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鎖定
鄭和(1371年? [1]  - 1433年? [2]  ),一説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 [3-5]  (又作“三寶太監” [6]  ),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 [7-8]  )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説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裏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9]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10]  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展現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 [11-12]  晚清以降,鄭和研究獲得迅速發展,但不少重要課題仍無定論。 [13] 
(概述內圖片來源:《三寶太監西遊記通俗演義》,右坐者為鄭和 [14-15] 
本    名
鄭和
別    名
馬三保
馬三寶
三寶太監
三保太監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雲南昆陽(晉寧)
出生日期
1371年(存疑)
逝世日期
1433年(存疑)
主要成就
鄭和下西洋

鄭和人物生平

鄭和嶄露頭角

疑似鄭和畫像 疑似鄭和畫像 [16]
鄭和早年經歷不詳,據推測於明平雲南之戰中為明軍所擄。1384年(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南京,鄭和應是隨軍至南京,入宮服役。1385年(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藍玉又奉調鎮守北平府(今北京),而鄭和再次隨軍前往,並被調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17]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明史·鄭和傳》等史料記載,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勳, [18]  但未言明具體的立功地點。有學者推測,鄭和立功應該是在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而鄭和被賜姓“鄭”也與這一立功地點有關; [19]  劉銘恕推測,此一賜姓可能是以回回曆官鄭阿黑之取“鄭”為漢姓為先例的; [20]  還有觀點認為,“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亦無特別含義; [21] 
1402年(建文四年),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告終。是年12月18日(十一月二十四日),鄭和以太監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馮氏。 [22-23] 
1403年(永樂元年),鄭和刊印《佛説摩利支天經》,並請姚廣孝撰寫題記。 [24]  該題記反映出鄭和已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且已被賜鄭。 [25]  [26] 

鄭和遠航西洋

選為正使
疑似鄭和雕像
疑似鄭和雕像(3張)
鄭和成為下西洋的正使太監,有多重原因。鄭和具備軍事才能,並且得到朱棣的信任。 [27]  在朱棣決策下西洋時,鄭和正當壯年,身材魁偉,朱棣曾詢問袁忠徹以鄭和率軍出使是否合適,袁忠徹認為合適。 [28]  此外,鄭和兼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認為有利於其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17] 
第一次下西洋
1405年6月1日(永樂三年五月五日,端陽日),李至剛為鄭和之父墓碑撰銘。 [29]  同年7月11日(六月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 [30-31]  鄭和船隊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 [32-33]  期間張輔討平安南。此後,鄭和向爪哇方向航行。船隊到達爪哇時,正值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鄭和船隊的部族登陸進行貿易,被誤認為東王的軍隊,有170人被殺害。 [34-35]  [36]  鄭和保持冷靜,沒有貿然興兵報復,此事得以和平解決。 [37] 
鄭和船隊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古裏等國家。在航行的終點古裏, [37]  鄭和賜其王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樹立石碑,碑文稱古裏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38] 
鄭和此行還經過三佛齊舊港,時舊港廣東僑領施進卿來報,海盜陳祖義兇橫。 [39]  鄭和派人對陳祖義加以勸諭,陳祖義詐降,陰謀襲擊鄭和船隊。鄭和識破了他,興兵剿滅賊黨五千多人,燒賊船十艘,俘獲賊船七艘,生擒海盜陳祖義等三賊首。 [40]  [41] 
1407年10月2日(永樂五年九月二日),鄭和率船隊回國,將陳祖義等獻上,陳祖義等被問斬。 [40]  [42]  施進卿被封為舊港宣慰使 [43]  。舊港擒賊有功將士獲賞 [35]  。不久,因鄭和説天妃在下西洋中多有感應,朱棣下令派朱焯前往新落城的龍江天妃廟祭告。 [44] 
第二次下西洋
“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拓片 “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拓片
1407年(永樂五年),鄭和在回國後不久就第二次下西洋了。此次主要訪問了占城 [45] 爪哇暹羅(今泰國) [46-47]  、滿剌加、南巫裏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裏等國。於1409年(永樂七年)回國。 [48] 
這次航行過程中,鄭和專程到錫蘭,對錫蘭山佛寺進行佈施,並立碑為文,以垂永久。碑文有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三種,三種文字的碑文分別針對佛陀毗濕奴真主表示敬意。 [49]  其中漢文記有“謹以金銀織金、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裏燈燭等物,佈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鑑之”等語。此碑於1911年在斯里蘭卡被發現,現保存於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中。 [50] 
金雲銘等學者認為《明實錄》及《明史·鄭和傳》將鄭和第二次下西洋與第三次混作一談,並通過考訂將二者分開, [51-52]  但學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三次下西洋
鄭和前三次下西洋 鄭和前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永樂七年九月),鄭和第三次率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啓航,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航行中,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鄭和發覺,率船隊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鄭和船隊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發現歸路被截斷後,對屬下説:“賊寇主力已經出動,國都內一定空虛,並且他們會以為我們遠道而來,力孤膽怯,不能有所作為。若是出其不意進攻他們的國都,則勝利可期。”於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 [53] 
1411年7月6日(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鄭和船隊回國。 [53]  [54]  據《馬哈只墓碑》碑陰刻記,鄭和曾於該年末還鄉,在12月7日(十一月二十二日)祭掃祖宗墳墓。 [55] 致身錄》《明史紀事本末 [56] 雲南通志 [57]  中則有鄭和多次前往雲貴尋訪建文帝的説法 [58]  (但《致身錄》的可靠性有較大爭議 [59-60]  ),傅維鱗《明書》亦稱鄭和“數使滇黔百粵,領上密諭蹤跡建文”。 [61] 
第四次下西洋
明清時描繪“麒麟”圖畫若干種
明清時描繪“麒麟”圖畫若干種(8張)
1412年12月18日(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鄭和受命第四次下西洋。 [62-63]  1413年(永樂十一年),鄭和率船隊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等。 [64] 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寺的《重修清淨寺碑》,鄭和在出發前還曾邀請哈三擔任通譯, [65-66]  但所記鄭和專程前往西安之事則存在爭議。 [67] 
此次航行中,鄭和船隊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東非麻林迪。鄭和至其國後,宣讀詔敕,對國王等進行封賜。也是在這次航行中,鄭和率明軍及蘇門答臘當地武裝擊敗並生擒了陰謀篡位並率部截殺鄭和船隊的蘇幹剌。 [68]  1415年8月12日(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鄭和船隊回國。 [69-70]  10月10日(九月八日),鄭和等於北京獻俘,明廷按律法誅殺了蘇幹剌。 [68]  [71]  同年,麻林國因鄭和使團的來訪,遣使來中國貢獻“麒麟”(長頸鹿),顯示出鄭和使團首次對東非沿岸國家所進行的訪問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37] 
學者鄭一鈞認為,據《明史》和《非幻庵香火聖像記》等資料可推斷除鄭和曾封侯爵 [5]  [72]  ,時間當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後。 [73]  也有觀點認為,據上述材料説鄭和封侯存在誤讀。 [74]  另據馮從吾等記述,鄭和在該次下西洋後還曾請求重修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寺。 [75] 
第五次下西洋
鄭和第四至第六次下西洋 鄭和第四至第六次下西洋
1416年12月28日(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古裏等國使者回國,鄭和第五次受命率船隊出發,送還使者並訪問諸國,諸國中最遠的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位於東非。 [76-77]  據《鄭和行香碑》,鄭和曾於1417年5月31日(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在靈山聖墓行香。 [78]  船隊應於同年秋後自長樂港啓程。 [79]  鄭和率船隊回國後,朱棣於1419年8月8日(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下詔對船隊將士進行獎賞。 [80] 
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鄭和受命送還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者。 [81]  這次航行中,鄭和船隊正式到達祖法兒。 [37]  1422年9月2日(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鄭和率船隊回到中國,暹羅、蘇門答刺、哈丹等國派使者隨船隊入貢。 [82-83] 

鄭和守備南京

1424年2月27日(永樂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朱棣命鄭和前往舊港賜施進卿之子施濟孫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親的位置。 [84-85]  一説,鄭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 [86]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下詔停罷下西洋事業。 [87] 
1425年(洪熙元年),鄭和受命率下西洋的軍隊鎮守南京,而鄭和本人也成為首位南京守備太監 [88]  同年,仁宗病逝,明宣宗朱瞻基繼位,要求鄭和與王景弘謹守南京。 [89]  鄭和還受命負責修繕南京宮城。 [90] 
1426年(宣德元年),鄭和等奏請修理南京的天地壇等建築。 [91]  同年,工部郎中馮春上疏請求為南京修造佛寺的工匠請賞,明宣宗認為這沒有道理,且認為這是鄭和指使的,於是令司禮監移文警告鄭和。 [92] 
1428年(宣德三年),鄭和、王景弘受命將南京所存儲的部分絹、布運抵北京。 [93] 

鄭和鞠躬盡瘁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線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線
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94]  據《天方至聖實錄》等記載,同年8月15日(七月二十七日),鄭和還因“龍船”建造得當受到宣宗嘉獎,其重修南京三山街禮拜寺(淨覺寺)的請求也獲得允許。 [95]  [96]  [97]  [98] 
1431年1月19日(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鄭和船隊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啓航前往福建長樂。侯風期間,鄭和等人鐫刻《天妃靈應之記碑》(此前,於太倉已有《通番事蹟碑》 [99]  )並鑄造銅鐘一口 [100]  ,為後世研究下西洋留下重要史料; [101]  出發前,明宣宗又敕鄭和在出使過程中勸諭暹羅不要再侵擾滿剌加。 [102]  這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103] 
有記載稱,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在返航過程中於印度西海岸古裏(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 [104]  船隊應當是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據《前聞記》記載於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105-106] 

鄭和主要成就

鄭和和平外交

描繪鄭和和平外交的明信片
描繪鄭和和平外交的明信片(4張)
《明史·鄭和傳》記載的鄭和出使過的國家或地區,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裏、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裏、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裏甘巴里、錫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裏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鄭和的奉命出使,是為與西洋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而進行活動的。鄭和來到南洋以後,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告誡那些“喜戰好鬥”的島國:“循禮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不服,則耀武以懾之”,於是“凡所號令,罔敢不服從。”那些“風俗勁悍,專尚豪強”,素好“侵掠鄰境”的國家,不得不偃兵息武了。與此同時,鄭和又從崇揚佛教或傳播伊斯蘭教着手,力圖使有關地區和國家的人民有着統一的宗教信仰。這樣,對於平衡各國之間的關係,緩解因為宗教信仰等問題而導致的國與國之間的緊張局勢,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鄭和還通過敷宣教化,扶助弱小民族,抑止強暴,促成了各國間和平局勢的建立。
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為解決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矛盾,為建立亞非國家區域間的和平局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隨着海外諸國間種種複雜矛盾的逐步解決,“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 [107]  亞非國家間的貿易交往、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國和沿途國家的貿易往來、中華文化的向外傳播,也在這種和平局勢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79] 

鄭和發展貿易

江蘇省太倉市劉家港鄭和下西洋起錨紀念地 江蘇省太倉市劉家港鄭和下西洋起錨紀念地
明朝仍然沿襲着自元朝的朝貢貿易制度,並指定沿海港口與周邊各國進行貿易,但由於農業和工商業的迅速發展,處於“永樂盛世”的明王朝需要同海外各國展開更密切的貿易往來,促進經濟交流。而在有侷限的陸上絲綢之路逐漸沉寂以後,開闢海上通道成為必然的選擇。 [108]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主要是開展貿易活動,以“朝貢貿易”為基本形式,同時推行“官方貿易”、帶動“民間互市”等。鄭和七下西洋,在東南亞曾於兩處設立商館,一處在蘇門答臘北部的須文答臘,另一處即在馬六甲。鄭和的船隊給馬六甲帶去了商機,也使該地的繁榮引起世人的矚目。 [108] 

鄭和軍事成就

鄭和的軍事才能,在靖難之役中即有體現。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先後指揮了消滅海盜陳祖義、粉碎錫蘭王亞烈苦奈兒的陰謀以及生擒蘇門答臘的蘇幹剌的戰爭。三次戰役中,他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採取相應的戰術,全部取得了勝利。 [109] 

鄭和開拓航路

《武備志》刊載的《鄭和航海圖》
《武備志》刊載的《鄭和航海圖》(21張)
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峯,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裏。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着鄭和船隊開闢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蒐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製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佈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裏、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110-111] 
鄭和下西洋航路之遠、之繁複,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劃時代的。儘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各種侷限性,地理大發現的歷史使命未能由鄭和船隊來完成,但他們所經歷的航路,在那麼廣大的範圍內,發展起了亞非各個沿海國家和地區之間縱橫交錯的海上交通,溝通和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12] 

鄭和人物評價

鄭和雕像
鄭和雕像(9張)
朱瞻基:①賢俊濟濟鹹勵翼,爾之致身自曩昔。給事黃門靡旦夕。服勞■【阝支】勤丹扆側。皇祖嘉爾秉忠直,亦時駢蕃有龍錫。爾之中心益感激,天詔屢銜使絕域。茫茫鯨海際天碧,島夷之蕃視麻麥。感恩慕德皆悦懌。梯航來歸獻玉帛。 [113-115]  ②爾以所造龍船,乃差內官高定住進來,果造得平穩輕妙,足見爾忠敬之心,朕甚嘉悦······其西洋諸番國事皆付託於爾,惟爾心腹智識,老成舊人,以副朕委任之重,爾宜慎之! [95]  [97]  [96]  [116] 
袁忠徹:三保恣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 [28] 
李至剛:和自幼有材志。 [117] 
茅元儀:當是時,臣為內豎鄭和,亦不辱使命焉。 [118] 
尹守衡:威宣海外,一破國都,再擄逆命王,一擒大盜酋;所至國王納款朝貢,採取未名之寶以鉅萬計。是內臣之專征閫外, [119]  自和始也。 [120]  查繼佐《罪惟錄》與之類似,但改“一擒大盜酋”之“一”為“三” [121]  [122] 
傅維鱗:①豐軀偉貌,博辯機敏。②兩奉敕駕海舶入西洋,封諸夷國,通西南海道朝貢,著有勞績。 [61]  [123] 
萬斯同王鴻緒等《明史稿》:①和有智略,知兵習戰。②和將命絕域,三擒賊魁,威震海外,自是諸番益欽其威信,凡所號令,罔敢不服從。③自古奉使絕徼,擒王摧敵,數建奇勳,未有若和之盛者也。(轉引,諸本 [124]  文字略有差異。 [125] 
師範:鄭和之著稱亦在永樂時,想其飭艨艟耀組練日,馳逐於驚濤巨浪之上,遂使炎洲漲海襲冠帶者三十餘國,功業之盛,雖班超、傅介子不足奇也。蓋宇內山水半發源於滇,如木有根幹,故其鍾之於人,率多純篤而挺拔,中涓猶錚錚若是,況儼然鬚眉者而孰肯以脂韋自甘乎!(《滇系·典故》第七冊《明史·三保太監鄭和傳》所附史評,轉引 [126-127] 
梁啓超:①據上表所示,則鄭和為海上生活者垂三十年,殆無歲不在驚濤駭浪之中,其間稍得息肩者,則成祖崩殂後六年間耳。迨宣宗中葉,復舉壯圖,闢地最遠,而和亦既老矣。其經略海外之事實,史文闕如,不能具詳,但紀其俘三佛齊王、錫蘭王、定蘇門答剌之亂,其武功之偉,可見一斑。又史言自和死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此則張博望之在西域,何以加諸。②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 [11] 
孫中山: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 [128] 
柏楊:他們(鄭和與張騫對國家的貢獻和東西方文化交流,有偉大的功績。不過,張騫處在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而鄭和卻處在一個暮氣日增的時代,所以結局完全不同。 [129] 
王熹(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該章執筆人 [130]  ):①成祖即位後,······這時湧現出許多著名的使者,鄭和是其中的佼佼者。②鄭和出身穆斯林世家,又信佛教,東南亞各國人民多信佛教,穆斯林也很多。而且鄭和通曉諸國文化習俗,又知兵習戰,能武能文,自是恰當人選。鄭和出使這些地區,特別有利於發展與這些國家間的友好關係。 [131] 
鄭和紀念郵票 鄭和紀念郵票
劍橋中國明代史》:鄭和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把明帝國的聲威最大限度地遠播到海外。在這個過程中,他進行了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86] 
黃菊:今天我們紀念鄭和,就是要大力繼承和發揚鄭和敬業獻身、忠心報國,敢為人先、科學探索,百折不撓、奮勇拼搏的偉大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增強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凝聚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力量,為中華民族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而努力奮鬥;就是要繼續發揚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偉大精神,鞏固擴大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為世界持久和平與繁榮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12] 
李克強:鄭和維護正義、兼濟天下的事蹟,正是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的思想精髓,也是地區國家綿延至今的共同精神財富與文化基因。 [132] 

鄭和親屬成員

鄭和父祖

雲南晉寧鄭和公園 雲南晉寧鄭和公園
明清文獻中,有關於鄭和“原是回回出身” [133]  、為賽典赤·贍思丁之後、 [74]  [134]  本姓馬 [135]  [136]  等的零星記載;清末民初發現的《故馬公墓誌銘》,具體記載了鄭和家庭情況,並可與其他碑銘、文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證, [20]  尤為重要。
據《故馬公墓誌銘》,鄭和曾祖父名“拜顏”(一説即“伯顏”),曾祖母馬氏;祖母與母親,均稱“温氏”; [137-138]  祖父、父親之名則未載,以“哈只”(一説即“哈吉 [139]  )代稱,故父即“馬哈只”。就此,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存在“淡忘論”和“避諱論”等不同的解釋,參見本詞條“家世考證”部分。 [139]  [140] 

鄭和平輩

據《故馬公墓誌銘》,鄭和有兄長馬文銘,並有姊妹四人。 [141]  在此基礎上,有人據鄭和“小名叫三寶”,進一步推測其鄭和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有一姐三妹。 [142]  另有學者據《嘉義泉郡安平徐狀元巷族譜》,認為鄭和(“昆陽州馬和侍衞”)有一妹是永樂辛丑科(1421年)進士徐升堂 [143]  之妻。 [144] 

鄭和後裔

馬哈只墓碑側影(趙楊) 馬哈只墓碑側影(趙楊)
鄭和雖為宦官,然經過繼立有後嗣。據《非幻庵香火聖像記》,執行鄭和遺囑的有“本族户侯鄭均曰義”,一説此“户侯”為錦衣衞千户侯的簡稱(也有辭典將户侯解釋為百户所百户 [145]  ),其人名叫鄭均,字義, [74]  很可能是馬文銘之子、鄭和養子; [146]  該文並記載鄭和另有侄子名珩(又作珩德)。 [147]  康熙《江寧縣誌》亦記載鄭和的繼嗣者為其兄長之子鄭義, [148]  2014年出土於南京的“咸陽世家”碑亦載鄭和之養子為鄭義,均可印證《非幻庵香火聖像記》的記載。 [149-150]  [74] 
鄭均(即鄭義)之後,見諸明代史籍的鄭和後裔還有鄭灝 [146]  (一釋鄭灝招 [151]  ),載《龍江船廠志》, [152-153]  有推測稱其為鄭義之子。 [146]  [154] 
1936年發現於雲南玉溪的《鄭和家譜》則稱,鄭和過繼了馬文銘之子為嗣,其人名賜, [155]  字恩來; [115]  [156]  其後又分為幾個支系,居雲南、江蘇、泰國等地。 [157-158]  該家譜與前述史料的牴牾,成為其可靠度的一大疑點。 [146]  [154] 
此外,一説部分下西洋艦隊的官兵隨鄭和居住南京,並逐漸改姓鄭,後形成位於南京牛首山的鄭家村。 [159-160] 

鄭和個人作品

近年發現的鄭和相關佛教文獻
近年發現的鄭和相關佛教文獻(6張)
鄭和寫經及刊刻佛經頗多,但流傳至今者有限,其中包括國家圖書館藏刻本《佛説摩利支天經》,雲南圖書館藏印本《五華寺大藏經發願文》 [161]  。2002年出土於浙江報本塔的由高僧圓瀞抄寫的泥金寫經《妙法蓮華經》(浙江平湖博物館藏),在發願文部分出現鄭和之名 [162]  ,有學者將之理解為署名; [163]  但據跋文 [164-165]  ,該經系圓瀞因讚許鄭和禮佛而自發抄寫,而非受託於鄭和,故該名並非署名,該經亦稱不上“鄭和寫經”,更非鄭和本人墨跡。 [166] 
2015年拍賣的《發心書寫金字經》,系由鄭和發願書寫 [161]  [167]  ,可被視作“鄭和寫經”。 [166]  該經被報道為鄭和書法作品, [168]  有推測稱至少牌位牌記(即題記 [169]  )為鄭和親書。 [170]  但也有觀點認為,在沒有找到鄭和的其他可靠的書法作品進行對照的情況下,本作僅能視為“發願書寫”,不一定是親筆書寫。 [166] 

鄭和歷史爭議

鄭和總述

鄭和本人及鄭和下西洋活動留下了諸多疑團,本詞條僅對其中直接關涉鄭和本人者進行敍述。有關鄭和下西洋目的、時間、範圍、評價等的爭議,另見詞條“鄭和下西洋”。 [9] 

鄭和家世考證

《致身錄》中關於鄭和身世的夾註 《致身錄》中關於鄭和身世的夾註
《故馬公墓誌銘》被認為系關於鄭和身世的最可靠資料, [171]  但也有一些疑點。 [172]  例如其記載了鄭和的曾祖父之名,卻未記載鄭和的祖父和父親之名。就此,袁嘉穀等認為是鄭和對父親和祖父之名淡忘所致。 [139]  [79]  學者劉琨、李清升、馬穎生等則主張避諱説,即認為這可能與鄭和的父親等具有元臣身份(李、馬均認為鄭父為滇陽侯米里金)並被捲入明平雲南之戰等歷史事件有關,是後人有意隱沒其名; [173]  [140]  [174]  [172]  潘羣亦持避諱説,並認為立碑而隱去其名顯示出明廷在安撫鄭和的同時避免了觸動對朱元璋平滇之役的評價。 [175] 
避諱説的提出及其對鄭和父祖身份的推測,與鄭和與元代政治家、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關係考證的問題相關。 [176]  [173]  [174]  [177]  在《故馬公墓誌銘》的基礎上,結合其他考古發現及家譜等傳世文獻資料,彭嘉霖李士厚等認為鄭和是賽典赤·贍思丁的後代。對此,周紹泉馬繼祖等學者從譜系資料的梳理比對、家譜本身的可靠性以及考古資料的釋讀等方面提出了質疑; [171]  [176]  [178]  [21]  林梅村也主張,從《故馬公墓誌銘》來看,馬家只是隨賽典赤入滇的普通穆斯林人家,並無與賽典赤家族存在血緣關係的確證。 [154]  馬穎生等主張的“避諱説”就此類質疑也作出了迴應,仍力主鄭和是賽典赤的六世孫, [173]  [174]  [177]  但學者李惠銓指出,這種説法得自推測,尚缺乏可靠依據的支持。 [179] 
在認為賽典赤為鄭和先祖的學者中,就賽典赤到鄭和曾祖父拜顏的具體世系,仍然存在不同説法。 [140]  [180]  [79]  有學者結合家譜,通過Y染色體分析,認為遺傳學證據支持賽典赤和鄭和的波斯族源; [181-182]  就這一研究結論,也有學者認為尚需要各學科的檢驗與完善。 [183]  總之,鄭和是賽典赤後裔的説法影響較廣,甚至有報道據之推測鄭和的波斯名為哈兒只·馬哈茂德·贍思丁(Hajji Mahmud Shamsuddin), [161]  但這一説法本身仍存爭議。 [21] 

鄭和早年經歷

鄭和生年、被明軍俘虜以及被閹割的具體時間均不詳。吳晗推測鄭和大致生於1371年(洪武四年) [1]  ,後漸被學界奉為通説,但也有1370年 [184]  、1375年 [185]  [19]  等不同説法。1382年(洪武十五年),鄭和之父馬哈只在戰亂中死去, [186]  有學者推測鄭和為傅友德藍玉等統率的明軍所擄當在此事之後。 [185] 

鄭和名號考異

“三保”二字,並不是鄭和的專名。與鄭和同時代的,尚有“內官三保” [187]  、“楊三保” [188]  、“王三保” [189-190]  等。嚴從簡已對“三保”二字的含義產生了懷疑,提出了“鄭和舊名説”與“三太保之簡稱説”(即認為鄭和、王景弘、侯顯三人享有“三太保”的尊稱,後簡化為“三保”)兩種觀點; [191-192]  郎瑛、査繼佐亦稱“三保”為鄭和舊名或初名,而“鄭和”則為御賜姓名。 [122]  [193]  後世考證鄭和的歷史信息時,就“三保”也有“小字”、“原名”、“法名”等多種説法,其中一説“三保”為阿拉伯語“撒爾寶”(Shaban)的音譯, [194]  一説“三保”與元代“三保奴”的蔑稱有關, [175]  等等。
“三保”二字,又作“三寶”,該稱散見與鄭和有關的多種歷史文獻及命名物。 [195]  一説“三寶”乃佛家之語,即以佛、法、僧為三寶 [196]  一説三寶”與“三保”是可能是同一胡語名號的不同音譯; [197]  一説,“三寶”是鄭和的佛教法號; [20]  一説,“三保”可能是鄭和的初名,而“三寶”可能是鄭和信仰佛教後的稱呼; [198]  還有的説法只取“三寶太監”之説,並認為“三寶”可能是鄭和的小名; [199]  種種説法,不一而足。

鄭和東洋疑雲

有學者根據《天妃顯聖錄》 [200-201]  認為,鄭和曾於1403年(永樂元年)出使暹羅 [25]  ,還有學者依據《明史紀事本末》等的記載 [202-204]  ,認為鄭和曾於1404年(永樂二年)出使日本。 [205]  這樣,“鄭和七下西洋”可以擴充為“鄭和九下東西洋”, [206]  並且出使暹羅、日本的成功可能為後來的鄭和擔任正使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礎。 [25]  [207]  然而,這兩次所謂的“出使”在學界受到質疑 [208-209]  ,未能成為主流觀點。與此相關的考證,還包括東洋與西洋的地理概念、鄭和二下西洋的時間以及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鄭和是否前往舊港等, [210]  詳見詞條“鄭和下西洋”。

鄭和宗教信仰

鄭和所刻《佛説摩利支天菩薩經》卷末 鄭和所刻《佛説摩利支天菩薩經》卷末
關於鄭和本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主要有伊斯蘭教説 [211]  、佛教説 [212]  (一説藏傳佛教 [213]  )、道教説 [214]  三派觀點,學術界並無定論。
伊斯蘭教説與鄭和的家庭出身有關,以《故馬公墓誌銘》、《泉州靈山回教先賢墓行香碑》 [215]  等為基本材料,並結合對“三保”的考釋和對鄭和相關活動(出洋期間傳播伊斯蘭教、返鄉、參與西安清淨寺的重建、 [75]  [49]  [216]  請求重修淨覺寺並要求子孫世守之 [217]  等等)的考察。 [218]  在當代中國的外交場合,鄭和的穆斯林身份也不時被提及。 [219] 
佛教説認為,在明永樂起,內廷宦官普遍信佛,鄭和也是其中的例證。 [220]  鄭和為姚道衍和尚的菩薩戒弟子 [221] 法名福吉祥 [24]  ,又作速南吒釋(即福吉祥)。 [222]  鄭和生前還曾施印《大藏經》並留下題記, [223-224]  並曾請名僧圓瀞用金粉抄寫《妙法連華經》, [225]  還曾向寺院捐贈下西洋所得的域外植物, [226-227]  等等。其中,藏傳佛教説則認為“速南吒釋”屬於藏式法名,並結合藏傳佛教的流傳情況分析立論。 [213]  [228] 
《天妃靈應之記》碑 《天妃靈應之記》碑
道教説主要是強調鄭和下西洋與天妃(媽祖)信仰之間的關聯,其史料依據有“天妃靈應之記碑”等。 [214]  除強調鄭和對媽祖的崇拜和對媽祖信仰的傳播外,還有研究者指出後世對鄭和的神化形成的鄭和崇拜與媽祖信仰有共同的海洋文化精神。 [229] 
也有觀點調和諸説,指出鄭和同時是三種宗教的信徒, [230]  在宗教信仰上是三教同敬、“三教尊崇,多神合一”, [231]  在出使過程中也能做到“入鄉隨俗”、以便更好地完成使命。 [232]  楊曉春指出,同時容納多種宗教信仰屬當時普遍現象,不必因肯定其中某一種宗教信仰而否定其接納其他宗教信仰的可能(就這一點,也有不同看法 [233]  );鄭和的信仰,是結合了一般的社會信仰條件(宋元以來天妃信仰迅速興起)和自身的信仰條件(作為宦官普遍信佛,作為回回人對伊斯蘭教的信仰)的結果。 [49] 
還有學者指出,鄭和到不同宗教場所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體現的是明成祖的意志,尤其是明成祖超越宗教和文化、成為“普遍性君主”的意願,以這些活動的記載作為判斷鄭和本人信仰的材料,存在侷限性。 [214] 

鄭和海權思想

鄭和的海權思想問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問題結合在一起。 [234]  有觀點認為,鄭和本人具有鮮明的海權思想,早於馬漢五百年; [235]  鄭和下西洋為現代海權思想的構建提供了馬漢以外的新思維 [236]  甚至“鄭和模式” [237]  。另一方面,海事危機和海權意識的覺醒,也成為歷史上“鄭和熱”的起因。 [238-239] 
然而,鄭和等人關於南洋地區與明朝安全的相關論述,多載於外國現當代著作,例如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德勃雷的《海外華人》一書中鄭和勸阻明仁宗保留船隊的話, [240]  美國學者李露曄的《當中國稱霸海上》中明朝官員的論述, [241]  等等;而這些外國著作中的內容,又難以在中國的傳世中文文獻中得到查實。不過,學者鄭一鈞指出,不能因此武斷地否定這些海外資料的可信性。 [234] 

鄭和去世地點

鄭和之死,《明史·鄭和傳》的記載十分模糊。 [242]  學者鄭鶴聲鄭一鈞提出的“鄭和1433年死於古裏國”的説法,得到較多接受。但也有研究者認為該説所依據的《非幻庵香火聖像記》內容錯亂殘缺,且該説對相關文字也有誤讀,指出據《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葬銘》,在第七次下西洋中出使古裏國的只是副使洪保,鄭和並未前往。 [243]  與此相關,還存在關於鄭和葬處的爭議。 [244] 

鄭和後世紀念

鄭和人物墓葬

南京牛首山鄭和墓 南京牛首山鄭和墓
根據清康熙《江寧縣誌》、同治《上江兩縣誌》等文獻資料(陳作霖金陵物產風土誌》亦有記載,但被懷疑係以訛傳訛 [74]  ),鄭和之墓當在南京牛首山,但具體位置及性質(是否為衣冠冢)則長期未有定論。建國初,文史工作者在牛首山南麓尋訪到一座“回回墓”及鄭氏後裔, [245]  該墓可能為鄭和衣冠冢,也有觀點稱該墓即鄭和真體墓, [246]  後該墓被以“鄭和墓”之名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47]  但學術界對該葬處的認定的可靠度存有疑問。 [74] 
此外,學者葛曉康認為牛首山西麓的弘覺寺地宮出土的鎏金喇嘛塔上所寫“御用監太監李福善”即鄭和,進而得出鄭和的部分遺骨歸葬於弘覺寺地宮的結論 [244]  [248-249]  ,這一觀點在學界受到了不少質疑。 [228]  [250-251]  一説該“李福善”當為太監李童, [252]  不過塔中遺骨仍可能屬於鄭和; [253-256]  但進一步的研究認為,該塔是李童為表達崇佛敬佛之心以及祈求能消災延壽而供奉的,不能確定遺骨與鄭和的關係。 [257-260] 
另根據2014年發現“咸陽世家”墓誌碑,鄭和葬在牛首山西麓,但墳寺並非弘覺寺,而是廣緣寺, [74]  [149]  實際葬處可能在廣緣寺遺址附近。 [150]  [261] 

鄭和人物故居

鄭和故居 鄭和故居
鄭和在南京擁有府邸,所在街道一説亦因鄭和原姓馬而得名“馬府街”, [135]  [136]  後府邸可能毀於太平天國運動 [262]  1983年,南京市文管會等部門對鄭和府邸遺址進行了調查,認為南京鄭和府邸應以馬府街一帶為中心,包括原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等在內。 [263-264]  同年及2005年,該地也曾出土部分文物。 [265]  原址建有南京鄭和公園,園內設有鄭和紀念館、鄭和研究會 [151]  [266] 
在北京,有三寶衚衕(原稱三寶老爹衚衕、三不老胡同),據稱是鄭和在北京的舊居所在地。 [267]  此外,在鄭和故鄉雲南省晉寧縣,原月山公園被改名鄭和公園並進行擴建; [268-269]  在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蘇州太倉、福州長樂,也都建有“鄭和公園”。 [270-271] 

鄭和廟宇供奉

印度尼西亞以鄭和命名的清真寺 印度尼西亞以鄭和命名的清真寺
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都設有廟宇並立神像來供奉鄭和,例如泰國大城府的三寶公廟(即帕南澄寺,一説實與鄭和無關 [272]  )、 [273]  馬六甲“寶山亭”、登嘉樓“三保公廟”、砂拉越尖山“義文宮三保廟”、檳城峇都茅“鄭和三保宮”以及吉隆坡三寶廟。其中以印尼和馬來西亞最多,截至2012年分別有7座和5座鄭和廟。 [274] 
一説,福建長樂縣顯應宮曾供奉鄭和塑像。 [275] 

鄭和命名事物

鄭和羣礁 鄭和羣礁
鄭和在海內外的命名物,總數在百處以上,除文物外,相當部分是為紀念鄭和進行的命名, [267]  有的還就“命名權”發生爭議。 [276]  本詞條擇要列舉相關命名物。
命名地點
在中國南海南沙羣島中有一羣礁名為鄭和羣礁 [277]  其他相關地名還有很多,如泉州就有“鄭和堤”、“三寶宮”、“三保街”等等。 [278] 
在海外,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 [279]  以及以鄭和命名的“鄭和·朵雲軒(馬六甲)藝術館 [280]  ,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墩,索馬里有鄭和村鄭和屯;菲律賓的三寶顏,一説也是紀念鄭和。 [267] 
航海艦船
鄭和艦(舷號81) 鄭和艦(舷號81)
鄭和號”:被用於命名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遠洋航海訓練艦(隸屬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參見“鄭和艦”); [281-282]  台灣軍方舷號為PFG-1103的成功級巡防艦,與之同名; [283]  2015年9月由中國企業交付的一艘1800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也被命名為“鄭和號”。 [284-285] 
鄭和輪”:既是大連海事大學的教學實習船的名稱, [286]  也被用於命名隸屬於中遠集團的中國第一艘第四代集裝箱船。 [287] 
航空器
2005年美國波音公司以“鄭和號”命名將首次環球飛行的波音777-200LR [288] 

鄭和相關紀念日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紀念郵票小型張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紀念郵票小型張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為中國的航海日,並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掛彩旗,系取鄭和首次下西洋之日期1405年7月11日。
600年後的這一天,對鄭和下西洋的紀念達到了最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國“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國交通部、外交部和其它部委、省市的負責人在會議上發言,鄭和後裔代表、社會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各界代表和一些國家的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 [289] 

鄭和紀念郵票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郵票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郵票
1985年,中國郵政曾發行J.113《鄭和下西洋580週年紀念郵票》一套四張。2005年,中國郵政、香港郵政澳門郵政又分別發行了《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郵票,均為1套3枚, [290]  該套郵票詳情如下:
圖序
圖名
面值
發行量(版式一)
(3—1)J
鄭和像
80分
1060萬枚
(3—2)J
睦鄰友好
80分
1060萬枚
(3—3)J
科學航海
80分
1060萬枚
小 型 張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6元
950萬枚

鄭和史料記載

鄭和現當代畫像
鄭和現當代畫像(3張)
關於鄭和的史料,除《明實錄》及尹守衡《明史竊》 [120]  、傅維鱗《明書》 [61]  [123]  、《罪惟錄》 [122]  [121]  、《明史稿》(並見《古今圖書集成》所錄《明外史》) [124]  、《明史》 [5]  等明清人編寫的史書所收鄭和傳記外, [125]  散見傳世文獻、金石文物等。
傳世文獻,例如由下西洋參與者撰寫的《西洋番國志》、《星槎勝覽 [291]  、《瀛涯勝覽 [292]  ,記載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部分信息的《前聞記·下西洋》, [293]  此外還有“鄭和寫經”、家譜、地方史志等各類文獻資料。金石文物,例如“馬哈只墓碑”、“佈施錫蘭山佛寺碑”、“鄭和行香碑”、“《天妃靈應之記》碑”(一説與“通番事蹟碑” [99]  [294]  互為姊妹碑)、“鄭和銅鐘”等。 [295]  金石文物或補傳世文獻之闕,或與傳世文獻存在出入,對學界研究鄭和及鄭和下西洋研究多有助益。 [296] 
就上述各類資料,學界已經在彙編、校訂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明抄本〈瀛涯勝覽〉校注》等。 [13]  [297] 

鄭和藝術形象

鄭和影視形象

2008年動畫片《鄭和下西洋》;
2009年電視劇《鄭和下西洋》,羅嘉良飾;
2011年央視紀錄片《鄭和下西洋》。

鄭和小説戲曲

明無名氏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 [298] 
清代呂熊女仙外史》第五十四 [299]  、五十五回 [300] 
清彭鶴齡《三保太監下西洋》; [301] 
2005年王佩雲著歷史小説《鄭和》。
參考資料
  • 1.    吳晗. 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南洋之開拓[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36(1):137-186.
  • 2.    周紹泉.鄭和的生年與卒年[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02):40-47.
  • 3.    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卷三百四,列傳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 4.    《明史‧鄭和傳》: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
  • 5.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卷三百十四·宦官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23]
  • 6.    三寶下西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07]
  • 7.    我去找鄭和 ——訪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故鄉散記  .光明網.2017-04-12[引用日期2019-06-22]
  • 8.    鄭和公園  .昆陽市晉寧區人民政府.2015-11-19[引用日期2019-06-22]
  • 9.    新世紀週刊:六大謎案  .新浪網.2005-06-27[引用日期2019-08-21]
  • 10.    劉重日. 鄭和——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J]. 中國經貿, 2004(6):70-71.
  • 11.    《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原載《新民叢報》1904年第3卷第21號,署名“中國之新民”
  • 12.    黃菊李長春出席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  .人民網.2005-07-11[引用日期2019-04-20]
  • 13.    近百年的鄭和研究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19-05-23]
  • 14.    新刻全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國立公文書館[引用日期2019-04-27]
  • 15.    鄭和坐姿像   .中國曆代人物圖像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07-08]
  • 16.    7558 明代16~17世紀 鄭和畫像 立軸 重彩設色絹本  .雅昌藝術品拍賣網[引用日期2019-07-07]
  • 17.    鄭一鈞.《鄭和全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7月:31,38-43
  • 18.    《明史·鄭和傳》:初事燕王於籓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
  • 19.    謝方. 鄭和生卒年及賜姓小考[J]. 海交史研究, 1994(1):56-60.
  • 20.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編著(劉銘恕原作,《鄭和航海事蹟之再探》,《中國文化研究彙刊》3卷,1943年9月).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80-181
  • 21.    鄭和的家世:或為元初名臣賽典赤後裔  .新浪歷史.2015-10-12[引用日期2019-05-30]
  • 22.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十四 洪武三十五年 十一月 二十四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0]
  • 23.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四:癸卯(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遣太監鄭和祭乳母馮氏
  • 24.    姚廣孝題記鄭和刊印《佛説摩利支天經》:今菩薩戒弟子鄭和法名福善,施財命工,刊印流通,其所得勝報,非言可能盡矣。福善一日懷香過餘、請題,故告以此。永樂元年歲在癸未秋八月二十又三日,僧錄司左善世沙門道衍。
  • 25.    劉孔伏, 周喻. 鄭和永樂元年奉使暹羅國事考辨[J]. 鄭和研究, 2006(4):45-48.
  • 26.    《優婆塞戒經跋》:大明國奉佛信官內官監太監鄭和法名速南叱釋,即福吉祥,切念生逢盛世,幸遇明時。
  • 27.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卷一三二引《明外史·鄭和傳》:和有智略,知兵習戰,帝甚倚信之。
  • 28.    (明)袁忠徹《古今識鑑》卷八:內侍鄭和即三保也,雲南人,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極貴,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後以靖難功授內官太監。永樂欲通東南夷,上問:“以三保領兵如何?”忠徹對曰:“三保恣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統督以往,所至畏服焉。
  • 29.    《故馬公墓誌銘》:旹,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 30.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四十三:己卯(永樂三年 六月 十五日)遣中官鄭和等賫勑往諭西洋諸國並賜諸國王金織文綺彩絹各有差
  • 3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四十三 永樂三年 六月 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0]
  • 32.    《明史·鄭和傳》: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
  • 33.    虎年閒話“五虎門”  .中國新聞網.2010-02-21[引用日期2019-04-20]
  • 34.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七十一 永樂五年 九月 二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0]
  • 35.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一:癸酉 交阯總兵官新城侯張輔遣送交阯諸色工匠七千七百人至京 上念南土遠來不耐寒命工部悉給錦衣【校:悉給錦衣:舊校改錦作綿。】 瓜哇【校:瓜哇:抱本瓜作爪,下同。】國西王都馬板遣使亞列加恩等來朝貢謝罪先是瓜哇國西王與東王相攻殺遂滅東王時朝廷遣使往諸番國經過東王治所官軍登岸市易為西王兵所殺者七百十人【校:七百十人:抱本作一百七十人。廣本作百七十人。抱本是也。】西王聞之懼至是遣人謝罪 上遣使齎敕諭都馬板曰爾居南海能修職貢使者往來以禮迎送朕當嘉之【校:朕當嘉之:廣本抱本當作嘗,是也。】爾比與東王搆兵而累及朝廷所遣使百七十餘人皆殺此何辜也且爾與東王均受朝廷封爵乃逞貪忿擅滅之而據其地違天逆命有大於此乎方將興師致討而遣亞烈加恩等詣闕請罪朕以爾能悔過姑止兵不進但念百七十人者死於無辜豈可已也即輸黃金六萬兩償死者之命且贖爾【校:且贖爾:舊校爾下補罪字。】庶幾可保爾土地人民不然問罪之師終不可已安南之事可鑑矣
  • 36.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列傳第二百十二·外國五》:三年遣中官鄭和使其國。明年,西王與東王構兵,東王戰敗,國被滅。適朝使經東王地,部卒入市,西王國人殺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懼,遣使謝罪。帝賜敕切責之,命輸黃金六萬兩以贖。六年再遣鄭和使其國。西王獻黃金萬兩,禮官以輸數不足,請下其使於獄。帝曰:“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後,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貢。中官吳賓、鄭和先後使其國。
  • 37.    鄭和航海重大事件  .搜狐網.2005-07-11[引用日期2019-04-20]
  • 38.    馬歡著 《瀛涯勝覽·古裏國》:永樂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詔敕賜其國王誥命銀印給賜,升賞各頭目品級冠帶,統領大寶船到彼,起建碑庭,立石雲:「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皡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 39.    馬歡著 《瀛涯勝覽·舊港國》:昔洪武年間,廣東人陳祖義等全家逃於此處,充為頭目,甚是豪橫,凡有經過客人船隻,輒便刼奪財物。至永樂五年,朝廷差太監鄭和等統領西洋大寶船到此處。有施進卿者,亦廣東人也,來報陳祖義兇橫等情,被太監鄭和生擒陳祖義等,回朝伏誅,就賜施進卿冠帶,歸舊港為大頭目,以主其地。本人死,位不傳子,是其女施二姐為王,一切賞罪黜陟皆從其制。
  • 40.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一: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初和至舊港遇祖義等遣人招諭之祖義降詐降(校:祖義降詐降:廣本抱本降詐降作等詐降,是也。)而潛謀要卻官軍(校:要卻官軍:舊校改卻作刼。)和等覺之整兵堤備祖義率眾來刼和出兵與戰(校:和出兵與戰:廣本出作率。)祖義大敗殺賊黨五千餘人(校:殺賊黨五千餘人:廣本千作十。)燒賊船十艘獲其七艘及偽銅印二顆生擒祖義等三人既至京師命悉斬之 蘇門答刺古裏滿刺加(校:蘇門答刺滿刺加:抱本二刺字作剌,是也。)小葛蘭阿魯等國王遣使比者牙滿黑的等來朝貢方物賜其使鈔幣銅錢有差仍命禮部賜其王錦綺紗羅鞍馬等物
  • 4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七十一 永樂五年 九月 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0]
  • 42.    鄭鶴聲:《從新史料考證鄭和下西洋事之年歲》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67頁 ISBN 7-5027-6377-5/K
  • 43.    明朝設立宣慰使司,治理邊疆少數民族,以從三品宣慰使為首,見明史卷七十六《職官志》《宣慰司》
  • 44.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一:戊午(永樂五年九月八日)新建龍江天妃廟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時太監鄭和使古裏滿剌加諸番國還言神多感應故有是命
  • 45.    《明太祖實錄》:“若陰蓄二心,悖違天道,不撫下人,不歸侵地,安南覆轍在前,爾其鑑之。”
  • 46.    《明太宗實錄》:“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與爾均受朝命,比肩而立。爾安得獨恃強拘其朝使,奪其誥印?天有顯道,福善禍淫,安南黎賊父子覆轍在前,可以鑑矣。其即還佔城使者及蘇門答剌、滿剌加所受印誥,自今安分守禮,睦鄰境,庶幾永事太平。”
  • 47.    《明史》:“鄭和使其國。其王遣使貢方物,謝前罪”。
  • 48.    《天妃靈應之記》:一‧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裏、柯枝、暹羅等國,王各以珎寶珎禽異獸貢獻,至七年廻還。
  • 49.    楊曉春.古代航海與宗教祈禱——讀鄭和下西洋相關碑刻札記[J].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15,(2):116-136.
  • 50.    尋訪斯里蘭卡鄭和碑  .華夏經緯網.2005-07-12[引用日期2019-04-27]
  • 51.    林林. 金雲銘與鄭和下西洋時間考訂之研究[J]. 鄭和研究, 2012(1):46-49.
  • 52.    《明史·鄭和傳》: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餘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復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於朝。帝赦不誅,釋歸國。是時,交阯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讋,來者日多。
  • 53.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十六:乙巳(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內官鄭和等使西洋諸番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其家屬和等初使諸番至錫蘭山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覺而去亞烈苦奈兒又不輯睦鄰國(校:又不輯睦鄰國:廣本輯作緝。)屢邀刼其往來使臣諸番皆苦之及和歸復經錫蘭山遂誘和至國中令其子納顏索金銀寶物不與潛發番兵五萬餘刼和舟而伐木拒險絕和歸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覺之即擁眾回船路已阻絕和語其下曰賊大眾既出國中必虛且謂我客軍孤怯不能有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乃潛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軍盡死力拒之而躬率所領兵二千餘(校:兵二千餘:廣本千作十。)由間道急攻土城(校:急攻土城:廣本抱本土作王,是也。)破之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頭目番軍復圍城交戰數合大敗之(校:交戰數合大敗之:廣本抱本合下有和字。)遂以歸羣臣請誅之 上憫其愚無知命姑釋之給與衣食命禮部議擇其屬之賢者立為王以承國祀
  • 54.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六 永樂九年 六月 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0]
  • 55.    《馬哈只墓碑》碑陰右上角刻記: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於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於祖宗墳塋祭掃追薦,至十二月吉日回還。記耳。
  • 56.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七·建文遜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5]
  • 57.    《欽定四庫全書·雲南通志·卷三十》:先是太宗永樂八年使給事中胡濙劉傑御史史濡工部尚書嚴震太監鄭和假他事徃來南中物色之
  • 58.    《致身錄》:丁亥春三月,同何洲往雲南謁師。······時朝建偵師密而嚴,有胡濴、鄭和數往來雲貴間,彬等夜則同宿,日則分行,相與行乞於市者旬有六日。
  • 59.    劉德州. 明末清初關於建文朝歷史的編纂及考證[J]. 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38(6):76-81.
  • 60.    張妍妍,吳滔.《致身錄》與吳江黃溪史氏的命運[J].明史研究,2017(00):30-52.
  • 61.    傅維鱗編纂.國學基本叢書 明書 十二冊.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五月初版,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一月再版):3111
  • 62.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四:丙申(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遣太監鄭和等賫勑往賜滿剌加爪哇占城蘓門荅剌阿魯柯枝古裏南渤利【校:南渤利:抱本南作喃;明史外國傳作南。明史成祖紀渤作浡。】彭亨急蘭丹加異勒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諸國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
  • 63.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四 永樂十年 十一月 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0]
  • 64.    《瀛涯勝覽》:永樂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勑命正使太監鄭和,統領寶船往西洋諸番開讀賞賜。餘以通譯番書,亦被使末,隨其所至,鯨波浩渺,不知其幾於萬里,歷涉諸邦,其天時氣候、地理人物、目擊而身履之。
  • 65.    《重修清淨寺碑》(明嘉靖二年,即公元1523年,由“賜進士第刑部浙江清吏司觀政劉序”撰文,“吏部廳選官”白璋篆額,“西安後學”劉汝麒書寫,長安葉文舉刻石):及我國朝永樂十一年四月,太監鄭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國,道出陝西,求所以通 譯國語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乃於是奏之朝,同往。卒之揄揚威德,西 夷震營。及回旆,海中風濤橫作,幾至危險。乃哈三籲天,懇懇默禱於教宗馬聖人者, 已而風恬波寂,安妥得濟,遂發洪誓重修所謂清淨寺者。乃作前門四楹。門之直西為 崇樓,洞門四達,重檐巨拱,巋然奇觀,昧爽則登斯樓,呼其徒而拜焉。樓之後為大殿, 廣五間,楹縱七丈五尺,中為教宗座,金碧光華,耀奪人目。繚以周牆,岡無塵染然。 真一清淨處也!嘉靖癸未,其徒復為葺治,罨以藻繪,厥模一新,相與礱石鐫文,以識歲月。
  • 66.    陝西故事:首條茶馬古道在陝西 榆林人最先走西口  .央視網.2012-05-18[引用日期2019-08-21]
  • 67.    尋找所非爾後裔 為一帶一路加油  .西安日報.2015-06-02[引用日期2019-08-21]
  • 68.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八:(永樂十三年九月)壬寅○蘇門荅剌國王宰奴裏阿必丁遣王子剌查加那因等貢方物太監鄭和獻所獲蘇門荅剌賊首蘇幹剌【蘇幹刺:抱本幹作斡,下同。明史蘇門答剌傳作幹。】等初和奉使至蘇門荅剌賜其王宰奴裏阿必丁彩幣等物蘇幹剌乃前偽王弟方謀弒宰奴阿必丁【宰奴阿必丁:舊校奴下補裏字。】以奪其位且怒使臣賜不及己領兵數萬邀殺官軍和率眾及其國兵與戰蘇幹剌敗走追至喃(氵享力)利國【追至喃(氵享力)利國:廣本抱本(氵享力)作渤,是也。】並其妻子俘以歸至是獻於行在兵部尚書方賓言蘇幹剌大逆不道宜付法司正其罪遂命刑部按法誅之命兵部錄官軍戰功於是水軍右衞流官指揮使唐敬流官指揮僉事王衡金吾左衞【校勘記:金吾左衞:廣本左作右。】流官指揮使林子宣龍江左衞流官指揮僉事胡後【校勘記:胡後:廣本抱本後作俊,是也。】寬河衞流官指揮同知哈只皆命世襲錦衣衞正千户陸通馬貴張通劉海俱陞流官指揮僉事其餘千百户旗軍王復亨【校勘記:王復亨:抱本亨作享,疑誤。】等百四十餘人陞用有差
  • 69.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六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0]
  • 70.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十六 永樂十三年 七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0]
  • 7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十八 永樂十三年 九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4]
  • 72.    《明史·張永傳》:永欲身自封侯,引劉永誠、鄭和故事風廷臣,內閣以非制格之。
  • 73.    時平主編.中國航海文化論壇 第1輯.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215-217
  • 74.    王志高. 關於鄭和的葬地問題[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7(3):11-17.
  • 75.    《敕賜清真寺碑記》碑(天啓六年 ,即1626年,馮從吾撰):永樂十一年,又敕命重修,而與有勞者太監鄭和也。【 楊曉春:這應該與前引嘉靖碑所記為同一事件。只是永樂十一年出洋,永樂十三年才回國,重修應 在回國之後。此碑用詞,只是大略指重修與永樂十一年下西洋有關而已。】
  • 76.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三:丁卯○古裏爪哇【校:瓜哇:抱本瓜作爪。】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朿溜山喃渤利不剌哇阿丹蘇門答剌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裏沙裏灣泥彭亨諸國及舊港宣慰使司臣【校:舊港宣慰使司臣:舊校改使司為司使。】辭還悉賜文綺襲衣遣中官鄭和等賫敕及錦綺紗羅彩絹等物偕往賜各國王仍賜柯枝國王可亦裏印誥並封其國中之山為鎮國山 上親制碑文賜之曰王化與天地流通凡覆載之內舉納於甄陶者體造化之仁也蓋天下無二理生民無二心憂戚喜樂之同情安逸飽暖之同欲奚有間於遐邇哉任君民之寄者當盡夫子民之道【校:當盡夫子民之道:抱本夫作其。】詩云【校:詩云:廣本雲作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書雲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朕君臨天下撫治華夷一視同仁無間彼此推古聖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遠邦異域鹹欲使之各得其所蓋聞風而慕化者非一所也柯枝國遠在西南鉅海之濱出諸番國之外慕中華而歆王化久矣命令之至奉跽鼓舞【校:奉跽鼓舞:廣本抱本奉作拳,是也。】順附如歸鹹仰天而拜曰何幸中國聖人之教沾及於我乃數歲以來國內豐穰居有室廬食飽魚鼈衣足布帛老者慈幼少者敬長熙然而樂【校:熙然而樂:廣本熙下有熙字。】凌屬爭競之習無有也山無猛獸溪絕惡魚海出奇珍林產嘉木諸物繁盛倍過尋常【校:倍過尋常:廣本抱本過作越,是也。】暴風不興疾雨不作札沴殄息靡有害菑誠王化之使然也朕茲德薄【校:朕茲德薄:廣本抱本茲作揆,是也。】何能若是非其長民者之所致歟乃封可亦裏為國王錫以印章俾撫治其民並封其國中之山為鎮國之山勒碑其上垂示無窮而絲以銘【校:而絲以銘:廣本抱本絲作系,是也。】曰截彼高山作鎮海邦吐煙出雲為下國洪龐時其雨暘肅其煩歊作彼豐穰袪彼氛妖庇於斯民靡菑靡沴室家胥慶優遊卒歲山之嶄弓海之深矣勒此銘詩相為終始
  • 77.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三 永樂十四年 十二月 十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1]
  • 78.    鄭和行香碑  .泉州網.2004-11-04[引用日期2019-05-30]
  • 79.    鄭一鈞.論鄭和下西洋.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19-27,299,438-457
  • 80.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十四:官軍自西洋還 上諭行在禮部臣曰將士涉歷海洋逾十數載萬里【校:逾十數載萬里:載字衍。】経數十國蓋亦勞矣宜賞勞之於是都指揮人賞鈔二十錠指揮人十八錠千百户衞所鎮撫人十六錠火長人等八十五錠【校:火長人等八十五錠:廣本抱本八作人,是也。】旗軍人等十三錠【校:旗軍人等十三錠:廣本抱本等下有人字,是也。】
  • 81.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三:癸巳忽魯謨斯【校:忽魯謨斯:健按:抱本謨下錯簡,自「弓兵皂隸」起,至朕初度請止,見館本卷二百三十六第三頁後四行至第四頁前二行。】等十六國使臣還國賜鈔幣表裏復遣太監鄭和等賫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就與使臣偕行【校:賜諸國就與使臣偕行:廣本抱本國下有王字,是也。】
  • 82.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五十 永樂二十年 八月 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1]
  • 83.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中官鄭和等使諸番國還暹羅蘇門答刺【校:蘇門答刺:抱本刺作剌,是也。】哈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交阯土官右參政掌三江府事杜維忠【校:杜維忠:抱本維作惟。】奉化府知府陳誰交州府故知府杜希望之子璩宣化府當道縣知縣梁國輔梁國輔:抱本輔作補,疑誤。等二十七人來朝貢金銀器及方物 皇太子令禮部悉宴勞之
  • 84.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七》:(永樂二十二年春正月)甲辰······舊港故宣慰使施進卿之子濟孫遣使丘彥成請襲父職並言舊印為火所毀 上命濟孫襲宣慰使賜紗帽及花金帶【紗帽及花金帶:廣本及作鈒,是也。】金織文綺襲衣印銀【印銀:舊校改作銀印。】令中官鄭和賫往給之
  • 85.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六十七 永樂二十二年 正月 二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1]
  • 86.    劍橋中國明代史·永樂統治時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06]
  • 87.    《明仁宗實錄》:“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倉等處安泊者俱回南京,將帶去貨物仍於內府該庫交收。諸番國有進貢使臣當回去者,只量撥人船護送前去。原差去內外官員速皆回京,民梢人等各發寧家……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買辦下番一應物件並鑄造銅錢,買辦麝香、生銅、荒絲等物,除見買在官者於所在官交收,其未免者悉皆停止。”
  • 88.    《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自和始也。
  • 89.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二》:洪熙元年六月辛亥以即位遣使齎敕諭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曰今不幸   大行皇帝賓天親王文武羣臣軍民耆老遵遺詔累箋勸進朕以   宗社生民之重仰承遺命俯徇輿情已於六月十二日祗嗣皇帝位鄉國之勳臣受   先皇帝付託之重守備南京厥任匪輕其免赴京朝賀凡事同守備太監鄭和王景弘計議晝夜用心整肅軍伍嚴固守備審察機微以防不虞
  • 90.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八》:太監鄭和等奏奉敕脩理南京宮殿當用金箔請令有司市買命於天財庫支鈔買用須依時直勿虧小民
  • 91.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十四》:壬辰南京守備太監鄭和等奏 天地壇大祀殿並門廊齋官及山川壇殿廊廚庫俱已朽敝請加修理 上諭行在工部尚書吳中等曰祀神國之大事其祠宇皆當完固況郊壇山川壇尤重其令南京工部發匠修葺中言大祀諸殿當用香楠等大材請取四川湖廣所採者用之 上曰大材南京見有者即給用如無即往彼取之須令善撫軍民給以糧賞一如營造工匠之例
  • 92.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十六:宣德元年 四月 九日命司禮監移文諭太監鄭和毋妄請賞賜先是遣工部郎中馮春往南京修理宮殿工匠各給賞賜至是春還奏南京國師等所造寺宇工匠亦宜加賞 上諭司禮監官曰佛寺僧所自造何預朝廷事春之奏必和等所使春不足責其遣人諭和謹守禮法毋窺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陳請
  • 93.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四十六:(宣德三年八月十一日)庚寅······命南京守備太監鄭和王景弘等以內府見貯大絹十萬匹綿布二十三萬匹令户部遣官運赴北京
  • 94.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六十七: 戊寅(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遣太監鄭和等賫詔往諭諸番國詔曰朕恭膺 天命祗嗣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仁宗昭皇帝大統君臨萬邦體 祖宗之至仁普輯寧於庶類已大赦天下紀元宣德鹹與維新爾諸番國遠處海外未有聞知茲特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賫詔往諭其各敬順 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凡所厯忽魯磨斯(校:忽魯磨斯:廣本抱本磨作謨,是也。)錫蘭山古裏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門答剌剌撒溜山阿魯甘巴里阿丹佐法兒竹步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其君長皆賜彩幣有差
  • 95.    (清)劉智著. 天方至聖實錄.北京:中國伊斯蘭教協會,1984年:363
  • 96.    (清)唐晉徽輯錄.海正忠校注.香港:清真釋疑補輯,2006:130
  • 97.    《清真釋疑補輯》:宣德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敕諭太監鄭和:“爾以所造龍船,乃 差內官高定住進來,果造得平穩輕妙,足見爾忠敬之心。朕甚嘉 悦,就賞賜爾物件,付與高定住,將來酬爾美意。仍於南京天財庫 支鈔十萬貫與爾為下番之費,其西洋諸番國事皆付託於爾。惟爾 心腹智識,老成舊人,以副朕委任之重爾宜慎之!得爾所奏,南京 城內三山街禮拜寺被焚,爾因祈保下番錢糧人船,欲要重修蓋造。 此爾尊敬之心,何可怠哉!爾為朝廷遠使,既已發心,豈廢爾願 恐爾所用人匠及材料等項不敷,臨期誤爾工程,可於南京內官監或工部支取應用,乃可完備,以候風信開船。故諭。”
  • 98.    鄭和下西洋與淨覺寺傳説  .人民網.2013-08-24[引用日期2019-09-07]
  • 99.    《天下郡國利病書》(四部叢刊本):通蕃事蹟石刻在劉家港天妃宮壁宣德六年正使太監鄭和副使大 朱  都指揮朱珍王衡等立後記永樂三年舟師往古裏等國時海寇陳祖義等  聚眾三佛齊國抄掠番商生擒厥魁至五年回還永樂五年統舟師往𤓰哇古裏  柯枝暹羅等國國王各以方物珍禽獸貢至上年囘還永樂七年統舟師道  經錫蘭山國王亞烈奈兒負固謀加害頼神顯得備遂生擒其王至九  年歸獻㝷䝉恩宥歸國永樂十二年統舟師徃忽魯謨斯等國有蘇門荅刺  國偽王蘇幹刺宼侵王遣使赴 闕請救就率兵勦生擒偽王至十三年歸  獻是年滿敕加國王率妻子朝貢永樂十五年統舟師徃西域怱魯謨斯國  進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名祖刺法並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  國進花福祿並獅子十刺國進千里駱駝並駝雞𤓰哇國古裏國進縻裏羔獸方物皆前古未聞王各遣男弟捧金葉表文朝貢永樂十九年統舟師遣  忽魯謨斯等各國使臣乆侍京師者悉還夲國各國王貢獻視前益加宣德  五年仍徃諸番開 詔舟師泊祠下思昔皆神明䕶𦔳勒文於石
  • 100.    三清寶殿銅鐘(鄭和等祈保下西洋往返平安雙龍紋銅鐘,福建南平市文化館收藏)銘文: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
  • 101.    明代鐫刻《天妃靈應之記碑》: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可計。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琮執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占城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於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並記諸番往回之歲月,以貽永久焉。 一、永樂三年,統領舟師,至古裏等國。時海寇陳祖義聚眾三佛齊國劫掠番商,亦來犯我舟師,即有神兵陰助,一鼓而殄滅之,至五年回。 一、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裏、柯枝、暹羅等國,王各以珍寶珍禽異獸貢獻,至七年回還。 一、永樂七年,統領舟師,往前各國,道經錫蘭山國,……遂生擒其王,至九年歸獻。…… 一、永樂十一年,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其蘇門答刺國有偽王蘇斡刺,寇侵本國,……生擒偽王,至十三年歸獻。是年滿刺加國王親率妻子朝貢。 一、永樂十五年,統領舟師往西域。其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阿丹國進麒麟,…… 一、永樂十九年,統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國使臣久侍京師者,悉還本國。…… 一、宣德六年,仍統舟師,往諸番國,開讀賞賜,…… 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都指揮朱真、王衡等立。……
  • 102.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七十六:壬寅( 宣德六年二月七日)······滿喇加國(校:滿喇加國:抱本喇作剌,下同。)頭目巫寶赤納等至京言國王欲躬來朝貢但為暹羅國王所阻暹羅素欲侵害本國本國欲奏無能書者今王令臣三人潛附蘇門答喇蘇門荅喇:抱本喇作剌。貢舟來京乞朝廷遣人諭暹羅王無肆欺凌不勝感恩之至 上命行在禮部賜賚巫寶赤納等遣附太監鄭和舟還國令和齎勑諭暹羅國王曰朕主宰天下一視同仁爾能恭事朝廷屢遣使朝貢朕用爾嘉比聞滿喇加國王欲躬來朝而阻於王國以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遠慮阻絕道路與鄰邦啓釁斯豈長保富貴之道王宜恪遵朕命睦鄰通好省諭下人勿肆侵侮則見王能敬天事大保國安民和睦鄰境以副朕同仁之心禮部言諸番貢使例有賜予巫寶赤納非有貢物給賞無例 上曰遠人數萬裏外來訴不平豈可不賞遂賜紵絲襲衣彩幣表裏綿布悉如他國貢使例
  • 103.    馬歡著《瀛涯勝覽》記錄
  • 104.    明·佚名《非幻庵香火聖像記》:時有太監鄭和等,黍禮親炙,求決心要,企仰至矣。……嘗謂師曰:“吾因經西洋番邦諸國,其往返叨安,感戴皇上佛天之訶護,出己緡,命工鑄金銅像一十二軀,雕妝羅漢一十八位,……逮侯西洋回還,俱送小碧峯退居供養。……”蓋其遺囑,……不期宣德庚戌(宣德五年,1430年)欽承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歲(宣德八年,1433年)卒於古裏國。
  • 105.    (明)祝允明《前聞記》(《枝山前聞記》):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龍灣開船,十日到徐山打圍。二十日,出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港。六年二月十六日到長樂港。十一月十二日到福斗山。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 (行十六日。) 二十四日到占城。七年正月十一日開船, (行二十五日。) 二月六日到爪哇 (斯魯馬益。 (「斯魯馬益」,「益」原作「斯」,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 六月十六日開船, (行十一日。) 二十七日到舊港。七月一日開船, (行七日。) 八日到滿剌加。 (「滿刺加」,原作「滿加剌」,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八月八日開船, (行十日。) 十八日到蘇門答剌。十月十日開船, (行三十六日。) 十一月六日到錫蘭山。 (別羅裏。) 十日開船, (行九日。) 十八日到古裏。二十二日開船, (行三十五日。) 十二月二十六日到魯乙忽謨斯。八年二月十八日開船回洋, (行二十三日。) 三月十一日到古裏。二十日大■〈舟宗〉船回洋, (行十七日。) 四月六日到蘇門答剌。十二日開船, (行九日。) 二十日到滿剌加。五月十日回到崑崙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日到占城。六月一日開船, (行二日。) 三日到外羅山。九日,見南澳山。十日晚,望見即回山。六月十四日到踦頭洋。十五日到碗■〈石果〉■〈山曲〉。 (「碗■〈石果〉■〈山曲〉」,明紀錄彙編本作「碗碟嶼」。) 二十日過大小赤。二十一日進太倉。 (後程不錄。) 七月七日到京。十一月,關錫漿衣寶鈔。
  • 106.    金雲銘. 鄭和七次下西洋年月考證[M]. 福建協和大學圖書館, 1937.
  • 107.    鄭和下西洋的成就  .中新網.2012-07-10[引用日期2016-01-06]
  • 108.    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的變遷  .人民網.2005-07-15[引用日期2019-05-24]
  • 109.    孔令仁, 馬光汝, 仲躋榮. 略論鄭和的軍事才能[J]. 思想戰線, 1988(2):67-69.
  • 110.    時平.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功績[J].珠江水運,2005(08):50-51.
  • 111.    邱觀建,熊兵主編.熱愛祖國 科學航海 全國航海類院校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徵文競賽獲獎作品集.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26
  • 112.    章巽主編,鄭一鈞、範湧副主編.中國航海科技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69
  • 113.    鄭自海,鄭寬濤編著.咸陽世家宗譜 鄭和家世研究資料彙編.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5
  • 114.    朱瞻基《宣廟御製總集·贈太監鄭和詩》:惟皇上天眷有德,我朝皇命統萬國。於穆皇祖御宸極,內外官使各效職。賢俊濟濟鹹勵翼,爾之致身自曩昔。給事黃門靡旦夕,服勞阝支勤丹扆側。皇祖嘉爾秉忠直,亦時駢蕃有龍錫。爾之中心益感激,天詔屢銜使絕域。茫茫鯨海際天碧,島夷之蕃視麻麥。感恩慕德皆悦懌,梯航來歸獻玉帛。或萬有一敢拒逆,爾時麾兵試一擊。醜類駢首殲鋒鏑,遂致天威震蠻貊。仁孝出震承天曆,付爾南京之管龠。式克恭慎諧靜莫,朕嗣大統日兢惕。先朝謨烈惟允恭,撫綏四裔志弗釋。命爾再使敷仁澤,爾行勿徐亦勿亟。勿怠勿驕桓整飭,敷宣朕志懋爾績,庶期爾名光簡冊。【轉引自《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 115.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增編本(上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8-10,67
  • 116.    《鄭和家譜·宣宗賜南京禮拜寺敕條》:敕書:敕太監鄭和:爾以所造龍船,乃差內官高定住進來,果造得平穩輕妙,足見爾忠敬之心,朕甚嘉悦,就賞賜爾物件,付與高定住,將來酬爾美意。仍於南京天財庫支鈔十萬貫與爾為下番之費,其西洋諸番國事皆付託於爾。惟爾心腹智識,老成舊人,以副朕委任之重,爾宜慎之!得爾所奏南京城內三山街禮拜寺被焚,爾因乞保下番錢糧人船,欲要重新蓋造,此爾尊敬之心,何可怠哉?爾為朝廷遠使,既已發心,豈廢爾願,恐爾所用人匠及材料等項不敷,臨期誤爾工程,可於南京內監官或工部支取應用,乃可完備,以候風信開船。故敕。時宣德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轉引自《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 117.    《故馬公墓誌銘》: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勳,縉紳鹹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 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 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銘曰: 身處乎邊陲而服禮義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 118.    (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四十《佔度載·度五十二·航海》,頁二。(明天啓元年刻,清初蓮溪草堂修補本)
  • 119.    錢茂偉.明代東莞史家尹守衡及其《史竊》初探.// 暨南大學歷史系. 明清珠江三角洲(東莞)區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資料彙編[M]. 2008.08.166
  • 120.    《明史竊》卷二十五《宦官傳》第三《鄭和傳》:文皇時,當靖難初,內官將兵者數人,有狗兒最敢戰先登。王安即不花都,女直人,孟驥即添兒。西番人;鄭和即三保,李謙即保兒,並雲南人;雲祥即猛哥,田嘉禾即哈剌帖木,並胡人;皆從起兵有功,入國後皆受太監。永樂元年,則內宮監李興等奉敕往勞暹羅國王,而與其貢使偕行。其後王琮同給事中畢進冊封真臘,李達同員外郎陳誠窮使西域,是內臣之奉使外夷自興始也。而是時建文君或言出走外夷,上欲蹤跡之,四年【編者按:此誤,應為永樂三年】乃遣太監鄭和,帥舟師三萬人,齎敕諭金帛,浮海而西行西洋諸番,凡至三十餘國,威宣海外,一破國都,再擄逆命王,一擒大盜酋;所至國王納款朝貢,採取未名之寶以鉅萬計。是內臣之專征外自和始也。
  • 121.    査繼佐《罪惟錄》傳二十九《宦寺列傳上·鄭和傳》:鄭和,初名三保,雲南人,與西番人孟驥初名添兒,滇人李謙初名保兒,胡人雲祥初名猛哥,田嘉禾初名哈喇帖木兒,而狗兒者為王彥,燕王時,皆以閹從起兵有功,後皆賜姓名,而彥亦數戰先登。入國後,皆授太監。或言建文帝出走外彝,欲蹤跡之,永樂四年(編者按:此誤,當作永樂三年。)乃遣太監鄭和為使,武以侯顯,擇舌人馬歡輩從行。帥舟師三萬七千人、發福州五虎門,行齎西洋古裏、滿剌(加)諸番,凡至二十餘國,往返兒且三十年。自占城東南,通國十數,蘇門最遠。自蘇門通國六七,柯枝最遠。曰(自)柯枝通國六七,天方最遠。而天堂、印度諸國,亦在職方。宣威海外,一破國都,再擄逆命王,三擒大盜酋,採取未名之寶,以鉅萬計。內臣之專征外國,自和始。(轉引自鄭鶴聲 鄭一鈞,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下),齊魯書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227-228頁。浙江古籍出版社在評語部分的點校為:宣威海外,一破國都,再擄逆命,三擒大盜酋,採取未名之寶,以鉅萬計。內臣之專政外國,自和始。)
  • 122.    (清)查繼佐.罪惟錄 第1-4冊【本傳在第四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2603-2604
  • 123.    傅維鱗《明書》卷一百五十八《宦官・鄭和傳》:鄭和,洪武中入宮,豐軀偉貌,博辯機敏。太宗即位,為司禮太監,大見寵異。兩奉敕駕海舶入西洋,封諸夷國,通西南海道朝貢,著有勞績,人稱為三保太監。數使滇黔百粵,領上密諭蹤跡建文,凡至,其山川城郭,條其風俗物產。歸成帙以進。以是諸國古未通中華者,多附貢雲。
  • 124.    南京圖書館藏清佚名《明史稿・鄭和傳》;王鴻緒《明史藁》列傳第一百七十八《宦官上・鄭和傳》;《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第一百三十二卷《宦寺列傳引明外史・宦官傳》
  • 125.    鄭鶴聲,鄭一鈞.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下.濟南:齊魯書社,1989:218-228
  • 126.    朱惠榮. 師範:研究鄭和的雲南第一人[J]. 思想戰線, 2005, 31(4):26-28.
  • 127.    朱惠榮著.朱惠榮學術文選.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85
  • 128.    孫中山,建國方略之一 《孫文學説·行易知難心理建設》
  • 129.    於海英 李顏磊 編著.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國歷史名人.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234-236
  • 130.    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期-明時期(上冊)-題記  .語文備課大師網[引用日期2019-08-18]
  • 131.    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期-明時期(上冊)-乙編綜述-第十章 明朝的對外關係與中西文化交流-第四節 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  .語文備課大師網[引用日期2018-10-06]
  • 132.    李克強:歷史的航道 嶄新的座標 揚起的風帆  .中國政府網.2015-11-20[引用日期2019-05-06]
  • 133.    三寶下西洋·第86回 天方國極樂天堂 禮拜寺偏多古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24]
  • 134.    史仲彬《致身錄》:“《咸陽家乘》載鄭和為咸陽裔,夷種也。永樂中,受詔行遊西洋。”
  • 135.    《金陵待徵錄》卷之三《志地》:馬府街 在闌干橋。《澹墨小紀》:鄭和本姓馬,家於此。 按,和下西洋非一次,(滇系凡七),有鞏珍從之,往還三年,至番郡十餘處,作《西洋番國志》。見錢遵王《讀書敏求記》。
  • 136.    (明)吳應箕撰,(清)金鰲.留都見聞錄 金陵待徵錄.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81
  • 137.    《故馬公墓誌銘》: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 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温氏,有婦德。
  • 138.    李士厚著.鄭和新傳.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25-26
  • 139.    袁嘉穀著 袁丕厚編.袁嘉穀文集(第一卷).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348-350
  • 140.    李清升. 破譯鄭和之父馬哈只墓碑銘[J]. 回族研究, 2003(1):71-72.
  • 141.    《故馬公墓誌銘》: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
  • 142.    探尋鄭和之路:馬哈只墓碑解開鄭和身世之謎  .新浪網.2005-04-15[引用日期2019-09-07]
  • 143.    屈萬里主編 (明)俞憲撰.明代史籍彙刊 皇明進士登科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189
  • 144.    徐恭生. 鄭和與泉州關係新證——族譜裏的鄭徐聯姻[J]. 海交史研究, 2015(2):93-97.
  • 145.    龔延明 著.中國曆代職官別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 146.    邵磊. 對鄭和佛教信仰質疑的駁議--兼述鄭和佛教信仰的新發現與新認識[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6(2):92-97.
  • 147.    《非幻庵香火聖像記》:蓋其遺囑,有本族户侯鄭均曰義,有侄曰珩,皆目擊耳聞哉。
  • 148.    康熙《江寧縣誌》卷五: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蹤跡,回朝皆奏不聞,史稱其有隱忠雲。宣德初,覆命入西洋,卒於古裏國,此則賜葬衣冠處也。蔭兄之子義,世襲錦衣千户,後遂祔焉。
  • 149.    南京牛首山首次發現鄭和墓文物實證(圖)  .中國新聞網.2016-07-16[引用日期2019-04-21]
  • 150.    劉文慶. “咸陽世家”碑文的初步認識[J]. 文物鑑定與鑑賞, 2016(7):62-66.
  • 151.    鄭和公園説古今  .秦淮政協.2015-07-13[引用日期2019-05-24]
  • 152.    《龍江船廠志》卷五《斂財志》:國初設廠以來,廠外原有田地塘埂,遞年召人佃種,比照税糧,計畝出辦桐油、黃麻,收貯司庫,以待修造黃、戰等船之用,不敷,又將瓦屑壩、抽分場空地俱撥提舉司召佃。亦照前例徵辦油麻。後因海運等大船,漸次裁減,廠地空閒數多。正統、天順間,附近居民侵佔耕種,冒認上元縣及各衞所税糧、屯糧。又太監鄭和子孫盜賣菜地一塊。弘治二年,本部右侍郎黃據匠作周春等呈告,查實具奏,準行南京刑、工二部,會官勘問明白,查出退還田地共肆頃伍拾捌畝伍分玖釐玖毫。 (……及鄭灝招系太監鄭和子孫,伊祖在日,耕種提舉司菜地壹段,雖有謄黃給賜之文,查無文卷可照。太監已死,子孫陸續賣與江寧縣已故民人宋謙,得銀貳拾兩入己。緣前項地土原系該司官地,理合退還。仍令買主照舊耕種,辦納油麻等因,具奏。······)
  • 153.    (明)李昭祥撰;王亮功校點.龍江船廠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109-110
  • 154.    林梅村著.松漠之間:考古新發現所見中外文化交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328-341
  • 155.    《鄭和家譜·鄭和受封立嗣條》:公和奉命三使西洋,歷事三主,至宣德六年,欽封公三保太監。公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皆顯宦焉。
  • 156.    《鄭和家譜·鄭和後十五世世譜條》:二世祖(考諱賜,字恩來,妣馬氏,納氏。)生子二,(長萬,次廷)選。 三世祖(考諱萬選,妣李氏。)生子一,宗陽。 (行一,員生。初選楚雄府訓導,萬曆四十三年,升嶽池縣知縣。) 四世祖(考諱宗陽,字不傳,妣李氏)生子士祿。 五世祖(考諱士祿,妣馬氏)生子三(伯卿、仲國元、叔用)。 六世祖(考諱國卿,妣馬氏)生子二(長大、次弘)驂。 七世祖(考諱大驂,系廩生,妣馬氏)生子四時(發、傑、英、俊)。 八世祖(考諱時發,妣李氏)生子二(長崇、次毅)新。 九世祖(考諱毅新,妣馬氏)生子二(長溥,次淵)。 十世祖(考諱溥,妣李氏)生子二(長居正,次居廣)。 十一世祖(考諱居正,妣李氏)生子二,有(法、才)。 十二世祖(考諱有才,妣)生子一,良善。 十三世祖(考諱良善,妣)生子一,逢元。 十四世祖(考諱逢元,妣)生子永生。 十五世祖(考諱永生,妣)生子三(富、興、貴)。
  • 157.    尋鄭和後人——“三寶太監”何以有後裔?  .華夏經緯網.2004-05-20[引用日期2019-05-06]
  • 158.    記載六百年家族史的《鄭和家譜》  .玉溪網.2016-08-22[引用日期2019-05-06]
  • 159.    鄭和20代孫要為祖先維權  .新浪新聞.2004-10-18[引用日期2019-05-06]
  • 160.    南京牛首山村民曾守護鄭和墓近600年 因拆遷不得不離開  .浙江在線.2015-04-12[引用日期2019-05-06]
  • 161.    “鄭和《發心願》泥金寫經”價值考(圖)  .網易新聞.2015-05-11[引用日期2018-10-06]
  • 162.    《妙法蓮華經》蓮花紋牌記部分《發願文》:大明國奉佛信官鄭和,法名福吉祥,發心鑄造金舍利寶塔一座,永遠長生供養,所冀見生之內,五福鹹臻,他報之中,莊嚴福壽,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
  • 163.    程傑. 浙江平湖發現署名鄭和的《妙法蓮華經》長卷[J]. 文物, 2005(6):54-61.
  • 164.    《妙法蓮華經》跋文節摘:三寶弟子等莫不宿植深厚,篤信佛乘,而於此經殊深好樂。於是首捐己帑及募眾緣,鴻工浸梓,以傳永久。上祝皇圖鞏固,聖壽天齊,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仍備褚墨, 印造一藏,共五千四十八部,散施十方。四部之眾,若受、若持、若讀、若誦,隨喜見聞,盡得法華三昧,鹹入佛之知見。經中雲,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何其幸軟。然而檀度與諸信施,若非宿昔曾於靈山會上,同授如來付囑授記,易能如是篤信好樂,而流通也哉。比丘圓瀞嘉其為法之心,能為希有之事,遂乃焚香濡翰,序於經後,共垂悠久雲。
  • 165.    楊根文. 浙江平湖報本塔及天宮出土文物[J]. 東方博物, 2005(4):30-34.
  • 166.    萬明. 新發現《鄭和寫經》初考[J]. 安徽史學, 2017(1):39-45.
  • 167.    《發心書寫金字經》牌位牌記:大明國太監鄭和,法名福吉祥,發心書寫金字《金剛經》《觀音經》《彌陀經》《摩利支天經》《天妃靈驗經》《心經》《楞嚴經》《大悲咒》《尊勝經》《百字神咒》,永遠看頌供養,皇圖永固,佛日增輝。凡奉命於四方,常叨恩於三寶,自他俱利,恩有均沾吉祥如意者。永樂十二年三月吉日謹題。
  • 168.    明《絲綢之路大地圖》亮相中華文明五千年文化大展  .中國新聞網.2015-08-04[引用日期2018-10-06]
  • 169.    鄭和《發心書寫金字經》串聯“一帶一路”昨天和今天  .新華網.2017-05-03[引用日期2018-11-21]
  • 170.    2億多港元的明宣德青花大碗入藏龍美術館,永宣文物上海展出  .澎湃新聞.2017-04-28[引用日期2018-11-21]
  • 171.    姚明德,何芳川主編;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編.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905-2005.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723-729
  • 172.    鄭寬濤. 李至剛與《故馬公墓誌銘》[J]. 鄭和研究, 2005(4):31-33.
  • 173.    劉琨,賽典赤·贍思丁應是鄭和的先祖,鄭和研究,1994年第4期
  • 174.    馬穎生. 鄭和是賽典赤後裔説應該可信[J]. 回族研究, 2003(1):80-81.
  • 175.    專家披露鄭和辛酸隱私:三保太監其實是蔑稱  .新浪網.2004-12-06[引用日期2019-09-07]
  • 176.    馬繼祖,《關於鄭和的家世》,載《鄭和論叢》第1輯,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頁383—397
  • 177.    關於21世紀初鄭和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中國網.2005-05-30[引用日期2019-10-23]
  • 178.    周紹泉,鄭和與賽典赤·贍思丁關係獻疑,鄭和研究,1988年第7期
  • 179.    李惠銓著.滇史求索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138-140
  • 180.    李士厚. 鄭氏家譜首序及賽典赤家譜新證[J]. 文獻, 1985(3):154-160.
  • 181.    李輝,金力編著.Y染色體與東亞族羣演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09-311
  • 182.    王傳超,王凌翔,張曼菲,姚大力,金力,李輝.Y染色體揭示賽典赤·贍思丁和鄭和的波斯祖源[J].現代人類學通訊,2014(8):8-10.
  • 183.    鄭和的波斯祖源或有遺傳學證據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03-10[引用日期2019-09-07]
  • 184.    蘇月秋. 鄭和下西洋年譜[J]. 西南古籍研究, 2008(00).
  • 185.    周紹泉. 鄭和的生年與卒年[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5(2):40-47.
  • 186.    (明)李至剛《故馬公墓誌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周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温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勩,縉紳鹹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銘曰: 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 187.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永樂八年(1410年)五月初九日明成祖朱棣諭譚青詔中説:“説與都督譚青、薛祿……內官王安、王彥、三保、脱脱爾……”同年六月三十日敕王友、劉才詔中説:“爾等啓行之時,朕又遣內官三保,説與爾等。但遇胡寇,務立奇功頭功。”(王世貞《弁山堂別集》卷八十八《詔令雜考》四)
  • 188.    明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二百十七·西域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5-23]
  • 189.    侯鴻鑑《南洋旅行記》:“三寶洞旁有一墓,當時鄭和、王景弘同遊南洋,王卒於此,故葬之,相傳為三保大人埋骨處。”
  • 190.    伯希和《鄭和下西洋考》中説:“爪哇故事相傳有‘王三保’。”
  • 191.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七《南蠻》:“三保之稱,不知系是鄭和舊名?抑豈西洋私尊鄭和、王景弘、侯顯為三太保故耶?”
  • 192.    殊域周咨錄·卷七·南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23]
  • 193.    七修類稿·卷十二·國事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5]
  • 194.    魏德新. 鄭和“三保”與“三寶”新考[J]. 鄭和研究, 2011.43-52
  • 195.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王世貞《弁山堂別集》,王士禎《香祖筆記》,周琿《金陵瑣事》,馮承鈞《瀛涯勝覽校注》引殘本《針位篇》,三保均作三寶。明範氏《天一閣書目》著錄有《三寶徵彝集》,羅懋登著三寶太監下西洋演義等書,此外,國內外地名物名以三寶命名者甚多,其在長樂則有三寶巖,其在台灣則有三寶姜,其在爪哇則有三寶壠,其在暹羅則有三寶港、三寶廟,其在馬六甲則有三寶城、三寶井等。
  • 196.    鄭鶴聲、鄭一鈞.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上冊).濟南:齊魯書社,1980:6-7
  • 197.    吳之邨. 鄭和“三保”名號考[J]. 安徽史學, 1998(4):18-33.
  • 198.    官大梁. 鄭和初名三保,不是三寶[J]. 學術研究, 1982(1):74-74.
  • 199.    翦伯贊主編(明清部分初由許大齡執筆和修訂,2006年由王天有修訂).中國史綱要(增訂本)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28-529
  • 200.    《天妃顯聖錄》:永樂元年(一四○三),欽差太監鄭和等往暹邏國。至廣州大星洋遭風,舟將覆。舟工請禱於天妃。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風濤危險,身固不足惜,恐無以報天子,且數百人之命懸呼吸,望神妃救之』!俄聞喧然鼓吹聲,一陣香風颯颯飄來,宛見神妃立於桅端。自此風恬浪靜,往返無虞。歸朝覆命,奏上,奉旨遣官整理祖廟。和自備寶鈔五百貫,親到湄嶼致祭。
  • 201.    天妃顯聖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1]
  • 202.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十五年春正月,倭寇浙江松門、金鄉、平陽。冬十月,遣禮部員外郎呂淵等使日本。先是,帝命太監鄭和等齎賞諭諸海國,日本首先歸附,詔厚賚之。封其鎮山,賜勘合百道,與之期,期十年一貢。無何,捕倭將士寇數十俘獻京師,俱日本人,羣臣請誅之,以正其罪。上乃遣淵賜敕切責之
  • 203.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亂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07]
  • 204.    (清)傅維麟《明書·戎馬志》:永樂二年,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乃縶其渠魁以獻。
  • 205.    潘羣. 鄭和使日問題初探[J]. 文史哲, 1982(3):15-20.
  • 206.    志誠. 鄭和九下東西洋[J]. 航海, 1983(5):8-9.
  • 207.    劉重日.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系列(三) 使日成功,鄭和初下西洋[J]. 中國經貿, 2004(8):84-85.
  • 208.    張崇根. 鄭和永樂三年始行西洋無誤[J]. 史學月刊, 1984(3):107-108.
  • 209.    陳亞昌. 空穴來風的“鄭和下東洋”——兼評“耀威異域”説[J]. 鄭和研究, 2011(4):14-24.
  • 210.    鄭和下東西洋次數研究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19-05-23]
  • 211.    林松. 剖析航海家鄭和的伊斯蘭教信仰——兼評鄭氏“奉佛”、“崇道”説(上)[J]. 寧夏社會科學, 1985(1):24-31.
  • 212.    徐心希. 試論鄭和與佛教的關係[J]. 鄭和研究, 2007(2):12-20.
  • 213.    陳楠. 三寶太監鄭和奉佛事蹟考[J].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7(6):42-51.
  • 214.    劉海威. 從鄭和宗教信仰爭議看明帝國對西洋諸國的態度[J].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 2015(2):109-115.
  • 215.    “鄭和行香碑”是研究航海家與泉州的基石  .華夏經緯網.2005-06-29[引用日期2019-05-06]
  • 216.    楊曉春著.元明時期漢文伊斯蘭教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325
  • 217.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一卷《江寧府都匯考·祠廟》:淨覺寺在府治【按:指江寧府】三山門內,明洪武間敕賜,宣德年重修,鄭和題請其子孫世守之。
  • 218.    楊兆鈞. 鄭和與穆斯林[J].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3(4):44-48.
  • 219.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署名文章 做共同發展的好夥伴  .人民網.2016-01-19[引用日期2019-09-26]
  • 220.    程恭讓. 明代太監與佛教關係考述(上)[J].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13-18.
  • 221.    明姚廣孝《佛説摩利支天經》,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5頁
  • 222.    《骨董瑣記》之《骨董三記》卷六“鄭和造大藏經條”:丁亥春,冀縣李杏南得明初刻本《優婆塞戒經》。卷七後刻題紀雲:大明國奉佛 信官內官監太監鄭和, 法名速南吒釋,即福吉祥。切念生逢盛世,幸遇明時,謝天地覆 載,日月照臨;感皇上厚德,父母生成,累蒙聖恩,前往西洋等處公幹,率領官軍寶船, 經由海洋,托賴佛天護持,往回有慶,經置無虞,常懷報答之心,於是施財,陸續印造 《大藏尊經》,舍入名山,流通誦讀。
  • 223.    明鄭和 《施印大藏經發願文》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6頁
  • 224.    李希泌. 鄭和印施《大藏經》題記——鄭和皈依佛門的左證[J]. 文獻, 1985(3):78-80.
  • 225.    事成追憶 當時惘然——鄭和後人憶先祖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3-04-11]
  • 226.    何孝榮. 明代宦官與佛教[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1):19-28.
  • 227.    《明代宦官與佛教》何孝榮:如南京靜海寺有西府海棠, 鄭和等“自西洋攜至, 建寺植於此”(《客座贅語》卷一《花木》) 。永寧寺有詹葡花, “乃三寶太監西洋取來者, 中國無其種” (《金陵瑣事》卷一《詹葡花》) 。報恩寺有五穀樹一株, “乃三寶太監西洋取來之物” (《金陵瑣事》卷三《五穀樹》) 。弘濟寺有娑羅樹, “永樂間三寶太監帶來之種”(《七修類稿》事務類《婆羅棋樹》) 。
  • 228.    杜常順. 明代宦官與藏傳佛教[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43(1):64-69.
  • 229.    劉新慧. 略論鄭和崇拜與媽祖信仰[J].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6, 21(9):89-92.
  • 230.    莊為璣. 鄭和——中國東南海洋文化的先驅——紀念中國第一次航海節,並致鄭和下西洋五八○週年[J]. 東南文化, 1988(1):45-48.
  • 231.    關於鄭和的幾個疑問  .中國網.2005-06-02[引用日期2019-05-06]
  • 232.    鄭和是回族入鄉即隨俗(僑史鈎沉)  .人民網.2000-08-23[引用日期2019-09-07]
  • 233.    鄭和是“多神教徒”?  .華夏經緯網.2005-06-30[引用日期2019-09-26]
  • 234.    鄭一鈞. 略論鄭和的海權思想[J]. 鄭和研究, 2006(3):9-15.
  • 235.    孫海峯. 略論明朝的海洋政策[J]. 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43(2):66-68.
  • 236.    何平立, 沈瑞英. 中國現代海權戰略的先驅——鄭和下西洋的時代精神與現實意義[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4(5):68-73.
  • 237.    何平立, 沈瑞英. “鄭和模式”:現代海權構建的思考與啓示[J]. 太平洋學報, 2013, 21(4):81-88.
  • 238.    鄒振環. 《西洋記》的刊刻與明清海防危機中的"鄭和記憶"[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35(3):11-21.
  • 239.    鄒振環. 《支那航海家鄭和傳》:近代國人研究鄭和第一篇[J]. 社會科學, 2011, 2011(1):146-153.
  • 240.    弗朗索瓦·德勃雷《海外華人》: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
  • 241.    李露曄( louiselevathes)著,邱仲麟譯,徐泓審訂.當中國稱霸海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211
  • 242.    《明史·鄭和傳》: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裏、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裏、瑣裏、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裏、甘把裏、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裏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 243.    陳平平. “鄭和1433年死於古裏”説的考訛證誤[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4(2):114-120.
  • 244.    葛曉康. 南京牛首山弘覺寺鄭和德塔考證——兼考“三寶”和“三保”太監[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08(5):9-25.
  • 245.    王引. 鄭和墓的確定與重建[J]. 江蘇地方誌, 2005(3):10-11.
  • 246.    這些南京海上絲綢之路史蹟你瞭解嗎  .南京晨報網.2017-06-08[引用日期2019-04-21]
  • 247.    鄭和墓  .新華網.2016-08-05[引用日期2019-04-21]
  • 248.    葛曉康.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初探[J].東南文化,1996(02):110-116.
  • 249.    葛曉康.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二探[J].東南文化,1997(02):120-122.
  • 250.    李蔚然.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及其地宮出土文物綜述[J].東南文化,2002(09):70-73.
  • 251.    楊海濤.略説南京弘覺寺塔地宮出土鎏金喇嘛塔——兼與葛曉康先生商榷[J].中國歷史文物,2009(05):36-39.
  • 252.    《御用監太監樸庵李君碑》:太監公諱童,字彥貞,姓李氏,號樸庵,世江西之盧陵。祖宗文,父仁佑,俱隱德弗耀,鄉稱長者。母蕭氏,貞淑慈惠,善撫諸子。 永樂初,公尚幼,依其天姿秀爽,舉止老成,被選入侍太宗文皇帝。目其儀度端祥,置諸左右。公夙夜小心恭謹,周旋殿陛之間,罔或僭差。上益憐恤,恩賜甚厚。累隨皇上出塞北巡狩,皆披戴甲冑,朝夕環衞。至甲辰,御上回京。逮仁宗昭皇帝即位,特加寵異,令參侍帷幄。公益加虔謹,謁力攄忠,數蒙賜與綵緞等物。至宣德改元,扈駕平武定州,徵喜峯口還。宣宗章皇帝升授太監,賜第園沼,家人若干户,賜賚便蕃。 正統丁巳,公重念列聖寵錫,洪恩無由補報,遂將所賜緞絹銀鈔,並罄傾已橐,易買木植、顏料、磚瓦,于都城之西翠微山,創建梵剎一所。完備,太上皇帝賜額為法海禪寺。復於寺右建一龍泉寺,俱殿閣崢嶸,像設嚴整,金碧交輝,照耀山谷,四方雲水者無不留意。 今上皇帝嗣登大寶,寵渥尤隆,付託愈重。公亦罄竭勤勞,督工趨事,平昔綏和下士,撫以慈仁,故事集而人懷。上察其志行,嘉其勤能,賜與玉帶、蟒龍衣服,以旌異之。恩寵之隆,同列罕儷。 公舊染風疾,於壬申秋復作,竟至危篤。令歸第調養,醫莫能療,終於景泰癸酉夏五月十四日,距公生洪武己巳四月十六日,享年六十有五。鳴呼!公今卒,已歷事五朝,荷蒙列聖寵眷,有隆無替,豈偶然哉?訃音上聞,深加憫念,賜鈔五千貫,俾充葬祭之費。葬畢,賜白金□百五十兩,鈔一萬一千五百貫,以備資冥,恩至渥也。其同居義嗣譚應等,卜以本月二十八日,安厝於法海寺右,狀其履歷,徵予表其墓。銘曰: 人之用舍,實系遭逢。乘時偶出,或躋顯融。樸庵李君,出值時雍。周旋殿陛,儀度從容。小心慎密,竭力攄忠。護駕出入,環衞聖躬。歷事五朝,職業餘崇。列聖寵眷,錫賚彌豐。胡遘艱疾,委順而終。訃音上聞,遽感淵衷。賜以寶楮,恩義兼隆。卜葬寺右,翠微鬱葱。峯巒環衞,清淑所鍾。承天恩澤,永賁玄宮。 景泰四年八月望日。光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前太子賓客兼國子祭酒、毗陵胡濙撰。
  • 253.    牛首山喇嘛塔所藏為鄭和骨灰  .新浪網.2005-05-27[引用日期2019-08-21]
  • 254.    魅影尋蹤——鄭和十大迷案報道(八)  .國際在線.2005-07-18[引用日期2019-08-21]
  • 255.    江蘇文化日曆 | 七下西洋,鄭和遺址遍佈江蘇  .鳳凰網江蘇.2017-06-29[引用日期2019-08-21]
  • 256.    明代喇嘛塔供奉鄭和遺骨  .大公網.2016-10-19[引用日期2019-08-21]
  • 257.    廖暘. 南京弘覺寺塔地宮出土金銅尊勝塔像新考[J].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1(6):42-57.
  • 258.    比薩斜塔沒有它斜:方山定林寺塔傾斜5度30分  .中國江蘇網.2013-10-11[引用日期2019-08-21]
  • 259.    南京博物院“國寶廳”換主角 鎏金喇嘛塔登場亮相  .新華報業網.2015-12-26[引用日期2019-08-21]
  • 260.    南博“鎮院之寶”廳要換主角啦  .江蘇都市網.2017-03-31[引用日期2019-08-21]
  • 261.    劉磊, 劉文慶. 南京牛首山廣緣寺遺址調查報告[J]. 文物鑑定與鑑賞, 2018, No.133(10):104-105.
  • 262.    馬府街:鄭和住過的地方  .騰訊網.2010-07-17[引用日期2019-05-06]
  • 263.    南京公佈與鄭和有關旅遊景點圖 多數免費  .中國網.2012-04-13[引用日期2019-05-05]
  • 264.    南京現“泥馬巷”與“神馬路”等奇葩地名(圖)(二)  .網易旅遊.2014-01-08[引用日期2019-05-06]
  • 265.    鄭和府邸地基露出地面 發現神秘木樁  .華夏經緯網.2005-06-23[引用日期2019-05-06]
  • 266.    鄭和府邸舊址  .新華網.2016-08-05[引用日期2019-05-06]
  • 267.    海內外鄭和命名物達146處之多  .中國網.2005-04-21[引用日期2019-05-06]
  • 268.    □ 徐克明. 雲南省撥款五百萬元擴建鄭和公園[J]. 鄭和研究, 2007(4):42-42.
  • 269.    昆陽鄭和公園  .中國網.2005-06-02[引用日期2019-05-06]
  • 270.    【太倉】鄭和公園 再現盛世宏景  .鳳凰網.2014-04-10[引用日期2019-05-06]
  • 271.    福建長樂:見證鄭和七下西洋 今日弘揚海絲文化  .新華網.2014-05-15[引用日期2019-05-06]
  • 272.    黎道綱. 暹羅國祀鄭和三寶廟考--讀《東西洋考》[J]. 東南亞研究, 2001(3):50-54.
  • 273.    鄭和是回族入鄉即隨俗(僑史鈎沉)  .人民網.2000-08-23[引用日期2019-05-06]
  • 274.    葉明媚. 民俗文化視野中的鄭和崇拜現象研究[D]. 南京大學, 2012.
  • 275.    鄭和  .人民網
  • 276.    南京有了鄭和路  .新浪網.2005-07-01[引用日期2019-05-06]
  • 277.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網.2017-04-27[引用日期2019-05-06]
  • 278.    晉江發現《針路簿》內出現“鄭和” 多方資料證明鄭和曾來泉  .閩南網.2015-07-11[引用日期2019-09-07]
  • 279.    馬六甲:歷史兩端的細節  .三聯生活週刊.2005-06-28[引用日期2019-05-06]
  • 280.    黃文慶和他的鄭和·朵雲軒(馬六甲)藝術館  .新華網.2019-12-22[引用日期2019-12-23]
  • 281.    大連:艦舷邊閃耀着“八一”的輝煌  .遼寧省人民政府.2019-08-01[引用日期2019-08-22]
  • 282.    海軍北海艦隊原副參謀長嚴正明已調任大連艦艇學院院長  .澎湃新聞.2015-10-14[引用日期2019-06-26]
  • 283.    台灣遊弋於台海的主力戰艦:成功級巡防艦(圖)(3)  .中國新聞網.2013-04-26[引用日期2019-06-26]
  • 284.    集裝箱船巨無霸“鄭和”號在滬命名交付  .人民網.2015-09-12[引用日期2019-06-26]
  • 285.    我國最大集裝箱船“鄭和”號在上海命名交付  .新華網.2015-09-13[引用日期2019-06-26]
  • 286.    大連海事大學副校長劉正江:談談中國高等航海教育  .中國高校之窗.2018-12-26[引用日期2019-06-26]
  • 287.    尋找“銀河輪”  .鳳凰資訊.2014-07-07[引用日期2019-06-26]
  • 288.    波音將第一架777-200LR命名為鄭和號(組圖)  .新浪軍事.2005-06-28[引用日期2019-06-26]
  • 289.    中國紀念鄭和船隊航海  .人民網
  • 290.    鄭宏輝,鄭廷漢主編. 鄭氏族譜[M]. 2009.217
  • 291.    星槎勝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3]
  • 292.    瀛涯勝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3]
  • 293.    前聞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3]
  • 294.    “通番事蹟碑”錄於錢穀《吳都文粹續集》卷二十八《道觀》及《天下郡國利病書》卷十九《江南第七》。
  • 295.    陳子丹.鄭和金石檔案探略[J].檔案與建設,2005(07):49-50.
  • 296.    黃慧珍.鄭和碑銘的史料價值[J].思想戰線,1988(01):74-78.
  • 297.    紀念鄭和下西洋 追尋600年前的海上榮光(組圖)  .華夏經緯網.1970-01-01[引用日期2019-05-23]
  • 298.    萬明. 明內府鈔本《奉天命三保下西洋》雜劇探析[J]. 鄭和研究, 2005(1):30-36.
  • 299.    女仙外史·第五十四回·航海梯山八蠻競貢 談天説地諸子爭鋒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4-20]
  • 300.    女仙外史·第五十五回·震聲靈遣使議讓位 懾威風報聘許歸藩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4-20]
  • 301.    毛睿. “鄭和下西洋”俗文學綜合研究[D]. 南京師範大學, 20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