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昭先

鎖定
鄭昭先(1158—1225),字景紹,號日湖,福建福州長樂江左裏洋嶼人。少聰穎,宋淳熙十年(1183年)應涮漕試中第六名,補入太學,淳熙十四年(1190年)中丙科登王容榜進士。知學不足,受業於朱熹。調補浦城主簿,擢知歸安縣。嘉定七年(1214年)除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翌年,除參知政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後以疾求釋位,拜資政殿學士、江西西路安撫使;又請辭,升秩一等,提舉杭州洞霄宮。辭歸,病逝於洋嶼舊居,享年六十八歲。諡“文靖”。著有《日湖遺稿》。 [1] 
本    名
鄭昭先
景紹
日湖
所處時代
出生日期
1158年
逝世日期
1225年
主要作品
《日湖集》

目錄

鄭昭先生平

功成身退,不戀權位。嘉定十一年(1218年),鄭昭先統領荊門平寇功在社稷,朝廷論功行賞,詔授“金紫光祿大夫兼攝中書右丞相”。封建社會,士子對出將入相夢寐以求,他卻累辭奏曰:“臣駑且憊。不能任相事。”寧宗皇帝惋惜地説:“朕方賴卿同濟國事,何苦切切求去?”陛辭再三,寧宗含淚詔拜觀文殿學士、少師吳國公,終以“參知政事”(副相)職銜歸家養老,高風亮節,令人欽敬。
勤政劬勞,忠君愛民。從浦城縣主簿秩滿入京,丞相葛鄴對他禮遇有加,説“君浦城鄭主簿耶?擊賊不受賞,吾聞名久矣”。知湖州歸安縣值災荒饑饉,百姓賣兒棄女,昭先請求輕賦税、薄徭役,開倉賑民,離任時百姓載道乞留,呼為“鄭青天”。嘉定三年(1210年)升監察御史,因旱蝗成災,進疏曰:“陛下詔書徒為空文,有求言之名,而無求言之實;有兼聽之美,而無兼聽之效,臣以為不可取也!”四年拜右正言進左司諫侍御史,奏治國之道:一曰畏天命,二曰法祖宗,三曰結人心。願陛下勤修國政,推廣誠意,除授必公,賞罰必當,家法可守,遴選賢良,懲貪除暴,則根本必固。他忠言善諫,寧宗甚為敬畏;每報昭先上朝,帝曰:“鄭諫議宋豈朕又有過失乎?”景獻太子病故,朝臣為建儲立嗣爭議不休,昭先請以仁宗為法,遂立宋太祖十世孫趙昀為太子,延續宋祚五十餘年,昭先功不可沒。宋理宗趙昀繼位,詔為“湖南師”以老病固辭,仍為朝廷推薦的十四名優秀人才。
終生好學,孜孜不倦。昭先幼年家貧,無錢購書,借閲誦讀,後入太學,中進士,可謂少年得志,可他卻謙遜有加,授浦城主簿時拜理學大儒朱熹為師,終生侍奉門下,因浦城距建陽考亭(今屬武夷山市)稍遠,不便聆聽先生教誨,便與先生摯友黃銖交流切磋,有疑難必書信求教。朱熹對他讚賞不已,“餘習靜考亭,日湖嘗同餘講學,為同志最厚”。空餘著書立説,手不釋卷,遺稿《日湖集》五十卷,理學大師真德秀為《日湖集》作序,曰:“公文章不事刻畫,而敷腴豐衍,似其為人”,稱讚他的人品、文品俱臻上乘。
修橋鋪路,報效桑梓。昭先祖籍連江邵地,先祖因避禍遷洋嶼(原閩縣,現屬長樂市),但他對祖地連江懷有特殊的感情,始終認定自己是連江人。位於潘渡鄉潘渡村的“安利橋”橫跨敖江中游,始建於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稱“惠政橋”,為福温驛道要津。因水流湍急,屢毀於洪。慶元三年(1197年),橋毀,溪流湧出斷石,刻有“安利”字樣,遂更名“安利橋”。時鄭昭先在臨安為官,聞潘渡鄉民潘大同有興渡之念,欣然為其撰寫《議潘渡溪創設渡船置田濟渡募緣序》,署“宋慶元五年歲在己未叁月望後日湖鄭昭先書。”臨終時,他遺命其子造橋。紹定元年(1228年),長子鄭逢辰等悉力重建,在橋上建屋,耗資2萬緡,橋長75丈,寬18尺,高40尺,水門10道,雄偉壯觀甲於連邑。金華徐澄勒碑以記。碑背後勒“橋之役實鄭逢辰(昭先長子)考參政(即昭先)之志,子奉考命,幸成厥事。而記沒不書考,懼不孝也。陳宓(時任福建路安撫使,相當於後世省長)嘉之,為書碑陰。”
清正廉明,教子有方。鄭昭先27歲釋褐為官,至68歲退休,宦海生涯長達41年,位高權重,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寶慶元年十月十日病危時,囑設“義倉”,濟貧困族人,聘宿儒課蒙童,延詩禮傳家,立下家訓與戒子書。家訓雲:“吾白屋起家,一生辛苦,惟守忠樸二字。荷國家厚恩,席祖宗蔭庇,致身至此。汝輩(指三個兒子及侄兒)皆得一官,事事見成,不可不知所自。汝輩居官當以清白自守,自請俸之外,一毫不得妄取,庶幾不墜家聲,亦不失吾期望之意:以示子孫,永為家訓。”戒子書皆為八字箴言,如:“尊敬師長,尚志閒邪。”“敬兄睦族,懲憤去偽”,“敬兄友弟,篤志強學”。家訓與戒子書既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承,也是千百年來連江鄭氏家族興旺發達的根基所在,為連江人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鄭昭先才華橫溢,能文善詩。真德秀評述鄭昭先詩的風格“純真率直”,可謂一語中的。他8歲登泗洲巖賦《獅子吟》五絕:“生出羣毛長,英雄跨百尊,爪牙應大用,今且踞高崗”。意氣激奮,才思敏捷,已嶄露頭角。登鼓山七律二首乃晚年題詠,其中之一詠靈源洞雲:“鰲頂峯高障海流,天開勝概冠南洲。江波澄澈通霄漢,梵字高寒逼鬥牛。雲氣吐吞疑欲雨,樹蔭蒙密不知秋。此山佳處應須記,擬辦青鞋約再遊。”清乾隆年間,福州才子黃任主修的《鼓山志》收錄鄭昭先題鼓山靈源洞詩,詩題“柬鏡公堂頭老禪,時嘉定甲申閏八月望日”,嘉定甲申為公元1224年,當為昭先退休後遊鼓山之作,詩摩崖題刻鼓山靈源洞石門之右首。最能體現鄭昭先詩歌思想與藝術風格的當數他去世前的力作五言古風《自題畝忠堂詩》:“我聞魏公子,戀闕心拳拳。又聞杜少陵,憂國形詩篇。二賢用者小,一息不忘君。矧我起寒素,嘉我際風雲。台省東南府,剔歷十三春。多病丐閒退,得請歸丘園。歸來理三徑,依山營數椽。平生畎畝志,知我者其天。堂成揭高匾,觸目心常存。陽和二三月,草木欣且榮。願君推至仁,廣佈寬大恩。盛夏居爽塏,撲面來南燻。願君阜民財,庶物蕃以殷。正秋富萬寶,禾稼盈倉困。願君薄賦斂,實惠加黎元。窮冬天氣肅,落葉歸寒根。願君省刑罰,當使民無冤。”
鄭昭先的官職勳階爵位在連邑歷代名宦中首屈一指,至今無人出其右。1225年,他去世前自署其官職全稱為“大中大夫、資政殿學士、參知政事、知樞密院兼太子賓客、權監修國史歷日、同提舉編修、敕令建安郡開國郡侯食邑一千三百户,實食封四百户,賜紫金魚袋(正一品)”。死後理宗下詔贈太師,諡文靖,封魏國公,入祀福州鄉賢祠。 [2] 

鄭昭先墓葬

鄭昭先墓葬於蓼沿鄉溪東村鳳凰山麓,墓園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夏造,清咸豐三年(1853年)重修。2007年5月列為連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丘原為“鳳”字形,三合土夯築,前有石供桌,立五塊青石墓碑,正中墓碑篆刻勒“宋觀文少師知院鄭公東平郡夫人黃氏之墓”,兩旁四塊碑文勒皇上追贈昭先上三代曾祖、祖、父夫婦太師、國公、夫人的爵號,彰顯“皇恩浩蕩”及昭先與其三子生平簡要。墓前並立有石馬、石羊、翁仲、旗杆碣,佔地面積735平方米,在連江縣現有名人古墓中,保存較好,規模宏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