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飛

(紅軍幹部、原中國糧食部副部長)

鎖定
鄧飛(1911年—2006年1月15日),男,原名鄧富連。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上社鄉白灘村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紅軍部隊先後任政治指導員、團總支書記、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長征抵達陝北後,歷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十三團政治委員、抗日軍政大學中共總支書記等職,參加了紅軍東征和西征戰役。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直屬政治部主任、聯防軍後勤部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吉林軍區獨立第二十四旅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政治部主任等職,率部參加瞭解放東北和進軍中南的多次重大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南昌市委書記兼南昌市市長、中華全國合作總社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糧食部副部長等職。1989年離休。2006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鄧飛是黨的七大候補代表,八大、十二大列席代表,政協第五屆、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3]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鄧飛
別    名
鄧富連 [1]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 [1] 
逝世日期
2006年1月15日 [3] 
出生地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

鄧飛人物生平

1911年生於江西省興國縣,農民家庭出身。1927年參加農民協會,擔任少先隊長、鄉蘇維埃委員、秘密交通員。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吉安縣陂頭第三分校學習,後任紅四軍政治部宣傳隊宣傳員、分隊長。1931年入瑞金紅軍學校上級幹部隊第四期政治班學習。後任紅一方面軍獨立第六師第十六團連政治指導員。1932年7月至10月任江西軍區獨立第六師第一團黨總支書記。1933年3月至6月任紅一方面軍紅二十一軍第六十一師第一八一團政治委員。8月至11月調任粵贛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至4月任紅一軍團補充第一師第三團政治委員。5月至9月任紅三軍團補充第二師、第三師政治委員。8月至10月任江西于都縣補充第八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保衞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鬥爭。1934 年10月隨軍長征,同月至1935年2月任紅一軍團教導團政治委員。1935年2月至7月任紅一軍團第二師第五團代政治委員。7月至9月任第六團政治委員。9月任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第十三大隊政治委員。11月至12月任紅一軍團第十三團政治委員。同年12月至1936年2月任紅一軍團第二師組織科科長。參加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後任紅軍炮兵營營長。後入保安紅軍大學第一期第一科學習。
1937年1月至4月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政治部黨總支書記,4月至8月任抗大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同年8月至1938年4月任抗大第三期政治部組織科科長。1938年4月後任抗大第四期隊列科科長。1939年7月後任抗大第五期第三分校第一大隊政治委員。1940年任中央軍委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1月起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直屬政治部主任、聯防軍後勤部政治委員。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參加中共七大。
解放戰爭時期到東北工作。1946年1月至1947年2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十四旅第二政治委員。1946年7月至1947年5月任東滿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兼吉南軍分區政治委員(至1947年2月)。1947年5月至12月任東北民主聯軍東滿軍區後勤部部長。同年10月至1948年3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1948年3月至4月任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政治部副主任。同年5月至1949年3月任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四十三軍)政治部主任、縱隊黨委常務委員。參加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後任第四野戰軍駐鄭州辦事處主任。率部參加進軍中南的多次戰鬥。
1949年7月至1952年11月任南昌市市長、中共南昌市委副書記、中共江西省委委員(至1952年10月)。1955年6月至1958年2月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黨組成員。1958年9月至1960年3月兼任中共廣東省委財貿工作部部長。1963年至1963年8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財貿委員會第一副主任。1963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糧食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1979年6月至1982年3月仍任糧食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後任商業部顧問、黨組成員。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2] 
1989年離休。2006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鄧飛主要事蹟

鄧飛紅軍長征

1934年長征時,鄧飛擔任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六團政委,團長是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朱水秋。1935年1月攻克遵義城,紅六團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第一個打進了遵義城。遵義會議後,紅軍主力要過金沙江,為了迷惑敵人,紅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紅二師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命令鄧飛、朱水秋帶領紅六團揮師逼近昆明,掩護主力渡金沙江。蕭華在《長征組歌》中有一句歌詞寫道:“兵臨貴陽逼昆明。”“逼昆明”這件事,就是鄧飛、朱水秋乾的。他們做了幾十面紅旗,把隊伍拉得老長,晚上點燃許多篝火,儼然是一支主力部隊。他們一路攻城拔寨。連克敵軍幾座兵站兵庫。鄧飛命令被俘的敵人營長給昆明的上司打電話,説紅軍要打昆明瞭。雲南省主席龍雲接到報告後驚慌失措,連向蔣介石求援增兵昆明。這時,鄧飛接到劉伯承總參謀長的指示,紅軍主力已安全渡過金沙江,紅六團佯攻昆明任務完成,立即趕往金沙江,與主力部隊會合。
鄧飛讓戰士們找來10多匹馬給輕傷員騎,重傷員安置在老鄉家。紅六團一天一夜急行軍180多里。為了防止夜間打瞌睡,鄧飛讓戰士們用手指甲掐眼皮,説掐痛了準不打瞌睡。與主力匯合後,劉伯承問鄧飛,這次傷亡有多少?鄧飛説,僅僅減員30人。劉伯承高興地説,你們勝利完成了艱鉅而光榮的任務,中央軍委對你們給予嘉獎,立即傳達下去,直到各個連隊。紅六團全體官兵為此歡欣鼓舞。 [4] 

鄧飛智攻魯班場

1935年遵義會議之後,經毛澤東提議,周恩來同意,中共中央在苟壩正式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全權負責指揮軍事。“三人小組”成立後,於3月12日作出決定,命令紅軍主力迅速由遵義地區轉移到仁懷東南地區,進逼黔軍王家烈主力,以尋求對周渾元、吳奇偉縱隊作戰。然而,王家烈為保存實力退避不戰,周渾元退至魯班場,構築工事,死守不出。面對危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斷然決定,先發制敵,出其不意,揮師西南,集中優勢兵力,向敵主力發起進攻,以打亂敵軍的部署,再挫其鋭氣,使我軍爭取戰略主動,迅速擺脱重圍,以尋新的戰機。軍委於3月14日命令各軍團立即向魯班場靠近,迅速作好攻打魯班場的戰鬥準備,並派工兵部隊先期到達茅台渡口,奪取和控制赤水河上游的渡河點。
魯班場位於仁懷縣西南,是一個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鎮子,地形比較複雜,東有海拔1400多米高的摩天嶺,西有突兀的馬鞍山,北部是起伏的山脈,南面是數公里長的山間開闊地。下場口兩山對峙,形成鉗口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3月15日,天剛矇矇亮,紅軍各主力部隊先後進入指定地點。鄧飛所在的紅一軍團第2師第6團和紅三軍團的一個團進入魯班場西北的冠英、團標寺、雙魁田等地。紅軍以重兵分別從東南、西南、東北三面,團團圍住魯班場守敵周渾元部第5、第13、第93師共8個團的兵力。 周渾元縱隊的指揮所設在鎮內的一家店鋪內。從戰場地形看,對敵人有利。周渾元的3個師比紅軍早4天趕到這裏,一到魯班場就佔據了有利地形,修築了幾十座碉堡及其它工事,守備森嚴。鄧飛率領的第6團所在的陣地前面是一塊方圓一公里多的開闊地。開闊地北端便是敵陣地前沿,有幾座碉堡封鎖這一帶,對紅軍進攻非常不利。鄧飛與朱水秋團長商量,決定由他先到敵陣地附近偵察情況,以便更好地確定攻擊路線,佈置戰鬥任務。鄧飛孤身一人悄悄地穿過茂密的樹林,迂迴到敵陣地側面約100米的地方,詳細地觀察敵軍陣地。他沒用望遠鏡就清楚地看到,敵碉堡都是用圓木圍成的,露出地面有兩米多高,地下面還埋着一部分,看上去很堅固。碉堡前還埋了許多大木樁,木樁與木樁之間纏滿了葛藤、荊條,好像一道道鐵絲網攔在那裏。鄧飛當時暗自思量:我們幾乎沒有大炮和炸藥,這樣的地形及堅固的堡壘,敵守我攻,僅靠我們手中的輕、重機槍和步槍是很難攻下的。根據偵察得出的判斷是:這次戰鬥只能巧取,不能強攻。否則,不但攻不下來,還要造成很大傷亡。另外,鄧飛一直在思考,中革軍委在戰前就已派部隊到赤水河上游佔領茅台渡口並架設浮橋,這説明部隊要準備第三次過河。既然想走,這一仗的目的就不是死打硬拼,而是要狠狠地壓一下敵人的進攻勢頭,打亂敵人的部署,以便部隊轉移。鄧飛和朱團長在佈置戰鬥任務時,沒有下死命令讓指戰員們強打硬攻,而是制定了“利用敵碉堡的射擊死角,以小部隊分批接近敵陣地,儘量殺傷敵人,造成對敵威脅,待機攻克敵堡壘”的戰鬥方案。
約上午10時,總攻的槍聲打響了。剎那間,魯班場周圍的山坡上槍聲齊鳴,喊殺聲震天動地。敵人摸不清紅軍的底細,嚇得躲在工事和碉堡裏拼命地射擊。鄧飛的第6團即按部署派出突擊隊,利用敵碉堡的射擊死角和周圍的樹木作掩護,多次接近敵前沿陣地,有效地殺傷了一部分敵人,給敵軍造成很大的威脅。但由於敵阻擊火力很猛,碉堡之間火力交叉掩護,使鄧飛部隊一直未能找到機會攻克堡壘。戰鬥進行到下午6時,周圍的幾個山頭聯合發起攻勢,戰鬥打得十分激烈。傍晚,蔣介石擔心他的主力被殲,急調飛機來支援周渾元部。這時,中共中央、毛澤東見戰略目的已經達到,遂下令各軍團主力撤出戰鬥。除留少數部隊原地待命外,其它紅軍主力連夜按計劃向茅台渡口轉移。鄧飛的第6團奉命原地監視敵人。
大部隊撤出戰鬥後,敵人摸不清虛實,蹲在碉堡和工事裏,一動不動。他們不知紅軍是真撤還是假撤,是轉移還是“調虎離山”,怕紅軍“回馬一槍”吃掉他們,所以不敢輕舉妄動。第二天清晨,幹部團團長陳賡率部隊來接應第6團的警戒。鄧飛發現敵人仍毫無動靜,遂按原定計劃,下令全團抄魯班場西側的山間小路,經文昌閣,迅速向茅台方向疾進。下午3時多,部隊開始接近茅台渡口,同軍團主力匯合。攻打魯班場時,軍委派去的工兵營和幹部隊順利地佔領了渡口,並在赤水河上搶架了兩座浮橋。之後順利三渡赤水。紅軍順利地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揮師向西,進軍雲南,搶渡金沙江,為紅軍北上抗日創造了有利條件。 [5] 

鄧飛南昌生活

1949年5月,鄧飛已是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副政委、政治部主任。他率領部隊進入江西,後接到命令,調地方工作,擔任南昌市市長。鄧飛説,20年前剛參加紅軍盼着打南昌,只是想逛一逛省城。沒想到20年後,我這個農民出身的紅軍戰士竟然當上了南昌市的市長。
有一天,鄧飛説要去逛一逛街。警衞員聽説首長要外出,急忙去派車。鄧飛説,不用,我只是陪戰友一塊兒逛一逛。戰士不知道,鄧飛説的戰友,就是當年和他一起參加紅軍的那幾位老鄉。他們都早已犧牲了,不可能再來逛省城了。鄧飛上街,只是為了實現他們生前的願望,代他們走一走、看一看。後來鄧飛回興國老家,就捎了一點南昌特產,去那幾位犧牲的戰友家裏,看望他們年邁的父母。鄧飛説,你們的兒子都為革命犧牲了,我們這些還活着的人就是你們的兒子。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鄧飛擔任南昌市市長的時候建立起來的。1952年,鄧飛到北京開會。周恩來對他説,南昌起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八月一日是人民軍隊的建軍日,許多老同志提出,要建一個紀念館。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回到南昌後,鄧飛組織成立了一個領導小組,自己擔任組長,開始徵集南昌起義的史料、文物,並將南昌起義指揮部舊址——江西大旅社作為南昌起義紀念館,後來陳列對外開放,供人們參觀。 [4] 
參考資料
  • 1.    王健英.中國紅軍人物誌.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0:80—81
  • 2.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名錄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8—229
  • 3.    《鄧飛同志逝世》,《人民日報》2006年3月11日。
  • 4.    熊敏:《風雨長征路 神州豔陽天——採訪老紅軍鄧飛》,《黨史文苑》2015年第13期。
  • 5.    鄧飛:《憶魯班場戰鬥話得失》,《軍事歷史》1996年第3期,第14—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