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天挺

(中國近現代學者、歷史學家)

鎖定
鄭天挺(1899年8月9日 [1]  -1981年12月20日),原名慶甡,字毅生,入大學後改名天挺,筆名攫日, [2]  福建長樂首佔鄉人,生於北京。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教育家。
民國九年(1920年)於北京大學國文系畢業後,參與廈門大學籌建與教學,兼任圖書部主任。民國十一年(1922年)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民國十三年(1924年)畢業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總務長,北京大學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長。
1981年任中國史學會主席團執行主席。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組負責人,中國檔案學會顧問等。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1981年12月20日逝世,終年82歲。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3] 
中文名
鄭天挺
別    名
原名鄭慶牲
字毅生,筆名攫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福建長樂
出生日期
1899年8月9日
逝世日期
1981年12月20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4] 
職    業
歷史學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組負責人
曾任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教授
在南開大學創建明清史研究室
出生地
北京
代表作品
《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簡述》等 [5] 
黨    籍
中國共產黨

鄭天挺人物生平

鄭天挺早年經歷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初四日(8月9日),鄭天挺生於北京。 [6]  [2]  其父鄭叔忱,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歷任順天鄉試同考官、翰林院侍讀、奉天學政、京師大學堂提調等職。 [7]  母陸嘉坤,任天津北洋高等女學堂總教習。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其父去世。次年,其母去世。 [1]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鄭天挺8歲的時候入北京閩學堂讀書, [8]  但因班中人少,故而停辦。 [1]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入江蘇學堂。
宣統元年(1909年),鄭天挺入閩學堂高小部,宣統三年(1911年)入順天高等學堂一年級,秋,因武昌起義停辦。民國元年(1912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

鄭天挺求學之路

民國五年(1916年),鄭天挺離校在家自學家藏的歷史古籍。民國六年(1917年),鄭天挺考入北京大學本科國文門(中國文學系)。 [9]  週末到貴州學者姚華家中聽講文章、金石文字。鄭天挺勤奮學習,晚上除要完成學業外,還閲讀《史記》《資治通鑑》等書。
早年鄭天挺 早年鄭天挺
民國八年(1919年)5月,鄭天挺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11月間,日本帝國主義在福州強行登陸,殺害中國人,鄭天挺組織旅京福建學生聯合會宣傳、募款,抗議日本暴行。並用“攫日”筆名撰文發表於《閩潮週刊》。翌年春,參加福建學生在北京組織的S·R(Social Reformation)學會。
民國九年(1920年)鄭天挺在北京大學畢業。 [10]  不久應聘為廈門大學國文教授。民國十年(1921年)春,任廈門大學文史地科教師兼圖書部主任。同年夏,辭職返京考取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專研古文字學
民國十一年(1922年),鄭天挺加入北大“清代內閣大庫檔案整理會”,參加明清檔案整理工作,奠定日後從事明清史研究的基礎。同年曾任“法權討論會”“秘書上辦事”,曾任教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同時兼職於北京法政大學、市立一中等校。冬,在中國法權討論委員會(籌備收回帝國主義在中國領事裁判權機構)任秘書,並撰寫《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一書,次年出版。

鄭天挺北大歲月

民國十三年(1924年)後,鄭天挺歷任北京大學預科講師、浙江省民政廳秘書、廣東省建設委員會秘書、教育部秘書等職。民國十七年(1928年)任浙江大學秘書兼文理學院文科講師。
民國十九年(1930年)任教育部秘書,同年11月回北大任教,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講師兼校長室秘書。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北大恢復文科研究所,天挺任副所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任中文系副教授兼秘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講授古地理學校勘學 [11]  編《古地理學講義》,撰寫《杭世駿<三國志>補註》、《趙一清<三國志>補註》及《張穆<殷齋集>稿本》等論文。
1937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合影上的鄭天挺(前排右三) 1937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合影上的鄭天挺(前排右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後,開始講授魏晉南北朝史。 [11]  還在北平女子文理學院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史。先後著有《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多爾袞與九王爺》《墨勒根王考》《清世祖入關前奏章程式》等書,開始研究清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北平淪陷,天挺留校苦撐殘局,妥善安置師生疏散後隻身南下。先後任長沙臨時大學、昆明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先後撰寫《發羌之地望與對音》《<隋書西域傳>附圖之地望與對音》《(隋書西域傳)薄緣夷之地望與對音》一組文章。為紀念明清史學家孟森先生,曾寫《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一文。(1939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長。 [12]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兼任西南聯大總務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鄭天挺仍任北大歷史系教授,還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負責主持北大所藏的明清檔案整理工作。
1949年1月,鄭天挺多次參加傅作義召開的會議,要求保衞北平。同年5月,文管會接收北大,鄭天挺為校務委員會委員、副校長,兼史學系主任,其他仍任原職。1951年,鄭天挺到中南地區、江西泰和縣參加土改。

鄭天挺南開學術

1952年院系調整,鄭天挺調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史研究室主任。在南開期間,鄭天挺創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點《明史》。 [12] 
1961年夏,鄭天挺任歷史系主任。後參加教育部文科教材編選,任歷史組副組長,主編了《中國通史參考資料》8冊(與翦伯贊合編)及《史學名著選讀》6冊。1962年,鄭天挺還應中央黨校邀請,為學員講授清史,並著《清史簡述》。
1963年8月,鄭天挺任南開大學副校長。9月,鄭天挺到中華書局主持標校《明史》,多次應邀到中央檔案館作有關“清史研究與檔案”和“清代史上的乾隆時期”的報告。
1979年,鄭天挺受教育部委託主辦“明清史進修班”,主編《明清史資料》。同時還彙編其文史論著43篇《探微集》,並擔任《中國歷史大辭典》主編工作。 [12] 

鄭天挺晚年時期

晚年的鄭天挺 晚年的鄭天挺
1980年起,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主席團執行主席,天津市政協會議副主席。 [6]  還以81歲高齡參加中國共產黨。發起召開明清史國際討論會,所撰寫的《清代的幕府》論文,深受與會者好評。
1981年,鄭天挺辭去南開大學副校長職務,改任顧問。南開大學為其舉辦執教60年慶祝會,對鄭天挺60年執教業績予以高度評價。天挺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政協天津市委員會副主席,評為天津市勞動模範。1981年12月14日,天挺參加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終因積勞成疾,17日住院治療,20日中午逝世,終年82歲。 [12]  (根據《清史探微》之《鄭天挺先生學術年表》所述,鄭天挺12月20日自京開全國人代會後即患感冒,回京不及一週而病逝。 [13] 

鄭天挺主要成就

鄭天挺愛國運動

民國八年(1919年)鄭天挺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及“五四”後的進步活動。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北大作研究生的同時,又在中國法權討論會擔任秘書。他曾利用該會的檔案資料,在會長張耀曾指導下,撰寫了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揭露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領事裁判權的罪行。次年以該會名義公開出版,獲得社會上好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鄭天挺以北大負責人身分親赴警察局交涉,要求無條件釋放被捕學生,並把他們接出監獄。“七七”事變時,北平淪陷,鄭天挺不畏敵人強暴,保護師生安全離校,於是年12月與其他教授輾轉至長沙臨時大學(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受到師生歡迎。

鄭天挺學術成就

20世紀30年代,鄭天挺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學校秘書長。講授《文論》《古地理學》《校勘學》《魏晉南北朝史》《中國近三百年史》等課程,並撰寫《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墨勒根王考》《多爾袞與九王爺》等清史及校勘學等一系列著名文章,一時飲譽史壇。
1943年西南聯大畢業合影,前排右二為鄭天挺 1943年西南聯大畢業合影,前排右二為鄭天挺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開始兼任西南聯大總務長。在此期間,他先後開設《隋唐史》《明清史》《清史研究》《中國目錄學史》等課程,並結合西南地區邊疆研究,發表了《發羌之地望與對音》《隋書西域傳附國之地望與對音》《隋書西域傳薄緣夷之地望與對音》《歷史上的入滇通道》等論文,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針對日本侵佔中國東三省而製造的“滿洲獨立論”,他寫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與血系》(1943)、《滿洲入關前後幾種禮俗的變遷》(1942)、《清史語解》(1943)等,用大量歷史事實,證明清代皇室包含有滿、蒙、漢三族的血統,在入關前就和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入關後滿、漢兩族文化互相調融,相互影響,關係日益密切。他指出,“近世強以滿洲為地名,以統關外三省,更以之名國,於史無據,最為謬妄。” 這就有力地駁斥了日本侵略者的謬説成功地維護中國國土完整。他後來將這些論文輯為《清史探微》一書,於1946年在重慶出版,得到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視。抗戰勝利後,鄭天挺為北大的覆校工作竭盡全力。這時他仍擔任史學系教授、系主任,並任秘書長,還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主持校中明清檔案的整理工作。

鄭天挺教育工作

1949年1月,鄭天挺任北大校務委員、史學系主任、秘書長,並主編《明末農民起義史料》《宋景詩起義史料》兩書出版。
1952年,鄭天挺奉調南開大學。在南開大學期間,他先後講授《明清史》《明史專題》《清史專題》《史料學》《明清土地制度》《清史制度》等十幾門課程,並創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點《明史》,歷十數寒暑。
1961年夏,鄭天挺任教育部歷史教材編寫組副組長,與翦伯贊共同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八冊;主編《史學名著選讀》六冊,並擔任清史資料的分冊主編。
1979年受教育部委託,開辦明清史進修班,主編《明清史資料》作為教材。1980年出版了他的學術著作《探微集》和《清史簡述》。《探微集》中包括了他50年代以來撰寫的《關於徐一夔〈織工對〉》《清入關前滿族的社會性質》《關於絲綢之路》等論文共四十三篇。
1980年,鄭天挺在天津主持召開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宣讀了《清代的幕府》論文。同年,中國史學會恢復活動,鄭天挺被選為常務理事、主席團成員,並任執行主席。鄭天挺在晚年還擔任《中國歷史大辭典》主編、國務院學位委負會歷史組負責人、中國檔案學會顧問等。

鄭天挺人物評價

鄭天挺總評

鄭天挺教授治學嚴謹,精於比證。早年受老師黃侃劉師培等的治學方法的影響較大。主張研究歷史應從客觀事實出發,學習歷史的目的在於求真、求用,認為只有更多地佔有資料,才有説服力。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史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史,為明清內閣檔案的整理研究做出了貢獻。此外在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音韻學、歷史地理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也有突出的貢獻。

鄭天挺名人評價

  • 王永興説鄭天挺“品德高尚高士君子”。 [14] 
  • 何炳棣説鄭天挺是“當代完人”。 [14] 

鄭天挺個人作品

鄭天挺著作

《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簡述》《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與翦伯贊合編)、《史學名著選讀》(主編)等。 [15] 

鄭天挺論文

《杭世駿“三國志補註”與趙一清“三國志注補”》《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清世祖入關前章奏程式》《清代皇室之氏族與血系》《發羌之地望與對音》《清代的幕府》《清代的八旗兵和綠營兵》。 [15] 

鄭天挺軼事典故

鄭天挺購置書籍

在西南聯大的日子,鄭天挺不時會去書肆或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逛逛,每購得圖書必記錄在冊,“飯後至大街散步,購安南文《三字經》一冊”。有時會制定計劃督促自己讀書,分史書和雜書,每天讀何書、讀幾頁云云;有時也會任性讀書,書買回來在幾天之內便讀完。理髮等位時也帶着《明史紀事本末》一冊,“且候且讀”,但也常因睡前嗜讀而睡眠不足,“餘就寢往往讀書一二小時,此最惡習。知而不能改”。暑假中,他想借閲史學系閲覽室的善本閲讀,但又擔心因戰亂而保存難周,“躊躇再四而不能決”。 [16] 

鄭天挺指導炳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清華大學舉行第六屆留美公費生選拔,時任西南聯大總務長、北京大學秘書長的鄭天挺被聘為考試委員會、研究論文評閲委員會委員。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初夏某日上午,何炳棣在歷史系辦公室遇到鄭天挺,被問及留美明清史考試情況。何炳棣謙虛地説,只能打四五十分。“他説我得了74分,是最高的。聽了這話我內心才千肯萬定,我今番考取了!” [17]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10日,清華研究生蔣相澤到鄭天挺家中,就雍正對政治制度之改革問題向其求教。“餘在班上講雍正時代之重要屢矣,意欲北大學生中有人注意之,竟無人,去年何炳棣來談,餘述及此,炳棣甚興奮,而以考取留美治西洋史,不能兼顧,再三向餘言必須有人切實注意之,炳棣與鵬毓相稔,以為或又勸其作之,亦未然,今相澤來請,允之。”不難看出,鄭天挺起初是屬意何炳棣來做這個題目的,以學術水平衡量,他也是不二人選。何炳棣因留美無法兼顧,則鵬毓也可,誰知都不能遂意。雖然對相澤主動上門求教,鄭天挺也“允之”,但畢竟不是第一人選了。鄭天挺説何炳棣“留美治西洋史”,實際何炳棣一生都沒離開中國史,終成一代史學泰斗。 [17] 

鄭天挺親屬成員

鄭天挺父母

  • 父親:鄭叔忱,歷任順天鄉試同考官、翰林院侍讀、奉天學政、京師大學堂提調等職。 [7] 
  • 母親:陸嘉坤,任天津北洋高等女學堂總教習。

鄭天挺兒子

  • 鄭克晟。 [16] 
參考資料
  • 1.    鄭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第739頁
  • 2.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 第9冊》:上海三聯書店,2015:第432頁
  • 3.    鄭天挺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5-12]
  • 4.    吳永忠主編;黃世鼎,陳明哲副主編.《文典中的長樂人》:長樂市博物館文史研究,2012:第168頁
  • 5.    周川.《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辭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第437頁
  • 6.    胡喬木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第965頁
  • 7.    張天祿主編.《福州人名志》:福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12:第341頁
  • 8.    鄭黎明主編.《智者長樂》:福建美術出版社,2015:第197頁
  • 9.    張天祿主編.《福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福州人名志》:福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12:第332頁
  • 10.    馬洪武.《中國近現代史名人辭典》:檔案出版社,1993:第455頁
  • 11.    國學大師——鄭天挺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5-12]
  • 12.    高宇彤主編.《長樂市志》:長樂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1:第1012-1013頁
  • 13.    鄭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第754頁
  • 14.    鄭天挺在西南聯大:一代學人心路歷程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9-05-09]
  • 15.    鄭天挺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引用日期2019-05-09]
  • 16.    專訪鄭天挺之子鄭克晟:父親最初並不想做西南聯大總務長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9-05-09]
  • 17.    鄭天挺的遺憾  .南開大學[引用日期2019-05-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