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州歷史

鎖定
本條目旨在介紹鄭州地區的歷史、區劃沿革信息。從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看,鄭州地區的歷史相當悠久。
中文名
鄭州歷史
屬    性
鄭州地區的歷史、區劃沿革信息

鄭州歷史史前時期

新鄭裴李崗遺址
新鄭裴李崗遺址(6張)
從考古材料看,鄭州地區的歷史相當悠久。被譽為“河南第一洞”的滎陽織機洞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説明至少距今10多萬年前,華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崗文化在新鄭、新密、登封、鞏義等地均有發現,僅新鄭裴李崗遺址就發掘墓葬126座,出土文物400餘件,證明鄭州地區是最早為人類開發的地區之一。距今5000多年上下的鄭州大河村文化,反映出了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特徵,又表明這一帶曾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發展、匯聚與融合的一個重要區域。據史籍記載,傳説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及其部族也曾在鄭州地區居住與活動過。《竹書紀年》載:“黃帝軒轅氏,元年即帝位,居有熊。”《史記》引皇甫謐雲:“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2] 

鄭州歷史夏商西周時期

斟鄩故城
斟鄩故城(6張)
根據《尚書•禹貢》之劃分,鄭州在上古時代屬九州中的“豫州之域”。豫州,《爾雅》雲:“其地南至荊州,北距河水”,鄭州恰在此範圍之內。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後,鄭州地區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曾處於國家政治的中心地區。據《竹書紀年》載:“夏后氏,禹居陽城。”《世本》曰:“禹都陽城。”《括地誌》:“陽城縣在箕山北十三里。”(今屬登封)表明今登封一帶曾是夏朝立國建都之地。之後,夏啓之子太康曾遷都斟鄩,《水經注•洛水注》雲,斟鄩故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今屬鞏義)。之後,后羿亦居之,仲康又都之,中經有窮代夏40年,少康還都斟鄩。這樣,斟鄩作為夏代國都經歷4王110多年和有窮氏代夏40餘年。
鄭州商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11張)
公元前16世紀,商朝開國帝王成湯居亳。最新的考古材料足以證明,亳,或曰鄭亳,即今鄭州商城。商湯一度遷都西亳(今河南偃師)。之後,鄭亳歷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九王,至仲丁遷都為止。從鄭州商城遺址規模看,它是發現的東方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到商代中期,商王仲丁將國都自亳遷於敖。敖都的地望,據《括地誌》:“滎陽故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殷時敖地也。”《水經注•濟水》:“濟水又東逕敖山北,……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遷也。皇甫謐《帝王世紀》曰:‘仲丁自亳徙囂於河上者也’,(囂)或曰敖矣。秦置倉於其中,故亦曰敖倉城也。”鄭州西北郊小雙橋宮殿遺址的發現,有力地證實了文獻記載的敖都地望就在鄭州市區西北郊。敖作為商都前後經歷了仲丁、外壬兩王近20年。
鄭州出土的商代杜嶺方鼎
鄭州出土的商代杜嶺方鼎(8張)
西周滅殷後,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今鄭州市區)“以監殷民”。管作為周初之“東方重鎮”,其地位十分顯要。據史載:“管叔自作殷之監,東隅之侯,鹹受賜於王。”當時周王在鄭州地區的封國,除管外,還有鄶、東虢、祭、密等。鄶,在今新密東35千米與新鄭交界處,《毛詩譜》雲:“昔高辛之士,祝融之虛,歷唐至周,重黎之後妘姓處其地,是為鄶國。”鄶國曆經220餘年於公元前769年為鄭國所滅。東虢,在今滎陽東北,為西周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國。《史記•殷本紀》曰:周武王“大建公侯於天下,虢叔封於制,是為東虢。”制,為東虢的別名。名虢是“取其威鎮之義”(《中州雜俎》卷一)。春秋時為鄭國所滅,改稱制邑。祭在今鄭州市區東,為周公姬旦的第五個兒子祭伯的封國,杜預《左傳》注云:“祭國,伯爵也。”春秋時為鄭國所滅。密,在今新密東南,姬姓封國,《路史•國名記》:“密,周圻內國。”春秋時為楚所滅。 [2] 

鄭州歷史春秋戰國時期

鄭州出土的春秋時期蓮鶴方壺
鄭州出土的春秋時期蓮鶴方壺(5張)
西周滅亡後,平王東遷洛陽,是為東周。但此時周天子已名存實亡,代之是諸侯興起、互相爭霸兼併的局面,而新鄭則在“亂世”之際,作為一個重要都邑而興起,並開始成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
鄭韓故城遺址
鄭韓故城遺址(7張)
據《史記•鄭世家》:“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今陝西華縣)。封三十三歲,幽王以為司徒。為司徒一歲,東徙其民洛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根據推算,鄭桓公初遷部族、財物於虢、鄶之間是在周幽王九年(前773年),而鄭武公正式東遷鄭國是在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之後,鄭武公又先後滅掉鄶、東虢而有其地,正式建都於新鄭。《漢書•地理志》雲:“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及成皋、滎陽,潁川之崇高、陽城,皆鄭分也。”説明當時鄭國轄境與今鄭州轄區大致相當。鄭國轄區最大時,東至匡城(今河南長垣縣西南),西至潁谷(今登封市西),南到汜(河南襄城),北抵廩延(河南延津),東西寬175千米,南北長200千米。
春秋初年的鄭國,國勢強盛,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顯赫。《左傳》載周桓王之言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平王東遷後鄭武公、莊公曾先後為周平王卿士。卿士,乃王卿之執政者。以後,齊、晉、楚等國先後興起,爭相為霸,鄭國雖無力與之爭雄,但因地處中原,舉足輕重,遂成為各國間逐鹿與爭奪之地。由此可見鄭州地區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
韓哀侯二年(前375年),韓國滅鄭,將國都自陽翟遷至新鄭,新鄭又為韓國國都。直到公元前230年韓滅於秦,新鄭作為鄭、韓國都長達500多年。西周初年顯赫一時的管國,雖自周成王以後廢,但這時期又一度作為鄭、韓兩國的邊邑重鎮,成為各諸侯國爭霸的必爭之地。 [2] 

鄭州歷史秦漢時期

苑陵故城遺址公園
苑陵故城遺址公園(36張)
滎陽城的興起,始於戰國時鴻溝的開鑿。魏惠王九年(前361年),自“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衞,與濟、汝、淮、泗會……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享其利”(《史記•河渠書》)水運交通的便利條件,使滎陽逐漸發展成為中原地區的一個政治、經濟中心。
鄭州出土漢代三龍連弧紋銅鏡 鄭州出土漢代三龍連弧紋銅鏡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軍攻入韓國,“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史記•秦本紀》)三川郡郡治洛陽,不久遷至滎陽,下轄滎陽、鞏、京、洛陽、平陰、河南、新安、澠池、陝、宜陽、梁、緱氏、卷、陽武等14縣。鄭州市區所在的管邑隸屬於京縣。《戰國策•魏策》:“‘秦攻韓管而得之。’鮑彪曰:‘管,即河南管城,在京縣東北,今鄭州管城縣。’”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又置潁川郡,郡下置新鄭、苑陵(今新鄭東北),陽城(今登封吿城鎮)等12縣。秦滅韓後,為鞏固其在中原之統治,在滎陽附近建敖倉,並派駐重兵,使滎陽成為著名的軍事重鎮。
滎陽故城
滎陽故城(7張)
漢王二年(前205年),劉邦進佔洛陽後,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於郡內新置密、成皋(今滎陽市汜水鎮)、故市(今鄭州市區北15千米)、中牟等縣,並將新鄭、苑陵二縣劃入河南郡。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到嵩山封禪,劃地置崇高縣,“以奉太室山,”不久,又置綸氏縣(今登封市潁陽鎮),皆屬潁川郡。東漢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將崇高縣併入陽城縣。今鄭州市區所在的管邑隸屬於漢高祖所封閆澤赤為侯國的故市縣,至漢武帝劉徹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侯國被廢,管邑劃歸中牟縣。《漢書•地理志》曰:“中牟有筦叔邑”顏師古注:“筦與管同。”東漢以後,“管邑”之名漸為“管城”所代,依屬中牟縣。 [2] 

鄭州歷史魏晉時期

鄭州西三環附近發現魏晉、唐代墓葬
鄭州西三環附近發現魏晉、唐代墓葬(11張)
魏晉南北朝時期,鄭州地區戰亂不斷,鄭州地區的行政建置變化較大,加之魏晉後改郡縣二級製為州、郡、縣三級制,使這一時期的建置變化更為複雜。魏黃初元年(220年),魏將轄區分為13州,州轄郡,郡轄縣。鄭州地區所在的河南郡隸屬於司州。之後將陽城、綸氏兩縣(今屬登封市)劃歸河南郡。時河南郡轄鞏、滎陽、京、成皋、中牟、密、新鄭、苑陵、陽城等20多個縣。魏正始三年(242年)“割河南郡鞏縣閆闕以東,創建滎陽郡”(《水經注》),不久又廢。到晉泰始二年(266年),復置滎陽郡,下轄滎陽、京、中牟、苑陵、密、卷、陽武、開封等8縣,郡治滎陽縣。
西晉滅亡後,羯人石勒盡陷司、兗、豫三州之地,佔據中原。之後200多年間,政權更迭頻繁,戰亂持續不斷。鄭州地區先後為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地,地當要衝的滎陽城遭嚴重破壞,日趨凋蔽。北魏統一北方後,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滎陽汜水鎮),並於太和十七年(493年)將滎陽縣城(今古滎鎮)遷至大索城(今滎陽老城)。時北豫州下轄滎陽郡、河南郡、陽城郡等郡,其中滎陽郡轄有滎陽、京、中牟、苑陵、密、曲梁(今屬新密市、新鄭市)等縣;河南郡轄有鞏、成皋等縣;陽城郡轄有陽城,潁陽(467年置,今屬登封),康城(526年分陽城縣置,今屬登封)等縣。東魏天平元年(534年),在北豫州下置廣武、滎陽、成皋三郡,三郡共轄滎陽、成皋、京、密、鞏、中牟等11縣。北齊將滎陽郡併入成皋郡,郡治滎陽。北周滅北齊後,將北豫州改為滎州,州治成皋。這一時期,管城(今鄭州市區)一直隸屬於中牟縣。 [2] 

鄭州歷史隋唐時期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5張)
隋唐以後,隨着滎陽的漸趨衰落,鄭州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管城(指今鄭州市區)。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悉罷天下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並將滎州改名為鄭州。鄭州作為州一級行政區名稱,開始用指於今鄭州地區(549年,東魏孝靜帝將潁州改名鄭州,謂最早的鄭州),但州治仍在成皋。開皇十六年(596),隋改鄭州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管城也於是年從中牟分出單獨為縣。因此開皇十六年(596年)可作為以管城為鄭州地區政治中心時期的開始。時管州轄管城、成皋、滎陽、新鄭、苑陵、廣武(534年置)、中牟等12縣。隋大業二年(606年),管州複稱鄭州,下轄管城、汜水、滎陽、滎澤、圃田、新鄭、原武、浚儀、酸棗、開封等11縣。
鄭州發現的唐武則天除罪金簡
鄭州發現的唐武則天除罪金簡(6張)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進兵據武牢,平王世充,將鄭州一分為二:密縣、汜水、滎陽、滎澤、成皋(分汜水縣置)五縣屬鄭州,州治武牢。管城、圃田、須水、新鄭、清池等縣屬管州,州治管城。貞觀元年(627年),又廢管州及須水縣,屬縣復入鄭州。貞觀七年(633年)“自武牢移鄭州理所於管城”(《舊唐書•地理志》)。此後一直到明初,鄭州治所均設於管城縣。圃田於龍朔二年(662年)劃歸洛州(鞏縣、嵩陽、陽城等縣均屬洛州)。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封禪神嶽(嵩山),詔令將嵩陽縣改為登封縣,將陽城縣改為告成縣,以取“登嵩封嶽大事吿成”之意。天寶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鄭州曾改稱滎陽郡。五代時期,鄭州轄管城、新鄭、滎陽、滎澤、中牟、原武、陽武等7縣,後梁時將陽武劃歸開封府,後晉時將中牟劃歸開封府。管城作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至唐代開元年(713—741年)以後,達到了經濟鼎盛時期,其地處通濟渠東西段之交,“地管御河,商旅往返,船乘不絕。”《舊唐書•李勣傳》此又為長安至東南間的重要驛站,“夾路都有店肆待客,酒食豐足……”(杜佑《通典》)。此時的鄭州由於地理位置重要,被唐代列為全國六雄(陝州、懷州、鄭州、汴州、魏州、絳州)之一,直到明初始終保持着中原交通樞紐的地位。 [2] 

鄭州歷史北宋時期

宋陵
宋陵(11張)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汴京。鄭州地近京師,屬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轄的曹州、陳州、許州、鄭州、滑州被確定為輔郡。熙寧五年(1072年),宋朝廢鄭州建制,“以管城、新鄭隸開封府,省滎陽、滎澤縣為鎮入管城”(《宋史•地理志》)。至元豐八年(1085年)又復置鄭州,下轄管城、新鄭、滎陽、滎澤、原武5縣。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之父趙弘殷,死後被尊為昭武帝,葬在鞏縣西境,陵名永安,宋初置永安鎮,至景德四年(1007年)升永安鎮為縣。時永安、登封、鞏、密、潁陽等縣屬河南府。河陰、汜水等縣屬孟州。崇寧四年(1105年),改開封府為京畿路,並於京畿四面置四輔郡:潁昌府為南輔,鄭州為西輔,澶州為北輔,建拱州於襄邑縣為東輔,並屬京畿。此後,鄭州作為宋代四輔郡之一,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西輔”也一度成為鄭州的別稱。
北宋滅亡,金朝佔據中原,在鄭州之南置鈞州,轄新鄭、陽翟二縣。貞元元年(1153年),將永安縣更名為芝田縣。時鄭州屬南京路,下轄管城、滎澤、密、河陰、汜水、滎陽、原武等7縣。
元初,將新鄭劃歸鄭州,鄭州屬汴梁路,下轄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密、新鄭、滎澤、原武8縣。至元二年(1265年),新鄭、密縣改屬鈞州,滎澤、原武劃歸開封府。鄭州僅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4縣,是作為州一級建制後轄區面積最小的時期。 [2] 

鄭州歷史明清時期

鄭州明清古村落
鄭州明清古村落(7張)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全國地方建置進行改革,實行省、府(直隸州)、縣三級制。各州附郭縣一律省裁,州與縣同級,隸屬於府。於是管城縣裁入鄭州。時鄭州雖仍領有滎陽、滎澤、河陰、汜水四縣,但卻是作為屬州(縣級)。同中牟、新鄭、密縣同隸屬於開封府(開封府隸屬於河南布政使司,即河南省)。
清承明制實行省、府(直隸州)、縣三級制,全國分為26個省區,設200多個府70多個直隸州。但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府、直隸州、屬州間常有升降。鄭州在清代曾兩次升為直隸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34年)升為直隸州,直接隸屬於河南省,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隸於開封府。第二次是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升為直隸州,直到民國二年(1913年)改本州為縣。明清兩代是行政建置較為穩定的時期,這期間,鄭州一直領轄滎陽、滎澤、河陰、汜水4縣。中牟縣一直隸屬於開封府。密縣、新鄭先後屬開封府、許州府,鞏縣、登封則屬河南府。 [2] 

鄭州歷史民國時期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河南省行政區劃分為4道、9府、1直隸廳、5直隸州、5散州和106縣。鄭州直隸州歸屬於開歸陳許道。民國二年(1913年)2月,全國統一將府及直隸廳、直隸州、散廳、散州治所皆改為縣,鄭州直隸州改稱鄭縣,改開歸陳許道為豫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6月,豫東道改稱開封道,管轄包括鄭縣、滎陽、河陰、滎澤、汜水、密縣、新鄭等在內的38個縣。民國十一年(1922年)4月,鄭縣闢為商埠。
鄭州二七紀念塔
鄭州二七紀念塔(10張)
民國十一年(1922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全國廢除道一級行政建制,實行省縣兩級制,鄭縣直屬河南省管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18日,河南省國民政府析鄭縣城區置鄭州市,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銷鄭州市,仍為鄭縣城區。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滎澤、河陰二縣合併為廣武縣,縣治原河陰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武縣更名為成皋縣。次年5月仍復名為廣武縣。
從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8月開始,國民黨南京政府陸續在各省分區設置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代表省政府監督所轄各縣、市。河南省劃為11個行政督察區。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鄭縣、中牟、密縣、新鄭、廣武、汜水、滎陽、開封、尉氏、通許、禹縣、洧川、長葛等13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鄭縣。鞏縣、登封屬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底,全省改劃為13個行政督察區,第一行政督察區的通許縣劃歸第十二區,其餘不變。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河南全省改劃為12個行政督察區,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範圍不變,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鄭縣移至新鄭縣。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重又遷回鄭縣。 [2] 

鄭州歷史鄭州解放

鄭州解放
鄭州解放(5張)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鄭州解放後,在鄭縣城區設立鄭州市,直屬河南省領導。全市建立第一、二、三3個區,轄區面積5.23平方千米。原鄭縣及滎陽、新鄭、成皋、密縣、鞏縣、登封7縣屬鄭州專區,專員公署駐滎陽,1952年6月,陳留專區併入鄭州專區,轄縣增至13個。
1950年後,隨着鄭州市轄區面積擴大,陸續建立了鄭州市郊區和回族自治區。1953年2月,鄭縣撤消,其轄區劃歸鄭州市及新鄭、中牟2縣。1955年1月,鄭州專區改稱開封專區,專署由滎陽遷駐開封市。當年,鄭州市第一、二、三區分別更名為隴海區、二七區、建設區。次年,回族自治區更名為金水回族區。1958年8月,金水回族區與隴海區合併,定名為管城區,新建立了上街區。至年底,原開封專區5個縣劃歸鄭州管轄後,鄭州市共轄有二七、建設、管城、上街、郊區5區和滎陽、鞏縣、登封、密縣、新鄭5縣。
1960年,鄭州市撤銷建設區建制,新建立金水區、中原區。1961年底,滎陽、鞏縣、登封、密縣、新鄭5縣復歸開封地區。1966年,管城區更名為向陽區。1971年11月,滎陽縣劃歸鄭州市管轄。至此,鄭州市共轄有二七、金水、中原、向陽、上街、郊區6區和滎陽縣1縣。
1981年,向陽區更名為向陽回族區(後又更名為管城回族區)。1982年後陸續建立了金海區、新密區。1983年8月實行市帶縣體制後,原開封地區的鞏縣、登封、密縣、新鄭、中牟5縣劃歸鄭州。至此,鄭州市共轄有二七、金水、中原、管城回族、上街、郊區、金海、新密8區和滎陽、鞏縣、登封、密縣、新鄭、中牟6縣。
1987年2月,鄭州市撤銷郊區、金海區、新密區建制,新建立邙山區,所撤銷3個區行政區域分別劃歸市內5區。至此,鄭州市共轄有二七、金水、管城回族、邯山、上街6區,鞏縣、滎陽、登封、密縣、新鄭、中牟6縣。 [2] 
鄭州龍子湖高校園區
鄭州龍子湖高校園區(7張)
1991年6月,鞏縣改鞏義市(縣級)。同年3月,國務院批准成立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3年,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代管中原區的石佛鎮、溝趙鄉。2010年,河南省政府命名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省級產業集聚區。
1993年4月,成立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3年,代管管城回族區圃田鄉和南曹鄉的16個村民委員會;2006年,又代管圃田鄉的4個村民委員會;2010年河南省政府命名該區為省級產業集聚區。
1994年4月,滎陽縣改名滎陽市(縣級),密縣改名新密市(縣級);同年5月,新鄭縣、登封縣分別改名新鄭市(縣級)、登封市(縣級)。
1996年,鄭州市撤銷建設區建制,新建立金水區、中原區。
2000年末,鄭州市轄中原、二七、金水、管城回族、邙山、上街6區,共39個街道、11個鄉、11個鎮;滎陽、鞏義、登封、新密、新鄭5市及中牟縣,共28個鄉、67個鎮、3個街道。
2004年5月,邙山區更名惠濟區。
鄭東新區
鄭東新區(7張)
2002年國務院批准成立鄭東新區,最初實行管建分離,自2011年,實行全面代管,先後代管金水區祭城路和龍子湖2個街道、楊金路街道的2個村民委員會和部分自然村、興達路街道的5個村民委員會、管城回族區圃田鄉的6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1] 
新鄭國際機場
新鄭國際機場(9張)
2007年10月,經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鄭州航空港區管理委員會,為鄭州市政府派出機構,先後2次代管新鄭市薛店鎮、孟莊鎮和龍王鄉,共32個村民委員會,42個自然村;代管中牟縣張莊鎮和三官廟鎮,共10個村民委員會,20個自然村。2010年10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鄭州新鄭綜合保税區;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產業集聚區。2011年4月,整合鄭州航空港區管理委員會,與鄭州新鄭綜合保税區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 [1]  2013年3月7日,中國政府批准設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3] 
2016年3月30日,設立河南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6]  同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正式批覆,國家發改委發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4]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羣發展。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