任矜蘋5人,集資5萬元,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鄭正秋擔任協理、編劇、導演併兼任明星影戲學校校長。 [3]  6月9日,鄭正秋進行了新劇告別演出。隨後去交易所做買空賣空的賭博生意,但不久即失敗。同年,為明星影片公司編寫了《滑稽大王遊滬記》《勞工之愛情》《大鬧怪劇場》等短片的劇本。 [1]  [9] 
民國12年(1923年),鄭正秋去漢口老圃新劇團搭班。 [5]  同年底,由他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影片《孤兒救祖記》拍攝完成。 [4] 
民國13年(1924年),鄭正秋為電影《玉梨魂》《苦兒弱女》《好哥哥》創作了劇本。 [1] 
民國14年(1925年),鄭正秋為電影《最後之良心》《小朋友》《上海一婦人》《盲孤女》《早生貴子》創作了劇本。 [10]  同年,為笑舞台創作了新劇《孫中山》,鄭正秋親自飾演孫中山。 [5] 
民國15年(1926年),鄭正秋編導了電影《小情人》《一個小工人》。 [1] 
民國16年(1927年),鄭正秋為電影《掛名的夫妻》《山東馬永貞》《俠鳳奇緣》《車遲國唐僧鬥法》創作了劇本。同年,編導了電影《二八佳人》《血淚碑》《楊小真》。 [1] 
民國17年(1928年),鄭正秋執導了電影《碎琴樓》。同年,編導了電影《俠女救夫人》,並與程步高聯合拍攝了電影《黑衣女俠》、《血淚黃花》(前集)。 [1] 
民國18年(1929年),鄭正秋自編自導並主演了電影《戰地小同胞》。同年,與程步高聯合拍攝了電影《血淚黃花》(後集),併為電影《新西遊記》創作了劇本。 [1] 
民國19年(1930年),鄭正秋為電影《倡門賢母》創作了劇本。同年,編導了電影《桃花湖》(前後集)。 [1] 
民國20年(1931年),鄭正秋為電影《恨海》創作了劇本。同年,編導了電影《紅淚影》《玉人永別》。 [1] 
民國21年(1932年),鄭正秋為宣傳抗日、推動愛國運動,帶病自編自導了由胡蝶龔稼農夏佩珍等共同主演的電影《自由之花》。 [11] 
民國22年(1933年)2月9日,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在上海成立,鄭正秋被選為執行委員;10月,他參加了歡迎國際反帝大會代表的集會;同年,鄭正秋在《明星月報》上發表了《如何走上前進之路》一文,提出了反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三反主義”創作原則。 [8]  同年,執導的電影《春水情波》上映。
民國23年(1934年)2月13日,自編自導的劇情片《姊妹花》上映,該片創下連映60天的紀錄,打破中國電影票房記錄,並於民國24年(1935年)3月參加了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10月9日,與張石川、李萍倩等共同執導的愛情電影《女兒經》上映。 [3] 
民國24年(1935年)6月5日,鄭正秋與程步高、李萍倩等聯袂執導的戰爭電影《熱血忠魂》上映。 [3]  7月16日晨,鄭正秋因病在上海去世,年僅46歲。 [3] 

鄭正秋主要作品

鄭正秋參演電影

(以上參考資料) [22] 

鄭正秋導演作品

時間
片名
主演
1913年
丁夢鶴、王病僧
1927年
張織雲、宣景琳
梅花落中集
張慧衝、龔稼農
梅花落下集
龔稼農、宣景琳
鄭逸生、蕭英
丁子明、阮玲玉
楊耐梅、阮玲玉
1928年
丁子明、鄭小秋
胡蝶、黃君甫
白雲塔上集
胡蝶、阮玲玉
1929年
胡蝶、龔稼農
黃陸之愛下集
胡蝶、夏佩珍
鄭小秋、高倩蘋
1930年
胡蝶、夏佩珍
胡蝶、鄭小秋
蔡楚生、胡蝶
1931年
紅淚影前集
胡蝶、鄭小秋
胡蝶、鄭小秋
宣景琳、鄭小秋
1932年
胡蝶、龔稼農
1933年
鄭小秋、譚志遠
胡蝶、孫敏
1934年
胡蝶、高佔非
胡蝶、高佔非
1935年
高佔非、鄭小秋
(以上參考資料) [22] 

鄭正秋編劇作品

時間
片名
1913年
難夫難妻
1922年
張欣生、滑稽大王遊滬記、勞工之愛情、擲果緣
1923年
孤兒救祖記、大鬧怪劇場
1924年
玉梨魂、苦兒弱女
1925年
上海一婦人、盲孤女、小朋友、好哥哥、最後之良心
1926年
一個小工人、小情人、早生貴子
1927年
二八佳人、血淚碑、北京楊貴妃、掛名的夫妻、二八佳人、山東馬永貞、俠鳳奇緣、車遲國唐僧鬥法、楊小真
1928年
黑衣女俠、俠女救夫人、火燒紅蓮寺第1集、美人關、女偵探、大俠復仇記上下集
1929年
黃陸之愛(上集)、刀下美人、黃陸之愛(下集)、戰地小同胞、新西遊記
1930年
倡門賢母、桃花湖(前集)、桃花湖(後集)
1931年
紅淚影(前集)、恨海、紅淚影(後集)、強盜孝子、玉人永別、殺人的小姐
1932年
自由之花
1933年
春水情波、姊妹花
1934年
女兒經、再生花
1938年
歌兒救母記
1941年
桃花湖
(以上參考資料) [22] 

鄭正秋主要影響

鄭正秋電影

實劇電影
鄭正秋作為中國傳統的文人,他的電影創作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倫理觀念的影響,無論是電影題材還是內容,都關係到家庭與家族的矛盾。在其創作的電影當中既可以看到對於傳統家族觀念的維護,又可以看到新觀念對其的衝擊。他渴望通過電影,啓迪民智、振興國家、挽救破敗的民族形象,完成知識分子“治世”的抱負。
鄭正秋編導的家庭倫理片,表現的是家庭因為意外發生鉅變,使原本的道德秩序被打亂從而帶來了災難,又以一種秩序的迴歸為結果的劇情模式。在電影《孤兒救祖記》中,鄭正秋大力抨擊傳統道德的失位,卻沒有對這種現象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僅僅在道德層面對其進行了簡單的評判。事實上,面對這種“禮崩樂壞”的狀況,鄭正秋沒有突破儒家“克己復禮”的思想界限,他試圖以一種巧合的方式迴歸到傳統家庭倫理秩序中去化解矛盾,這恰恰反映了鄭正秋對於傳統父權至上的倫理觀念的認同。電影中楊壽昌代表的父親角色在真相大白之後,將遺產權還給餘蔚母子,以一種絕對的權威維護家族的穩定,使正義得以伸張。鄭正秋試圖通過家庭倫理關係,反映整個社會的倫理關係,在他看來,國家的衰落是因為人們道德的淪喪、價值觀的分崩離析,因此其希望通過呼籲“孝與德”這樣的傳統價值觀,喚醒人們日漸崩塌的精神世界,重新整合這個分崩離析的社會。
鄭正秋的電影觀念是“營業主義加上一點良心”,這注定了他的電影首先要以盈利為目的,這也必然導致其電影要依附於大眾的審美需求,力圖從實業救國的理念出發,主動承擔宣揚社會道德、鞏固社會秩序的責任;並且電影的發展需要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這也決定了其電影的革命性必將是保守的。即便如此,鄭正秋的電影也沒有顯露出粗製濫造,而是通過儒家倫理達成對良心主義傳統的情感構建。現在看來,鄭正秋電影中的倫理觀念是保守與落後的,甚至有迎合大眾趣味的嫌疑;但不可否認的是,鄭正秋以電影的形式對舊的倫理道德造成了衝擊,其對於傳統的批判總是帶有一絲妥協與曖昧。鄭正秋本人早期受到的儒家教育,致使他對傳統的道德觀念存在根深蒂固的認同,後期受到左翼人士的影響,其電影愈加向現實主義靠攏,電影的革命性愈加強烈。
不可否認,鄭正秋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里程碑,他開創的家庭倫理劇開了中國通俗劇的先河,影響和啓發了一代甚至幾代人,之後的蔡楚生、謝晉都受其影響。他的電影倫理觀植根於道德之中,對現實社會人性的黑暗進行批判以達到教育大眾的目的,雖然批判存在侷限性,但在那個過度追求娛樂盈利的年代,可謂電影界的良心。 [12] 
兒童電影
鄭正秋的兒童電影活動,從民國12年(1923年)為《孤兒救祖記》編寫劇本開始,到民國15年(1926年)編導《一個小工人》為止。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早期電影發展的“繁盛時代”(鄭君里語)和“繁榮期”(於君語)。在中國民族電影蓬勃發展的背景之下,鄭正秋的兒童電影活動無疑構成了中國民族電影產業初興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鄭正秋的兒童電影活動,無論對其個人電影生涯而言,還是對中國兒童電影的歷史發展而言,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存在。有兩組數字可以證明:第一,民國12年(1923年)至民國15年(1926年)間,鄭正秋總共創作11部影片,其中兒童片有6部,兒童題材顯然是鄭正秋前期電影生涯的重要追求;第二,民國12年(1923年)至民國15年(1926年)間, 中國兒童電影創作總量為11部,鄭正秋創作的6部影片佔據了國產兒童片的半壁江山,可見其在中國早期兒童電影史上的地位。鄭正秋的兒童電影活動中最為突出的當屬其在兒童電影創作方面的實績,及其在兒童電影多個領域的拓荒之功:
首先,鄭正秋以《小朋友》一片開啓了兒童電影文學改編的先河。作為中國首部改編自兒童文學的兒童電影作品,《小朋友》由鄭正秋根據包天笑翻譯的法國兒童小説《苦兒流浪記》改編而來。儘管鄭正秋的中國化、本土化改編策略使得原作豐富的心理描寫有所減弱,但他積極向兒童文學領域獲取題材資源、並且在改編中首選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的大膽實踐,無疑體現了他開闊的眼界與獨到的智慧。
其次,《小情人》作為鄭正秋編導的第一部影片,他在片中第一次大膽嘗試了青春期少年異性心理情感的藝術表達,其對少男少女朦朧情憬的細膩表現,體現了編導者鄭正秋精準把握少年主人公身心發展特徵的能力。
最後,鄭正秋在編導的《一個小工人》中使用了一人飾演的兩個角色相對握手談話這一攝影手法,為中國電影界開創了新紀元,被稱為“電影界的空前偉舉”。 [13] 

鄭正秋劇評

鄭正秋的劇評被多數人認為是職業劇評的發端,他的劇評雖然新舊混雜,卻具有不少現代劇評的意識,並在劇評方面有不少獨到之處。此外,就劇評產生的影響力而論,當時從事劇評的人沒有超過鄭正秋的。 [14]  鄭正秋以“記者”身份主持報刊的劇評專欄,其較為先進的現代劇評理念與報刊載體相結合,故而其劇評產生了與其他劇評不一樣的特質。
(一)秉公正之心,立公正之言
在民初,劇評界亂象紛紛,在諸多劇評家當中,鄭正秋是罕有的能秉公正之心,立公正之言的劇評人。
1.“為弱者鳴不平”。
鄭正秋曾因譚鑫培為看客李本喝倒彩受辱而“作論斥之”。當大舞台抄襲歌舞台《楊乃武》一劇時,鄭正秋仗義執言,為歌舞台老闆陳輅清聲援。
2.“不以好惡為譭譽,不視交情為轉移。”
鄭正秋在劇評中能“不以好惡為譭譽,不視交情為轉移”,秉持公正之心,立公正之言。他“所撰寫的評論文章並非簡單地捧角,無論是名家還是新人,遇有表演不當或失誤之處,尤其是有悖於戲情戲理的表演,他會毫無保留地尖鋭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對於名伶,鄭正秋敢於直言他們的不足。對於其所鄙者,他亦能站在客觀的立場批判他們的技藝。鄭氏雖對伶人品格督之甚嚴,然而對品格低劣者如管海峯,卻仍能客觀地評價。
(二)“求言論一致”
宣統三年(1911年)6月5日,《民立畫報》刊登了鄭正秋與友人的通信。其友問:“戲評為什麼不登別人的稿件?”鄭正秋答曰:“求言論一致而已。”鄭正秋的話看似輕描淡寫,卻大有深意。排除外來來稿,鄭正秋主持的劇評專欄便成為名副其實的個人專欄。藉此,鄭正秋批評的原則與標準能夠在其劇評的實踐中一以貫之。鄭氏所謂“求言論一致”,實質上是求其劇評的整一與連貫。
在鄭正秋主持劇評專欄的期間,只有當“鄭正秋生病,戲評暫停”的時候是以舊稿代替的,另外,“苕水狂生”發表了兩篇對王慧芬的介紹文字,除此之外,鄭正秋幾乎沒有停止其評劇活動。同樣,他也不採用他人的劇評稿件。此舉雖然顯得獨斷和排他,但在當時劇評初興之際卻十分必要,它對於劇評風格、標準的連貫性與一致性的體系的建立是十分有益的。
鄭正秋“一致性”的訴求也表現在他對批評對象整體效果的考量上。鄭氏致力於新劇改良,卻不偏廢舊劇。無論新、舊,鄭正秋均能對它進行整體關照。就舊劇而言,鄭正秋並不限於關注某一專長,而是強調“唱”“念”“做”三者並重。與一般的“捧角”不同,鄭正秋注重配角的作用,此等見識,遠超一般劇評人。
對於新劇,鄭正秋一再強調要“合於戲情”。“合於戲情”,則人物首先要合於身份。其次,服裝要合戲情。第三,演出要自然真實、不可過作。最後,情節要合理。
此外,鄭正秋將其發表的劇評文章分別歸類於“麗麗所戲言”“麗麗所顧曲記”“麗麗所觀劇記”“麗麗所劇評”“麗麗所評伶補”“粉墨場中之雜貨店”“菊部春秋”等名下,顯示鄭氏已經明確意識到“顧曲”“觀劇”“雜談”等與“劇評”的不同,並有意識地按它們的性質將其納入不同的類型中。雖然這種劃分也有很隨意的時候,但分門別類中自有一定的邏輯和標準。
鄭正秋通過拒絕外稿,事實上已經將其主持的劇評專欄個人化。藉個人專欄,鄭正秋才能將自己的批評理念付諸實踐。“但求一致”是鄭正秋建構自己批評話語體系的一種理論自覺,也是建構劇評科學體系的一次重要嘗試。簡言之,鄭正秋要求“社會教育”與“雅俗共賞”並重,強調為弱者鳴不平、“立公正之言”,追求“一致性”的邏輯建構,這無一不具有現代劇評的特質。鄭正秋對於劇評現代化的推進是有重大貢獻的。 [15] 

鄭正秋歷史評價

沈所一《新民民鳴之人才》:藥風比為方老太,神情語白悉臻上乘。求諸今日,實鮮其匹。昨夜飾馬介甫之楊翁,言辭之優美,表情之周密,較諸其演方老太有過之無不及。腹有詩書氣自華,誠哉。為新劇之不可無學也。 [6] 
清末民國戲劇活動家朱雙雲①《新劇史·雜俎》:鄭藥風風雅士也。貌似婦人女子,飾蹩腳生,酸澁士,深得箇中三味。無人能出其右者。慷慨激昂、風流瀟灑則不能焉。有時起老太婆,足稱上品。②《初期職業話劇史料》:人極聰明,寫白話文,頗生動有致。 [6] 
徐恥痕《導演員之略歷》:以嗜戲故,雅善評劇。民國紀元,如《民立報》、《民權報》、《中華民報》鹹闢專欄,君以一身兼之,滬上報紙刊劇評自此始。未幾,又自辦《圖畫劇報》,改良舊戲,提倡新戲,實開風氣之先。評劇既久,見舊伶工之知識不足與言改革,而新劇事業前此屢起屢踣,或由於主持之不得其人,於是坐言起行,獨資稡新民新劇社,以輔助社會教育為己任。 [6] 
鄭逸梅:清季先生於民立報上撰《麗麗所劇談》,開評劇文字之先河。 [14] 
《申報》:在清末宣統年間,于右任氏在滬創辦《民呼報》時,即署名藥風作《麗麗所劇談》,為中國劇評之始。 [14] 
中國早期電影人周劍雲:①世為商族,族人無不持籌握算,君獨好讀書。人以其不諳生計學,懼墮家聲,勸為吏,執不可固強之。始捐一衞。然以性不近,終不若其讀書之樂。君無他嗜,第喜觀劇。 [14]  ②君之評劇於藝術不甚苛求,而於伶人之品德則督之甚嚴。 [6] 
中國近現代電影導演、編劇費穆:鄭正秋先生手創明星,奠中國電影事業之基石。無斯人,中國或無新劇與電影;有之,亦恐遲十年。 [16] 
中國近現代作家冰心:鄭先生在戲劇界和電影界中,自有他不可消滅的絕大功績,值得後人永遠紀念。 [15]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傅謹《大眾傳媒與新興的戲曲批評》:在所有那些為報紙撰寫戲曲批評文章的知名或不知名的作者中,鄭正秋無疑是晚清年間最重要的戲曲評論家。 [6] 
時光網:鄭正秋是中國第一代導演和編劇的卓越代表,也是第一個可稱之為藝術家的電影人。 [17] 
《人物》雜誌:鄭正秋是第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區別於同時代大多數“惟興趣是尚”的電影人,他有自己的藝術主見與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 [3] 

鄭正秋家庭關係

  • 祖父
鄭介臣,於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之際來滬經商,開了家鄭洽記土棧(鴉片批發棧)而成鉅富,早年上海潮州會館發起人之一。 [19] 
  • 父親
鄭讓卿,鄭介臣第二子,他以光緒間順天府試進士第三十一名的資格,當過江浙鹽運使,後調任三穗知府 [19] 
  • 弟弟
鄭正冬,後由鄭正秋為之改名正棟,寓了他希冀弟弟來日成為國家棟梁的願望。 [20] 
  • 妻子
鄭正秋17歲時娶妻俞麗君。
  • 兒子
鄭小秋(1910年—1990年):演員、導演。民國12年(1923年),出演了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其父鄭正秋病逝後,鄭小秋轉向了導演創作。新中國成立後,他在上海科學電影教育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拍攝過大量科教片。 [21] 

鄭正秋軼事典故

鄭正秋從小多病

鄭正秋從小體格羸弱,氣急、腰痛成了久治不愈的痼疾。當官卻無知的父親為減輕他的病痛,橫下心讓他服鴉片止痛。從此,鴉片煙毒漸漸侵襲了鄭正秋全身,形成難以抗禦的毒癮。14歲那年,一位西醫診斷小正秋患的是先天性心臟病和腎結石。經治療,結石似已排出體外,可心衰依舊,還多了個咳嗽、多痰的毛病。 [2] 

鄭正秋痴迷京劇

鄭正秋喜歡京劇,以至哪天沒去茶園看上一場戲,吃飯也不香。他最愛聽的劇目是《空城計》,為了品出其中的味道,聽壞了五張唱片,鄭正秋是當時上海有名的戲呆子、戲園子裏的常客,他也結識了一些上海灘赫赫有名的京劇名角, 他偏愛毛韻珂潘月樵和梨園世家夏月珊、夏月潤兄弟的戲,並能模仿孫菊仙汪笑儂、譚鑫培等名伶的唱腔。名角們一看鄭正秋到場,唱唸做打一點兒都不敢馬虎,怕這位行家瞧出瑕疵。 [2]  [18] 

鄭正秋後世紀念

故居
鄭正秋故居
鄭正秋故居(2張)
鄭正秋故居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上鹽村,2017年8月,申報為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23] 
銅像
中國電影博物館中的鄭正秋銅像 中國電影博物館中的鄭正秋銅像
2005年,北京中國電影博物館開幕,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決定,選出中國電影史上五位傑出電影人為“中國電影開拓者”,並樹立銅像,作永久紀念。最後,任慶泰、鄭正秋、黎民偉夏衍袁牧之五人入選。 [24] 
紀念碑
2005年11月30日,中國電影先驅鄭正秋、鄭小秋沈浮的紀念碑在上海福壽園“影藝苑”揭幕。 [25] 
紀錄片
2017年3月18日,紀錄片《中國電影先驅:鄭正秋》在鄭正秋故里廣東汕頭市潮南區舉行首映儀式。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