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鄨拼音bì,釋義通鱉,部首邑部。
中文名
拼    音
筆    畫
11劃
聲    母
b
(鱉)
部首:邑部 部首筆畫:7筆
筆畫:11劃 總筆畫數:18筆 [1] 
筆順:捺撇豎折豎撇捺撇橫撇捺豎折橫折豎橫折
鄨通鱉。
◎鱉族,上古部族名,屬巴人支系。
◎鄨國(鱉國),商周小諸侯國。
◎ 鄨縣(鱉縣),古縣名,在今中國貴州省遵義市。
◎鄨水(鱉水), 古河名。
一、鄨縣(鱉縣)。
秦代屬於巴郡。漢初為犍為郡治。晉代劃屬平夷郡。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屬益州刺史部,鄨縣為其郡治。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改置牂牁郡,下轄鄨縣。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鄨縣劃屬平夷郡
二、鄨水(鱉水)
“鄨縣故犍為郡治也,縣有犍山,晉建興元年,置平夷郡。縣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東與温水合。温水一曰煖水,出犍為符縣,而南入黚水。黚水亦出符縣,南與温水會,──闞駰謂之闞水──俱南入鄨水。鄨水於其縣而東注於延水。”(《水經注·卷三十六》)
鄨水即今天的洛安江,温水即今天的湄江,黚水即今天的湘江(遵義湘江)。洛安江發源於大婁山東麓,由西北向東南走,先與湄江交匯,再與湘江交匯,然後流入烏江。
今天的地圖將洛、湄、湘交匯之後流入烏江之前的河段標註為湘江,是一個錯誤。因為“俱南入鄨水”,所以黚水應視為鄨水右面的支流,温水應視為鄨水左面的支流。
中古以前,這一帶的政經支架就是鄨水乾流及黚水、温水兩個主要支流;唐初羅榮入播,也還在洛安江干流;唐末楊端入播,駐白錦堡;宋代楊家才遷治穆家川;今天是以川黔線為支架。
此鄨水對應上古鱉人、商周鱉國、秦漢鄨縣。魏晉之後的鄨縣與此有關,但並不完全對應。
三、鄨令(鱉令)
“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帝自以德薄,不如鱉靈,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見《蜀王本紀》)
楚稱“鱉令”,意為“屬下鱉國之長”。蜀稱“鱉靈”,意為“鱉人之長”。詞義雖近,意味殊遠。將“鱉令”寫作“鱉靈”,是古代蜀人的變通。
公元前7世紀初,巴人的一支鱉族的首領鱉令帶領鱉人的一支來到川西平原協助杜宇王朝治水成功,禪讓而獲蜀國,建立開明王朝,史稱叢帝。開明王朝統治蜀國13代,直至蜀國為秦國所滅。開明9世時締造了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城。而杜宇部落退回了烏蒙山區的朱緹,並沒有留駐川西平原。也就是説,為秦所滅的古蜀國民大部分為鱉人部落後裔,鱉巴人為古代蜀人有清晰世系可以追溯的真正祖先。
參考資料
  • 1.      .在線新華字典[引用日期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