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奕奏

鎖定
鄭奕奏(1903~1993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人,閩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藝名傳康,他幼年家貧,11歲入儒林班“善傳奇”學戲,最初從“京鼓吹”藝人陳幼容學唱段,從“平講班”藝人陳金福學表演。13歲得善傳奇班的教戲師傅、京劇崑曲演員吳善寶的指點。16歲主演古裝戲《紫玉釵》、《黛玉葬花》、《晴雯補裘》、《杜十娘》、《紅娘遞柬》、《孟姜女》、《鳳陽花鼓》等,並在時裝戲《孤兒血》、《新茶花》和《蔡松坡》中扮演女主角。在短時間內躍居名旦之首。那時的福州人打麻將都把“東南西北”改刻為“鄭曾薛馬”四大名旦,摸得“鄭”字牌引以為榮。
中文名
鄭奕奏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93年
出生地
福建福州

鄭奕奏個人簡介

19歲倒嗓輟演。此間,一面隨莊質夫、郭知朱學詩詞古文,一面喊嗓、練身段。24歲重登舞台,聲譽日重。“馬尾海軍扛奏團”將領醵資,將戲中道具鋤頭包金。所灌唱片暢銷台灣東南亞各地,影響甚廣,被譽為“福建梅蘭芳”。26歲以後,從善傳奇班轉到賽天然班演出,以演《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蓮》、《硃砂記》等青衣戲最受歡迎。抗日戰爭期間,鄭奕奏由於生活所迫,演出繁重,再度倒嗓,1939年退出舞台,改以教戲為生。建國後,被人民政府從古田山區接回福州定居。
鄭奕奏 鄭奕奏
鄭奕奏先後擔任福建省實驗閩劇團藝術委員會主任、福建省戲曲研究所舞台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戲劇家協會福建分會名譽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鄭奕奏的唱腔細膩柔婉,字正腔圓,一板一眼、一腔一調都十分考究,且富於變化,聽來清新動人。他的身段輕盈,表演樸實,藝術上自成一派。

鄭奕奏名揚曲壇

鄭奕奏合照 鄭奕奏合照
鄭奕奏,六歲隨父親到福州,住在達道路。十歲時以六十角大洋的身價寫下學藝五年四的藝榜,進善傳奇儒林班,取藝名傳坤,學青衣。啓蒙師傅林金福教基本功,陳幼榕教唱腔。十二歲以《八美樓》中蘇小燕登台,一套拍馬動作,四句滴水曲牌,博得滿堂彩。老闆張阿渠心中歡喜,出重資延聘系京昆師傅吳善寶單獨給鄭奕奏教戲。吳善寶,文、武、昆、亂皆能,人稱“狀元戲子”,他將一身技藝悉心傳授,影響了鄭奕奏之後幾十年的舞台生涯。
該拿什麼來形容鄭奕奏在舞台上的儀態萬千呢?不必説清秀的容貌,輕盈的體態,單是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的別樣的嫋娜風流,就是其他演員所不及。他所飾演的角色多是大家閨秀,即使在發黃的劇照中,也能看出他儀態端莊,神情從容淡定,自有一種氣度,這不僅僅是外在的美所能涵蓋的,而是演員揣摩人物內心、再現人物風采的不凡的藝術才華的展現。
鄭奕奏 鄭奕奏
鄭奕奏不僅舞台形象光彩照人,生活中也是談吐不俗,貌恂恂如佳子弟,因而戲迷中文人學子尤多,他們組成各種“扛奏團”給他捧場。所謂“扛”便是捧的意思,“奏”即鄭奕奏,所謂“扛奏團”一如今天追捧明星大腕的種種“歌友會”、“俱樂部”,唯是戲迷與歌迷的年齡層次略有不同,如今的追星一族大都是熱情衝動的青少年,當年的戲迷則是各行各業各年齡層都有。首先,打出旗號的是知名詩人、南台詩社社長林屏侯與詩友們組成的“詩社扛奏團”,接着“銀行郵政扛奏團”,“商家扛奏團”,“民眾扛奏團”等不斷湧現,他們尾隨鄭奕奏從城裏戲院至郊縣高台,每場必至。馬尾海軍界更有蘭桂北將軍組織的赫赫有名的“海軍扛奏團”,大多數將領和文官都參加,每月活動兩次。每次看戲結束,二、三老將軍與一些文人必步入後台與鄭交談,指點藝術上得失。一次,鄭奕奏演出《黛玉葬花》,老將軍們竟聚資七百元,將戲中葬花鋤加以包金,增添光彩,一時傳為美談。
鄭奕奏 鄭奕奏
鄭奕奏獨步閩劇舞台一、二十年,無人可比,演出的唱段往往是人人學,處處唱,流行於大街小巷,上海百代、高亭這些有名的唱片公司,競相灌製鄭奕奏的唱片,向海內外發行。以今天的標準看,鄭奕奏無疑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州流行文化的一個代表。然而流行文化的商業負效應也恰恰表現在此,舞台的炫目光彩掩蓋着演員的辛酸。鄭奕奏所屬善傳奇班是最大的獲利者,他登台六年一直是學徒待遇,即使出師後,戲迷的賞贈也大多落入班主腰包,班主擎着這一招牌大發其財,其中一個名目便是“加奏”,所謂“加奏”指的是凡有鄭奕奏參加演出的戲,須每場另增戲資,為此鄭奕奏必須不停地演出,日夜兩場,加演饒出,有時還有通宵戲,如此旦旦而伐,終於有一天在演《杜十娘》時“倒嗓”了。
在治療過程中,有兩個人對鄭奕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莊質夫,某國駐福州領事館翻譯師爺,郭治珠,即名醫師郭雲團胞弟,時任警察廳科長。二人輪番為鄭教讀詩詞書史、諸子百家等新舊文學,為他重登舞台作了有益的鋪墊。
重登舞台後二年,鄭奕奏轉賽天然班,劇師嚴天鐸為之度身打造《百蝶香柴扇》,他飾演林英姐一角,連演四年,由此登上他演藝生涯的頂峯。

鄭奕奏建國之後

鄭奕奏合照 鄭奕奏合照
建國初,鄭一度在外地教戲。1952年全國戲曲會演期間,周總理久聞鄭之名聲,向代表詢問他的近況。於是,50歲的鄭奕奏被接回福州,安排在實驗閩劇團,有了安身的崗位,教年輕演員演戲,也到海外如印尼等國家傳授閩劇藝術。教戲外,他也參加導演工作,《漁船花燭》1954年獲華東區戲曲會演導演獎。1963年,鄭主演的《百蝶香柴扇》拍成電影。

鄭奕奏藝術成就

鄭奕奏 鄭奕奏
鄭奕奏的唱腔也十分獨特,他的嗓音並不十分響亮,尤其在倒嗓之後重登舞台,嗓子也不可能恢復如初。因此,他演唱往往“走下韻”,纏綿悱惻,哀怨婉轉,配以襯詞,一唱三嘆,韻味無窮,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人稱“福建梅蘭芳”,有“北梅南鄭”之譽。 1956年鄭奕奏到北京開會,得以晤見梅蘭芳,梅贈以照片並題詩:南北藝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見晚如逢親手足,應將肝膽照知心。
閩劇的黃金時代,除鄭奕奏外還湧現出許多名演員,如“四大名旦”的曾元官、薛良官、馬秋官,還有傅億濃、陳芝卿、黃蔭霧,丑角唐秀山、林務夏、小生蕭夢塵李銘玉,老生張江水等,他們的熠熠光輝照亮了三十年代的閩劇舞台。 [1] 
鄭奕奏 鄭奕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