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同北見趙王

鎖定
《鄭同北見趙王》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本文闡明瞭《戰國策》的一個要旨:除非你作世外的高人,在這個人慾橫流的世界上,如果僅有王道和仁義,而沒有謀略和兵法,那麼傷害侵略隨之而來、國將不國、一切都會不安全。兵法謀略的根本目的就在於保證道義的完善。策士鄭同用形象的比喻説明了兵法、謀略、防人之心必須存在的道理。
作品名稱
鄭同北見趙王
出    處
《戰國策》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體裁
散文
編    者
劉向

鄭同北見趙王作品原文

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曰:“子南方之傳士也,何以教之?”鄭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問?雖然,王致之於前,安敢不對乎?臣少之時,親嘗教以兵。”趙王曰:“寡人不好兵。”鄭同因撫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嘗以兵説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許由乎?許由無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傳;欲宗廟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隨侯之珠,持丘之環,萬金之財,時宿於野,內無孟賁之威,荊慶之斷,外無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強貪之國,臨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則不可,説以義則不聽。王非戰國守圉之具,其將何以當之?王若無兵,鄰國得志矣。”趙王曰:“寡人請奉教。”

鄭同北見趙王作品譯文

鄭同北上拜見趙王。趙王説:“您是南方的博學之士,來這裏有何見教?”鄭同回答説:“我是南方一個鄙陋無知的人,有什麼值得您向我請教。當然儘管如此,大王您已經把問題擺在了我面前,我又怎麼敢不回答呢?我年輕的時候,父親曾教給我兵法。”趙王説:“我不喜歡兵法。”鄭同聽了這話拍手仰天大笑,他説:“兵法本來就是天下最狡詐的人喜歡的東西,我原來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歡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遊説過魏昭王,昭王也説:‘我不喜歡。’我就説:‘大王的行為能比得上許由嗎?許由並沒有被世俗的名利牽累,所以不接受堯的禪讓。可是現在大王已經接受了先王遺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靈魂不受侵擾,國家的領土不被侵佔,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嗎?’魏昭王説:‘那是當然的。’我又説:‘現在如果有人帶着隨侯之珠,持丘出產的美玉,揣着萬金之財,一個人獨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沒有孟賁那樣的威武、荊慶那樣的果斷,身邊也沒有強弓利箭來防禦,那麼不超過一個晚上,就會被人害死的。’現在有強大貪婪的國家進逼大王的邊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曉之以理、動之以義,它們都不會聽從,在這種情況下,大王您如果沒有爭戰之國所具有的防禦裝備,又將用什麼去抵禦它們呢?大王您如果不講求用兵的策略,那麼鄰國的野心就會得逞了。”趙王説:“寡人請求你多加指教。”

鄭同北見趙王作品評析

高潔的道德完人許由只能呆在世外,世上的人如果要作許由,那麼只有隱居的一條路。如果要呆在人類社會,要在世上建功立業,必須拋棄掉道德上迂腐的膚淺之見。
謀略並非教人奸詐和邪惡,相反,它正是為了戰勝邪惡和侵害、為了保證道義的實現而必須運用的智慧和手段。戰爭本身非常殘酷,但正義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遏止戰爭和暴力壓迫,是為了安全和正義。不對邪惡進行猛烈的打擊和殘酷的殲滅,那裏能得來自由和安全。如果讓那些無知的仁義之人主宰大事,説不定滋生多少變亂,冒出多少大奸大惡出來。胡林翼、曾國藩都很推崇“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的警句,他們二人完全以此信條血腥對付太平天國,倘如不殘酷,那麼儒家的仁義道德、中國數千年來的禮儀人倫豈不一旦掃地蕩盡,在他們看來,殺戮和鎮壓就是為了保全仁義道德。

鄭同北見趙王作品出處

《鄭同北見趙王》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説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衞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説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説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鄭同北見趙王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説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蹟見《漢書》卷三十六。 [1] 
參考資料
  • 1.    郭丹主編,.先秦兩漢文論全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0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