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作民

鎖定
鄭作民(1902年9月28日—1940年3月3日),湖南省新田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國民革命軍第二軍中將副軍長,抗日英烈。 [2]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田家鎮保衞戰 [1] 
1940年1月,奉命馳援南寧參加崑崙關戰役。臨行立下遺囑,安頓家事,決心與日軍決一死戰。所部抵廣西崑崙關軍事要地後,即指揮官兵構築工事備戰。後因左翼為日軍包圍,奉命轉移。為阻止日軍追擊,親率一個團進行掩護,遭日軍重兵包圍。3月3日,指揮部隊反擊突圍,於激戰中犧牲。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 [1] 
1986年,國家民政部頒發烈士證,追認鄭作民為革命烈士 [3] 
中文名
鄭作民
外文名
Zheng Zuomi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新田
出生日期
1902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1940年3月3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主要成就
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田家鎮保衞戰和崑崙關戰役,壯烈殉國
軍    銜
少將(後追贈中將)

鄭作民人物生平

1902年9月28日,生於湖南省新田縣高山鄉高山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父以抬轎、挑煤炭、打短工掙錢,供他讀私塾、初小、高小,直到甲種師範。
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積極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主張,發誓“矢志獻身革命,振興中華”。軍校畢業後,編入學生軍,參加兩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平定劉震寰楊希閔叛亂。
1926年7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連長、營長。11月,在攻克南昌討伐五省聯軍孫傳芳部的戰鬥中,鄭作民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立下戰功,晉升為補充團團長,旋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九師第二十五團團長。
1930年,參加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軍閥的“中原大戰”。是年冬,在洛陽西工營房整訓,國民政府參謀部參謀總長朱培德前來檢查時,看到鄭作民親臨校場教練,曾當面讚揚他“言傳身教”。
1930年10月,任第九師第二十六旅旅長,率部參加對中國工農紅軍的“圍剿”。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犯上海。鄭作民奉命率全旅增援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抗日。
鄭作民塑像 鄭作民塑像
1933年10月,由於在對中國工農紅軍“圍剿”時按兵不動,蔣介石撤銷其旅長職務,調陸軍大學特別班學習,期滿後仍任旅長。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淞滬會戰開始。鄭作民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九師師長,在全師官佐會議上,宣讀分呈國民政府、蔣介石、黃埔同學會、蔣鼎文的決心書,同時宣讀給母親的遺書:“男現率師重上戰場,抱定不成功則成仁的決心,誓與敵寇戰鬥到底,把敵人趕出去。”還反覆訓示部屬:“求仁得仁,死亦有榮。只要文官不要錢,武官不怕死,日本鬼子就會乖乖地滾出去”。
1938年春,鄭作民率部參加徐州會戰,突破敵人包圍。
1938年,武漢保衞戰,苦戰田家鎮要塞,鏖戰47天,痛殲日軍磯谷師團精鋭部隊。旋即奉命率部到四川酉陽整訓待命。
1939年11月15日,日軍約4萬餘人,在飛機、戰艦的掩護下,從廣西欽州登陸。12月4日,日軍攻佔崑崙關。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收復太寧,強攻崑崙關之敵。為加強作戰力量,調第九師增援。鄭作民率部由四川酉陽經貴州都勻,奔赴崑崙關前線。出發前夕,給其妻遺書,明志殺敵報國。
烈士證 烈士證
1940年1月初,配合杜聿明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向日軍強攻,收復崑崙關。第九師奉命駐守崑崙關,阻止日軍北犯。2月22日,日軍憑藉空軍優勢,攻佔賓陽,嚴重威脅崑崙關。最高統帥部一再急電第九師撤退,鄭作民回電:“打退敵人後,再依次轉移。”未獲批准。遂決定於黃昏前佯作全線出擊,指揮部隊從容撤退,中途敵機輪番襲擊,師指揮所無法轉移。3月3日黃昏,鄭作民不幸中彈,為國捐軀,年僅38歲。 [1] 
鄭作民犧牲後,國民政府追贈鄭作民為陸軍中將副軍長。蔣介石題詞:“馬革裹屍還萬里,虎賁英烈壯千秋。”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追悼大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分別題寫輓詞:“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為國捐軀”。 [3] 
1986年,國家民政部頒發烈士證,追認鄭作民為革命烈士

鄭作民人生歷程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參加兩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平定“劉、楊叛亂”。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連、營長、補充團長,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九師第二十五團團長。
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
1931年10月,升任第九師第二十六旅旅長。11月,奉蔣介石之命率部參加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次“圍剿”;之後在第四、五次“圍剿”中,鄭作民均以種種藉口,遲遲不前,尤其眼見日本帝國主義覬覦中國,感到不應該老是中國人打中國人。因此,曾遭蔣介石撤職處分,調陸軍大學待訓班學習,後仍任旅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九師副師長的鄭作民,奉命參加淞滬會戰。鄭作民同師長李延年指揮第九師,協同其他部隊,在廣福線同日軍展開激戰。他們冒着敵人猛烈炮火頑強地阻擊敵人,狠狠地打擊了日軍。
1938年5月,鄭作民率部參加徐州會戰。此時,徐州會戰已進入第三階段,即徐州突圍戰。鄭作民奉命率部隨隴海兵團向西突圍。連續突破日軍幾道包圍線,進入湖北,參加即將進行的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時,鄭作民已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九師師長。7月14日,鄭作民奉命率第九師到達田家鎮,負責扼守田家鎮要塞西北面。田家鎮扼長江航路,屏障武漢,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為雙方必爭之地。鄭作民深感這次責任重大。為此,鄭作民率所部將士抓緊時間大力修築工事,號召全體將士,團結一致,奮勇殺敵。日軍進攻後,鄭作民率部與佔絕對優勢的日軍陸、海、空三軍頑強戰鬥,浴血奮戰,寧死不退,完成了遲滯日軍向武漢推進的預定任務。
1939年11月15日,日軍為斷絕中國海岸交通線,並控制重鎮南寧作為其南進基地,出動約4萬餘人,在100多架飛機50餘艘艦艇的掩護下,與中國軍隊展開激戰,於11月24日、12月4日相繼攻佔南寧、崑崙關。為收復南寧、奪回崑崙關,以屏障西南抗日大後方,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發動反攻。時已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的鄭作民奉命率部自貴州都勻出發,開赴崑崙關前線,參加崑崙關戰役。臨行時,鄭作民立下遺囑,安排好家事,決心與日軍血戰到底。
1940年1月初,鄭作民奉命率第九師擔任防守任務。而日軍為確保南寧,又從廣東抽兵增援。2月2日,日軍憑藉空中優勢,連克賓陽等地,嚴重威脅崑崙關守軍。後因第九師左翼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軍受到日軍包圍,鄭作民率部前去支援,不料,遭到日軍層層包圍。2月3日,為扭轉被動局面,鄭作民冒着日軍炮火,指揮部隊進行反擊,不幸身負重傷,壯烈犧牲,時年38歲。 [1] 

鄭作民人物背景

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中將師長鄭作民將軍,在抗日戰爭中期正面戰場著名的崑崙關戰役中,親冒矢石,率部衝鋒陷陣,壯烈殉國,是中華民族子孫後代所仰慕的抗日烈士。
1902年,鄭作民將軍生於湖南省新田縣高山鄉高山村一個農民家庭。鄭作民自幼讀書勤奮自勉,敬仰著名的英雄岳飛文天祥。鄭作民受革命思想的影響,目睹帝國主義到處橫行霸道,軍閥政府殘酷壓榨人民,農民生活痛苦不堪,逐漸萌發立志革命,救國救民的思想。
1924年1月,孫中山先生在廣東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準備北伐,打倒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北洋軍閥。鄭作民聞聽消息,興奮萬分,決心參加革命,加入國民革命軍行列,他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在軍校受訓期間,鄭作民學習認真,作風踏實穩重,勇於吃苦,不畏困難,深受同學們的讚許和學校當局的賞識。
黃埔軍校畢業後,鄭作民隨國民革命軍東征,參加討伐陳炯明和北伐擊潰北洋軍閥等戰鬥。他作戰勇敢,每戰常身先士卒,且帶兵有方,胸有韜略,以戰功歷任特務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副師長等職。

鄭作民成就榮譽

北伐戰爭時期,歷任教導團特務長、排長、連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營長、團長。
1929年起,任第九師團長、旅長、副師長。
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少將。
1938年6月,任第九師師長。
1939年12月,任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
1940年2月3日,於廣西上林犧牲。
1940年6月11日,追授中將軍銜。

鄭作民紀念祠堂

鄭作民遺體公葬南嶽忠烈祠,高山鄭家葬有“衣冠冢”。忠烈祠位於南嶽香爐峯下,為國內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唯一大型烈士陵園。1940年秋動工興建,1943年6月竣工。祠依山而建,由東南往西北逐級升高,中軸線上依次為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全長320米,296級花崗岩石階將整個建築羣連為一體,佔地面積22400平方米。 [4] 
牌坊,一列拱門三孔,頂高10.48米,寬19.7米,花崗岩石砌築,頂蓋琉璃瓦,中門上刻“忠烈祠”。七七紀念碑立在紀念堂前,碑座正方形,邊長5.7米,碑的四周有四塊青石碑,當前及左、右兩側三塊嵌有漢白玉石雕“七七”二字,後方一塊刻有碑銘。紀念碑身為五顆豎置的石雕炮彈,中間一顆高9.6米,下徑1.2米,其他四顆下徑0.8米。紀念堂為單檐歇山頂,花崗岩石牆,琉璃瓦,弧頂紅漆花格門窗,高8米,面積310平方米,堂中立高3.3米,寬1.26米石碑一塊,上刻薛嶽書撰的《南嶽忠烈紀念堂碑記》。
紀念亭為石構,四柱窖窿頂,亭中立方碑,上刻安亭戰役史實。享堂重檐歇山頂,石牆,琉璃瓦,石板地面,面積118平方米,廳後正中有一漢白玉石牌位,上刻“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享堂四周有花崗岩石欄杆。祠內松柏長青,建築雄偉壯觀,風景秀麗。附近的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軍集體墓、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鄭作民墓列入保護範圍。保護範圍為180畝。 [5] 
1983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報經國家文物局,並經專家組評審鑑定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公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