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和航海圖

(明代航海圖籍)

鎖定
明代航海圖籍。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後人多簡稱為《鄭和航海圖》。該圖是對於鄭和下西洋航路的記錄,約成於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間。原圖為自右而左展開的手卷式﹐茅元儀收入《武備志》卷二百四十後改為書本式﹐共二十四頁﹐包括茅元儀序一頁﹐圖二十頁﹐《過洋牽星圖》二頁(四幅)﹐空白一頁。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 [1]  ,也是研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資料。
中文名
鄭和航海圖
形    式
自右而左展開的手卷式
地    位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
內    容
茅元儀序、分頁海圖、針路航線、過洋牽星圖
原    名
《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
繪製時間
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間

鄭和航海圖繪製過程

圖1 鄭和航海圖局部
圖1 鄭和航海圖局部(2張)
該畫製作時間不詳。一説作於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後﹐全體下洋官兵守備南京期間。其時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醖釀再下西洋之際﹐加之暫停時間較長,有暇整理,遂將鄭和船隊歷次下西洋航程綜合整理﹐繪製成整幅下西洋全圖﹐是為鄭和使團適應下西洋的需要而集體編制的作品。但也有觀點認為,該畫所繪航路與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中主船隊的路線相吻合,可能是第七次下西洋之後的作品,但成圖時間不應晚於15世紀中葉。 [2] 
明代晚期,茅元儀將該圖切為二十幅分圖(四十頁)編入《武備志》的第五部分《佔度載》中,繫於《度·航海》下。另外還有兩幅(四頁)《過洋牽星圖》附在航海圖之後,以説明星圖引航法則。

鄭和航海圖圖冊內容

《鄭和航海圖》共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以及2頁4幅的過洋牽星圖。其中的航海地圖高20.3釐米,全長560釐米,包含500個地名。
《鄭和航海圖》拼接註釋版全圖
全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至非洲東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亞蒙巴薩)。畫中標明瞭航線所經亞非各國的方位﹐航道遠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牽星高度﹔對何處有礁石或淺灘﹐也都一一註明。畫中列舉自太倉忽魯謨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針路(以指南針標明方向的航線)共五十六線﹐由忽魯謨斯回太倉的針路共五十三線﹔往返針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隊在遠航中已靈活地採用多種針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術和較高的海洋科學水平。在畫中鄭和船隊所經之地﹐均有命名。
茅元儀序
圖2 茅元儀序
圖2 茅元儀序(2張)
茅元儀在將《鄭和航海圖》收入《武備志》時,在圖前附有序文,計一頁(亦即圖冊的第1頁)。
茅元儀在其中稱讚鄭和不辱使命,並評價《鄭和航海圖》“列道里國土,詳而不誣”。這篇序文也成為判定本圖為鄭和下西洋航海圖的一個證據。(證明主題及繪製時間的其他證據,包括鞏珍《西洋番國志·自序》中的相關文字 [3]  、圖中地物等。)
分頁海圖
圖3 鄭和航海圖(明天啓元年刻,清初蓮溪草堂修補本)
圖3 鄭和航海圖(明天啓元年刻,清初蓮溪草堂修補本)(20張)
第2頁(包含半頁空白):寫明標題“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上有寶船廠、靜海寺、天妃宮等
第3頁:沿長江東航經過皇城、鐘山、龍譚、觀音門、燕子集、高資、瓜州、金山、大港、焦山鎮江
第4頁:沿長江東航經過東鞋山江陰、香山、龍王廟、天妃宮、巡司、蔡港、白茅港、太倉
第5頁:吳淞江、天妃宮、崇明州、茶山、召寶山、南匯、金沙衞、乍浦、海寧衞、靈山衞、昌國所、普陀山
第6頁:大磨山、雙嶼門、東嶼、東廚、大面山、郭巨千户所、大嵩千户所、東門山、三母山、焦山
第7頁:松門衞、大尖經、錢山、中界山、石塘、虎鬥、黃山、温州衞、平陽
第8頁:虎礁、壯士千户所、滿門千户所、芙蓉山、洪山、龜嶼、大金門
第9頁:古山、福建布政司五虎山長樂、南山寺、東沙、烏邱山、平海衞、興化府
第10頁:泉州衞、崇武所、漳州平湖嶼、大甘、東莞
第11頁:南海衞、廣東、雷州高州廉州瓊州府、七洲、萬里石塘、欽州、交洋、福州
第12頁:占城國、新洲港、洋嶼、小彎、赤坎、大彎
第13頁:佔臘國、竹裏木、八開港、銅鼓山、萬年嶼、佛山、暹羅國、筆架山、十二子山、假裏馬達
第14頁:赤坎、馬鞍山、佛山、海門山、石礁、狼西加、孫姑那 甘巴門、長腰嶼、丁家下路
第15頁:龍牙門舊港、答那溪嶼、淡馬錫、彭杭、琵琶嶼、涼傘嶼、長腰嶼
第16頁:白沙、射箭山、滿剌加、官廠、沙糖礁、雞骨嶼、龍牙加兒山、龍牙加兒山港、金嶼
第17頁:班卒、檳榔嶼、龍牙交椅、古力由不洞、單嶼、亞路、蘇門答剌、官廠
第18頁:八都馬、打歪山、虎尾礁、花面
第19頁:榜葛剌、竹牌礁、錫蘭山、門肥赤、小葛蘭、高朗務、慢巴撒、麻林地
第20頁:柯枝國、 古裏國、烏里舍城、木骨都束
第21頁:左法兒、阿胡那、八思兒、木克郎、克瓦塔兒、苦思答兒、古裏牙
第21頁:苦碌麻剌、忽魯謨斯
針路航線
圖4 《鄭和航海圖》中航海地圖及針路
圖4 《鄭和航海圖》中航海地圖及針路(19張)
20頁的分頁海圖中,附有109條針路,例如:
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一更。船平吳淞江,用乙卯針,一更,船到南匯嘴。(第5頁)
從蘇門答剌開船,用乾戍針,十二更,船平龍涎嶼。 (第17-18頁)
官嶼溜用庚酉針,一百五十更,船收木骨都束。(第19頁)
關於針路航線,可參見《海道針經》。
過洋牽星圖
圖5 過洋牽星圖
圖5 過洋牽星圖(4張)
《丁得把昔到忽魯謨斯過洋牽星圖》:從印度代奧格爾(Deogarh)到忽魯謨斯,用北辰星、織女星、燈籠骨星定位;
《錫蘭山回蘇門答剌過洋牽星圖》:用北辰星、織女星、華蓋星、燈籠骨星定位;
《龍涎嶼往錫蘭山過洋牽星圖》;
《忽魯謨斯國回古裏國過洋牽星圖》。
這四幅過洋牽星圖,是中國最早、最具體、最完備的關於牽星術的記載。 [4] 

鄭和航海圖學術研究

圖6 鄭和航海圖 圖6 鄭和航海圖
《武備志》中《鄭和航海圖》在中國默默無聞二百多年。1885年英國學者喬治·菲立浦 (George Philips) 在所著論文《印度和錫蘭的海港》中首次將鄭和航海圖複製,並考證了其中一百多個地名。從此《鄭和航海圖》才引起學者門注意和研究。先後研究《鄭和航海圖》的學者有伯希和、兑温達、向達、密爾斯等;兑温達提議稱《鄭和航海圖》為《茅坤圖》(Mao Kun map)。

鄭和航海圖相關人物

圖7 鄭三寶 圖7 鄭三寶
鄭和(1371年-1433年),回 族, 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鄭和出生於明洪 武四年(1371年),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2]。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 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説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裏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收納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衞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清朝太平天國時期,馬府毀於戰火,室家蕩然無存。鄭和後裔至今已傳至第21代。
參考資料
  • 1.    朱鑑秋. 《鄭和航海圖》之基本特點[J]. 中國航海, 1984(1):87-99.
  • 2.    朱鑑秋. 《鄭和航海圖》簡述[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5(2):50-55.
  • 3.    《西洋番國志·自序》:用作船師,乃以針經圖式付與領執,專一料理,事大責重,豈容怠忽。
  • 4.    鄭和航海創“過洋牽星術” 實現海上精確定位  .鳳凰江蘇.2016-07-22[引用日期2018-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