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俊

(抗日英雄)

鎖定
鄭俊(1910~1962),又名鄭開秀,是1937年淞滬會戰抗擊日軍、堅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團“八百壯士”之一,抗日英雄。 [1] 
鄭俊生於蓬安縣羅家場,1930年(民國19年)從軍。後入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第一期)學習。1935年10月,被分派至八十八師孫元良部任三連中尉排長。日軍投降後,鄭被編入編余軍官總隊,任軍政部軍官第一總隊少校區隊長。 [1] 
1962年,病逝於重慶。 [1] 
本    名
鄭俊
別    名
鄭開秀
出生地
四川省蓬安縣羅家鎮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62年
主要作品
“八百勇士”之一

鄭俊人物簡介

鄭俊,又名鄭開秀,是1937年淞滬會戰抗擊日軍、堅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團“八百壯士”之一。 [1] 
鄭俊生於蓬安縣羅家場,父親是個秀才,耳濡目染、他從小好學,粗知一些愛國的道理。因父早喪,生活困難,棄學經商,由於虧本,又迫走他鄉。1930年(民國19年)從軍。後入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第一期)學習。1935年10月,被分派至八十八師孫元良部任三連中尉排長。 [1] 
1937年,蘆溝橋事變之後,日本不斷向上海調兵,派軍艦,擴充作戰兵力。孫元良八十八師及其他3個師,奉命調往淞滬地區佈防,鄭俊隨軍赴上海。 [1] 

鄭俊人物生平

8月13日,日軍在日租界和黃浦江日艦上的重炮配合轟擊下,突然對閘北、虹口、江灣等處發動進攻,鄭俊所在五二四團駐守閘北,抵抗日軍。10月26日,中國軍隊奉命撤退,位於閘北區、公共租界蘇州河對面的四行倉庫(即大陸、金城、鹽業、中南四家銀行聯營的倉庫)成了最後的據點。孫元良下令五二四團團副謝晉元中校固守四行倉庫,吸引日軍,掩護主力後撤。27日午前2時,謝晉元率鄭俊所在的楊瑞符第一營800官兵悄悄埋伏在四行倉庫內,作了強固的防衞部署。下午2時,日軍大部隊接近四行倉庫時,鄭俊和第一營官兵們,在謝晉元的一聲令下,眾槍齊鳴,日軍陷入混亂,被打死80多人。接着日軍出動大炮、戰車,晝夜進行波浪式的攻擊,四行倉庫厚實的水泥牆壁到處被炮彈洞穿,官兵們用倉庫中成袋的黃豆和麪粉堵塞,用手榴彈和迫擊炮彈反擊,進攻的日軍,屍體堆積如山。28日夜半,18歲的中國學生女童子軍楊惠敏,穿越橫飛亂墜的槍彈,連滾帶爬進了四行倉庫,給謝晉元團的官兵送去了一面長達4公尺的中國國旗。謝晉元團的官兵接到國旗後,無比激動。已代理連長的鄭俊當即登上屋頂,將國旗升起在四行倉庫的屋頂上。鄭俊雖被日軍槍彈打傷左手。但仍同士兵一同戰鬥。29日清晨,已掛滿日軍膏藥旗的閘北,在四行倉庫的屋頂卻有一面中國國旗飄揚,市民大受鼓舞。堅守四行倉庫官兵的拼命精神,連英租界的英國人亦為之感嘆不已。至31日,完成任務後,謝晉元率領部隊進入英租界時,他被失約的英軍拘禁在膠州路孤軍營。在孤軍營,謝晉元將官兵組成甲乙丙丁四個班學習文化,鄭俊是甲班組長,負責組織該組官兵的文化學習。 [1]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上海租界。此時,謝晉元已被日軍收買的叛徒刺死,800名抗日壯士亦僅剩下200餘人。日軍將他們押到南京俘虜所,囚禁在第一模範監獄。1943年某月一日,日軍派了幾十個人外出做苦工,鄭俊和陶杏春、任傑三人乘敵不備之機,冒充偽軍軍官,各提着一捆標語隨走隨貼,混出南京,來到了重慶。重慶國民政府有關當局舉行了招待會,並授予忠貞一m3號勳章一枚。鄭俊同陶、任二人一起,被保送到成都中央軍校高級班學習,畢業時,鄭隨九十七軍赴廣西前線,再次參加抗戰。日軍投降後,鄭被編入編余軍官總隊,任軍政部軍官第一總隊少校區隊長。1949年,在雲南起義。1959年被錯判管制。1962年,病逝於重慶。 [1] 

鄭俊人物平反

1984年,中共雲南省委統戰部致函重慶市委統戰部,由重慶市沙坪壩區公安局、法院撤銷原判,給予平反。1985年、1986年,“八百壯士”中的兩位倖存者,一連班長餘長壽、四連班長李錦堂及謝晉元將軍之子、上海市政協委員、民革上海市委常委謝繼民都為鄭俊寫了證明材料。謝繼民在材料中稱:“鄭俊同志是“八百壯士’之一。後進入孤軍營,與英租界帝國主義、日本侵略軍、漢奸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保持了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 [1] 
參考資料
  • 1.    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蓬安縣誌,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11,第7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