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午昌

(原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

鎖定
鄭午昌(1894年2月24日—1952年7月15日),男,名昶,號弱龕、絲鬢散人,以字行,齋名鹿胎仙館;浙江嵊縣人;曾任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中文名
鄭午昌
別    名
名昶,號弱龕
絲鬢散人,以字行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4年2月24日
逝世日期
1952年7月15日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職    業
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
出生地
浙江嵊縣
代表作品
《中國畫學全史》《石濤畫語錄釋義》《畫餘百絕》《中國美術史》

鄭午昌人物資料

鄭午昌畫作 鄭午昌畫作
鄭午昌 [1]  (1894年—1952年),名昶,號弱龕,別署且以居士、絲鬢散人,嵊縣三合鄉(今嵊州三界鎮)長橋村人。
早年畢業於杭州府學堂,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首創漢文正楷字模。致力畫史畫理,著作有中國畫學全史(書成於一九二九)、中國美術史石濤畫語錄釋義、中國壁畫歷史研究、畫餘百絕等。
組織或參與蜜蜂畫社、中國畫會、寒之友社等藝術團體,十餘年如一日。後與畫友湯定之張善子符鐵年謝公展王師子謝玉岑(謝逝世後由王啓之補)、張大千陸丹林等,結為九社。著作之餘,兼任上海美專、中國藝專、國立藝專等教授之外,又以鹿胎仙館名義,招集有志治藝之青年,研究國畫,成材者數十人。山水、花卉、仕女,不拘一格,尤工山水,時而松秀,時而蒼鬱。畫柳長條細葉,婀娜多姿,朋輩戲以鄭楊柳呼之。餘事詩詞,清新可誦。印有山水畫集。卒年五十九。
1921年後,歷任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文史編輯,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專、新華藝專、蘇州美專等校國畫系教授。
1929年,與張大千王個簃等發起組織蜜蜂畫社,有社員150餘人,編印《蜜蜂畫報》。後又參與發起組織中國畫會。
1932年,在上海開辦漢文正楷印書局,首創整套漢字正楷活字版,行銷國內外,蔡元培譽為“中國文化事業之大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與梅蘭芳周信芳等20人組成甲午同庚千齡會,相約發揚民族氣節,誓不為日偽效力。1950年,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與人合作繪製巨幅《大西南進軍圖》《雪夜進軍圖》等,歌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1952年7月15日去世,享年58歲。
鄭午昌生平擅畫山水,兼畫花卉人物,不拘一格,能融詩、書、畫於一爐。堪稱中國畫“三絕”。
鄭午昌的山水畫以淺絳為主,善用墨青、墨赭,時而松秀,時而蒼鬱,平生受子久,石濤石溪影響最大,復取法於宋、元諸家,筆墨精到,神韻悠揚。對青綠山水強調逋色明朗滋潤,用筆工而不刻。他的潑墨畫也是筆酣墨暢。他説:“師古法而立我法,才不為古人所囿”,又自制印章“畫不讓人應有我”。
山水作品屢次參加英、德、日、比、美、俄等國際展覽。1939年獲得在紐約舉行的世界藝術博覽會金質獎章。
他畫長條細葉,阿娜多姿,先行幹後出枝,柳絲從最上端畫起,由上而下,密密層層,前後左右,各盡其態,春夏秋冬,風晴雨雪,無不傳神,明輩戲以“鄭楊柳”呼之。
花卉師法白陽、新羅,並吸收西洋畫法,淡墨淺色,風格清新。所寫墨竹,白菜、蘆葦,筆墨淋漓,生動有致,亦有“鄭白菜”之稱。
人物兼有陳老蓮的古拙和任伯年的七趣,形象頗為生動。
他的畫法隨內容而異,變化多端,秀潤而含蓄,造型在似與不似之間,縱筆於“有意無間,有法無法”之中,能工能放,細謹時纖毫不爽,粗放處酣暢淋漓,這是他的藝術特色。
餘事詩詞,清新可誦。作畫千百幅,俱以詩配畫。書宗褚遂良,秀麗俊逸。

鄭午昌人物生平

本文作者:鄭午昌之子鄭孝同
父親鄭昶,字午昌(1894年2月24日——1952年7月15日),號弱龕,別號雙柳外史、絲鬢散人、墨鴛鴦樓主、且以居士、午社詞人等。
鄭午昌畫作
鄭午昌畫作(40張)
浙江嵊縣(剡溪)人。30年代初與母親朱顏(又名文鶯,號鹿胎仙侍、如是樓主,嘉定錢門塘人)結婚,婚後寓居上海及錢門塘兩地。1946年建一屋於錢門塘朱氏宅內,造型玲瓏別緻,為父親的起居室兼畫室,名“惜真別署”。
父親自幼好學,7歲即能寫“布帆無恙掛秋風”詩意,成《剡溪秋泛圖》,一時驚為神筆。1910年(宣統二年)入杭州府中學求學,與徐志摩郁達夫同為張相弟子。1915年以優等生畢業於杭州一中(“府中”1913年改名),選送至北京師範大學求學。
1922年受聘於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旋任美術部主任。與當時著名書畫家黃賓虹黃藹農許徵白等交往切磋,探討有得,耗5年精力,於1929年編著出版了35萬字的《中國畫學全史》,開中國畫通史之先河,蔡元培先生讚譽為“中國有畫學以來集大成之鉅著”。此外還著有《石濤畫語錄釋義》《中國壁畫歷史研究》《畫餘百絕》《中國美術史》等書,均是傳世之作。
1929年父親與王師子謝公展賀天健陸丹林孫雪泥等創辦《蜜蜂畫社》,編印蜜蜂畫集、畫報及當代名家畫海,舉行講座、畫展,先後參加者達百餘人,風行海內外。1931年父親與張聿光、賀天健、孫雪泥、陸丹林、錢瘦鐵馬公愚張大千、丁先念、王師子、陳定山、李祖韓、謝公展、汪亞塵王一亭黃賓虹吳湖帆姜丹書徐悲鴻等組織“中國畫會”、編印《國畫月刊》《現代中國畫集》,舉辦書畫展覽,代辦中外美展,徵集作品,籌募義勇軍慰勞畫展等,會員300餘人。此外,父親還參與“寒之友社”等藝術團體,探討國畫藝術。並與畫友湯定之符鐵年、謝公展、王師子、謝玉岑(謝逝後由王啓之補)、張大千、陸丹林等9人結為“九社”。除先生兼任上海美專、中國藝專、國立藝專等教授外,又以“鹿胎仙館”名義招集有志治藝的青年,研習國畫。學生有潘君諾、婁永芬、蔣孝遊王瑞、丁慶令、陳石瀨張大昕王康樂、張宇澄、潘季華、黃子曦、陳佩秋陳徵雁、趙丹、謝伯子房師田等,均為一時俊傑。
鄭午昌畫作
鄭午昌畫作(29張)
父親生平擅畫山水,兼畫花卉人物,不拘一格,能融詩、書、畫於一爐。山水以淺絳為主,善用墨青、墨赭,時而松秀,時而蒼鬱,平生受子久,石濤石溪影響最大,復取法於宋、元諸家,筆墨精到,神韻悠揚。對青綠山水強調逋色明朗滋潤,用筆工而不刻。他的潑墨畫也是筆酣墨暢。他説:“師古法而立我法,才不為古人所囿”,又自制印章“畫不讓人應有我”。山水作品屢次參加英、德、日、比、美、俄等國際展覽。1939年獲得在紐約舉行的世界藝術博覽會金質獎章。他畫柳長條細葉,阿娜多姿,先行幹後出枝,柳絲從最上端畫起,由上而下,密密層層,前後左右,各盡其態,春夏秋冬,風晴雨雪,無不傳神,明輩戲以“鄭楊柳”呼之。花卉師法白陽、新羅,並吸收西洋畫法,淡墨淺色,風格清新。所寫墨竹,白菜、蘆葦,筆墨淋漓,生動有致,亦有“鄭白菜”之稱。人物兼有陳老蓮的古拙和任伯年的七趣,形象頗為生動。他的畫法隨內容而異,變化多端,秀潤而含蓄,造型在似與不似之間,縱筆於“有意無間,有法無法”之中,能工能放,細謹時纖毫不爽,粗放處酣暢淋漓,這是他的藝術特色。餘事詩詞,清新可誦。作畫千百幅,俱以詩配畫。書宗褚遂良,秀麗俊逸。
30年代初期,先父首創漢文正楷字模。漢文正楷字模的誕生,結束了外國資本家在中國印刷界的壟斷地位,是我國出版界的一大改革。蔡元培先生題詞“中國文化事業之大貢獻”以示祝賀。許多愛國人士聯合簽名,讚譽正楷活字的創造是“我國印刷工具之新發明,現代文化事業之大革命。”漢文正楷字模一直延用至今。
父親熱愛祖國,具有堅貞的民族氣節。抗戰軍興,蟄居上海“孤島”,常借詩畫寄託感時憂國的無限深情。作詩懷念何香凝張大千、王式園、錢瘦鐵等9位友人,集為《九懷》,盼望友人相聚的光明之日。“艱危歷盡一心孤,熱淚和緣國事枯,何當綠楊村雪夜,倚爐為補歲寒圖。”這是1937年“八一三”以後,懷念在武漢致力於抗日救亡工作的何香凝夫人的一首詩。
1939年4月與劉海粟吳湖帆俞劍華李健等書畫家、收藏家舉辦了中國歷史書畫展覽會。門券所得,悉數交與上海醫師公會,作為醫藥救濟之用。並撰文《歷代書畫展覽會之意義與作用》在《文匯報》上發表。文章指出:“神州陸沉,黃裔流離,而視為淪陷區域之上海遽有歷代畫展之舉行……意義與作用迥非尋常古名畫展……”“一角淞濱,繁華逾昔,幕燕釜魚,託誰之庇。舉目河山,烽煙方熾,效死將士,呻吟於疆場,失家老弱,轉側乎溝壑,以視吾人猶得苟延殘喘,雅結古歡者,何啻地獄天堂之別,且彼效死者,固何為乎?失家者,固何罪乎?設身處地,同為覆巢之卵耳!倘能稍移日用酒肉之資,多購入場參觀券,使歷代名賢精神遺產之餘息,因得惠及戰士與災黎以明我託庇於人偷安旦夕之淞濱同胞。”“畫展之意義與作用,鄙見所及,不惴多言,甚願都人士怵心世變,關懷國故,毋以偷安旦而自足,視前線垂死之戰士,與難民為無關休慼,毋以欣賞藝術為閒事,視先賢名跡之於國於民為無足重輕,相與共舉,相與共勉,幸甚。”文章以激昂的措詞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
1941年出版工整妍麗的山水12幅畫冊,題句“亂離何處問鄉關,夢逐烽煙日往還,閒福猶堪尋紙上,白雲紅樹寫青山。”藉以激發人民對祖國山河懷念之情。
1943年作《菜芋圖》,題詩“閒來無事做,寫此當長歌,海上居不易,嚼菜已無多,投筆繞牀走,四海付干戈。”揭示了淪陷區人民的苦難生活和表露了畫家心中的無限悲憤。
1944年,又與梅蘭芳周信芳吳湖帆汪亞塵範煙橋楊清磬丁健行、張旭人、張君謀、汪士沂、陸書臣等20人,結成《甲午同庚千齡會》,相約誓不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
解放戰爭時期,秘密為解放區印刷廠提供鉛字,掩護被國民黨反動派追捕的革命學生,資助地下黨營救獄中的革命志士。
1947年在為其學生王昌、蔣孝遊所編撰的《美術年鑑》作的序中指出:“於政治倥傯,軍事倥傯,經濟崩潰,民生艱困之時,而竟有美術年鑑之編印,聞者無不又驚又喜。”“我國在現世界的地位與體面如何!腐儒何敢妄言。”“近世以還,文化侵略,似比政治、軍事、經濟的侵略為重,我國感受政治、軍事、經濟的侵略,已覺體無完膚……”
上海解放前夕,回絕了出走海外的勸説,並寄畫雲杭州,參加杭州迎解放畫展。
上海解放以後,創建“新國畫研究會”,與戈湘嵐合作巨幅中國畫《大西南進軍圖》,刊於《人民畫報》。還作了《抗美援朝雪夜進軍圖》《水利圖》等新國畫,從事中國畫創新的研究。並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文代會,作了《美術家應與工農羣眾相結合為工農服務》的發言。他積極參加籌建上海美協及上海畫院的工作,表現了他無限振奮的心情與胸懷。
正當他繼續把自己的藝術奉獻給祖國,歌頌六億神州在各條戰線的新風貌之際,不幸於1952年7月15日患腦溢血逝世。
祖國的新建設、新面貌、新氣象,他不及以生花之筆一一描繪出來,竟是長才未展身先死,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鄭午昌藝術風格

鄭午昌畫作
鄭午昌畫作(40張)
鄭午昌的繪畫風格,是與他對傳統繪畫的堅定信緊密相連的,他主張改進中國畫學必須在傳統內部進行,他平生對黃公望吳歷特別崇拜,虛心向古人汲取營養,但在學習的同時提倡“師古法而立我法”,從而在學習古代各大家的風格技法後,“以已意軒輊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其中成就最高的則是他的山水畫。
在山水畫領域裏,鄭午昌可以説是設色的高手,他不但喜用青綠墨赭等表現渾厚蒼茫的景色,且大膽地採用了一些不常用的顏色。
如作於1946年的《秋林雲湧》圖中,他在遠山峯頭上施用他喜愛的赭色,遠山以花青塗染,而畫面的中部一片秋林,卻雜著有紫、朱、墨色漫點而成,使整幅畫面色彩豐富,明朗滋潤。鄭午昌在一幅畫繪就後,會以色代墨,將畫作一番收拾。這種以色代墨來收拾的方法,在明代吳門畫派諸家經常使用,而鄭午昌不僅用色來提畫中不足處,更用色來作苔點,讓畫面充滿蒼茫之色。
擅山水畫,花卉蔬果。其山水畫重巒疊嶂,層次分明,飛瀑流泉,自然成趣。善書法,工詩詞,堪稱“三絕”。其畫作多次在日、英、美、比、法、蘇等國展出,曾獲紐約世界藝術博覽會金質獎章。
1929年,所著《中國畫學全史》為第一部中國畫通史。還著《中國美術史》《苦瓜和尚語錄釋義》《中國壁畫歷史的研究》等,有《鄭午昌山水十二幅》《杜陵詩意畫冊》《夢窗詞意畫冊》等畫集。
由於鄭午昌先生的繪畫藝術不斷被世人認可,在2009年秋季的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其大幅金碧青綠山水觀雲圖》更是以近200萬元的價格成交。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世人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認知之加深,像鄭午昌先生這樣的畫家的畫作,在藝術品市場上將有更加廣闊的空間。
松涯讀道圖 松涯讀道圖
山水圖軸 山水圖軸

鄭午昌作品淺析

鄭午昌牯牛嶺

創作年代:1931規格:26×37.5cm
材質: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鄭午昌的山水從石濤石溪入手,復取法諸家,尤推重黃公望吳歷。他認為“寫山水渾厚難。清厚更難。漁山筆筆見筆,而一種蒼茫之色盎然紙上,可謂得清厚之趣矣”。他自己的山水亦是如此。
此幅選自眾家為柳亞子所繪冊面《當代名畫集》。從題識:“古牯牛嶺西七里有瀑甚偉,而名不及黃龍潭,每念廬山輒念是瀑也,”可見畫家親近山水之心。
畫取山之一角,高士臨崖獨立,意境幽遠,基本上仍是傳統文人山水的情致。筆墨簡淡鬆動,枯潤相宜,清雅中不失蒼渾,適得“清厚”之趣。

鄭午昌雨過雲山圖

這幅作品橫68釐米,縱136釐米,整幅畫面水墨為主,略施花青,筆法清秀墨色渾厚,結構嚴謹。在畫面的左側有一首題詩,“雨過鬆花鶴背黃,雲山無盡對仙妝,結廬如是非人境,次有西湖舊草堂。”落款為“習祝鑲(絞絲旁)蘅嫂夫人五秩壽 鄭午昌寫”。
鄭午昌的繪畫風格,是與他對傳統繪畫的堅定信緊密相連的,他主張改進中國畫學必須在傳統內部進行,他平生對黃公望吳歷特別崇拜,虛心向古人汲取營養,但在學習的同時提倡“師古法而立我法”,從而在學習古代各大家的風格技法後,“以已意軒輊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其中成就最高的則是他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領域裏,鄭午昌可以説是設色的高手,他不但喜用青綠墨赭等表現渾厚蒼茫的景色,且大膽地採用了一些不常用的顏色。如作於1946年的《秋林雲湧》圖中,他在遠山峯頭上施用他喜愛的赭色,遠山以花青塗染,而畫面的中部一片秋林,卻雜著有紫、朱、墨色漫點而成,使整幅畫面色彩豐富,明朗滋潤。鄭午昌在一幅畫繪就後,會以色代墨,將畫作一番收拾。這種以色代墨來收拾的方法,在明代吳門畫派諸家經常使用,而鄭午昌不僅用色來提畫中不足處,更用色來作苔點,讓畫面充滿蒼茫之色。
徐恩存(《中國美術》雜誌社主編):這件作品是鄭午昌先生難得一見的精品,畫面的效果非常完美,技法也很嫺熟,正是他藝術創作成熟期的代表作。這件作品,是送給他一個親戚的,他平時是畫楊柳出名的,但是為了祝壽嘛,所以畫的下半部,是以松樹為主,整個的畫幅是山峯錯落,他非常注重用筆,筆法比較細密、輕鬆,用墨是含蓄、清淡,用色是明快、爽朗,鄭午昌先生是用顏色的高手,裏邊的花青、赭石、包括紫顏色,還有一些墨色的濃淡乾濕變化,都非常的完美,融合在一起,在鄭午昌先生的作品裏,這件作品應該説是爐火純青的,長期以來啊,他從事理論研究,所以作品很少,因此這件作品面世,我們就覺得彌足珍貴。 [2] 

鄭午昌人物著作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

作 者:鄭午昌 著
出 版 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1-1
版 次:1
頁 數:403
字 數:400000
印刷時間:2008-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6030106
包 裝:平裝

鄭午昌編輯推薦

圖書封面 圖書封面 [3]
蔡元培評本書為“中國有畫史以來集大成之鉅著”。宗白華以“空前”評本書:“敍述詳明,條理周密,文筆暢達,……誠是一本空前的著作。”(《介紹兩本關於中國畫學的書並論中國的繪畫》)
黃賓虹以“度世之金針”評本書:“吾友鄭君午昌,工詩文,善繪畫,方聞博雅,鑠古逴今,閲數寒暑,輯成卷帙,名曰《中國畫學全史》。有條不紊,類聚羣分,眾善兼該,為文之府。行見衣被寰宇,膾炙士林,媲美前徽,嘉惠後學,家珍和璧,人握隋珠,則度世之金針,迷津寶筏,無以逾此。”
餘紹宋以“開先河”評本書:“獨出心裁,自出手眼,綱舉目張,本原具在,雖其中不無可議,實開畫學通史之先河,自是可傳之作。”(《書畫書錄解題》)

鄭午昌內容簡介

本書的目標是反對以西畫改造國畫,確立”中國畫學”對於“西畫學 ”之“泰半地位”;“故宮西畫史者,推意大利為母邦;言東畫史者,以中國為祖地。此我國國畫在世界美術史上之地位也。”“夫以佔有世界美術史泰半地位之大畫系,迄乎今日而尚無全史供獻於世,實我國畫苑之自暴矣。”

鄭午昌作者簡介

鄭午昌(1894—1952),中國近代畫家,著名美術史學家和畫學家。原名鄭昶,號若龕,別署絲鬢散人。擅畫楊柳,人稱“鄭楊柳”。曾任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首創漢文正楷字模,辦漢文正楷書局,任總經理。歷任國立杭州藝專,上海美專教授,並與謝公展等組織蜜蜂畫社。寄居上海多年,畫名,書名甚大。書學褚遂良,融魏碑,並參畫筆。1952年卒於上海。
理論代表作有《中國畫學全史》,1929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又有《中國美術史》,1935年中華書局出版,列入“中華百科叢書”。後書針對英國美學家雷特(Herbert Read)《藝術之意義》一書的中國藝術觀而立論,認為欲求“中國新藝術”之發展,唯有復興民族藝術兼吸外來“滋補”之一途。

鄭午昌目錄

自序
實用時期
第一章 畫之起源與成立
第一節 畫之起源
第二節 畫之成立
禮教時期
第二章 夏商周秦之畫學
第三節 圖畫應用與三代政教
第四節 周秦間之畫家
第三章 漢之畫學
第五節 概況
第六節 畫跡
第七節 畫家
第八節 畫論
顯示全部信息
部分章節
第三章 漢之畫學
自漢高祖元年乙未,迄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即紀元前二○六年至紀元二一九年,凡四百二十餘年,是為漢代。當其盛時,兵威遠震異域,圖畫之事,外與域外藝術相時相接觸交換;內則代有帝王相當之提倡;習繪事者,漸有著名之士夫,不如前代之僅限於工匠。惟其所作,則仍多取材於經史故事。故漢代圖畫,在藝術上雖呈變態;以應用論,實為禮教化極盛時期。或者謂中國明確之畫史,實始於漢。蓋漢以前之歷史,尚不免有一部分之傳疑;入漢而關於圖畫之記錄,翔實可徵者較多雲。
第五節 概況漢高起于田間而有天下,政法雖不如秦之尚苛,而君權集中則一。其專挫任俠刻薄寡恩,尤有影響於人民思想之束縛。然當時人民,以久承春秋戰國長期之紛亂,秦代土木戰伐之勞役,物力蕩盡,生計困罷,皆呈厭世之傾向,黃老之學,於是風行一時。凡此清?高尚之思想,實足助畫學之昌明。故漢初繪畫,得不以專制故而退步,且已非若秦代之暗澹矣。文景以還,國富民殷,國中文藝這士,皆有餘暇研所好,畫學亦得以發達。
……

鄭午昌作品保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