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單958

(玉米品種)

鎖定
鄭單958是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自選系鄭58作母本、外引系昌7-2作父本育成的中早熟玉米單交品種 [1] 
鄭單958夏播生育期95天、春播130天左右;成株株型緊湊,葉片上衝,葉尖稍下披,芽鞘紫色,葉色深綠,株高240-250釐米,穗位高100-110釐米;莖稈健壯,根系發達;花葯黃色,花絲粉紅色;果穗呈筒型,軸白色,果穗長18-20釐米,粒黃色,半馬齒型,千粒重300-350克;抗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黑粉病、玉米粗縮病和玉米青枯病,抗玉米螟 [1] 
中文名
鄭單958
品    種
玉米
審定編號
國審玉20000009、遼審玉[2005]219號 [2] 
品種來源
鄭58、昌7-2
選育者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鄭單958選育過程

鄭單958是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1996年以自選系鄭58作母本、外引系昌7-2作父本育成的中早熟玉米單交品種 [1] 
2000年,鄭單958通過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玉20000009、豫玉33、冀審玉200002號、魯種審字第0319號。
2002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認定編號為蒙認玉2002003。
2003年,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新審玉2003年005號。
2005年,通過天津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引種備案,備案編號為津準引玉2005003;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吉林省審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遼審玉[2005]219號、吉審玉2005028。
2008年,通過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京審玉2008005、冀審玉2008040號。
2009年,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黑審玉2009004。
2012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浙審玉2012008。
2014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鄂審玉2014002 [2]  [4] 

鄭單958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鄭單958幼苗長勢一般,成株後株型緊湊,葉片上衝,葉尖稍下披,芽鞘紫色,葉色深綠,株高240-250釐米,穗位高100-110釐米,整齊度好,株高穗位適中,莖稈健壯,根系發達。雄穗分枝11個左右,花葯黃色,花絲粉紅色。果穗呈筒型,軸白色,果穗長18-20釐米,穗粗5釐米左右,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36粒左右。粒黃色,半馬齒型,千粒重300-350克,出籽率90%左右 [1] 
  • 抗病鑑定:1997-1999年經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蟲)性鑑定,高抗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黑粉病、玉米粗縮病和玉米青枯病,抗玉米螟 [1] 
  • 抗旱鑑定:國家半乾旱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3年對鄭單958的抗旱性鑑定試驗結果,抗旱指數為1.02,達到一級標準 [3] 
  • 品質分析:1999年經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粗蛋白、粗脂肪、粗澱粉和賴氨酸含量分別為8.47%、3.92%、73.42%和0.37%,達到國家優質玉米標準,其中粗澱粉含量達到工業用澱粉玉米二級標準 [3] 

鄭單958產量表現

鄭單958在1997-1999年河南省和國家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中,產量分別為8370.0千克/公頃、7692.0千克/公頃、8659.5千克/公頃、8758.5千克/公頃、9453.0千克/公頃、8806.5千克/公頃,比對照種分別增產15.1%、22.4%、28.0%、15.5%、15.2%、7.1-15%,增產極顯著,在所參加的6次試驗中產量均居首位,實現高產“六連冠”。1999年,鄭單958在武涉縣西滑封村河南省夏玉米高產攻關中,創造了單產13909.8千克/公頃的河南省夏玉米高產紀錄 [4] 
鄭單958在區試和生產試驗中的產量表現 鄭單958在區試和生產試驗中的產量表現

鄭單958適種區域

鄭單958在中國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山西省、北京市夏玉米區和東北、西北等地區適宜種植 [4] 

鄭單958栽培技術

  1. 優選種子:選用包衣種子,種子包衣可以有效防治玉米地下害蟲和苗期病害,而且省去了種子精選、農藥拌種的環節,省工、省時 [5] 
  2. 精細播種:進行合理密植,密度是決定畝穗數的最主要因素,確立合理的羣體起點是建高質量羣體,奪取高產的關鍵措施,根據栽培推廣示範結果,在一定範圍內鄭單958產量水平,隨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達到5500株左右時,鄭單958產量最高,因此鄭單958屬高密度品種,通過合理密植,適當加大種植密度,大田栽培以密度4000-4500株/畝為宜。播種要掌握適宜的深度,播種深度3-5釐米為宜,播種過深,會造成出苗晚、出苗率低,且幼苗細弱,不健壯 [5]  [6] 
  3. 化學除草:在玉米播種後至出苗前,每畝用40%乙阿合劑乳油200毫升,或50%乙草胺乳油100毫升,或50%丁阿合劑乳油300毫升兑水50千克,對着地面倒步行走、均勻噴霧,進行土壤封閉。土壤墒情好,有利於除草劑分佈均勻,封閉效果好,墒情差時要適當加大噴藥的用水量。玉米苗後3-5片葉時,每畝用4%玉農樂60毫升+兑水38%的莠去津100毫升,兑水30千克噴霧。在玉米6-9片葉時,每畝用20%克無蹤水劑125毫升,兑水60千克,行間對雜草進行莖葉定向噴霧,切記不能噴到玉米植株上。在選用除草劑時,要認真閲讀除草劑使用説明,特別要注意區分是選擇性除草劑,還是滅生性除草劑。如果是滅生性除草劑,一定要定向噴霧,嚴禁噴到玉米植株上,以免造成藥害 [5] 
  4. 科學施肥:鄭單958為緊湊型中穗玉米品種,高產栽培是以較高密度,增加單位面積上的光合面積來實現的,因而它對地力的要求較高,應以高肥力為保證,尤其應注意增施有機肥,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3%以上,全氮0.14%,全磷0.18%,速效氮80毫克/千克,速效磷25毫克/千克,速效鉀120毫克/千克以上,適宜基肥施用量為每畝優質腐熟有機肥5000千克左右,尿素10千克,磷酸二銨20千克,硫酸鉀15千克,基肥應在耕翻整地時施入。為避免生長後期肥力不足,導致玉米早衰,提前成熟,難獲高產。可以採取前輕、中重、後補的施肥方法,即在拔節期(播後25天)、大喇叭口期(播後45天)和抽雄後將肥料分三次施入 [5]  [6] 
  5. 合理灌溉:玉米不同生育時期兑水分的需求量是不同的。經試驗研究:前期需水少,拔節—抽雄期逐漸加大,抽雄—籽粒形成期需水達到高峯。土壤墒情差時,播後當天立即澆水,爭取一播全苗。玉米苗期比較耐旱,在土壤不太乾旱的情況下,苗期一般不需要澆水,適當的乾旱,有利於蹲苗,促進根系生長。拔節後玉米進人旺盛生長階段,兑水分的需求量較多。大喇叭口期發生乾旱,俗稱“卡脖旱”,會影響抽雄和小花分化;抽穗開花期玉米需水量最多,是玉米需水的臨界期,此期乾旱,會影響玉米散粉,甚至雌雄花期不遇,降低結實率而減產。所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後25天這一段時間,要及時灌溉,確保玉米不受旱。玉米生長後期,也要保持較好的墒情,提高灌漿強度,增加粒重 [5] 
  6. 病蟲防治:根據病蟲害發生動態和病蟲預報,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播種時選擇50%辛硫磷拌種防治地下害蟲;玉米粗縮病防治一方法是:清除田邊雜草,減少灰飛蝨滋生,播後每畝用25%的撲蝨靈可濕性粉劑30-40克,兑水50千克噴灑地表,田邊地頭也要噴灑,殺滅傳毒媒介一灰飛蝨,兼治薊馬、蚜蟲和甜菜夜蛾等蟲害;苗期主要防治玉米螟,當田間危害株率達到10%時,每畝用3%的辛硫磷顆粒0.5千克,摻細沙或細土7.5千克,製成毒土丟心。8月中下旬,三代玉米螟、棉鈴蟲危害玉米果穗,可在灌漿初期,用80%的敵敵畏乳油500倍液滴花絲,每穗2-3滴;防治玉米蚜蟲,一方面要剷除田邊雜草,另一方面拔除蚜蟲較多植株的雄穗,減少蟲源和蟲量,減輕蚜蟲的危害,在玉米抽雄初期,每畝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克兑水50千克,均勻噴霧,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5] 
  7. 化控防倒:隨着密度的增加體質變差,植株增高,抗倒能力下降且產量水平越高倒伏的危險性越大,因此適時化調控高防倒是高產栽培的重要措施,根據實踐,在10-11展開葉期每畝用維它靈10毫升兑水噴霧,具有良好的雙向調控作用,即可降低株高5釐米左右,植株重心下降,又可增加生根的發生量,提高根的固定能力,增強抗倒能力 [6] 
  8. 適期收穫:鄭單958充分成熟時籽粒千粒重最大,產量最高。適期收穫的標準為50%植株果穗中部籽粒乳消失,一般在苞葉變黃後10天左右 [6] 
參考資料
  • 1.    張厚寶. 玉米品種鄭單958在東北春玉米區的生態適應性研究[D]. 山東農業大學, 2009.
  • 2.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 鄭單958品種審定[EB/OL].http://202.127.42.47:6010/SDSite/Home/Index.20220919.
  • 3.    堵純信, 曹春景, 曹青,等. 玉米雜交種鄭單958的選育與應用[J]. 玉米科學, 2006, 14(6):043-045.
  • 4.    李繼軍, 張武剛. 關於玉米雜交種鄭單958的開發現狀與建議[J]. 農業科技通訊, 2011(2):4.
  • 5.    梁綵鳳, 張鵬娜. 鄭單958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 種業導刊, 2012, 000(007):16-17.
  • 6.    薛亞飛. 鄭單958的生育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