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州地理

鎖定
鄭州地理,是鄭州地區的地理環境信息,氣候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之間。
地理位置
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之間
氣    候
大陸性季風氣候

鄭州地理位置境域

鄭州市地處河南省中北部,黃河中、下游分界處。位於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之間。東與開封市毗鄰,南與許昌市平頂山市相鄰,西依中嶽嵩山洛陽市接壤,北臨黃河新鄉市焦作市隔河相望。 [2]  全市總面積7567平方千米,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709.69平方千米(含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1284.89平方千米,城鎮化率78.4%。 [1] 

鄭州地理地質

鄭州地理地質演化

太古代,系從距今46億年至距今55億年。這一時期屬地殼生成的早期。當時,鄭州地區地面高低差異不大,地殼很薄,且不穩定,海陸交替頻繁,火山活動強烈,到處都有岩漿噴溢。其後期,開始有單細胞微生物的出現。
元古代,系從距今25億年至距今5.7億年。在這近20億年間,鄭州地區經歷了7次大的造山、造陸運動,曾多次成為高山、丘陵、平原和海洋,氣候時而温和濕潤,時而乾燥炎熱,時而冰天雪地。在温和濕潤時期滋生了大量的單細胞和多細胞的各類低等生物羣。
古生代,系從距今5.7億年至距今27億年。在這3億餘年期間,早期鄭州地區一片汪洋;中期經過一次大規模的造山運動,成為高山;到後期又逐漸下沉,時而為淺海,時而為沼澤,時而為平原。整個古生代總的氣候温和濕潤。早期節指動物大量繁殖,中後期成為魚類世界,植物從低等藻類逐漸演變進化為灌木和高大喬木,異常茂盛。鄭州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就是這一時期生成的。
中生代,系從距今2.3億年至距今約7千萬年。這一時期開始發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規模造山運動,形成了鄭州地區的嵩箕二山和西高東低現今地貌的雛形。炎熱乾燥是這一時期氣候的總特點。中期也曾有過一個温和濕潤的時段。在這一時段一些高等哺乳類動物相繼出現。人所共知的統治本時段的恐龍也曾踏足鄭州地區。
新生代,系從距今7千萬年開始。從本期開始的喜瑪拉雅造山運動,也波及到鄭州地區。其早期下沉,大部沒入海底,嵩箕二山成為海中之島;後來西部逐漸上升,海水後退,成為山地,東部仍被海水淹沒;大致到距今1.4至1.2萬年期間,由於黃河淤積,海水後退,東部露出海面,成為平原;其後,包括西部山地和東部平原,又經過1萬餘年大自然的雕刻,造就了可供人類棲息、繁衍的地貌環境。 [4] 

鄭州地理地質構造

嵩山
嵩山(8張)
鄭州巿位於華北坳陷與嵩箕隆起過渡地帶,地表全被第四紀沉積物覆蓋。據有關資料,市區範圍內前新生界基底發育十餘條東西向和北西向斷層,其中北西向老鴉陳斷層控制了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積,局部地段,現今地形反映明顯,可能屬於第四紀活動斷層。
鄭州市新生界沉積由西南向北東具有由淺變深,由薄變厚的規律。老鴉陳斷層以西,缺失古近系沉積。新近系底板埋深,由西南部的150米及西部的620—670米,向北東逐漸增大至2000米;第四系沉積由西南部侯寨一帶的60米,向北東至森林公園一帶增大至200米;全新統厚度為0—28.5米。
西部的黃土塬區以中上更新統黃土沉積為主,塬間平原以中上更新統黃土、黃土類土沉積為主,局部為衝洪積砂層透鏡體;京廣鐵路以東,以沖積成因為主,巖性有亞黏土、亞砂土和中細砂、中砂為主,上更新統及全新統局部有湖沼相淤泥質沉積。全新統沉積厚度一般大於10米,最大達30米。 [3] 

鄭州地理水文地質

鄭州市地下水以鬆散巖類孔隙水為主,由第四系和新近系組成。按埋藏深度可劃分為淺層(<80米)、中深層(80—350米)、深層(350—800米)和超深層(800—1200米)四個含水層組。其中:深層水水温為25℃—39℃,屬温水;超深層水温在40℃—50℃之間,屬低温熱水。
淺層地下水含水層主要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地層組成,富水性(單井湧水量)由西南部小於100立方米/天向北東增至5000立方米/天,水化學類型以HCO3—Ca·Mg為主。由於其直接接受大氣降水、黃河側滲及其他地表水體直接補給,而且水質一般較好,是鄭州市工農業及城市供水主要開採層。由於開採強度較大,淺層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並形成以國棉五廠為中心的降落漏斗,漏斗面積48.44平方千米,中心水位埋深33.9米。
中深層地下水含水層主要由中、下更新統,局部有上更新統和新近系地層組成,巖性為中粗砂、中砂、中細砂,厚度一般為50—100米,局部達157米。西南部單井湧水量小於500立方米/天,中東部及北部單井湧水量達2000立方米/天;水質類型以HCO3—Ca為主;以地下徑流和越流補給為主,補給條件較差,屬消耗性水源;原為承壓自流含水層組,由於開採,水頭大幅下降,已形成以隴海路汽車製造廠為中心的降落漏斗(70米等水壓線),漏斗面積達197.52平方千米,中心水頭標高17.5米(埋厚94.52米)。
深層、超深層含水層組由新近系組成,含水砂層厚度分別為115—240米和86—187米,由細砂、中細砂和砂礫石組成,多屬温水和低温熱水,單井湧水量分別為500—3000立方米/天和300—1400立方米/天;水質以HCO3—Na型水為主,由於開採,水頭大幅下降,並形成以巿商業儲運公司和省幹休所為中心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分別為90.40米(水位標高4.05米)和93.24米(水位標高—0.04米)。 [3] 

鄭州地理工程地質

據《中國地震動峯值加速度區劃圖》(CB18306-2001)鄭州地震動峯值加速度大部為0.1g,北部為0.15g,對應地震烈度為Ⅵ—Ⅶ度區,屬區域地殼次不穩定區。
鄭州市基本位於平原區,除西南、西北部黃土塬邊沖溝較發育外,大部地形平坦,場地條件較好,適於城市建設。
鄭州市土體類型主要有特殊類土―黃土、砂類土和粘性土三種土類。按30米深度可劃分為單層結構、雙層結構和多層結構三種類型。
京廣鐵路以西,以特殊類土一黃土為主,可分為單層結構和雙層結構兩種類型,巖相變化相對穩定,故力學強度差異較小,但力學強度總體較小,而且具有弱—中等濕陷性,以及易潛蝕、易塌陷等特徵。京廣鐵路以東以河流沖積地層為主,有砂類土、粘性土,局部有淤泥質軟土,多呈雙層結構和多層結構,巖性巖相變化大,力學強度差異較大,尤其是全新統沉積厚度大,屬新近堆積土,地層軟弱、鬆散,力學強度普遍較小。 [3] 

鄭州地理地貌

鄭州地理地貌分區

鄭州市位居河南省中部偏北。根據河南省地貌條件分區,鄭州市地貌大體以京廣鐵路西側為界,西部屬豫西複雜構造山地區的嵩山——箕山低山丘陵區,東部屬堆積平原區的黃河沖積扇形平原區。根據全市地貌特徵和成因,進一步劃分為5個地貌小區,即東北平原窪區、東南砂丘壟崗區、洪積傾瀉平原區、低山丘陵區、西南羣山區。 [4] 

鄭州地理地貌特徵

鄭州市橫跨中國第二級和第三級地貌台階,西南部嵩山屬第二級地貌台階,前緣,東部坦蕩的平原為第三級地貌台階後部組成部分,山地與平原之間的低山丘陵地帶,則構成第二級地貌台階向第三級地貌台階過渡的邊坡。縱觀全區地勢:西部高,東部低;中部高,東北低或東南低,即大部西南一東北向傾斜。或者西北一東南向斜傾,鞏義局部向西北傾斜,地形呈階梯狀,從中山→低山→丘陵→平原過渡,地勢起伏複雜,高低懸殊。山地、丘陵、平原之間分野明顯。東西的地勢差異,使外營力的作用方式不同。西部山地侵蝕作用強烈,表現為侵蝕中山低山;東部平原堆積作用顯著,形成巨厚的新構造沉積層;山地和平原之間過渡區,即有扇狀、邊坡、河谷類堆積,又有沖溝、坡面、階地類剝蝕,表現出過渡型。受地勢影響,嵩箕山地年均温偏低,較平原和谷地降水偏多;東部地區,因地形上缺乏屏障是區內極端最低温出現的地方。本區河流的流向以偏東為主,流向東北的最多。因高度和地勢差異,地下水在平原區和山間盆地豐富,邊坡區貧乏。地下水滲流方向和地面徑流大體相似。這些使得鄭州地理環境具東西區域分異。 [4]  鄭州山區面積2375.4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31.6%;丘陵區面積2256.2平方千米,佔30.0%,平原區面積2879.7平方千米,佔38.4%。 [5] 
山地以嵩山山脈中段和東段為主體構成,包括箕山山脈以北的部分地區,屬中山類型。箕山山脈北部和嵩山山脈南側邊緣,地勢起伏較小,屬低山類型。全市山地面積2377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31.9%。山地的平均海拔高度在400—1000米之間,相對高度一般在250—800米之間,局部地區相對高度大於1000米,最高點為少室山主峯玉寨山,海拔1512.4米。
丘陵分佈於京廣線以西,黃河以南,嵩山山脈以北。主要分為基岩丘陵和黃土丘陵兩種類型。基岩丘陵局部有薄層黃土覆蓋,大部分地表基岩裸露,沖溝發育,形態破碎。黃土丘陵土層較厚,但地表植被較少,常年受雨水沖刷、侵蝕,形成溝壑縱橫,部分溝深達30一50米。全市丘陵面積225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30.3%。海拔高度大部分在200—3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50—100米,地表起伏相對較小。
平原可分為東部和西部兩部分。東部平原位於黃河大沖積扇基軸南翼,主要分佈在鄭州市區、中牟、新鄭。西部平原位於伊洛河下游兩岸和枯河流域,分佈在鞏義、滎陽境內。全市平原總面積281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37.8%。東部平原海拔在75—100米之間,相對高度10.30米。全市最低點在中牟縣邵崗一帶,海拔高75米。西部平原海拔在200—300米之間,相對高度30—50米。平原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源充足,是鄭州市主要農作物區。 [4] 

鄭州地理氣候

鄭州地理綜述

鄭州市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少雨多春旱,冷暖多變大風多;夏季比較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候涼爽,時間短促;冬季漫長乾冷,雨雪稀少。30年平均氣温14.7℃,1月平均氣温0.5℃,極端最低氣温-16.3℃(1990年1月31日);7月平均氣温27.1℃,極端最高氣温41.5℃(2002年7月15日)。最低月平均氣温-1.71℃(2000年1月),最高月平均氣温28.8℃(2009年6月和2010年7月)。生長期年平均306.7天(2月15日到12月180),無霜期年平均212.6天,最長達231天,最短為18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564.3小時,年總輻射452.6千卡/平方釐米。0℃以上持續期306.7天,年平均降水量632.4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78天。極端年最大雨量953.9毫米(200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80.6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8月最多。
—般來説,氣温隨區域分佈的特點為:平原地區高於山地,地勢越高,氣温越低。如處於平原地帶的中牟和鄭州市區大部,年平均温度比海撥1000餘米的嵩山要高4.7℃。但是,由於鄭州西部的山脈多呈西北——東南走向或東西走向,從北與西北而來的冷空氣受其阻擋和削弱,越山時還會產生下滑增温現象,加上其它因素的影響,使得鄭州各縣的氣温(除嵩山外),隨着自東北向西南地勢的逐漸增高而增高或持平。如自東向西,中牟、鄭州市區、滎陽、鞏義的年平均氣温,隨着海撥高度的增高而漸升,特別是冬季,這種氣温隨地勢的增高而升高的現象更為突出。各縣區年平均氣温在14.2—17.6℃之間,隨着鄭州市區人口增加,工廠增多,消費的能源散發大量的熱;加以密集且形態複雜的建築物,增加了陽光的散射、輻射,使市區温度高於郊縣,夜晚尤為明顯,形成城市的“熱島”效應。 [2] 
鄭州1981—2010年月平均氣温和降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最高氣温(℃)
5.8
9.2
14.7
22.1
27.5
31.8
31.7
30.3
26.7
21.7
14.4
7.9
31.7
最低氣温(℃)
-3.7
-1
3.7
10.1
15.6
20.4
23.1
22
16.7
10.6
3.6
-1.8
-3.7
降水(mm)
9.6
12.5
26.7
30.1
63.1
67.8
146.2
138.9
74.6
39.4
22.6
9.4
640.9
參考資料: [8] 

鄭州地理降水

鄭州市處於豫西北黃河沿岸全省降水量最少區域的南側,降水量稍偏少,年平均599.5—707.0毫米。由於地形地勢的影響,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異較大,一般以高山最多,平原稍次,丘陵地區較少,各縣市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新鄭,為707.0毫米,最少的是登封城區,由於山脈對天氣系統的阻擋作用,年降水量為599.5毫米,鞏義由於受大地形的影響,年降水量也少,為604.7毫米,鄭州市區降水量為652.9毫米。其它一些地區則處於中等水平,全市大致為東多西少,山區的降水量也有隨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的趨勢。
鄭州市各縣年平均降水日數(日降水量≥0.1毫米為降水日)為81.90天,佔全年總天數的22—25%。 [2] 
鄭州2011-01-01—2022-04-01天氣統計
天氣
多雲
沙塵
天數
1601
1144
650
508
82
6
參考資料: [9] 

鄭州地理霜期

鄭州的霜期無霜期。各區縣平均初霜期在10月30日至11月8日,終霜期在3月18日至4月5日,無霜期大致在206—234天。市區無霜期全年215天,初霜期在10月31日左右,終霜期在3月29日左右。市區10℃以上積温4678.4℃,這期間,適宜各種農作物和水生物的生長,也是漁業生產季節。 [2] 

鄭州地理日照輻射

鄭州市年平均日照時數和年太陽輻射量屬國內中等水平。晴天日數比長江以南省區多,太陽輻射量比青藏高原低,但比川、黔等地高得多。日照時數也高於江南各地。每年從夏至到冬至,再到翌年夏至,隨着太陽高度角和可照時數(晝長)的逐漸變化,太陽總輻射量也產生高一低,低一高的週期性改變,和氣温的變化規律趨於一致。
鄭州年平均日照時數,因地形影響,縣區各異:中牟2319.6小時,市區2352.2小時,滎陽2303.4小時,新鄭2299.9小時,新密2189.5小時,登封2264.8小時,鞏義2312.0小時。以市區最高,日照率53%。這對農作物的光合作用、生長、繁殖關係極大。
鄭州市年太陽總輻射量為4775.9 — 4944.6兆焦耳/平方米。各縣區之間相差不大,同屬於國內中等水平,低於太陽輻射高值區的青藏高原(7955兆焦耳/平方米),高於太陽輻射低值區的川黔地區(3349兆焦耳/平方米)。嵩山年輻射總量在50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為鄭州市及全省高值中心。 [4] 

鄭州地理

鄭州屬中緯度東亞季風區,風向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冬季在蒙古高壓的控制下,氣壓梯度力由大陸朝向海洋,風向多偏北;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內陸熱低壓的控制,氣壓梯度力從海洋朝內陸,多吹偏南風。春秋兩季是冬夏季風的轉換季節,風向多變,但還是以偏北風居多。因地形影響,各縣區風向略有差別,一年中,東部平原多為兩個近為相反方向的偏南和偏北風,而西部山區多有和山脈走向一致的風向。
鄭州的風力。各縣區年平均風速為2.8—3.2米/秒(嵩山頂上最大,為5.5米/秒),大部分縣區最大風速18—22米/秒。鄭州最大風速24米/秒。風向因季節和地區差異較大。
—年中,風向的變化大致為:冬季,鄭州市區除靜風外,以西西北(WNW)風最多,頻率為14%,新鄭以正北風最多。春季,是冬季風轉變為夏季風的過渡階段,偏南風逐漸增多。鄭州南風頻率為14%,新鄭南風和西北風勢均力敵,出現的機會大致相同。夏季,鄭州市區和新鄭都盛行南風,出現的頻率為13%和19%。秋季,是夏季風和冬季風的轉變過渡季節。鄭州市區出現東北風和南風的頻率都較高,各為10%,新鄭則以西北風和南風較多。 [4] 

鄭州地理水文

鄭州地理綜述

鄭州市境內有大小河流124條, [6]  地跨黃河淮河兩大流域。黃河流域包括鞏義市、上街區全部,滎陽市、惠濟區一部分,金水區一小部分及中牟縣、新密市、登封市一小部分,面積2011.8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27%;淮河流域包括新鄭市、中原區、二七區、管城回族區全部,新密市、登封市、滎陽市、中牟縣、金水區和惠濟區的大部分,面積5499.5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73%。流域面積較大(≥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9條,其中黃河流域6條,淮河流域23條。過境河流有黃河、伊洛河。 [5] 
河流大多為西南東北流向,僅潁河、雙洎河自西向東流出市區。地形影響河流在山丘區比降陡在1/00—1/520,出山丘地面變緩,河流比降達1/4000—1/6000。由於地形的特點,山丘區洪水猛,入平原突變緩,泥沙沉澱在平原河道,造成平原易澇的特點。
鄭州市多年平均過境水量488.1億立方米,其中黃河463.3億立方米、伊洛河24.8億立方米。鄭州市幾條內河年流出境外的水量達5億立方米,其中賈魯河1.6億立方米,雙洎河1.2億立方米,潁河2億立方米左右,汜水河及其它河流0.5億立方米。都可充分利用作為鄭州市的補充水源。 [4] 

鄭州地理黃河流域

  • 綜述
黃河
黃河(11張)
黃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鄭州境內幹流河長150千米,花園口水文站多年平均(1974—2015年)實測徑流量314億立方米,黃河在鄭州市境內的支流有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 [5] 
  • 伊洛河
伊洛河
伊洛河(6張)
伊洛河系黃河主要支流之一,由洛河和伊河組成。洛河發源於蘭田縣秦嶺華山草鏈嶺南麓,伊河發源於秦嶺東支熊耳山麓的欒川縣張家村,兩河在偃師高莊匯合後稱伊洛河。它至鞏義回郭鎮流入境內,經芝田、康店、孝義、站街、南河渡,在神堤注入黃河(因受黃河滾動影響,其入河口多次移於神堤、洛口、汜水之間)。幹流全長447千米,在境內長37.8千米。河寬200—300米,最窄處在黑石關約100米。據黑石關站測量常年流量50一60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曾達9450立米/秒(1958年)。天然年均徑流量為35.5億立米。最大年徑流量為97.5億米(1964年),最小徑流量為16.3億立米(1972年)。伊洛河懸移質輸沙量和河水含沙量是黃河支流中較少的,1970—1980年為3.21公斤/立米,進入黃河的泥沙平均每年為648.9萬噸。支流有狂水河、乾溝河、曹河、天波河、塢羅河、後寺河、西泗河、東泗河、沙河溝、石子河等季節性河流。流域面積803平方千米。 [4] 
  • 汜水河
汜水河
汜水河(6張)
汜水河發源於新密田種灣,北經鞏義的米河,滎陽的高山鄉,在汜水鎮口子村注入黃河,常年平均流量為1.3立方米/秒,幹流長42千米,河牀寬10—15米,年正常流量為0.58—2.23立方米/秒。支流有水頭河,源於滎陽廟子鄉,長8千米,玉仙河,源於浮戲山東側,長21千米;小關河,源於竹林寺一帶山溝,長10.5千米;劉河,源於滎陽,長13千米。流域面積560平方千米。 [4] 
  • 枯河
枯河
枯河(3張)
枯河古稱“旃然河”,明嘉靖年間河枯得名。源於滎陽白楊村旃然池,今主要水源為上街區鄭州鋁廠排放的廢水。東北流經滎陽王村、高村、廣武及惠濟區古滎,在保合寨北入黃河,河槽寬30米左右,河水處正常流量0.2—0.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曾達970立方米/秒(1957年)。天旱則涸,故稱枯河。全長40.6千米,流域面積267平方千米。 [4] 

鄭州地理淮河流域

  • 綜述
淮河
淮河(6張)
淮河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頂,經河南、安徽到江蘇入洪澤湖,在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入長江,北流入海。淮河干流全長1000千米,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千米。鄭州市境內支流主要有潁河賈魯河、運糧河等。 [5] 
  • 潁河
潁河
潁河(5張)
潁河發源於登封西石道鄉李家溝,東流橫貫全登封市通過君召、石道、大金店、東金店、告成鄉入白沙水庫,壩下即入禹州境內。鄭州境內幹流長57千米,河牀寬20—300米,流域面積1037.5平方千米。它最大洪水5130秒立米(1956年6月),正常流量0.3—0.5秒立米。主要支流少陽河,源於少室山南麓,長12.9千米;少溪河,源於少室山北麓,長24.1千米;雙溪河,源於嵩山南麓,長14千米;五渡河,源於嵩山東麓,長16.7千米;石淙河,源於嵩山北麓九龍潭,長35.7千米;佛洞河,源於薈萃山,長10千米;王堂河,源於熊山山脈的掛寶山,長11.2千米;白坪河,源於熊山山脈的蜜臘山,長14.9千米;馬峪河,源於箕山南麓,長13.7千米。 [4] 
  • 賈魯河
賈魯河
賈魯河(7張)
賈魯河發源於密縣白寨的聖水峪和二七區的冰泉、暖泉、九娘廟泉,東北流經侯寨、市區西部西流湖,至北郊老鴉陳折向東流,經柳林、姚橋,再經中牟的白沙,繞縣城東南至胡辛莊流入尉氐縣,後至周口市入沙穎河,再入淮河。元至正間,工部尚書賈魯率工疏浚,故名。境內長137千米,流域面積275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99億立方米。它的支流主要有:索須河、賈峪河、賈魯支河、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潮河、東風渠、小清河等。賈魯河以往水量充沛,古時可通舟楫。據郊區歷史洪水痕跡調查:特大洪水曾達3590秒立米(1835年);次大洪水1680秒立米(1906年);新中國成立後常廟站實測較大洪水400秒立米(1956年);正常流量2秒立米,現基流量0.5秒立米。它是市區工業、生活用水第二水源。 [4] 

鄭州地理土壤

根據河南省土壤區劃分系統劃分,鄭州市土壤屬於暖温帶落葉闊葉林乾旱森林草原棕壤褐土地帶——豫西北丘陵立黃土區。該區因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梯田連片,土壤母質多為風積、洪積、黃土母質,還有第四紀紅土,質地粘重。丘陵旱薄地分佈廣泛,少雨易遭旱災。鄭州市土壤面積1043.37萬畝,土壤類型有褐土、潮土、風沙土、石質土、新積土、粗骨土、紅粘土、紫色土、棕壤土、水稻土等10個大類,30個亞類,53個土屬,110多個土種。
鄭州市區土壤主要為農業區範圍,共分為褐土、潮土、風砂土、水稻土4個土類、9個亞類、17個土屬、51個土種。以褐土、潮土類為主。 [4] 

鄭州地理植被

鄭州市的植被,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表現出不同地帶的過渡性和高山到平原不同環境的複雜性,因而鄭州的植物資源十分豐富。
鄭州市在植物區系劃分上屬於暖温帶落葉闊葉林植被型,跨2個植被區。京漢鐵路以東,包括中牟全部、新鄭一部分及市區一部分屬豫東平原栽培作物植被區,常見植物有毛白楊、大官楊、旱柳、臭椿、泡桐、側柏、荊條、益母草、馬唐、牛筋草、狗尾草等。自然植被以鹽生植被和沙生植被為主,草甸植被次之。人工植被以小麥、雜糧兩年三熟植被為主,一年兩熟小麥雜糧植被次之,一年一熟較少。組成人工植被的以小麥、玉米為主,大豆、甘薯、穀子、高梁、芝麻、煙草次之。
京漢鐵路以西屬豫西山地、丘陵、台地落葉闊葉林植被區。常見植物有油松、白皮松、欒樹、白刺花、側柏、遼東櫟、白樺、毛白楊、棒、虎棒子、榆等。人工植被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穀子、甘薯和棉花等次之,落葉果樹有蘋果、石榴、柿、梨、桃、李、杏、葡萄等。
該植被區包括3個植被片:豫西黃土丘陵、平川、台地以小麥為主的二年三熟植被區。本植被片大部位於鄭州以西的黃河南側,包括鞏義、滎陽全部,新密、新鄭、登封及市區的一部分。它是中國黃土高原東南邊緣部分,普遍覆蓋着黃土。因黃土質地疏鬆,抗蝕力弱,加之墾殖指數高,沒有自然植被保護,所以是鄭州市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該植被片也是中國最早開墾的農業地區之一,自然植被稀少,農業多為二年三熟制,以小麥、玉米為主,棉花、紅薯、穀子、豆類、高粱、煙葉、花生等也有種植。
伏牛山山地松櫟林植被片。該植被片包括登封的一部分,以落葉櫟林為主,其次是松林和松棟混交林。其它還有山楊林、漆樹林、樺木林、榆和槭、椴等組成的雜木林以及側柏疏林。灌木主要有蠟梅、繡線菊、連翅、胡枝子、衞矛等。
嵩山、外方山、伏牛山東側低山、丘陵以小麥為主的二年三熟植被片。該植被片包括新鄭、新密、登封的一部分。在該片的低山丘陵區有少量的次生林,還有側柏疏林、酸棗和荊條灌叢。平川地區均為農作區,農作製為二年三熟制,以小麥、玉米、煙葉為主,煙葉種植較為有名。其它農作物有豆類、紅薯、花生等。 [4] 

鄭州地理岩石

鄭州地理綜述

岩石是構成地球上層固體部分(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物質。按成因可分為沉積岩變質岩火成岩3大類。三者在鄭州地區都有分佈。特別是沉積岩分佈最廣,其次為變質岩,而火成岩的分佈相對比較少。 [4] 

鄭州地理沉積岩

沉積岩在鄭州地區分佈很廣,包括固結成巖和未固結成巖的約佔全區總面積的95%,是構成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層的主要成分。其種類齊全,應有盡有。與沉積岩有關的礦產,包括礦種和藴藏量可佔鄭州地區礦產總量的99%以上。鄭州地區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的幾種優勢礦產,如煤、鋁土礦、耐火粘土、石灰岩(包括水泥灰岩、熔劑灰巖和化工灰巖)、白雲岩、硅石、砂石粘土等都是與沉積岩有關的礦產。這些礦產本身也是沉積岩。沉積岩在鄭州地區的種類繁多,根據物理化學性質和成分大致可分為碎屑岩、粘土巖、鋁質巖、碳酸岩、煤質巖、鐵質巖等6類。 [4] 

鄭州地理變質岩

變質岩在鄭州地區是構成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地層的主要成分,根據結構構造可分為:片麻岩、片岩、粒(礫)狀巖、混合巖4類。 [4] 

鄭州地理火成岩

火成岩是由岩漿在地下或噴出地表後冷卻凝結而成的岩石,所以又稱岩漿岩。其中噴出地表的稱為噴出巖或火山岩,在地下未噴出地表的稱侵入岩。噴出巖和侵入岩在鄭州地區都有分佈,但數量較少,多集中在登封境內,時代較老,都屬中上元古代以前的產物。 [4] 

鄭州地理自然災害

鄭州地理綜述

鄭州市的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雨澇、大風、冰雹、乾熱風等。旱災頻率較高,分為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幾種,最嚴重的一次是2008年至2009年冬春之交,降雨量僅為常年同期的三分之一,中原區、二七區、新密市、新鄭市、登封市、滎陽市、鞏義市出現不同程度乾旱,全市農作物受災面積16048.5畝,受災人口113.48萬人,其中飲水困難人口18619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3] 

鄭州地理雨澇

鄭州720特大暴雨
鄭州720特大暴雨(12張)
鄭州市雨澇災害分為暴雨型和連陰雨型,多發於夏季和春秋季,平均三年一遇。2011年9月,連續16天普降小到中雨,總降雨量218毫米,造成新密市、新鄭市、滎陽市、登封市、鞏義市、中牟縣受災。受災人口41807人,其中因災死亡2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5525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1481畝,其中成災面積66061.5畝,絕收面積7324.5畝;倒塌房屋1017間,損壞房屋1564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604.2萬元。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特別是7月20日鄭州市遭受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災害共造成河南省150個縣(市、區)1478.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失蹤398人,其中鄭州市380人、佔全省95.5%;直接經濟損失1200.6億元,其中鄭州市409億元、佔全省34.1%。 [3]  [7] 

鄭州地理風災

鄭州市風災多發生在春、夏季,常伴有雷暴雨或冰雹,最嚴重的一次是1994年6月12日下午5時10分,最大風力10級以上,大風伴隨暴雨和冰雹,將大樹連根拔起或攔腰折斷,線杆颳倒,致使鄭州市區大面積停電9小時以上,鄭州火車北站供電線路中斷7小時,交通、通信中斷,新鄭、登封等市也遭受災害。 [3] 

鄭州地理雹災

鄭州市雹災平均三年一遇,1953年7月31日上午,西北郊連降冰雹30分鐘,大如拳頭、小如雞蛋,砸死3人。災害性乾熱風主要發生在初夏(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對小麥生育後期(成熟期)危害極大,如2000年由於春夏連旱,加上乾熱風危害,致使小麥減產50%。2009年11月11日凌晨至12日8時,全市普降暴雪,深達32釐米,降雨量達27.4毫米。全市受災人口11.1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873公頃,絕收137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6252.1萬元。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