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和文化館

鎖定
鄭和文化館是指南洋華僑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斥資三千萬人民幣在馬六甲鄭和官倉遺址修建的文化博物館。 鄭和文化館,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華僑出資三千萬人民幣,在馬六甲鄭和官倉遺址建一個鄭和文化館。
中文名
鄭和文化館
地理位置
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官倉遺址
佔地面積
8000 m²
著名景點
鄭和紀念品中心

鄭和文化館文化館配置

該文化館總面積八千平方米,共三個樓層,分鄭和在中國、鄭和在馬六甲、鄭和寶船三大部分,展出鄭和下西洋所帶的數百件瓷器、海產品、寶船模型等,還展示鄭和船員生活場景,在古老的中國館裏開設了茶館和鄭和紀念品中心 [1] 

鄭和文化館文化館新聞

李克強專程到訪馬六甲州鄭和文化館有深意
中新社吉隆坡2015年11月23日電 題:李克強專程到訪馬六甲州鄭和文化館有深意
中新社記者郭金超 趙勝玉
需連續出席三個峯會,會議間隙要“見縫插針”同其他與會國家領導人進行多場雙邊會見,對馬來西亞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在馬來西亞三天四夜時間裏的工作任務清單。
可以看出李克強此次馬來西亞的“三會一國”之行日程緊湊。儘管如此,李克強22日在結束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一個多小時後,即從吉隆坡驅車前往馬六甲州訪問,並專程參觀了當地為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所修建的文化館。
該文化館是在馬六甲州鄭和官倉遺址上建成,展出內容主要分鄭和在中國、鄭和在馬六甲、鄭和寶船三大部分。館裏的船具、瓷器等展品眾多,場景、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生動再現了鄭和下西洋時的壯闊場景,以及向當地民眾傳播農業、漁業、紡織業等方面先進生產技術的鮮活畫面。
在文化館內,李克強説,中馬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鄰邦。600多年前,鄭和的船隊帶着和平、友誼來到這裏,開展互利的商業文化交流,並幫助維繫當地的和平與安寧,是和平交往、互利友好的使者。這番話引起在場人士的共鳴。
梳理之下可發現,此次馬來西亞之行中,李克強曾多次提及鄭和的事蹟。
2015年20日,在李克強抵達吉隆坡當天,馬來西亞多家主流媒體刊登了他的署名文章。這篇文章用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引述鄭和下西洋的例子。
2015年21日在參加10+1領導人會議時,李克強説,鄭和率領着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曾五次經過馬六甲海峽,帶去的不是血與火、掠奪和殖民,而是瓷器、絲綢和茶葉,是中國人民的友誼和祝福。600年前,這片海洋就享有和平穩定和航行自由,600年後的今天仍然如此。
文化館所在的馬六甲州也因鄭和與中國有了深厚淵源。
始建於1403年的馬六甲是鄭和下西洋航線上極具多元文化價值的城市。曾有媒體報道,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裏的人對鄭和極為推崇,在馬六甲到處可看到鄭和產生的影響。
例如,為紀念鄭和而建的“三保廟”位於馬六甲城內。廟內一尊戎裝佩劍的鄭和像,上掛“鄭和三保公”匾幅,表達了馬六甲人對鄭和的頌揚和緬懷。三保廟旁有一口三寶井,相傳為鄭和所挖,井水清澈甘甜,被當地人視作聖水。
鄭和之所以能締造中馬交往這段佳話,成為中國拓展對外關係的和平使者,李克強在前述署名文章中將其歸功於“有所為”,更“有所不為”。
如何“有所為”?文章指出,據記載,鄭和在馬六甲敦睦邦交、發展貿易、幫助當地軍民修築城牆,驅逐海盜、平息衝突、維護海上安寧,傳播農業、製造、醫學等生產生活技術。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