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鐵濤

鎖定
鄧鐵濤(1916年10月-2019年1月10日),廣東省開平縣人。首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老中醫,內科專家。
2009年7月1日,鄧鐵濤教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衞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國家三部委聯合評定為“國醫大師”並獲證書,鄧鐵濤教授是廣東唯一獲此殊榮者。
2019年1月10日上午6時06分,104歲的鄧鐵濤教授去世。 [1] 
中文名
鄧鐵濤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6年10月
逝世日期
2019年1月10日
畢業院校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
職    業
醫生 中醫學家
主要成就
全國科學大會
2009年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
出生地
廣東省開平縣
著    作
中醫診斷學講義

鄧鐵濤人物經歷

鄧鐵濤 鄧鐵濤
1916年10月,出生於一箇中醫家庭。
1932年-1937年,就讀於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
歷任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教務主任廣州中醫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第一屆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史學會委員,廣東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廣東省及廣州市科委顧問,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會顧問,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理論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名譽理事,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醫史學會主任委員,廣州中醫藥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家庭醫生在線專家顧問等職。
2019年1月10日上午6:06,104歲的鄧鐵濤教授去世。 [2] 

鄧鐵濤人物榮譽

鄧鐵濤 鄧鐵濤
1962年、1979年兩次獲廣東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
1990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3年,榮獲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
2003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5年6月,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醫基礎理論整理與創新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6年12月,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2008年1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聘為“治未病”工作顧問。
2009年7月,93歲的鄧鐵濤教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衞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國家三部委聯合評定為“國醫大師”並獲證書,鄧鐵濤教授是廣東唯一獲此殊榮者。
2019年9月,鄧鐵濤被追授“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稱號。 [3] 
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6-7] 

鄧鐵濤人物事蹟

鄧鐵濤從事中醫醫療、教學與科研工作60多年,對重症肌無力冠心病高血壓中風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紅斑狼瘡、硬皮病及危重病的搶救等,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擅長以中醫脾胃學説論治臨牀各系統病證。1985年研製成功的中成藥“五靈止痛散”獲廣州科技成果四等獎,技術轉讓費5萬元全部貢獻給中國中醫藥學會振興中醫基金會。1991年,鄧鐵濤教授主持的課題《脾虛型重症肌無力臨牀研究及實驗研究》,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建國以來我國中醫藥學界不易獲得的獎勵級別。
“非典”時期,鄧鐵濤教授較早發表論着《論中醫診治“非典”》,為中醫藥防治SARS提供技術指導,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任命為抗“非典”專家顧問組組長,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抗‘非典’特殊貢獻獎”。近年來鄧老以90多歲高齡,仍不斷探索臨牀新領域,與廣東省中醫院心臟中心合作,開展圍心臟手術期的中醫藥治療研究,大大提高了心臟病人對手術的適應能力,促進術後的康復。
鄧鐵濤教授既重視理論又着力於臨牀,對中醫理論有較高造詣,先後對五臟相關學説、脾胃學説、痰痰相關學説、傷寒與温病之關係、中醫診法與辨證、中醫教育思想、中藥新藥開發、醫史文獻研究、嶺南地域醫學研究等,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學術論點,對現代中醫理論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他提出的“五臟相關學説”,凝聚了對中醫理論繼承與發展的高度認識。他認為,中醫五行學説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五行學説的核心是五臟相關,但是中醫臟腑學説的發展,又在許多方面超越了五行學説,因此他提出,現代應以“五臟相關學説”取代“五行學説”,實現中醫基礎理論的換妝與質變。鄧鐵濤教授亦一直以五臟相關學説指導其臨牀,取得了顯着成效。 [4] 

鄧鐵濤人物作品

鄧鐵濤論著

1 鄧鐵濤主編.中醫診斷學講義.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61.
2 鄧鐵濤主編.中醫簡明教程.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2.
3 鄧鐵濤主編.中醫診斷學講義.修訂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
4 鄧鐵濤主編.中醫學新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
5 靳士英,鄧鐵濤,姜國屏等.新編中醫學概要.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72.
6 鄧鐵濤,區永欣林建德等.中醫大辭典.基礎理論分冊.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82.
7 鄧鐵濤主編.中醫診斷學.修訂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8 方藥中,鄧鐵濤,李克光等主編.實用中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9 鄧鐵濤主編.中醫名言錄.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0 鄧鐵濤主編.中醫診斷學(參考叢書).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87.
11 鄧鐵濤主編.實用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12 鄧鐵濤主編.奇難雜證新編.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13 鄧鐵濤主編.中醫證候規範.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4 鄧鐵濤.學説探討與臨證.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15 鄧鐵濤.耕耘集.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8.
!6 鄧鐵濤.温病學説的發生與成長.中醫雜誌,1955,(8).
17 鄧鐵濤.試論中醫治療闌尾炎.中醫雜誌,1956,(11).
18 鄧鐵濤,何靄謙.乙型腦炎治例小記.廣東中醫,1958,3(10):1114.
19 鄧鐵濤.中醫五行學説的辯證法因素.光明日報,哲學版,第367期,1962年11月16日.
20 鄧鐵濤.癃閉治驗兩例.廣東醫學.傳統醫學版,1965,(6).
21 鄧鐵濤.李東垣的脾胃學説及其在臨牀上的應用.新中醫,1973,(1).
22 鄧鐵濤.冠心病的辨證論治.中華內科雜誌,1977,16(1):40—42.
23 鄧鐵濤.硬皮病治驗.新中醫,1977,(6):19—20.
24 鄧鐵濤.眼肌型重症肌無力的中醫治療與體會.新醫藥學雜誌,1977,(7).
25 鄧鐵濤.略談四診.新醫藥學雜誌,1978,(6).
26 鄧鐵濤.高血壓病辨證論治體會.新中醫,1980,(2).

鄧鐵濤文獻

〔1〕鄧鐵濤.學説探討與臨證.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2〕李嚮明,陳光曼,王瑞廷等.中國現代醫學家傳略.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4:70—76.
〔3〕鄧鐵濤.耕耘集.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8.
〔4〕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年鑑.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83:494、496,1986:408.
〔5〕山東中醫學院學報編輯室.名老中醫之路.第二輯.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8.
〔6〕劉小斌.廣東中醫育英才.廣州:廣東省衞生廳,1988:119—124.
〔7〕陳敏章,賀建國主編.中國當代醫學家薈萃.第二卷.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95—397.

鄧鐵濤現代史

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説。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着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繫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還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近代中醫氣的進展簡史,中西醫結合史,中醫中藥史等.

鄧鐵濤古醫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瞭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裏、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6]。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温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誌着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衞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7]。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8]。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鄧鐵濤藏象史

(引子:1980年,雷順羣, 系統論與藏象學説(一), - 遼寧中醫雜誌, 1980。1983年,續系統論與藏象學説(二) - 遼寧中醫雜誌, 1983)
序幕
1994年,肖烈鋼.試論藏象學説中的五臟系統特性[J].陝西中醫,1994,15(5):211-213。側重、強調藏象學説中五‘髒’系統(器官的)有整體性聯繫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較為系統地闡述,説明了藏象學説中的五臟系統思想,其本質與現代系統論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點。
革命
藏象五系統:心繫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分形藏象五系統。
1999年,鄧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統的新英譯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統,心繫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藏象五系統,超脱出心肝脾肺腎五臟腑,五器官的傳統侷限性認識。
鄧宇 等,1999年,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
拓展
鄧鐵濤主審,,鄧中炎主編,2002年,《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現代研究:基礎與臨牀》,廣州中醫藥大學。藏象心繫統,肝系統,肺系統,……腦系統等。
2005年,趙喜,心主神明論《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繫統。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