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龍光

(國民黨將領)

鎖定
鄧龍光(1896年—1979年2月3日),字劍泉,號德梧,廣東茂名人,國民革命軍中將、集團軍總司令。1919年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後入粵軍。1927年起,任第四軍教導一師副師長、師長。1928年初,隨軍北伐。北伐後歷任國民黨陸軍第四師第十旅旅長、第四軍十二師師長、第十二師參謀長、代第一集團軍艦隊司令等職。1933年後,曾任南路軍第二軍獨立四師師長、第二縱隊獨立四師師長,參與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圍剿”。1936年1月,國民政府授為陸軍中將;7月任第四路軍九師師長。抗戰爆發後,任第六十四軍副軍長、第八十三軍軍長、率部參加南京保衞戰。1940年1月,任第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任第二方面軍副司令官、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副主任。1947年當選為第一屆國大代表。1949年8月,任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新中國成立前夕去台灣。1950年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79年2月3日病逝台北。 [1-2]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鄧龍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6年 [2] 
逝世日期
1979年2月3日 [2]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2] 
主要成就
南京保衞戰成功突圍 [3] 
出生地
廣東茂名市

鄧龍光人物生平

鄧龍光早年畢業於廣東陸軍小學第六期、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
1917年,回粵任省長公署警衞隊隊長。
1919年保定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後,投入粵軍張發奎部,歷任排、連、營、團、旅長職。
1923年,任粵軍第3師6旅13團中校團附,參加討伐陳炯明,平定劉震寰楊希閔鄧本殷諸役,升團長、師參謀長。
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第一師副師長、師長,參加北伐戰爭。後又任第四師第十旅旅長、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
1928年1月,第4軍在五華縣一帶與李濟深部激戰戰敗,被迫接受蔣介石改編,仍任師長。隨後,國民革命軍整編,第4軍被縮編為第4師,任第10旅旅長,隨軍自鄂、湘入桂。
1929年年初,張發奎與李宗仁聯合反蔣,委任鄧龍光為12師師長。年底隨軍攻粵,在花縣大敗,後再次攻粵又敗,鄧龍光遂解甲歸田。
1931年寧粵對立,受第1集團軍司令陳濟棠之約,鄧龍光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議,9月,任第1教導師副師長。
1932年5月,代理第1集團軍艦隊司令;7月,調任獨立第4師師長兼政治訓練處主任、廣東國防要塞建設委員會委員。1932年10月被陳濟棠委任為第二軍獨立第四師師長兼代第一集團軍艦隊司令。
1933年9月至次年10月,參加第五次“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軍。
1934年4月任第九師師長。
1933年4月起,率部赴贛南參加對中央蘇區的“圍剿”。
1935年年初,回粵任第3軍9師師長。
1936年1月,獲國民政府授陸軍中將,6月,任兩廣抗日救國軍第3軍副軍長。時陳濟棠與李宗仁聯合發動倒蔣事變。鄧龍光參與倒陳濟棠運動。8月,廣東軍隊改編,任第156師師長。
1937年7月,被任命為第64軍副軍長。10月,任第83軍軍長,北上參加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旋參加保衞南京之役,率部阻擊日軍第61師團進攻,受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明令嘉獎及2萬銀元犒賞。南京淪陷時,率部從正面突圍,成為南京保衞戰唯一倖存部隊。
1938年9月,改任第29軍團副軍團長,12月,任第64軍軍長,率軍回粵,駐守西江。翌年2月,任第16集團軍副總司令,10月,任第35集團軍副總司令。
1939年12月,參加第一次粵北會戰,取得大捷,因功晉升為第35集團軍總司令。旋奉命率部入桂,參加桂南會戰,阻擊日軍援兵,協助第5軍收復崑崙關
1944年,參加桂柳會戰。
1945年3月任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第二方面軍副司令官,5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侯補中央執行委員。夏秋間,率部克南寧、憑祥、龍州,追擊日軍至雷州半島。9月,在湛江及海南島接受日軍投降。旋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副主任。翌年夏,廣州行營改為國民政府主席廣州行轅,仍任副主任。
1946年11月選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1948年3月選任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8月5日派任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
1949年8月任總統府顧問委員會顧問。去台灣後,曾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1979年2月3日在台北去世。 [2-3] 

鄧龍光人物軼事

祖籍茂南區鎮盛鎮白沙村的抗戰英雄鄧龍光,在抗日戰爭的戰場上戰功顯赫,震破敵膽。但在對待鄉親父老方面,他十分善良、仁慈、體貼,平易近人。
據現年80多歲的鄧兆創老人回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時任軍長的鄧龍光惦記着家鄉親人購買生活用品的艱難,放下手中繁忙的軍務工作,回家與其兄鄧德槐共同出資,在白沙村裏開辦供銷合作社,低價經銷油、鹽、姜、醋,香、燭、紙、墨,以及犁、耙、鏟、鋤等村民日常生活、生產所需品 。當時,村民購買生活、生產所需品並不容易,要購買這些東西,往往要到十幾里路遠的鰲頭圩或公館圩,來回一次要一天時間。鄧龍光在村內辦起的供銷合作社,極大方便了羣眾。
鄧龍光每次回到家鄉,最高興的莫過於見到村中的小孩了。
當時年僅10多歲的鄧兆創老人仍清楚地記得,鄧龍光回鄉時,身邊總是圍滿了小孩子,因為鄧龍光會一次性地把村中糖果攤檔的糖果買下,然後全部分發給村中的小孩和孤寡老人。
1942年,鄧龍光為了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不顧軍務繁忙,回白沙村內,自己出資開辦了一所“九保學校”。利用白沙舊祠堂內的空閒地方作教室。學校開設低年級一個班,高年級兩個班,招收學生近百人。聘請四位教師,學生就讀全部免費。臨近解放,這所學校才撤消。
鄧龍光不僅十分關心鄉親父老的生產 、生活和教育事業,對孤寡、殘疾老人更是關懷備至、體貼入微。鄧龍光的伯父鄧德葱,駝背且腳有殘疾,靠編竹器艱難度日。鄧龍光每次回鄉,都會去看望鄧德葱等村中的孤寡、 殘疾老人,噓寒問暖,接濟錢糧,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足見其仁慈、博大的胸懷。 [4] 

鄧龍光後世紀念

鄧龍光故居雲門祠座落於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鎮盛鎮白沙茅朗村梅江河東岸,坐北向南。始建於1935年,1937年春竣工,是國民黨第35集團軍總司令鄧龍光兄弟為祀奉其祖父鄧雲門所建。1986年8月21日“雲門祠”被茂南區人民政府批准為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門祠建成後,鄧龍光蒐集購買了珍貴書籍《萬有文庫》存於祠內,該文庫於1946年高州“秀川圖書館”建成後贈送給該館。秀川圖書館位於高州市文明路,鄧龍光倡議建造,並以其父秀川之名命名。建設資金由鄧龍光投資外,還得到縣城居民、教師、學生的資助。雲門祠在抗日戰爭時代,曾是當地愛國人士商議抗日救國的場所,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曾做過糧倉,舉辦憶苦思甜教育泥像展覽,6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雲門祠是白沙鄉及附近子弟的讀書聖地——白沙小學。 [5] 
參考資料
  • 1.    李敏.中央革命根據地詞典.北京:檔案出版社,1993:334—335
  • 2.    尤文遠、馬永祥.保定軍校千名將領錄.北京:方誌出版社,2001:62—63
  • 3.    《廣東省志》編纂委員會.廣東省志 1979—2000.北京:方誌出版社,2014:2—3
  • 4.    《抗日名將鄧龍光逸事》,《茂名日報》2014年11月26日。
  • 5.    政協廣東省委員會辦公廳、廣東省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廣東名人故居.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44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