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國渠首遺址

鎖定
鄭國渠首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王橋鎮上然村北仲山西麓,涇河東岸。秦王嬴政元年(前246),秦始皇採納韓國水工鄭國關於引涇灌田的建議,歷時10年修成。鄭國渠是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5] 
渠首位於北仲山西麓的瓠口,流經今涇陽、三原、高陵、臨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長約150千米,可灌溉0.18萬餘平方千米。其引水口至乾渠段,修有寬15~20米,高3~5米,長達6千米的引水渠堤。現存鄭國渠口、鄭國渠古道和鄭國渠攔河壩,附近有秦以後歷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幹道遺址,並有大量的碑石遺存。 [5] 
1996年12月19日,鄭國渠首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鄭國渠首遺址
地理位置
陝西省涇陽縣王橋鎮上然村北仲山西麓
所處時代
戰國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4-0031-1-03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鄭國渠首遺址歷史沿革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秦始皇採納韓國水工鄭國關於引涇灌田的建議,歷時10年修成。 [5] 
1985年冬天,陝西省文物保護中心的秦建明到涇河邊調查,發現鄭國渠首遺址位於涇河瓠口一帶的禮泉灣裏村和上然村之間,被當地人叫作"老虎嶺"的地方。 [6] 
1986年5月,成立了鄭國渠首文管所。 [1] 
鄭國渠首遺址

鄭國渠首遺址遺址特點

鄭國渠是中國戰國時期繼西門豹治鄴(今河北磁縣臨漳一帶)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今四川灌縣)之後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從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用洪用砂方面都有許多獨到之處,是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創。 [1] 
  • 布渠合理,規模宏大
鄭國渠流經渠線的設計,大致沿海拔450~370米的高程,由西向東蜿蜒在渭北平原的二級階地上,居高臨下,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擴大了灌溉面積。《史記》載鄭國渠“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4萬餘頃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一畝等於240方步摺合今0.69畝,4萬餘頃摺合今280萬畝。秦中行先生認為應按秦統一前的戰國舊制畝折算,1畝等於100方步,摺合今0.2888畝,4萬頃合今115萬畝。總之兩者都在百萬畝以上。這個灌溉面積,在兩千多年前都無疑是一項大型的水利工程。 [1] 
  • 泥水灌溉,淤田壓鹼
渭北平原遠古為通海湖泊,土壤含鹽鹼多,不利莊稼生長。鄭國根據經水泥河特點,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即引淤濁之水灌鹹鹵之田,既肥美了土地,又改良了土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所以漢代《白渠謠》有“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之説。 [1] 
  • 擴大水源,“橫絕”河川
鄭國渠“自仲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史記•河渠書》),就是説從今涇陽張家山引水,由西向東,穿過治峪河、清水河,又順濁峪河而下,再折向東北穿過漆水河的沮水,經富平縣、蒲城縣注入洛河退水。據西北大學歷史系、陝西省文管會和涇惠渠管理局1976年由瓠口至洛河實測,渠線長126.03千米。如此長的渠道,百萬畝以上的灌區,涇河水量在乾旱時很難保證。鄭國渠採用接納北山諸流辦法,擴大水源。《水經注》記載鄭國渠“東徑宜秋城北,又東徑中山南,又東徑舍車宮南,絕冶谷水,又東徑嵯峨山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絕清水,又東徑北原下,濁水注焉”。鄭國渠沿途攔腰截斷涇陽、淳化、三原、富平等縣沿山南下的河流,使諸河水並人渠中,既使渠道水量加大,又使渠南的河道變為良田,擴大了耕地面積約10萬畝。這種穿越支流的工程設施,《水經注》一書稱之為“橫絕”。“橫絕”工程的設計實施是鄭國渠的獨有創造。 [1] 
  • 開創引涇先例,歷代爭相沿襲
鄭國渠共用了140年,後因黃土高原河牀不斷下切,水不能入來,從漢武帝開始,屢經改建,上移集口,至明代和廣惠渠口相距5裏之遙,這是兩千年來渠口上移的結果,但渠首以下仍襲鄭國渠故道。 [1] 

鄭國渠首遺址改建工程

  • 漢代的白渠
白渠為鄭國渠的第二代工程。鄭國渠到了漢武帝時,因徑水河牀不斷被水衝低,水不能人渠。太始二年(前95年),趙忠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長安志》卷十九)白渠引水渠首選在鄭國渠口以上約1200米處,為石質河牀,地質條件很好。所以,白渠使用壽命最長,沿襲到宋徽宗趙佶大觀元年(1107年),歷時1200餘年。但規模變小,灌地只合今31萬畝。白渠渠首井渠遺址保存較好,長300餘米,為東西排列的7個礫岩大坑,成“一”字形,坑下有暗渠,第7坑往東12米接明渠。 [1] 
  • 宋代豐利渠
豐利渠是鄭國渠的第三代工程。《宋史•河渠志》載:“......年代浸遠,涇河陡深,水勢漸下,與渠口相懸,水不能至。”乃於大觀年間(1108年)從仲山旁鑿石渠通入舊渠,溉田7縣35093頃,更名豐利渠。豐利渠渠首遺址和附近石壁上的閘槽、栽樁圓洞、牛鼻形壁孔等遺蹟清晰可見。 [1] 
  • 元代王御史渠
王御史渠為鄭國渠的第四代工程。《新元史•河渠志》記載,新渠“於豐利渠上移北二百餘步,更開石渠五十一丈,闊一丈,深五尺。自延祐元年(1314年)興工,五年渠成”。因該渠由西台御史王承德建議修建,故名王御史渠。石渠遺蹟保存完好,在渠首兩壁各鑿閘槽一道,當年起着停水關閘和防止“濁水淤澱渠道”的作用,閘槽邊且刻有計量的水尺,刻度30~32釐米。 [1] 
  • 明代的廣惠渠
廣惠渠是鄭國渠的第五代工程。由於河底低深,“渠道高仰,水不通流”,明代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由副都御史項忠建議興建廣惠渠。渠首比王御史渠,上移1千米,廣惠渠採取鑿山開洞引水的方法:“穿小龍山、大龍山,役者鹹篝燈以人,遇石剛頑,輒以火焚水淬;滴瀝下,則戴笠披蓑焉。功未就項台還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都御史餘子俊督工,仍未完成。最後由副都御史阮公勤督工,用“炭炙水淬”“炭炙醋淬”,即用炭火燒石,用冷水或醋水激發進行破碎的方法,歷盡艱辛,“積十七年之久,始告竣”。經考古勘察,廣惠渠的渠口在今涇惠攔河大壩上游,小龍潭左岸上。廣惠渠渠首比王御史渠向上伸延990米。其中隧洞長432米,明渠558米。在廣惠渠之後,先後又興建了通濟渠、龍洞渠、鄂山新集、袁保恆新渠,其工程性質各有不同,規模很小,均夠不上繼作鄭國渠的一代工程。 [1] 
  • 現代徑惠渠
涇惠渠是鄭國果的第六代工程。民國時期興建,是採用現代科學技術興建的第一個大型灌溉工程。是在陝西遭大早之後,在中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陝西蒲城縣人)倡導主持下,在陝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將軍支持下興建的。真正實現了恢復鄭白宏願的大業,使引徑灌溉工程及灌溉管理,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後,更使涇惠渠煥發了青春。政府組織人力開挖排水系統,改善渠首工程,重建大壩和進水閘,還改造並村砌渠道,完善了集系,使灌區面積達135.5萬畝,成為陝西重要的糧棉基地。 [1] 

鄭國渠首遺址文物遺存

1985年鑽探、調查,確認渠首位於涇河出山口東南3千米。發現東西向攔河大壩1座,原壩長2650米,除長約450米的河谷部分被沖毀外,其餘階地部分保存基本完整。壩南階地散佈大量秦漢時期的瓦礫,壩體上有漢代陶窯和墓葬分佈,壩東側發現引水口及渠道遺蹟。在渠首周圍長約7千米、寬約3千米的範圍內,還遺存漢白渠,前秦、隋、唐引水渠,宋豐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廣惠渠,清龍洞渠等渠首遺址,發現歷代渠道20餘千米,水壩、引水口、退水口、閘槽、水尺等遺存10餘處,水利碑刻及摩崖石刻20餘通。 [1] 

鄭國渠首遺址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秦始皇採納韓國水工鄭國關於引涇灌田的建議,歷時10年修成,故名鄭國渠。 [5] 
  • 建設背景
據史料記載,戰國時,韓國是秦國的東鄰。戰國末期,在秦、齊、楚、燕、趙、魏、韓七國中,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虎視眈眈,欲有事於東方,首當其衝的便是韓國,但韓國國力衰弱,無力抗秦。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韓桓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採取了一個所謂的“疲秦”之計。他以水工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説秦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説是可以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實力。
然而,鄭國渠建成後,灌溉農田可達四萬餘頃,使秦國的大本營關中平原成為沃野良田,秦國實力大增,為後來統一六國奠定堅實的基礎,“疲秦”之計成了“強秦”之策。 [4] 

鄭國渠首遺址文物價值

兩千多年來,鄭國渠為促進關中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戰國鄭國渠開引涇灌溉的先河,歷經漢代白公渠、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龍洞渠,乃至民國時李儀祉先生主持修建的經惠渠,反映了引涇工程兩千多年的滄桑鉅變。谷口附近現存的鄭國集故道、鄭國渠與白公渠匯合處、鄭國渠攔河土壩、白公渠口、白公渠故道、豐利渠口、王御史渠口,廣惠渠口等水利工程遺址和大量的石刻文物,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術的演變,是一座“天然的中國水利史博物館”。 [1] 

鄭國渠首遺址保護措施

1980年,涇陽縣人民政府將鄭國渠首遺址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1992年4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將鄭國渠首遺址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佈其保護範圍:重點保護範圍為引涇渠首,北起涇惠渠滾水壩,南至古大壩,西起涇河東岸,東以經惠渠為基準外延200米為界。古大壩:壩坡底起延伸5米,全長1500米。一般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與重點保護範圍相同。 [1] 
鄭國渠首遺址 鄭國渠首遺址
1996年12月19日,鄭國渠首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鄭國渠首遺址榮譽稱號

2001年,鄭國渠被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 [3] 
2008年,鄭國渠被水利部批准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3] 
2016年11月8日,鄭國渠成功申遺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3] 

鄭國渠首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鄭國渠首遺址位於陝西省涇陽縣王橋鄉上然村北仲山西麓。 [5] 
  • 交通信息
從咸陽汽車北站(或南站),乘到禮泉北屯(或涇陽王橋)的汽車,到禮泉北屯(或涇陽王橋)下車,轉乘當地交通工具(9.5千米)到達張家山水庫,鄭國渠渠首遺址在涇陽張家山水庫大壩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