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綏

(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

鎖定
和熹皇后鄧綏(81年-121年4月17日),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縣)人,漢和帝劉肇第二任皇后,東漢“六後臨朝”中的最賢者 [185] 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史學界譽為“皇后之冠 [44-45] 
鄧綏是東漢開國元勳鄧禹的孫女、護羌校尉鄧訓的女兒。永元七年(95年)入宮, [1]  次年(96年)封為貴人。永元十四年(102年)漢和帝廢黜陰皇后,改立鄧綏為皇后。漢和帝駕崩後,鄧綏先後擁立漢殤帝和漢安帝以“女君”之名親政長達十六年。 [161] 
鄧綏臨朝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181]  選賢任能,躬行節儉,救災安民,帶領東漢克服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十年天災 [14]  ,同時派兵征服南匈奴鮮卑烏桓等外患 [46] 剿滅海盜 [50]  [113] 平定西羌 [42]  ,使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又設立西域副校尉,恢復東漢對西域羈縻 [20]  又收服嶺南三十六個民族 [114] 九真郡外的夜郎蠻夷納入版圖,擴張領土1840裏, [55]  時人頌曰“興滅國,繼絕世”。 [14] 
鄧綏兼通天文算數 [32] 引導蔡倫改進造紙術 [38]  任用張衡研製渾天儀地動儀等儀器, [86]  創辦史上最早的男女同校學堂,為女子提供學堂教育; [18]  [34]  [162]  又命許慎等人到東觀矯正文字,使得世界第一部字典《説文解字》問世, [117]  蘇轍稱之為“和熹盛東漢”。 [132] 
永寧二年(公元121年),鄧綏去世,諡號“和熹皇后”,與漢和帝合葬於慎陵
全    名
鄧綏
別    名
鄧後、鄧太后、鄧太皇 [204] 
和熹太后 [21] 
諡    號
和熹皇后
尊    號
女君、太皇 [161]  [204] 
年    號
延平、永初、元初、永寧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上谷郡寧城縣 [2]  [212] 
逝世日期
121年4月17日
陵    墓
慎陵
主要成就
大力救災,平息內憂外患,使東漢轉危為安 [14] 
主要作品
中尚方弩機 [135] 
籍    貫
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

鄧綏人物生平

鄧綏早年生活

建初六年(81年),鄧綏出生於上谷郡寧城縣護烏桓校尉府。 [2]  [212] 
建初八年(83年),鄧綏兩歲,當時舞陰長公主的兒子梁扈獲罪,鄧綏的父親鄧訓被指控私下與梁扈通書信,因而被革職歸鄉,鄧綏隨父回到南陽郡新野縣 [212] 
鄧綏五歲,太傅夫人(鄧禹之妻,鄧綏祖母)很愛她,親自為她剪髮。夫人年高眼睛不大好,誤傷鄧綏前額,鄧綏忍痛不吭聲。左右看到的感覺奇怪就問鄧綏,鄧綏説:“不是不痛,太夫人憐愛我為我斷髮,不忍傷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
鄧綏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通《詩經》、《論語》。每當她的哥哥們讀起經傳,鄧綏就虛心向他們提問。她的志向在於讀書,而不問居家之事。她的母親經常批評她,説:“你不習女工以供服飾之用,卻一心向學,難道你要當博士嗎?”鄧綏難違母親的訓誡,於是白天縫紉衣物,晚上就私買蠟燭誦讀經典,宗族內外都稱她為“諸生”。 [3]  [129] 
鄧綏的父親鄧訓對她感到很驚奇,於是遇到各種事務,無論大小,都和鄧綏詳細商議。然而鄧訓的兒子們進見他的時候,鄧訓卻都不給他們賜坐席。鄧訓的弟弟鄧邠問他:“你平生不和兒子們説話,難道是老糊塗了嗎?”鄧訓回答説:“我沒有老糊塗,我這女兒雖然年紀小,但是我的兒子中沒有能比得過她的,她必定會有益於我家。” [213] 

鄧綏入宮獲寵

永元四年(92年),鄧綏被選入宮,出發前其父鄧訓逝世,鄧綏便停留在家為父服喪,晝夜哭泣,終三年不食鹽菜。 [17] 
永元七年(95年),鄧綏再度與諸位良家子一同選入宮中。她身高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都很驚訝。 [1] 
當時,女史學家班昭正在洛陽南宮東觀藏書閣續寫《漢書》, [177]  此時鄧綏仍是家人子的身份,她便跟隨班昭,學習經書,兼及天文、算數。 [32]  鄧綏還博覽五經傳記、百家圖讖、風雨占候, [74]  以及《老子》《孟子》《禮記·月令》《法言》等書,而從不看浮華無用之書。 [75] 
永元八年(96年)春,漢和帝冊立陰貴人為皇后,史稱“孝和陰皇后”; [178]  同年冬,十六歲的鄧綏被選入北宮掖庭,漢和帝冊封她為貴人 [4]  漢和帝又多次將班昭召入北宮,為皇后與鄧綏等貴人一同授課,號稱“大家”。 [177] 
鄧綏恭謙肅穆,小心謹慎,一舉一動,有規有矩。奉侍孝和陰皇后日夜戰戰兢兢。與同列的妃嬪應接慰藉,常常克己體下,即使是宮人僕役,都加恩施惠,漢和帝深深地嘉許她的行為。 [4] 
後來鄧綏患病,漢和帝特許她母親和兄弟入宮服侍醫藥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宮的日數。鄧綏對和帝説:“宮中禁地至為重要,若讓外戚久留宮禁,會讓陛下揹負偏袒私幸的譏諷,也會讓賤妾遭受'不知足'的誹謗。上下兩相受損,確實不是臣妾願意看到的。”漢和帝説:“別人都以經常能到禁宮走動為光榮,而你卻反以為憂慮,深深地自我抑制、寧願吃虧,真是難能可貴而為人們所做不到的啊!”
每有宴會,眾妃嬪貴人們爭着打扮修飾,髮簪和耳飾光彩奪目,袿裳鮮豔明麗,而鄧綏卻穿一身素,沒有修飾,樸實無華。她的衣服有與陰皇后同顏色的,就立即脱下並換上其他服裝。
陰皇后身高較低,舉止時有失儀,旁邊的侍從都捂嘴嬉笑,而只有鄧綏卻表現得很悲傷,幫助陰皇后遮掩,就好像是自己的過失一樣。 [214]  從此每當鄧綏與陰皇后共同進見漢和帝時,鄧綏便彎下腰行走。
漢和帝每次詢問后妃們對政事的見解,鄧綏都謙遜退讓,讓陰皇后先進言。陰皇后的回答對漢和帝沒有幫助和收穫時,鄧綏才不得已回答漢和帝的問題。 [171] 
和帝瞭解鄧綏用心良苦而曲體人情,感嘆地説:“修身進德之費心勞力,竟是這樣的艱難嗎?”後來漢和帝對陰皇后日漸疏遠,每當鄧綏被召,往往稱疾不應。
當時漢和帝多次失去皇子,鄧綏擔心繼嗣不廣,常垂淚嘆息,多次挑選才人(東漢時期皇帝配偶的代稱) [210]  侍奉漢和帝,以應皇帝之愛心並企獲得子嗣。 [4] 

鄧綏後位之爭

陰皇后見鄧綏德望稱譽一天比一天高漲,不知怎麼辦,就造祝詛,求鬼神加害於鄧綏。和帝有一次卧病很危險,陰皇后曾秘密地説:“我一旦得志,決不讓鄧氏再有什麼人留下,一定絕根。”鄧綏聽到,對左右流涕説:“我用盡誠意侍奉皇后,不料竟得不到她的庇佑,而將獲罪於天。婦人雖無從死之義,然武王有疾,周公以身為武王請命;楚昭王病,越姬實現昔日心誓,自殺從死。我惟有一死,上以報皇上的恩寵,中以解除我鄧氏宗族的災禍,下不讓陰皇后有人彘之譏。”鄧綏立即要飲藥自殺,宮人趙玉堅決進行阻止,並謊稱剛才有使者來,説皇上的病己經好了。鄧綏信以為真,便打消了自殺的念頭。第二天,漢和帝病果然好了。 [5]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皇后因搞巫蠱活動而廢黜,鄧綏請求挽救沒有成功,漢和帝便更屬意於鄧綏。鄧綏更加説自己的病十分嚴重,深居閉户以絕和帝之召幸。這時管事人奏請重立皇后,漢和帝説:“皇后之尊,與朕同體,承宗廟,母天下,豈易哉!唯鄧貴人德冠後庭,乃可當之。”
同年冬十月辛卯,漢和帝正式下詔立鄧綏為皇后。再三辭讓,不得已,然後即位。 [215]  親手撰寫表書以謝恩,深深陳述自己德行菲薄,不足以充當小君之選。
陰皇后在位時,四方各國進貢方物,大多是一些珍貴華麗之物; [126]  自從鄧綏成為皇后,萬國貢獻的奢靡之物一律禁絕,歲時季節只需進貢紙墨。 [6]  [170]  此舉為蔡倫改進造紙術提供了物質條件。 [37] 
漢和帝每次想封爵鄧綏家族,鄧綏往往謙讓苦苦哀求不讓進行,所以鄧綏的哥哥鄧騭在整個漢和帝之世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 [6] 

鄧綏女君親政

鄧綏被立為皇后之後,史稱“有丈夫之性”,漢和帝便讓她參與外朝政事。 [127] 
鄧綏畫像 鄧綏畫像 [217]
元興元年(105年),漢和帝駕崩,皇長子劉勝由於患有痼疾而不得立,其餘十多個皇子接連早夭,於是後生的皇子往往隱秘養於民間。鄧綏便迎立出生只有一百多天的漢殤帝劉隆為帝,成為皇太后,臨朝, [7]  並以“女君”之名親政。 [161] 
延平元年(106年),四顆隕石墜地, [60]  37個郡國發生大規模水災,毀壞莊稼。時人認為水災發生原因是陰氣過盛,歸罪於鄧太后專政。 [73]  自此,東漢連續六年爆發大規模水災。 [62]  由於災害頻發,百姓饑饉,鄧太后連續十多年打開帝國糧倉賑濟饑民。 [77] 
同年(106年)八月初六,漢殤帝駕崩,羣臣認為劉勝(氣閉昏厥之症)不嚴重,都想立他。但鄧綏擔心劉勝心懷怨恨,便立清河王劉慶之子劉祜為帝 [27]  [219]  ,繼續臨朝聽政。因接連遭受和帝、殤帝去世,老百姓苦於差役,殤帝康陵秘藏,諸喪葬工作,事事減省節約,只有常規的十分之一。 [11] 
鄧太后時期自然災害 鄧太后時期自然災害
永初元年(107年),18個郡國發生地震,41個郡國、315個縣發生水災,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皆氾濫成災,沖毀城郭 [218]  ;部分地區山洪暴發,淹沒百姓; [62]  28個郡國受狂風和冰雹襲擊。 [61]  李固認為地震是由於鄧太后“越陰之職,專陽之政”所致(鄧太后執政期間接連十三年地震); [69]  劉向認為冰雹是陰盛陽衰的響應,亦歸罪於鄧太后。 [64]  郎中杜根、同時郎、平原郡吏成翊世乃直言進諫鄧太后還政於漢安帝,但都遭到了懲處。 [19]  同年十一月,大司空周章計劃利用羣臣對鄧綏的不滿發動政變,於是聯合王尊、叔元茂等大臣,密謀關閉宮門誅殺鄧騭兄弟及鄭眾蔡倫,廢黜鄧太后和漢安帝,擁立平原王劉勝為帝。然而事情被鄧綏察覺,周章等人被殺 [27]  [62]  (一説自殺) [26]  [218] 
東漢各個時期(含鄧綏時期)年均災害示意圖 東漢各個時期(含鄧綏時期)年均災害示意圖 [205]
永初二年(108年),由於連年災害,民多飢困,鄧太后便派人安置難民,並將公田悉數賜予貧民,又派樊準到受災嚴重的冀州、呂倉到兗州開倉放糧,使流民都得到了安養休息。同時將北方災民“尤睏乏者”遷往江南地區的荊州(今湖南湖北)、揚州(今江浙地區)等“熟郡”安置 [76]  。官方組織的大量移民湧入江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發展。 [221] 
永初三年(109年),京師(洛陽)、幷州、涼州爆發大饑荒,人相食; [83]  後來,整個河東池水變為血紅色。 [62]  南匈奴萬氏屍逐鞮單于以為漢人因天災而死盡,於是趁機發兵攻漢, [47]  烏桓率眾王無何鮮卑首領丘倫等與南匈奴骨都侯聯合入侵,駐守五原郡的漢兵大敗,太守戰死。 [46]  鄧綏派何熙龐雄耿夔梁慬等將領共同討擊, [47]  最終於次年(110年)三月大破敵軍,南匈奴單于脱帽光腳請罪並入質漢朝, [63]  烏桓降附, [46]  鮮卑王親自來朝,遣120餘部入質漢朝, [54]  漢軍為此作“通湖山摩崖石刻”以示紀念。 [192] 
永初四年(110年),東漢沿海地區遭海盜襲擊,鄧綏便派王宗法雄等將領率兵前往山東海域討伐海盜,連戰皆捷,大破海賊,被斬首以及墜海溺死的海賊有數百人,餘眾皆逃遁。 [50]  [113]  同年,鄧綏召集五經博士到東觀校勘諸子百家文獻典籍 [116] 使得經書文本標準化,實現了對各經文本文字的校勘和統一,最終形成了東漢經文的標準讀本——蘭台漆書以及世界第一部字典《説文解字》。 [183] 
從永初四年(110年)開始,東漢連續六年發生蝗災。永初五年(111年),九州同時蝗災。 [66]  鄧綏為解決自然災害,令各級官員舉薦賢才,同時派出公車特徵入京,並表示“朕將親覽焉”。 [67]  於是,張衡得以入朝為官,被拜為太史令,發明了渾天儀等諸多儀器 [68] 
永初六年(112年),去除蝗蟲的地方又有蝗子生出, [66]  十個州同時蝗災(東漢共十三個州) [153]  次年(113)八月,京師大風,蝗蟲飛過洛陽,鄧綏詔令免除受蝗災嚴重地區的租税。九月,鄧綏將糧食充足的地區的租米調往受災嚴重的地區,以賑濟饑民。 [84] 
百科x混知:圖解東漢政權 百科x混知:圖解東漢政權
公元114年春正月,鄧綏改年號為“元初”,採取賜予民爵的措施獎勵人民勞作。十月,免除三輔地區三年田租賦税 [85] 
元初二年(115年),鄧綏詔令北方各地修理水渠,通利水運,灌溉農田。 [79]  同年八月,鄧綏派虞詡武都郡討伐羌亂並安置難民。虞詡以不足三千的兵力大破羌人萬餘,繼而招回流民,賑濟貧民,開通水運,使米價、鹽價大幅下降,三年內户籍增長三萬,家家户户豐衣足食,全郡安寧。 [78] 
元初三年(116年),鄧綏任命鄧遵為度遼將軍,征討羌人建立的先零王朝,最終於元初五年(118年)滅之,從此諸羌瓦解,三輔益州等地再無羌寇。 [93] 
面對十多年的災情,鄧綏每聽到百姓饑荒,就通宵不能入睡,親自減少生活供給,以救濟災厄,最終使得天下恢復平靜,年歲得到豐收。元初五年(118年),平望侯劉毅認為鄧綏“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覆宗室。弘德洋溢,充塞宇宙。巍巍之業,可聞而不可及;蕩蕩之勳,可誦而不可名。”同時指出鄧綏有“大聖”的風範,古往今來沒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總攬萬機,經營天地萬物、功德高大如鄧太后的。於是上書漢安帝,奏請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頌》,將鄧太后的功勳勒金刻石,高懸日月,垂之永久,“以表示陛下淳厚的孝心”。漢安帝採納了劉毅的建議。 [14] 
元初六年(119年),鄧綏徵召5歲以上的男女七十多人,為其創辦了中國歷史上明文記載的最早的官辦男女同校的學校,這種大膽之舉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 [18]  [162]  這批學生中,儀容俊美的河間王子劉翼得到了鄧太后的賞識,而漢安帝多有不德,令鄧太后不滿,鄧太后便將劉翼過繼給漢和帝長子劉勝,封其為平原王。時人以為鄧綏欲廢安帝,立平原王劉翼, [99]  漢安帝常為此感到“忿懼”。 [29] 
同年(119年),西南地區十餘萬叛軍席捲而來,勢力過盛,漢兵不敢對峙,鄧綏便告示西南三郡暗中徵集武士,壯大軍威,最終大破叛軍,斬首三萬餘,反叛的三十六個民族皆投降。 [114]  同年秋,鮮卑大舉入侵,鄧綏派鄧遵出塞攻打鮮卑,大破之; [103]  同年北匈奴與車師後部聯軍攻沒敦煌長史索班,鄧綏採納班勇建議,設立西域副校尉居敦煌,以羈縻西域。 [39] 
永寧元年(120年)遼西鮮卑歸降東漢,奉上貢品 [103]  扶餘國亦歸順東漢,派王子尉仇台到洛陽上貢,受到鄧綏接見。 [145]  同年,6歲的劉保開始上小學,能夠誦讀《孝經》章句,鄧綏十分嘉獎他,認為他能夠繼承大統,便立他為皇太子。 [176] 
永寧二年(121年)正月元會,鄧綏讓大秦幻人在大殿上表演羅馬雜技與西洋魔術,漢安帝與羣臣都感到非常驚奇,羅馬雜技與西洋魔術由此傳入中國。 [165] 

鄧綏病逝合葬

永寧二年(121年)二月,鄧綏卧病日漸嚴重,便乘輦到前殿,見侍中、尚書,並北至太子新近所修繕的宮室。返還,大赦天下,賞賜諸園貴人、王、主、羣僚錢布各不等。詔令説:“朕以無德,母儀天下,而天不祐我,早遭大憂。殤帝延平之際,海內無主,平民厄運,國家危於累卵。我勤勤懇懇,一片苦心,不敢以萬乘之國為兒戲,上求不欺天愧對先帝,下求不違背民意有負本心,至誠在於賑濟安度眾生,安定劉氏天下。以為能徹底感動天地,蒙受福祚,然而卻內外喪禍,傷痛不絕。近來老病沉重糾纏,長久不能侍祠宗廟,自奮力上原陵,加上咳逆唾血,以至不起。生死存亡,壽命大限,是無可奈何的。公卿百官,應勉力盡忠恪慎,輔助朝廷。”三月十三日,鄧綏去世,在位二十年,享年四十一,諡“和熹皇后”(有功安人曰熹),三月二十六日與和帝合葬順陵。 [15-16]  [30] 
鄧綏下葬時,靈柩從大殿啓程,羣臣百官陪位,黃門鼓吹三通,鳴鐘鼓,天子舉哀。女侍史官三百人皆穿素,參以白素,引棺輓歌,下殿就車,黃門宦者引以出宮省。鄧太后魂車由鑾輅、青羽蓋、駟馬、龍旂九旒組成,前有方相,鳳皇車,大將軍之妻參乘,太僕之妻御馬,女將女騎 [199]  沿着車駕引導,公卿百官和天子皆在郊外的扈從儀仗隊中。 [191] 

鄧綏垂範後世

鄧綏的事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視為歷代臨朝太后的典範,東晉時,羣臣上書勸諫當朝太后效仿東漢和熹皇后故事, [102]  於是明穆太后庾文君、康獻太后褚蒜子均效法和熹皇后蹤跡。 [112]  北魏時,侍中崔光勸諫胡太后效仿東漢和熹鄧後; [109]  唐朝時,武則天臨朝,正處於李唐皇室衰敗之期,於是她便效法和熹皇后鄧綏從權之制。 [110]  晚清時,尚書沈兆霖趙光上疏勸諫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效法前朝傑出皇太后垂簾聽政,其中,將東漢和熹鄧皇后列於榜首。 [111] 
1989年,辛潤英發表《皇后之冠鄧綏》一文,將鄧綏譽為“皇后之冠” [172]  該觀點很快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並正式運用,如1991年袁世全主編的《中外譽稱大辭典》採用了此説 [45]  [206]  1995年宮達非主編的《資政大典》亦採用了此説 [207]  2001年的周秦漢唐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209]  、2002年出版的《譽稱大辭典 [206] 2012年張雲廣所著的《中國古代歷史常識》等均持此説。 [208] 

鄧綏為政舉措

鄧綏政治

  • 開創有道科,完善察舉制
漢代察舉科目中的“有道”科,始於漢安帝 [156]  永初元年(107年)三月,鄧太后下詔讓三公九卿,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有'道術'之士”等。 [154]  “道術”,包括天文歷數醫方等方技數術。 [157] 
永初五年(111年)鄧太后再度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有道術”之人,同時派出公車特徵入京,並表示“朕將親覽焉”。 [67]  於是,“善術學”的張衡得以入朝為官,先被拜為郎中,繼而升遷為太史令(掌管天文歷算),張衡便潛心於研究工作。 [68] 
  • 廣開言路,縱民參政
據記載,鄧太后“闢四門而開四聰”,即使是芻蕘(割草砍柴之人)的建言和謀慮,她也將其納入決策範圍,予以採納。 [96] 
同時,鄧綏還赦免了言論罪。永初四年(110年),鄧綏下詔:自漢章帝建初年間以來,所有因言論不當而獲罪的人,被流放邊疆的都一律赦免,準其回家。被收入官府為奴為婢的,也都一律赦免,恢復平民身份。 [65] 
  • 鼓勵女性參政
鄧太后臨朝執政後,邀請博學高才的才女班昭參與政事; [175]  同時,鄧太后為宮女提供教育, [89]  [131]  於是婢女們出入宮中,大多能對朝政得失有所譭譽,鄧太后便將其中資歷深厚且德高望重的婢女封為“中大人”,是為內職。 [173-174] 
  • 解放女性
鄧太后掌權後並未同呂后一般對昔日的妃嬪怨恨相加,而是感念舊情,對守園的諸貴人賞賜不斷,並組織放免了部分掖庭宮人。在放免制度中,一般都是男性實施的,女性實施放免較少,呂后當政時更是將漢高祖寵愛的妃嬪全部禁錮不得出京,但鄧太后時期卻難得的實行了頗具規模的放免,展現了女性對女性的同情與哀憐。 [227] 
①釋放守陵妃嬪、宮女。
按照舊例,皇帝去世後,無子妃嬪都要到陵園守陵。漢和帝駕崩後,周貴人馮貴人等嬪妃前去守陵,鄧綏賜予她們王青蓋車,又賜馮貴人王級赤綬 [8]  使之享有諸侯王的待遇,此舉提高了女性地位。 [228] 
鄧太后還下令,所有在皇帝陵園守陵的貴人、宮人們,因各種原因而無法服役的,讓園監核實上報。上報後,鄧綏親自到洛陽北宮增喜觀檢閲詢問,聽任她們自己決定去留,當日便釋放了五六百人。 [10] 
②釋放宮女回家結婚嫁人,推及全國奴婢。
東漢自開國至殤帝八十多年中,宮女入宮不絕如縷,以至宮人如雲,造成“內有怨女,外有曠夫”的局面,鄧太后對此甚為了解,便於延平元年(106年)六月下令:宗室成員因罪被罰入宮的奴婢、未被御幸或無位份的宮人姬妾,一律赦免為平民,準其回鄉,化解她們的思鄉鬱悶之苦。各官府、郡國、王侯家的奴婢,有生病或年邁的,也都一併遵照實行。 [59]  這使得掖庭女子不必被禁錮在宮中或園陵中鬱鬱而終,可以成為普通人自由婚嫁。自東漢開國以來從未有如此大規模放免宮人的記錄,反倒是奉陵制度一直興盛不衰,鄧太后此舉突破舊典藩籬,為後世的放免提供了範本。 [227] 
  • 嚴格約束外戚宗族
古代絕大多數臨朝的太后都放縱外戚,專權弄勢,不僅對國家毫無建樹,反而會為害一時。唯有鄧綏,對外戚嚴加管束,不僅有功於漢室,而且極大地影響了後世。 [35] 
當時,鄧氏外戚宗族主要分佈在老家南陽與京師洛陽,鄧綏便頒佈《檢敕外戚詔》,詔告司隸校尉(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河南尹、南陽太守,説鄧騭等人雖安分守己,但宗門廣大,姻戚不少,賓客奸猾,難免有人會違法犯禁,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嚴懲,不留情面。從此以後,鄧氏親屬有犯罪的,從不寬恕。 [12] 
在鄧綏的約束教育下,鄧氏子弟都比較守法。她哥哥鄧騭的兒子鄧鳳接受賄賂的事情被揭露後,鄧騭就將妻子和兒子頭髮剃光,以謝罪天下。這在封建社會中是極其罕見的事,與鄧綏嚴格約束是分不開的。朱寵評價道,鄧綏有聖善之德,是大漢的文母。她的兄弟們忠孝兩全,憂國憂民,“歷世外戚,無與為比”。 [125] 
《戒飭宗族圖》 《戒飭宗族圖》
鄧綏也成了後宮學習的榜樣。清代時,宮廷畫家焦秉貞繪《歷朝賢后故事圖》,鄧綏的故事繪在第四幅上,名為《戒飭宗族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36] 
  • 反對連坐,赦免族刑
鄧綏憐愍陰皇后因罪而廢,敕免受她牽連而被流放的宗族,讓其回原籍,歸還其資財五百餘萬。 [12]  馬家、竇家的族人受牽連而被禁錮永不得仕者,鄧綏都將其赦免為平民。 [10] 
  • 抑制世家,制衡天下
東漢時期,世家大族崛起。 [92]  當時在宮內傳發書奏的職位如侍中中常侍省尚書事黃門侍郎等均被名門望族壟斷。自和熹太后鄧綏以女主稱制後,宮中禁地不再接納公卿望族,而以閹人為常侍,小黃門傳達南北兩宮的命令,接管世家大族在宮內之職,從而削弱了世家大族在朝中的勢力。 [21] 
鄧綏雖然任用宦官,但她懂得制衡之術,並沒有給宦官很大的權力,並且她所任用的宦官也都較有德行,所以在她臨朝之時,宦官並沒有造成危害。 [202] 

鄧綏經濟

  • 推行工資改革
中國古代實行的是實物工資,一般發的都是糧食,拿工資(俸祿)叫“吃皇糧”,“皇糧”一詞的產生便緣於工資發糧食的緣故。而鄧綏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改革,改用現金髮工資。
據崔寔《政論》記載,直到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我國才有了“紅頭文件”形式的工資改革:發工資時可以發現金。但還不是全發錢,而是一半發貨幣工資,一半發實物工資,即所謂“半谷半錢”。 [182]  這筆錢,叫“月錢”,是在年薪的基礎上,對工資發放方式的一種變通。這樣的英明決策是當時的實際當權者——鄧太后作出的。 [181] 
  • 推動江南開發與經濟重心南移
秦漢時期,江南地區尚處於落後的發展階段,地廣人稀,“飯稻羹魚,火耕水耨”。但物產豐饒,史稱“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
鄧綏開發江南前漢朝人口密度分佈圖 鄧綏開發江南前漢朝人口密度分佈圖
西漢新莽時期,江南地區仍以漁採為業,直到東漢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永初年間,鄧太后採用樊準的建議,將北方災民“尤睏乏者”遷往江南地區的荊州(今湖南湖北)、揚州(今江浙地區)等“熟郡”安置,“既省轉運之費,且令百姓各安其所”。 [223]  [225]  於是,江南地區人口從西漢時期的344萬,增長到了東漢中期的730萬。 [224]  官方組織的大量移民的湧入江南,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而且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也促成了該地區落後習俗的革除和新風俗的產生。 [221] 
我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傅築夫指出:“從這時起,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江南經濟區的重要性亦即從這時開始以日益加快的步伐迅速增長起來,而關中和華北平原兩個古老的經濟區則在相反地走向衰落。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巨大變化儘管表面上看來並不怎樣顯著。”學術界對兩漢時期江南耕墾面積也有一些粗略的推算:西漢能墾34485475畝,而東漢能墾63680940畝,當是一個大進步。 [224] 
  • 賑濟災荒,復甦經濟
鄧綏臨朝時遭遇長達十年的水旱災害,她每聽到百姓饑荒,就通宵不能入睡,生活供給,親自減少或撤除,用以救濟災難困苦,所以天下恢復平靜,年歲得到豐收。 [14]  她曾多次打開帝國糧倉賑濟饑民。 [38] 
永初元年(107年)秋,鄧太后下令“調揚州五郡(九江、丹陽、廬江、吳郡、豫章) 租米,贍給東郡、濟陰、陳留、梁國、陳國、下山”。這是歷史上南糧北調的最早記載。 [222] 
永初二年(108年),鄧太后將公田悉數賜予貧民,派樊準冀州、呂倉到兗州開倉放糧,使流民都得到了安養休息。 [76]  隨後鄧綏拜樊準為鉅鹿郡太守,當時饑荒之餘,流民遍野,家户且盡,樊準課督農桑,廣施方略,幾年後,糧食穀物價格便宜了數十倍。 [226] 
永初三年(109年)三月,由於京師洛陽大饑荒,人相食,鄧綏便下詔將鴻池陂借給貧民。四月,又下詔將上林苑廣成苑可以開墾的土地都賜予貧民。 [144]  次年,免除三輔地區三年賦税。 [151] 
元初二年(115年)春,正月,鄧綏向受災的三輔地區以及幷州、涼州六郡的流民、貧民發放救濟糧。從106年到這一年,水旱災害頻發,百姓饑饉,鄧太后每年都會派人打開帝國糧倉賑濟饑民。 [77]  [79] 
元初二年(115年)八月,鄧綏派虞詡經略武都郡。虞詡擊破羌人,修築防禦工程,招回流亡的人口,賑濟貧困人口,開通水運。虞詡初到武都時,米價上千,鹽價八千,而户籍只有一萬三千;虞詡經略了三年後,米價下降到八十,鹽價下降到四百,户籍從一萬三千户增長到四萬餘户,家家户户豐衣足食,全郡安寧。 [78] 
元初六年(119年),會稽郡爆發大規模瘟疫,鄧綏派光祿大夫率領太醫們為百姓治病,對感染瘟疫而死的人賜棺木,同時免除各種賦税。 [152] 
  • 躬行節儉,整治貪腐
鄧綏下令削減皇家祭祀大典的名目並儉省膳食。 [38] 採納樊準的建議, [76]  減去大官、導官、尚方、內者所管膳饈、擇米、刀劍、帷帳等服御珍膳與靡麗難成的物件;百官日常飲食,稻穀粱米不得挑挑揀揀,早晚一肉飯就行了。
太官、湯官常年要用兩億,鄧綏敕令停止,每日減少節省用費,自此裁去數千萬。郡國所貢納的物品,都減去半數以上。 [10]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鄧綏與漢安帝率領命婦及羣妾入太廟齋戒,發現太廟中上供的新味,大多不適應節候,有的積養強行催化成熟,有的在萌芽狀態就採摘挖掘,味道還沒有形成就夭折。鄧綏認為,培育萬物應順應時節,不能違背農時。於是下令此後供奉宗廟與皇室之物,都要到了時節才貢上,從而省卻了二十三種食物。 [28] 
  • 興修水利,防洪灌溉
元初二年(115年)春正月,鄧綏下令修理漳河支渠,以灌溉民田。二月辛酉,詔令三輔、河內、河東、上黨、趙國、太原等地區修理水渠,通利水道,以灌溉公私田地。
元初三年(116年),鄧綏下詔修理太原舊溝渠,溉灌農田。 [79] 
  • 賜予民爵,獎勵勞作
元初元年(114年),鄧綏採取賜予民爵的措施獎勵人民勞作。賜予尊老愛幼、努力耕田的人三級爵位。秦漢實行二十級爵,但民眾受封只限於二十級爵的前八級,不能超過第八級公乘。而鄧綏打破陳規,授予民眾的爵位等級超過了公乘 [85] 
  • 推行社會保障,發放社會福利
元初元年(114年)鄧綏賜予鰥、寡、孤、獨、篤癃、貧而不能自謀生計的人一人三斛穀物。同時賜予貞婦一人一匹帛。 [85] 

鄧綏文化

  • 興辦學堂,普及教育
①開創男女同校先河
鄧綏積極為女性爭取被男性壟斷的受教育權,試圖將女性從被束縛的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 [228] 
元初六年(119年),鄧太后創辦新學堂,徵召五歲以上的宗室和鄧氏近親的男、女共七十多人,一律到專門開設的學館中學習經書,甚至還親自監考。年齡小的,都專設師保,讓他們朝夕入宮,撫循教導。 [18] 
這是中國歷史上明文記載的最早的官辦男女同校的學校。鄧綏憐惜貴族女性不識文化之情,通過這一舉措,將文化教育的範圍向貴族女性開放,這種大膽之舉是史無前例的。 [162] 
鄧綏親自創辦官邸學校,兼收女生,開創了中國女子受學校教育以及男女同校的先河, [200]  被視為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萌芽,是女子教育史上一次劃時代的突破,使女子教育第一次從家庭教育邁向學校教育, [201]  堪稱一大創舉。 [34]  鄧綏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216] 
②為宮女提供教育
永初四年(110年),鄧綏詔令中官近臣東觀許慎等人求學, [117]  [120]  受讀經傳,從而教授宮人,左右學習誦讀,早晚濟濟一堂。 [89] 
“中官近臣”多是得寵於鄧太后的女官,也可能有男性宦官。她們受過專門培訓後向廣大宮女進行傳授,在鄧太后的大力提倡下形成了一個“左右習誦,朝夕濟濟”的學習氛圍,具有制度化女校教育的性質。其初衷是提高廣大宮廷女性文化素質,兼或為了選拔優秀的後宮管理人才。 [162] 
③廣建郡國學校
延平元年(106年),鄧綏採納尚敏“興廣學校”的建議,廣建郡國學校。同時讓公卿舉薦隱士大儒,鼓勵後生向學,特徵李充為博士。 [80] 
鄧綏讓近臣、宮女、貴族子弟都受教育,這種無論男女、富貧、貴賤,都令之受教育的思想,可謂開明、先進。 [131] 
  • 校書東觀,矯正文字
由於秦始皇採取愚民政策,焚燬了大量諸子百家文獻典籍,漢朝雖廣泛從民間徵集書籍,但直到西漢後期仍是“書頗散亡”的狀況; [187]  王莽篡漢以來,更是“天下散亂,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直到光武中興,漢朝再度“採求闕文,補綴漏逸” [188] 
在這樣的狀況下,鄧綏白天勤理王政,晚上就誦讀文獻,發現了不少文字謬誤,便於永初四年(110年)廣選儒者如劉珍馬融等與五經博士許慎 [119]  共五十餘人,到東觀校對審核諸子傳記、百家藝術等,矯正脱漏和錯誤的文字, [32]  [116]  使得經書文本標準化,實現了對各經文本文字的校勘和統一,最終形成了東漢經文的標準讀本——蘭台漆書 [183] 
在校書期間,許慎的知識涉獵更廣,而且研究更加精深,當時《説文解字》已完成初稿,為了讓其更加完善,許慎一直都沒有定稿,而是不斷地將新的發現和收穫補充進去,直至建光元年(121年)定稿上奏朝廷, [117]  世界第一部字典《説文解字》由此誕生。 [118] 
  • 詔寫天文志,完善漢書
鄧太后臨朝期間,班昭續寫的《漢書》問世後,鄧太后下詔讓馬續接替班昭,在《漢書》中增加《天文志》部分,繼而形成了《漢書》的最終版本。 [184] 
  • 破除迷信,罷黜巫祠
東漢時期,讖緯神學和鬼神迷信盛行。在這種背景下,王充率先提出無神論,構建了其相對系統的無神論思想體系,試圖喚醒當時的百姓,打破人們對讖緯神學和鬼神迷信的盲目信任,引導人們迴歸現實,以促進社會生活的正常化。 [163] 
鄧綏也認為鬼神難於徵信,常宣稱“鬼神難徵,淫祀無福”,並於延平元年(106年)下詔罷除一切濫設的祠堂。 [10]  她反對巫蠱迷信,推行的破除迷信的舉動對當時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30] 
鄧綏身體有恙時仍不求鬼神。 [130]  永初三年(109年)秋,鄧綏身體不舒服,左右的人憂慮惶恐,禱告神靈虔誠祝辭,希望能代命。鄧綏聽到,馬上譴責發怒,懇切地敕令掖庭令以下,不得説“代為受命”等言語,於是左右侍從皆痛哭流涕,感嘆太后遭遇大病,不顧自己,而念萬民。後來鄧綏病癒,史官認為是感應了上蒼。 [128] 
按照舊例,每年年底皇帝要親自用酒食款待罷歸的衞士,並舉行大儺逐役的儀式(驅逐役鬼的迷信活動)。鄧綏認為軍旅數興,令犒勞衞士時,不再演戲作樂並撤掉侲子(男巫)最終使得豐年如故 [88] 
鄧太后的“不迷信”,學者認為正是她對自我的信心,是其性格中一個重要的特點。 [160] 

鄧綏科技

  • 引導蔡倫改進造紙術
造紙術 造紙術
自永元十四年(102年)鄧綏成為皇后時,便下令“萬國貢獻禁止進貢金銀珠寶,只需進獻紙墨(絹素古紙) [6]  [167]  當時蔡倫出任尚方令負責御用器物的製造,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各地進貢紙張,為蔡倫改進造紙術提供了物質條件。 [37] 
鄧綏“不愛珠玉,獨好紙墨”,對造紙發明起到了主導作用。經對史料反覆考證表明,蔡倫受命摸索試驗,在繃緊的麻布簾上,把紙漿澆潑出了最初的真正的紙(植物纖維紙)後,認為紙的創造已大功告成。但貴人鄧綏卻以為尚未達到預期之要求,乃督促、勉勵蔡倫繼續改進,一定要造出可以取代緋帛能用於書寫的紙來。由於有了鄧綏的直接推動和支持,少府焉敢留難,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尚方蔡倫才能繼續改進,創造出可以連續撈(抄)紙的活動竹簾和可以解決濕紙揭分困難的“紙藥滑汁”等,最後完成了一整套可以成批生產(植物纖維紙)的造紙工藝來。 [167] 
鄧綏鼓勵蔡倫進行改進造紙術的實驗,資助他的研究工作,密切關注相關進展,直到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成功造出“蔡侯紙”。 [122]  蔡倫取得成功後,鄧綏在宮廷中推廣“蔡侯紙”,這標誌着紙在帝國高層的第一次露面。如果説蔡倫是使得紙廣泛應用於書寫具有可行性的工程師,那高瞻遠矚的鄧皇后則是促進紙和書寫結合的媒人。紙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被廣泛運用的書寫材料,要感謝蔡倫的工藝和鄧綏的先見之明。 [38] 
  • 任用張衡研製渾天儀、地動儀
渾天儀、地動儀復原模型
渾天儀、地動儀復原模型(2張)
永初五年(111年),主政的太后鄧綏用公車把張衡請入朝任命為郎官,後拜為太史令。張衡在史官位上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發明創制了獨飛木雕(世界最早的飛機) [194]  渾天儀(世界上第一架自動的天文儀器) [196]  瑞輪蓂莢(世界上第一台機械枱曆) [195]  漏壺等,特別是以水為動力的渾天儀,在旋轉時的星宿出沒與大自然完全相符,朝野為之轟動。渾天儀巧奪天工,偏偏一些跳樑小醜躥出來説它是淫巧之物,旁門左道。女政治家鄧綏鋭意改革,給予張衡充分的欣賞和信任。後來經過反覆研究和實驗,張衡成功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方向的儀器——地動儀 [196]  和測定風向的候風儀 [86] 
  • 打造中尚方弩機
1980年寧夏固原縣出土的東漢延平元年(106年)中尚方弩機 1980年寧夏固原縣出土的東漢延平元年(106年)中尚方弩機
漢代的弩機制造趨於成熟,東漢時則達到了鼎盛時期。在臨朝聽政之初的延平元年(106年),鄧太后下詔書,由中尚方監作弩機;永初二年(108年)和元初二年(115年),又分別製造了兩批由中尚方監作的弩機。 [135] 
鄧綏下令製造的中尚方弩機,設計合理,製作精良,美觀實用。其望山高大,有利於遠射距離的選擇;懸刀雙層加厚,不僅起到加固的作用,而且握持舒適,還增加了藝術美感;郭匣兩端突出,便於在弩臂中固定,在弩機制造史上實屬首例,是鄧太后執政期間的一大創舉。 [135] 
  • 引進羅馬雜技
永寧元年(公元120年),撣國向鄧太后進獻了一位大秦幻人(來自羅馬帝國的魔術師),能變化吐火,自行肢解,將牛身換成馬頭,又善於跳丸,一手拋接10丸球。該魔術師向鄧太后表明自己是海西人,海西即大秦(羅馬帝國),由撣國西南的海路可通往大秦 [71]  證明了這些大秦魔術師是沿海上絲綢之路經撣國來華的。 [72] 
考古發現的東漢外來雜技畫像磚
考古發現的東漢外來雜技畫像磚(2張)
次年(121年)元會,鄧太后讓大秦幻人在庭中表演,漢安帝與羣臣都感到非常驚奇。雖然遭到保守派陳禪的反對, [165]  但這些外來雜技最終仍傳遍全國各地,在四川、河南、山東等地發現跳丸29例畫像,其中,四川畫像磚、石棺和搖錢樹發現跳丸圖像16例,他們將球和劍一同拋接,當時叫“跳丸飛劍”,這應該是受到羅馬幻人的啓發。 [70]  “吐火”也有發現。成都出土東漢《宴飲雜技》畫像磚畫面有跳丸、跳瓶和巾舞,下方中間一人,裸上身,右手持一火把,張口。史佔揚稱其正在表演吐火。南陽王寨出土東漢樂舞百戲畫像石上有跳丸、吐火、倒立、滑稽表演和奏樂畫面。 [166] 

鄧綏軍事

  • 征服北虜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漢人韓琮對南匈奴萬氏屍逐鞮單于説:“關東(函谷關以東地區) 有水災,人民飢餓死盡,可以趁機發兵攻漢。”南匈奴單于聽信了他的話,便造反了,在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包圍了中郎將耿種 [47]  同時,烏桓率眾王無何鮮卑首領丘倫等,聯絡南匈奴骨都侯匯合七千精騎進犯五原郡,在高渠谷大破漢兵,殺郡長吏。 [46]  同年十一月,鄧綏任命何熙為車騎將軍,中郎將龐雄為副將,統帥五營與邊郡2萬餘兵力,又詔遼東太守耿夔率諸郡兵共同討擊,同時讓梁慬代行度遼將軍之職。龐雄、耿夔率先擊敗了南匈奴薁鞬日逐王 [47] 
永初四年(110年)正月,梁慬率八千多人到達屬國故城,與南匈奴左將軍、烏桓首領交戰,殺其主帥,斬首3千餘。南匈奴單于又親率七八千騎兵迎戰,包圍梁慬。梁慬披甲奔馳,衝破包圍圈,南匈奴引兵退回虎澤。三月,何熙軍到五原曼柏時染上重疾,不能前進,便讓龐雄與梁慬及耿種率16000步騎攻虎澤。
南匈奴單于惶恐,派左薁鞬日逐王投降,梁慬大擺兵陣接受投降。南匈奴單于脱帽光腳,當面受縛叩頭,交納入質 [63]  烏桓率眾王無何乞求投降,鮮卑人逃回漠北。自此烏桓重新歸附漢朝,鄧綏便拜烏桓首領戎朱廆為親漢都尉。 [46] 
元初五年(118年),北匈奴逢侯單于朔方郡邊塞投降東漢。 [149] 
元初六年(119年)秋,鮮卑攻入馬城塞,殺長吏。鄧綏派堂弟鄧遵調集射手三千人,與中郎將馬續率領的南單于騎兵、以及遼西、右北平兵馬會和,出塞追擊鮮卑,最終在漠北大破之,獲其生口及牛、羊、財物甚眾,後世稱之為“鄧遵、馬續破鮮卑之戰”。於是永寧元年(120年),遼西鮮卑首領烏倫其至鞬率眾降附,並交納貢奉。鄧綏便下詔封烏倫率眾王其至鞬為率眾侯,賜綵繒 [103] 
  • 剿滅海盜 [113] 
永初三年(109年),以張伯路為首的三千餘海賊入寇沿海九郡,鄧太后派遣侍御史龐雄發兵討伐,張伯路率眾投降,次年(110年)再度作亂,攻城殺人,燒燬官寺放出囚犯,黨眾越來越盛。魁首們皆稱將軍,朝拜張伯路,張伯路便戴上五梁冠,佩戴印綬。
鄧太后再度征討,發兵數萬,連戰皆捷,大破海賊,被斬首和墜海溺死的海賊有數百人,餘眾皆逃遁。這時,鄧綏下達招降海賊的赦令王宗等人認為應乘勝追擊,而法雄則認為海賊會乘船過海,深入更遠的海島,到時候攻打起來未必容易。現在朝廷下達赦令,我們可以罷兵,撫慰並誘導海賊,到時候他們必定解散,我們就可以不戰而勝。王宗認為他説的有道理,於是罷兵。海賊們聽説後大喜,歸還了擄走的百姓。唯獨東萊郡的漢軍沒有解甲,導致海賊再度驚恐,沿遼東半島逃回海島。
永初五年(111年),海賊們缺食,再度抄掠東萊法雄率郡兵將其攻破。張伯路便率領海賊逃往遼東,結果被遼東百姓李九等人共同斬殺,從此州界恢復清靜。 [50] 
  • 平定西羌
東漢時期,羌族已有百萬人口。史載:“(光武)中興以來,羌寇最盛,誅之不盡,雖降復叛。” [94]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十二月,鄧綏詔令車騎將軍鄧騭、徵西校尉任尚率領五營和諸郡兵五萬人,駐守漢陽(今甘肅甘谷)防備羌亂。 [40]  次年正月,鄧騭抵達漢陽,而各郡兵馬未到,鍾羌便趁機襲擊鄧騭,殺千餘人。鄧綏命梁慬支援。梁慬到張掖後大破各羌萬餘人,逃脱者只有十分之二、三;而後到達姑臧,各羌豪強三百餘人皆投降, [41]  河西四郡恢復安寧。 [42]  十一月,滇零自稱天子,建立先零王朝,號召諸羌劫掠三輔。梁慬引兵赴擊,連戰皆捷,羌眾敗退。 [81]  後來,先零羌進犯河東,鄧綏派任尚討擊,最終在上黨羊頭山將其攻破。 [43]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鄧綏聽説虞詡有將帥之才,便派他前往武都郡平亂。虞詡以不足三千的兵力,巧施兵法,大破羌人萬餘,使全郡安寧。 [78] 
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夏,鄧綏任命鄧遵為度遼將軍,率兵到靈州攻打先零王零昌,斬首八百餘級。次年,任尚刺殺先零王零昌,又和馬賢等人在富平上河攻破先零宰相狼莫,斬首五千,擒獲畜牲十餘萬頭,狼莫敗逃,先零王朝滅亡。西河郡的虔人種羌1萬1千口向鄧遵投降。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鄧遵派人刺殺了狼莫,自此以後,諸羌瓦解,三輔益州等地區再無寇警,羌亂徹底平息。 [93] 
  • 克定南蠻
元初五年(118年),卷夷大牛首領封離等造反。次年(119年),據眾十餘萬,破壞二十餘縣,焚燒城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積,千里無人。鄧綏下詔讓益州刺史張喬選用賢能討伐,張喬便派楊竦出擊,由於反賊過盛,漢軍不敢前進,鄧綏便告示西南三郡暗中徵集武士,重其懸賞,於是漢軍與封離等戰,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封離大懼,便殺死了同謀,到楊竦跟前投降,楊竦厚加慰納,於是其餘三十六個種族皆來降附。 [114] 
  • 羈縻西域
班超離開西域後,漢和帝派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護。任尚上任後,西域各國不滿其苛政,紛紛叛漢, [104]  並於延平元年(106年)疏勒攻擊任尚任尚上書求救,鄧綏便任命梁慬西域副校尉,率兵營救,還未到達,任尚已經解圍。鄧綏便召回任尚,派段禧接替任尚的西域都護之職,在龜茲駐兵九千。然而龜茲國吏民與温宿國姑墨國匯聚數萬兵力聯合圍攻龜茲城,梁慬出城迎戰,大破西域各國聯軍,戰爭持續了數月,胡兵敗逃,梁慬乘勝追擊,斬首萬餘,生擒數千人,駱駝數萬頭,使龜茲得以平定。 [48] 
鄧綏任命的西域都護段禧與西域副校尉梁慬等人雖然守住了龜茲,但通往中原的道路已被堵塞,政令不通,朝中公卿們認為西域艱險遙遠,且多次反叛,屯兵花費高,便撤回西域都護,接回西域駐兵。 [49]  北匈奴便趁機收取西域,聯合犯邊。
敦煌太守曹宗擔心其禍患,便於元初六年(119年)派長史索班率千餘人駐守伊吾,招撫西域。於是車師前王及鄯善(樓蘭)王來降。數月後,北匈奴又率車師后王攻沒索班等人,趕走車師前王。鄯善逼急,求救於曹宗。曹宗便請出兵攻打匈奴,報索班之恥,再度進取西域。鄧太后召班勇到朝堂參與會議。班勇認為此時攻打北匈奴不合時宜,會“示弱於遠夷,暴短於海內”,認為“不可許”,鄧太后採納了他的建議。隨後,班勇又建議在敦煌郡西域副校尉和營兵三百人,同時派西域長史率五百人屯駐樓蘭,這樣既不會給朝廷造成過重負擔,又可對西域保持一定的威懾力,鄧太后採納他前一半意見,恢復了郭煌郡守兵三百人,設立西域副校尉,駐紮敦煌,“羈縻而已”,但並未出屯。“西域絕無漢吏”的狀況並未改變。 [20]  [39]  [211] 

鄧綏外交

  • 向南擴張
鄧綏執政的永初元年(107年)五月,九真郡境外的夜郎蠻夷獻上全部領土內屬東漢,東漢因此開拓疆界1840裏。 [55] 
舉土內屬的“夜郎蠻夷” 舉土內屬的“夜郎蠻夷”
此處的夜郎蠻夷位於東南亞。漢成帝時,夜郎王被殺,夜郎族羣便從中國西南的牂牁郡遷徙至東南亞,成為後漢書所提到的“夜郎蠻夷”。 [91]  2008-2009年,在柬埔寨東南部發掘的波赫墓地,其中有套頭葬、覆面葬現象,墓葬年代在東漢時期, [141]  屬於夜郎典型的可樂文化葬俗,説明夜郎可樂文化人羣當時曾遷徙至中南半島的南部。 [142] 
永初元年(107年)三月,永昌郡境外的焦僥國內屬。 [57] 
  • 吞併西羌
永初元年(107年)正月,蜀郡境外的龍橋羌等六個種族(人口1萬7千餘)內屬東漢。
永初二年(108年),青衣道的蠻夷邑長令田招徠蜀郡境外的三種蠻夷共31萬口, 抱着黃金與旄牛做的毛織品,獻上全部領土內屬東漢。 [143]  同年秋,七月,蜀郡境外的薄申羌等八個種族(人口3萬6千餘)舉土內屬。同年冬,廣漢郡境外的參狼羌(人口2千4百餘)內屬。 [56] 
元初三年(116年),越巂郡境外的大羊夷等八個種族,户3萬1千,口16萬餘,慕義內屬。 [115] 
  • 拒絕和親
北匈奴單于在漢和帝時便請求和親,但因為沒有準備彩禮而被漢和帝拒絕。元興元年(106年)鄧綏臨朝時,北匈奴單于再度遣使納貢,自稱國家貧窮所以沒有準備彩禮,並表示願意讓匈奴王子入宮侍奉鄧太后,鄧太后仍不答應。 [82] 
  • 日本獻奴僕
永初元年(107年)十月,倭國(日本)國王帥升進獻了160名生口,請求鄧太后召見。 [52] 
  • 威懾東胡
在永初四年(110年)鄧太后遣兵擊破烏桓、鮮卑、南匈奴後, [46]  [63]  高句麗第6代國王“”便派出使臣,於永初五年(111年)抵達東漢都城洛陽,獻上方物,同時請求內屬於東漢玄菟郡 [53]  表示臣服。 [146] 
元初六年(119年)鄧太后派兵征服遼西鮮卑後, [103]  鮮卑以東的扶餘國也宣佈歸附東漢,於永寧元年(120年)派王子尉仇台來到東漢洛陽宮廷納貢。
  • 鮮卑納質
永初年間,鮮卑首領燕荔陽來到東漢洛陽宮廷朝賀,鄧太后便賜予燕荔陽象徵諸侯王的印綬以及赤色車、駕三馬。同時下令到護烏桓校尉所居的寧城之下,通胡市,建造南北兩座質館,接納鮮卑質子。於是鮮卑120個部落,各遣入質 [54] 

鄧綏歷史評價

  • 漢代
班昭:“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闢四門而開四聰,採狂夫之瞽言,納芻蕘之謀慮。” [96] 
劉毅:“伏惟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齊蹤虞妃,比跡任、姒。孝悌慈仁,允恭節約,杜絕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內朝,流化四海。及元興、延平之際,國無儲副,仰觀乾象,參之人譽,援立陛下為天下主,永安漢室,綏靜四海。又遭水潦,東州饑荒。垂恩元元,冠蓋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羣下,損膳解驂,以贍黎苗。惻隱之恩,猶視赤子。克已引愆,顯揚仄陋。崇晏晏之政,敷在寬之教。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覆宗室。追還徙人,蠲除禁錮。政非惠和,不圖於心,制非舊典,不訪於朝。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澤豐沛,漫衍八方。華夏樂化,戎狄混並。丕功著於大漢,碩惠加於生人。巍巍之業,可聞而不可及;蕩蕩之勳,可誦而不可名。” [22] 
陳忠:“伏唯大行皇后規乾則坤,兼包日月,遭家不造,三元之厄,孝殤幼衝,國祚中絕,海內紛然,羣臣累息。加以洪流為災,札荒為害,西戎蠢動武威,侵侮並、涼;猾夏作寇,振驚勃、碣,家有采薇之思,人懷殿屎之聲。皇太后參圖考表,求人之瘼,度越平原;建立聖主,垂疇諮之問。終朝反側,明發不寢,徒以百姓為憂,不以天下為樂。聖誠著于禁闥,而德教被於萬國,叛虜降集,賊寧邊垂。胡輩去塞,永元之世,以為遺誅,今畏服威靈,稽顙即斃。徼外絕國,慕義重譯,求獻其琛。史官鹹賀,請作主頌,卻而不聽;郡國鹹上瑞應,寢而不宣。” [155] 
朱寵:“伏惟和熹皇后聖善之德,為漢文母。兄弟忠孝,同心憂國,宗廟有主,王室是賴。功成身退,讓國遜位,歷世外戚,無與為比。” [125] 
東觀漢記》:“鄧太后性不好淫祀。” [23] 
  • 南朝
范曄《後漢書》:①“鄧皇后立,有丈夫之性。” [127]  ②“鄧後稱制終身,號令自出。術謝前政之良,身闕明闢之義,至使嗣主側目,斂衽於虛器,直生懷懣,懸書於象魏。借之儀者,殆其惑哉!然而建光之後(漢安帝親政後改元建光)王柄有歸(指漢安帝親政),遂乃名賢戮辱,便孽黨進,衰斁之來,茲焉有徵。故知(鄧綏)持權引謗,所幸者非己;焦心恤患,自強者唯國。是以班母一説,闔門辭事;愛侄微愆,髡剔謝罪。將杜根逢誅,未值其誠乎!但蹊田之牛,奪之已甚。 [22]  ③“既雲哲婦,亦惟家之索矣。” [137]  ④“和熹以女君親政,威不外接。” [139] 
  • 宋代
蘇轍:“和熹盛東漢。” [132]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太后自臨朝以來,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民飢,或達旦不寐,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豐穰。”
胡寅:①“鄧太后終利幼弱,欲久臨朝,至安帝年二十有八,猶不歸政,故自永初而後,日食、地震、雨水、風雹之變,歲不絕書。母氏常隆,閹尹得志,接乎桓、靈,而漢遂滅矣。”②“是時天災流行,無歲不有,三公備位碌碌,初無調燮之方、消弭之道,至於國用不足,乃行鬻爵,亦昧於量入為出之計,一何庸謬蹇淺,至此極也!雖鄧後節儉,歲終饗衞士,不設戲樂,減逐疫侲子之半,元會撤樂,不陳充庭車,曾何救於大計之闕乎?且郡國地震、雨水,豈為侲子、充庭車而致哉?陰盛陽微,水旱饑饉,國用遂乏,而太后與三公救災之術如此,是以天下為兒戲也。”③“光武中興,抑制外戚,曾未數世,和熹專朝,皆以不接公卿而任用黃門,遂基末流之禍。”④“婦人有好勢位者,漢和熹是也”。 [31] 
真德秀:“東漢母后之臨朝者,惟和熹為最賢。然貪權不釋,杜根上書請還政,為後所誅,故史氏譏之。” [185] 
謝採伯:“後漢止三宗九帝,皆幼衝。一百十八年,政歸母后,幸竇鄧之賢,內外扶持,無大變故。” [24] 
  • 明代
李廷機:“鄧太后攝政,朝野頗安寧。”
王世貞:“和熹昔臨朝,文彩冠東都。宣仁善革故,聖澤沛皇圖。九有頌慈孝,千載仰深謨。” [133] 
  • 清代
嚴永華:“和熹實受業,景曜鋪來茲。元興延平間,功德何巍巍。定策採人譽,羣公協疇諮。損膳黎苗,流化加華夷。長樂有記注,典訓歸母師。” [134] 
愛新覺羅·弘曆:“無毀無譽,婦人之道。躬自減撤,以救災厄,豈女後之事耶?且前稱太后以鄧康數諫宗門滿盛,大怒免官,此又稱太后詔康等以貴戚食祿、面牆弗學為戒,記載自相矛盾,至此何以傳信?” [33] 
趙翼:“又其論和熹後終身稱制之非,而後崩後則朝政日亂,以見後之能理國。” [186] 
張佩綸:“範論‘所幸非己’‘自強惟國’最有見。和熹與宣仁相似,使其年至五六十,稱制終身,何至有建光以後之秕政哉?漢法,東朝雖不稱制,仍預朝政……此不能以地道無成之迂論以該之也,但當論其賢與不賢耳。且不稱制而預朝政,反不如稱制而預朝政。” [138] 
  • 近現代
蔡東藩:“自從鄧太后臨朝以來,連年水旱,四夷外侵,盜賊內起,幾至岌岌不安。還虧鄧太后宵旰勤勞,知人善任,每聞民飢,輒達旦不寐,減膳撤樂,力救災厄,故天下復安,歲仍豐穰。” [25] 
李鶴慶:“皇太后鄧綏是一位頗有政治遠見和革新精神的女性。”
辛潤英:“鄧綏的才、學、識都比名義上的皇帝好,她是為強國而自強,為安民而焦心。她在位期間,號令己出,大事自斷,力排危難,廣施德政。政績卓然。崇尚學術,注重教化,堪稱皇后之冠。” [172] 
王曉磊:“鄧綏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十六年,將天下治理得海晏河清百姓安樂,堪稱千古賢后。” [220] 
馮鋭:鄧太后當政一直採取低調、開明和積極的態度,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東漢早期的大部分文化成果都出自這一時段,鄧太后的歷史作用得到頗高評價。 [193] 
李步凡:“縱觀鄧太后的一生,她彷彿是天生的統治者,與眾不同又魅力超羣,有着過人的智慧與才幹,同時表現出極大的忍耐與狠心,而她在獲得權力後的治國理政更是在東漢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鄧太后而言,生兒育女並非其人生歸宿,能夠治國理政併成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才是其人生的最終目標,她在執政期間施行的一系列德政,既出於對“劉氏”天下維護的需要,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她的臨朝終身對東漢的百姓而言或許是莫大的幸運。 [164] 

鄧綏軼事典故

鄧綏聖王之相

鄧綏曾經夢見伸手摸到了天,浩浩蕩蕩,一色碧青,好像有鍾乳一樣的東西,她便抬起頭吮吸吞飲。解夢的人回答説:“曾夢見攀天而上,商湯夢見天而舔天,這都是聖王成事之前的徵兆,吉不可言。”後來又有看相的人見了鄧綏,詫異地説:“她的骨相和商湯一樣,多奇多貴。”家裏的人暗暗高興而不敢聲張。 [17] 

鄧綏東漢豔后

鄧綏身高七尺二寸(東漢一尺為24.1釐米,七尺二寸則為173.52cm [203]  ),《後漢書》稱其“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皆驚”; [1]  東觀漢記》稱其“容儀照曜絕異”; [168]  續漢書》稱其“姿容窈窕,進退辭令,粲然有異,與眾女姝”, [169]  因而被鄒博主編的《中國全史》稱為“東漢豔后”。 [123] 

鄧綏無冕女皇

鄧綏臨朝後,明確自稱“朕”。如延平元年(106年)五月,鄧太后下詔:“皇帝幼衝,承統鴻業,朕且權佐助聽政。” [97]  新華日報出版部指出,“朕”字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被定為至尊之稱,漢代沿用不改,以迄於清。而在漢魏晉時期,臨朝稱制的皇太后也有自稱為“朕”的,比如東漢的和熹太后鄧綏。 [95] 
當時羣臣奏事皆稱鄧綏為“皇太后陛下”,如班昭《上鄧太后疏》:“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 [96]  朝臣之首的太傅張禹在《上鄧太后表》中也稱呼鄧綏為“陛下” [198]  。該舉措影響深遠,如東晉時期羣臣“依漢和熹皇后故事”,向庾太后奏事皆稱“皇太后陛下”。 [102] 
《後漢書》記載,和熹皇后鄧綏“以女君親政”, [161]  而受其攝政的皇帝亦為君主,這種形式被學者稱為“兩君制”。 [180]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鄧綏代替皇帝率領羣臣與命婦拜謁宗廟,主導宗廟祭祀,行初獻禮。 [197]  此舉被北魏胡太后效仿,亦代替皇帝攝行初獻 [109] 
鄧綏也被史書稱為“鄧太皇”,《後漢書》稱“鄧太皇專政”。史官認為婦女應當以柔順為道,遵從《儀禮》所説的“夫死從子”之命,而鄧太皇主政時,不但不遵從“夫死從子”之命,卻反而僭越天子。 [204] 
鄧綏也被列入了帝王本紀當中,見於《後漢書·本紀·皇后紀》。 [190] 

鄧綏強權太后

東漢是"女主政治"的典型時期,共六後臨朝《後漢書》記載“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臨朝者六後。” [106]  其中鄧綏的執政時間最長。她有突出的自主意識,努力爭取獨立性, [107]  面對朝臣提出的"還政"要求,她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而這正是她實現人生目標的延續。 [105] 
東漢有六位皇太后臨朝,唯有鄧綏能親理朝政,而且頗有作為,史稱“鄧後稱制終身,號令自出;焦心恤患,自強者唯國。” [159]  其他的皇太后大多缺德少才,優柔寡斷,不得不委託其父兄或宦官執掌朝政, [158]  而鄧太后的“自主性”使得她臨朝時期“號令自出,大事己斷,軍政大權決不旁落外戚和權臣”。 [160] 
東漢時期太后攝政逐漸形成制度:太后攝政時,親臨前殿,朝見羣臣,太后坐東面,少帝坐西面,羣臣奏事上疏,皆為兩通,一通詣太后,一通詣少帝。 [179] 
由於鄧綏長期臨朝而不還政於皇帝,永初元年(107年),郎中杜根認為漢安帝年長,應當親政,就和同署的郎中一同上書進諫鄧綏説她不宜長久攝政。 [150]  鄧綏大怒,下令撲殺之。執法的人因為杜根的名氣,私下告訴行刑的人別太用力有爭議,成書更早的《後漢紀》記載杜根“先知”會發生這種情況,於是“召司撲者陰共為意,乃使執撲者不加力”) [150]  打完後運出城外,杜根得以甦醒。鄧綏命人檢查,杜根就裝死,三天後眼裏生了蛆,才得以逃走,到宜城山做了一個酒保。此外,平原郡吏成翊世也因為諫言讓鄧綏還政而獲罪。 [19] 
元初六年(119年),鄧綏的堂兄鄧康因鄧綏長期臨朝聽政,屢屢上書勸鄧綏“自損私權”,但鄧綏並未聽從。鄧康心懷畏懼,假託有病而不上朝。鄧太后派宮婢去問候,而該宮婢是鄧康家以前的婢女,她竟自稱中大人。鄧康聽到後,責罵她説:“你是我們家出去的婢女,你怎敢如此?”婢女也怒了,回宮後説出鄧康假病且出言不遜一事。鄧太后便免去鄧康的官職,遣送封地,並且開除他的宗籍。 [58]  [136] 
學者沈宏認為,鄧綏看出漢安帝是一個親小人、無大志之人,故她在死前委政“公卿百官”,希望他們能“勉盡忠恪,以輔朝庭”。無奈,安帝確不成器,他一親政,便“附事內寵”,使東漢“內寵始橫”,成為亂政之端。這時,那些反對太后臨朝之人也不得不承認安帝親政後“名賢戮辱,便孽黨進”,“故知(鄧後)持權引謗,所幸者非己,焦心恤患,自強者惟國”。 [124] 
鄧太后崩逝後,漢安帝譖殺鄧氏宗族,大司農朱寵痛惜鄧氏無罪遇禍,便袒露上身帶着棺材上書説“和熹皇后(鄧綏)有聖善之德,是大漢的文母。而她的兄弟們也都十分忠孝,為國為民,歷代外戚沒有能與鄧氏相比的。”而廣大平民百姓也都為鄧氏鳴不平,漢安帝有所覺悟,便安葬鄧騭北邙,鄧綏的兄弟們都得以回到京師洛陽。 [125] 
由於永寧元年(120年)鄧綏立劉保為皇太子, [101]  後來劉保即位,是為漢順帝,他追感鄧太后的恩訓,便下詔恢復了鄧氏內外宗親的朝見,如同鄧綏在世時一般,同時授予鄧氏子侄12人為郎中。 [100] 

鄧綏三聖同朝

鄧綏掌權時,紙聖蔡倫科聖張衡、字聖許慎同時在朝為官,為鄧綏所用。
永元十四年(102年)鄧綏成為皇后,下令禁止各郡國進貢奢靡之物,每年只需進獻紙墨即可, [6]  為蔡倫改進造紙術提供了物質條件, [37]  於是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成功造出“蔡侯紙”。 [122] 
永初四年(110年),鄧綏發現五經傳記的文字大多沒有校訂改正,便讓字聖許慎等人到東觀矯正文字, [119]  同時讓紙聖蔡倫監督主管此事, [121]  推動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説文解字》的問世。 [117] 
永初五年(111年),鄧綏用公車特徵張衡入朝為官,拜為太史令,張衡便在任上研製出了渾天儀地動儀、候風儀等儀器。 [86] 
於是元初五年(118年),平望侯劉毅上書稱頌鄧綏有“大聖”的風範。 [14] 

鄧綏明察善斷

鄧綏明察善斷,有“女法官”之稱。 [216] 
漢和帝有個叫吉成的宮人,服侍她的人對她心懷恨意,便製作桐人,寫上鄧綏的名字並埋藏了起來。後來事發,掖庭審訊時,這些侍從們卻都説是吉成做的。但鄧綏卻説:“我曾對吉成有恩,吉成雖然出身低賤,但平日裏從未有過惡言,今日之事卻一反常態,不合情理。”於是便親自召見吉成,對此事反覆核實,最終查明是她的侍從們所為。 [51]  宮中沒有不歎服的,皆稱讚鄧綏聖明。 [9] 
鄧綏臨朝初期,剛剛遭到皇帝大喪,法規禁條沒有完備。宮中有一箱珠寶不見了,鄧綏想,如果加以拷問,必定傷及無辜。於是她便親自檢閲宮人,對每一個宮人察言觀色,偷竊者很快就自首服罪。 [9] 
永初二年(108年)夏,京師旱災,鄧綏親到洛陽官舍,審視記錄有否冤獄情況。有一囚徒實在沒有殺人被嚴刑拷問被迫認罪,瘦弱困頓被抬着來見鄧綏,他害怕官吏不敢申言,將要離去的時候,抬起頭像要訴説什麼。鄧綏察覺了,馬上叫轉來問他的情況,完全瞭解了他受冤枉的一切事實,立刻逮捕洛陽令下獄抵罪。鄧綏此行還沒有回到宮裏,天就下了及時雨 [13] 
永初四年(110年),鄧綏為母親新野君服喪完畢後,久旱不雨,鄧綏接連三日到洛陽,審視記錄囚徒罪狀,清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剃去鬍鬚和鬢髮的刑罰)八十人,其餘減罪,從死刑、刖右趾以下至司寇的不等。 [90] 

鄧綏閨蜜干政

自鄧太后臨朝,班昭始終在幕後協助鄧太后治理國家。班昭熟讀史書,對歷代的興衰成敗、為政得失都瞭然於胸。有了她的指點,年輕的鄧太后初掌大權就有章有法,讓大臣和百姓都心悦誠服。
班昭作為鄧太后的得力“高參”,而鄧太后業績出眾,天下敬服,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雖然大家都知道班昭參政,但從無一人指責彈劾“閨蜜干政”,反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永初六年(112年)班昭著成《女誡》, [148]  然而永初七年(113年),鄧太后卻將班昭母子徙往長垣,有觀點認為這對班昭意味着變相流放。 [147] 
班昭七十多歲去世,得知她的死訊後,鄧太后素服舉哀,隆重安葬了自己的老師兼“閨蜜”。 [98] 

鄧綏人際關係

  • 祖父:鄧禹
  • 父:鄧訓(官至護羌校尉 [30] 
  • 母:陰氏(父為陰麗華從弟 [30]  ,封新野君)
  • 丈夫:漢和帝劉肇
  • 兄弟:鄧騭、鄧京、鄧悝、鄧弘、鄧閶
  • 姐妹:鄧燕鄧容 [140] 

鄧綏史料索引

鄧綏後世紀念

1931年,美國第一位女漢學家孫念禮(Nancy Lee Swann,1881—1966)將和熹鄧皇后(鄧綏,81—121)的傳(載《後漢書·皇后紀上》)翻譯成了英文(“Biography of the Empress Teng”),發表在1931年第2期的《美國東方學會會刊》上。英譯《和熹鄧皇后傳》作為孫念禮第一部出版物,出版後受到國際漢學界的歡迎。 [189] 

鄧綏影視形象

鄧綏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七年,後復與諸家子俱選入宮。後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 皆驚。
  • 2.    注:和熹皇后出生於漢章帝建初六年(81年),其父鄧訓時任護烏桓校尉,駐地上谷郡寧城縣,故鄧綏生於上谷郡寧城縣。
  • 3.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後年五歲,太傅夫人愛之,自為剪髮。夫人年高目冥,誤傷後額,忍痛不 言。左右見者怪而問之,後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髮,難傷老人意, 故忍之耳。”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諸兄每讀經傳,輒下意難問。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 更務學,寧當舉博士邪?”後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 父訓異之,事無大小,輒與詳議。
  • 4.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八年冬,入掖庭為貴人,時年十六。恭肅小心,動有法度。承事陰後,夙 夜戰兢。接撫同列,常克己以下之,雖宮人隸役,皆加恩借。帝深嘉愛焉。及後 有疾,特令後母兄弟入視醫藥,不限以日數。後言於帝曰:“宮禁至重,而使外 舍久在內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譏,下使賤妾獲不知足之謗。上下交損,誠不願也。”帝曰:“人皆以數入為榮,貴人反以為憂,深自抑損,誠難及也。”每有 宴會,諸姬貴人競自修整,簪珥光采,袿裳鮮明,而後獨着素,裝服無飾。其 衣有與陰後同色者,即時解易。若並時進見,則不敢正坐離立,行則僂身自卑。帝每有所問,常逡巡後對,不敢先陰後言。帝知後勞心曲體,嘆曰:“修德之勞, 乃如是乎!”後陰後漸疏,每當御見,輒辭以疾。時帝數失皇子,後憂繼嗣不廣, 恆垂涕嘆息,數選進才人,以博帝意。
  • 5.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陰後見後德稱日盛,不知所為,遂造祝詛,欲以為害。帝嘗寢病危甚,陰後 密言:“我得意,不令鄧氏復有遺類!”後聞,乃對左右流涕言曰:“我竭誠盡 心以事皇后,竟不為所祐,而當獲罪於天。婦人雖無從死之義,然周公身請武王 之命,越姬心誓必死之分,上以報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禍,下不令陰氏有人豕 之譏。”即欲飲藥,宮人趙玉者固禁之,因詐言屬有使來,上疾已愈。後信以為 然,乃止。明日,帝果廖。
  • 6.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十四年夏,陰後以巫蠱事廢,後請救不能得,帝便屬意焉。後愈稱疾篤,深 自閉絕。會有司奏建長秋宮,帝曰:“皇后之尊,與朕同體,承宗廟,母天下, 豈易哉!唯鄧貴人德冠後庭,乃可當之。”至冬,立為皇后。辭讓者三,然後即位。手書表謝,深陳德薄,不足以充小君之選。是時,方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 自後即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帝每欲官爵鄧氏,後輒哀請謙讓,故 兄騭終帝世不過虎賁中郎將。
  • 7.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元興元年,帝崩,長子平原王有疾,而諸皇子夭沒,前後十數,後生者輒隱 秘養於人間。殤帝生始百日,後乃迎立之。尊後為皇太后,太后臨朝。
  • 8.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和帝葬後,宮人並歸園,太后賜周、馮貴人策曰:“朕與貴人託配後庭,共歡等列,十有餘 年。不獲福祐,先帝早棄天下,孤心煢煢,靡所瞻仰,夙夜永懷,感愴發中。今 當以舊典分歸外園,慘結增嘆,燕燕之詩,曷能喻焉?其賜貴人王青蓋車,採飾 輅,驂馬各一駟,黃金三十斤,雜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又賜馮貴人王赤綬, 以未有頭上步搖、環佩,加賜各一具。
  • 9.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是時新遭大憂,法禁未設。宮中亡大珠一篋,太后念,欲考問,必有不辜。乃親閲宮人,觀察顏色,即時首服。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蠱事,遂下掖庭考訊,辭證明白。太后以先帝左右,待之有恩,平日尚無惡言,今反若此,不合人情,更自呼見實核,果御者所為。莫不歎服,以為聖明。
  • 10.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常以鬼神難徵,淫祀無福。乃詔有司罷諸祠官不合典禮者。又詔赦除建武以來諸犯妖惡,及馬、竇家屬所被禁錮者,皆復之為平人。減大官、導官、尚方、內者服御珍膳靡麗難成之物,自非供陵廟,稻粱米不得導擇,朝夕一肉飯而已。舊太官湯官經用歲且二萬萬,太后敕止,日殺省珍費,自是裁數千萬。及郡國所貢,皆減其過半。悉斥賣上林鷹犬。其蜀、漢釦器九帶佩刀,並不復調。止畫工三十九種。又御府、尚方、織室錦繡、冰紈、綺鄃、金銀、珠玉、犀象、玳瑁、雕鏤玩弄之物,皆絕不作。離宮別館儲峙米糒薪炭,悉令省之。又詔諸園貴人,其宮人有宗室同族若羸老不任使者,令園監實核上名,自御北宮增喜觀閲問之,恣其去留,即日免遣者五六百人。
  • 11.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及殤帝崩,太后定策立安帝,猶臨朝政。以連遭大憂,百姓苦役,殤帝康陵方中秘藏,及諸工作,事事減約,十分居一。
  • 12.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詔告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曰:“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至有濁亂奉公,為人患苦。咎在執法怠懈,不輒行其罰故也。 今車騎將軍騭等雖懷敬順之志,而宗門廣大,姻戚不少,賓客奸猾,多幹禁憲。其明加檢敕,勿相容護。”自是親屬犯罪,無所假貸。太后愍陰氏之罪廢,赦其徙者歸鄉,敕還資財五百餘萬。
  • 13.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二年夏,京師旱,親倖洛陽寺錄冤獄。有囚實不殺人而被考自誣,羸困輿見,畏吏不敢言,將去,舉頭若欲自訴。太后察視覺之,即呼還問狀,具得枉實,即時收洛陽令下獄抵罪。行未還宮,澍雨大降。
  • 14.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自太后臨朝,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人飢,或達旦不寐,而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豐穰。元初五年,平望侯劉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註記,上書安帝曰:臣聞《易》載羲、農而皇德著,《書》述唐、虞而帝道崇,故雖聖明,必書功於竹帛,流音於管絃。伏惟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齊蹤虞妃,比跡任、姒。孝悌慈仁,允恭節約,杜絕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內朝,流化四海。及元興、延平之際,國無儲副,仰觀乾象,參之人譽,援立陛下為天下主,永安漢室,綏靜四海。又遭水潦,東州饑荒。垂恩元元,冠蓋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羣下,損膳解驂,以贍黎苗。惻隱之恩,猶視赤子。克已引愆,顯揚仄陋。崇晏晏之政,敷在寬之教。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覆宗室。追還徙人,蠲除禁錮。政非惠和,不圖於心,制非舊典,不訪於朝。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澤豐沛,漫衍八方。華夏樂化,戎狄混並。丕功著於大漢,碩惠加於生人。巍巍之業,可聞而不可及;蕩蕩之勳,可誦而不可名。古之帝王,左右置史;漢之舊典,世有註記。夫道有夷崇,治有進退。若善政不述,細異輒書,是為堯、湯負洪水大旱之責,而無鹹熙假天之美;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風之變,而無中興康寧之功也。上考《詩》、《書》,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逾閾。未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覽總大麓,經營天物,功德巍巍若茲者也。宜令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頌》,以敷宣景耀,勒勳金石,縣之日月,攄之罔極,以崇陛下烝烝之孝。帝從之。
  • 15.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永寧二年二月,寢病漸篤,乃乘輦於前殿,見侍中、尚書,因北至太子新所 繕宮。還,大赦天下,賜諸園貴人、王、主、羣僚錢、布各有差。詔曰:“朕以 無德,託母天下,而薄祐不天,早離大憂。延平之際,海內無主,元元厄運,危 於累卵。勤勤苦心,不敢以萬乘為樂,上欲不欺天愧先帝,下不違人負宿心,誠 在濟度百姓,以安劉氏。自謂感徹天地,當蒙福祚,而喪禍內外,傷痛不絕。頃 以廢病沉滯,久不得侍祠,自力上原陵,加咳逆唾血,遂至不解。存亡大分,無 可奈何。公卿百官,其勉盡忠恪,以輔朝廷。”三月崩。在位二十年,年四十一。合葬順陵。
  • 16.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三月癸巳,皇太后鄧氏崩。丙午,葬和熹皇后。
  • 17.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永元四年,當以選入,會訓卒,後晝夜號泣,終三年不食鹽菜,憔悴毀容,親人不識之。後嘗夢捫天,蕩蕩正青,若有鍾乳狀,乃仰嗽飲之。以訊諸占夢, 言堯夢攀天而上,湯夢及天而咶之,斯皆聖王之前佔,吉不可言。又相者見後 驚曰:“此成湯之法也。”家人竊喜而不敢宣。”
  • 18.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元初)六年,太后詔徵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年五歲以上四十餘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併為開邸第,教學經書,躬自監試。尚幼者,使置師保,朝夕入宮,撫循詔導,恩愛甚渥。”
  • 19.    《後漢書·卷五十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根性方實,好絞直。永初元年,舉孝廉,為郎中。時和熹鄧後臨朝,權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長,宜親政事,乃與同時郎上書直諫。太后大怒,收執根等,令盛以縑囊,於殿上撲殺之。執法者以根知名,私語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載出城外,根得蘇。太后使人檢視,根遂詐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竄,為宜城山中酒家保……初,平原郡吏成翊世亦諫太后歸政,坐抵罪。
  • 20.    《後漢書·列傳·西域傳》:“及孝和晏駕,西域背畔。安帝永初元年,頻攻圍都護任尚、段禧等,朝廷以其險遠,難相應赴,詔罷都護。自此遂棄西域。北匈奴即復收屬諸國,共為邊寇十餘歲。敦煌太守曹宗患其暴害,元初六年,乃上遣行長史索班,將千餘人屯依吾,以招撫之。於是車師前王及鄯善王來降。數月,北匈奴復率車師後部王共攻沒班等,遂擊走其前王。鄯善逼急,求救於曹宗。宗因此請出兵擊匈奴,報索班之恥,復欲進取西域。鄧太后不許,但令置護西域副校尉,居敦煌,復部營兵三百人,羈縻而已。”
  • 21.    《後漢書·卷四十三·朱樂何列傳》:“後穆因進見,口復陳曰:“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姓族。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以閹人為常侍,小黃門通命兩宮。自此以來,權傾人主,窮困天下。”
  • 22.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5]
  • 23.    《東觀漢記》卷六  .國學導航
  • 24.    《密齋筆記》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10-15]
  • 25.    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並揚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15]
  • 26.    《後漢書·志·天文中》:“是時,安帝未臨朝,鄧太后攝政,鄧騭為車騎將軍,弟弘、悝、閶皆以校尉封侯,秉國勢。司空周章意不平,與王尊、叔元茂等謀,欲閉宮門,輔將軍兄弟,誅常侍鄭眾、蔡倫,劫刺尚書,廢皇太后,封皇帝為遠國王。事覺,章自殺。”
  • 27.    《後漢書·志·五行二》:“延平元年,殤帝崩。勝有厥疾不篤,羣臣鹹欲立之,太后以前既不立勝,遂更立清河王子,是為安帝。司空周章等心不厭服,謀欲誅鄧氏,廢太后、安帝,而更立勝。元年十一月,事覺,章等被誅。”
  • 28.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七年正月,初入太廟,齋七日,賜公卿百僚各有差。庚戌,謁宗廟,率命婦羣妾相禮儀,與皇帝交獻親薦,成禮而還。因下詔曰:“凡供薦新味,多非其節,或鬱養強孰,或穿掘萌牙,味無所至而夭折生長,豈所以順時育物乎!傳曰:‘非其時不食。’自今當奉祠陵廟及給御者,皆須時乃上。”凡所省二十三種。
  • 29.    《後漢書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時鄧太后臨朝,帝不親政事。小黃門李閏與帝乳母王聖常共譖太后兄執金吾悝等,言欲廢帝,立平原王翼,帝每忿懼。及太后崩,遂誅鄧氏而廢平原王。
  • 30.    《後漢書 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和熹鄧皇后諱綏,【蔡邕曰:“《諡法》,有功安人曰熹。”太傅禹之孫也。】父訓,護羌校尉;母陰氏,光烈皇后從弟女也。
  • 31.    胡寅.《讀史管見》:嶽麓書社,2011年:第129、130、144、542頁
  • 32.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太后自入宮掖,從曹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謬誤,懼乖典章,乃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詣東觀讎校傳記。事畢奏御,賜葛布各有差。
  • 33.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1153—1154頁
  • 34.    三八婦女節特輯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10-18]
  • 35.    命苦的漢和帝——劉肇 下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2-12-08]
  • 36.    南陽鄧氏:鄧綏攝政 約束宗族(東漢外戚 9)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2-12-08]
  • 37.    蔡倫與造紙術  .響水日報[引用日期2022-12-08]
  • 38.    遠見、革新與陰謀:改變世界歷史走向的造紙術之誕生  .界面新聞官方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12-08]
  • 39.    《後漢書·列傳·班梁列傳》:“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遣長史索班將千餘人屯伊吾,車師前王及鄯善王皆來降班。後數月,北單于與車師後部遂共攻沒班,進擊走前王,略有北道。鄯善王急,求救於曹宗,宗因此請出兵五千人擊匈奴,報索班之恥,因復取西域。鄧太后召勇詣朝堂會議。先是,公卿多以為宜閉玉門關,遂棄西域。勇上議曰……“舊敦煌郡有營兵三百人,今宜復之,復置護西域副校尉,居於敦煌,如永元故事。又宜遣西域長史將五百人屯樓蘭,西當焉耆、龜茲徑路,南強鄯善、於窴心膽,北扞匈奴,東近敦煌,如此誠便。”……於是從勇議,復郭煌郡營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雖復羈縻西域,然亦未能出屯。”
  • 40.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一》:“永初元年(丁未,公元一零七年)十二月,乙卯,以潁川太守張敏為司空。 詔車騎將軍鄧騭、徵西校尉任尚將五營及諸郡兵五萬人,屯漢陽以備羌。”
  • 41.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一》:“永初二年(戊申,公元一零八年)春,正月,鄧騭至漢陽;諸郡兵未至,鍾羌數千人擊敗騭軍於冀西,殺千餘人。梁慬還,至敦煌,逆詔慬留為諸軍援。慬至張掖,破諸羌萬餘人,其能脱者十二三;進至姑臧,羌大豪三百餘人詣慬降,並慰譬,遣還故地。”
  • 42.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二年春,還至敦煌。會眾羌反叛,朝廷大發兵西擊之,逆詔慬留為諸軍援。慬至張掖日勒。羌諸種萬餘人攻亭侯,殺略吏人。慬進兵擊,大破之,乘勝追至昭武,虜遂散走,其能脱者十二三。乃至姑臧,羌大豪三百餘人詣慬降,並慰譬遣還故地,河西四郡復安。
  • 43.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一》:“永初五年(辛亥,公元一一一年)先零羌寇河東,至河內,百姓相驚,多南奔渡河,使北軍中候硃寵將五營士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羌既轉盛,而緣邊二千石、令、長多內郡人,並無守戰意,皆爭上徙郡縣以避寇難。三月,詔隴西徒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時連旱蝗饑荒,而驅蹙劫掠,流離分散,隨道死亡,或棄捐老弱,或為人僕妾,喪其太半。復以任尚為侍御史,擊羌於上黨羊頭山,破之,乃罷孟津屯。”
  • 44.    話説東漢“賢后”鄧綏  .南通日報[引用日期2022-12-31]
  • 45.    袁世全主編.《中外譽稱大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103-104頁
  • 46.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永初三年……秋,雁門烏桓率眾王無何,與鮮卑大人丘倫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騎寇五原,與太守戰於九原高渠谷。漢兵大敗,殺郡長吏。乃遣車騎將軍何熙、度遼將軍梁慬等擊,大破之。無何乞降,鮮卑走還塞外。是後烏桓稍復親附,拜其大人戎朱廆為親漢都尉。”
  • 47.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一》:“永初三年(己酉,公元一零九年)漢人韓琮隨匈奴南單于入朝,既還,説南單于雲:“關東水潦,人民飢餓死盡,可擊也。”單于信其言,遂反。……南單于圍中郎將耿種於美稷。冬,十一月,以大司農陳國何熙行車騎將軍事,中郎將龐雄為副,將五營及邊郡兵二萬餘人,又詔遼東太守耿夔率鮮卑及諸郡兵共擊之。以梁慬行度遼將軍事。雄、夔擊南匈奴薁鞬日逐王,破之。”
  • 48.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延平元年拜西域副校尉。會西域諸國反叛,攻都護任尚於疏勒。尚上書求救,詔慬將河西四郡羌胡五千騎馳赴之,慬未至而尚已得解。會徵尚還,以騎都尉段禧為都護,西域長史趙博為騎都尉。禧、博守它乾城。它乾城小,慬以為不可固,乃譎説龜茲王白霸,欲入共保其城,白霸許之。吏人固諫,白霸不聽,慬既入,遣將急迎禧、博,合軍八九千人。龜茲吏人並叛其王,而與温宿、姑墨數萬兵反,共圍城。慬等出戰,大破之。連兵數月,胡眾敗走,乘勝追擊,凡斬首萬餘級,獲生口數千人,駱駝畜產數萬頭,龜茲乃定。 ”
  • 49.    《資治通鑑·卷四十九》:西域都護段禧等雖保龜茲,而道路隔塞,檄書不通。公卿議者以為“西域阻遠,數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費無已。”六月,壬戌,罷西域都護,遣騎都尉王弘發關中兵,迎禧及梁慬、趙博、伊吾盧、柳中屯田吏士而還。
  • 50.    《後漢書·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永初三年,海賊張伯路等三千餘人,冠赤幘,服絳衣,自稱“將軍”,寇濱海九郡,殺二千石令長。初,遣侍御史龐雄督州郡兵擊之,伯路等乞降,尋復屯聚。明年,伯路復與平原劉文河等三百餘人稱“使者”,攻厭次城,殺長吏,轉入高唐,燒官寺,出繫囚。渠帥皆稱“將軍”,共朝謁伯路。伯路冠五梁冠,佩印綬,黨眾浸盛。乃遣御史中丞王宗持節發幽、冀諸郡兵,合數萬人,乃徵雄為青州刺史,與王宗併力討之。連戰破賊,斬首溺死者數百人,餘皆奔走,收器械財物甚眾。會赦詔到,賊猶以軍甲未解,不敢歸降。於是王宗召刺史太守共議,皆以為當遂擊之。雄曰“不然,兵,兇器。戰,危事。勇不可恃,勝不可必。賊若乘船浮海,深入遠島,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罷兵,以慰誘其心,勢必解散,然後圖之,可不戰而定也。”宗善其言,即罷兵。賊聞大喜,乃還所略人。而東萊郡兵獨未解甲,賊復驚恐,遁走遼東,止海島上。五年春,乏食,復抄東萊間,雄率郡兵擊破之,賊逃還遼東,遼東人李久等共斬平之,於是州界清靜。”
  • 51.    《後漢紀·孝殤皇帝紀·卷第十五》:“初,和帝宮人吉成,成御者志恨成,乃為桐人書太后姓字埋之,事下掖庭考驗,皆以吉成所為。太后獨念:'吉成,我待之有恩,雖下賤猶人托賴,上在時未嘗聞有惡言,今我遇過於平常,何緣生此,不合人情。'即自呼見,反覆實核,果其御者所為。
  • 52.    《後漢書·東夷列傳》:“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
  • 53.    《後漢書·東夷列傳》:“後句驪王宮生而開目能視,國人懷之,及長勇壯,數犯邊境。和帝元興元年春,復入遼東,寇略六縣,太守耿夔擊破之,斬其渠帥。安帝永初五年,宮遣使貢獻,求屬玄菟。”
  • 54.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安帝永初中,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鄧太后賜燕荔陽王印綬,赤車參駕,令止烏桓校尉所居寧城下,通胡市,因築南北兩部質館。鮮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質。”
  • 55.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永初元年,九真徼外夜郎蠻夷舉土內屬,開境千八百四十里。”
  • 56.    《後漢書·西羌傳》:“至安帝永初元年,蜀郡徼外羌龍橋等六種萬七千二百八十口內屬。明年,蜀郡徼外羌薄申等八種三萬六千九百口復舉土內屬。冬,廣漢塞外參狼種羌二千四百口復來內屬。”
  • 57.    《後漢書·孝安帝紀》:“永初元年……三月……己卯,永昌徼外僬僥種夷貢獻內屬。”
  • 58.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元初)六年……康以太后久臨朝政,心懷畏懼,託病不朝。太后使內人問之。時宮婢出入,多能有所譭譽,其耆宿者皆稱中大人,所使者乃康家先婢,亦自通中大人。康聞,詬之曰:“汝我家出,爾敢爾鴉!”婢怒,還説康詐疾而言不遜。太后遂免康官,遣歸國,絕屬籍。
  • 59.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延平元年六月)丁卯,詔司徒、大司農、長樂少府曰:"朕以無德,佐助統政,夙夜經營,懼失厥衷。思惟治道,由近及遠,先內後外。自建武之初以至於今,八十餘年,宮人歲增,房御彌廣。又宗室坐事沒入者,猶託名公族,甚可愍焉。今悉免遣,及掖庭宮人,皆為庶民,以抒幽隔鬱滯之情。諸官府、郡國、王侯家奴婢姓劉及疲癃羸老,皆上其名,務令實悉。"
  • 60.    《後漢書·志·五行三》:“殤帝延平元年九月乙亥,陳留雷,有石隕地四。”
  • 61.    《後漢書·孝安帝紀》:“是歲,郡國十八地震;四十一雨水,或山水暴至;二十八大風,雨雹。”
  • 62.    《後漢書·志·五行三》:“安帝永初元年冬十月辛酉,河南新城山水虣出,突壞民田,壞處泉水出,深三丈。是時司空周章等以鄧太后不立皇太子勝而立清河王子,故謀欲廢置。十一月,事覺,章等被誅。是年郡國四十一水出,漂沒民人。……二年,大水。三年,大水。四年,大水。五年,大水。六年,河東池水變色,皆赤如血。是時,鄧太后猶專政。”
  • 63.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明年正月,慬將八千餘人馳往赴之,至屬國故城,與匈奴左將軍、烏桓大人戰,破斬其渠帥,殺三千餘人,虜其妻子,獲財物甚眾。單于復自將七八千騎迎攻,圍慬。慬被甲奔擊,所向皆破,虜遂引還虎澤。三月,何熙軍到五原曼柏,暴疾,不能進,遣龐雄與慬及耿種步騎萬六千人攻虎澤。連營稍前,卑於惶怖,遣左奧鞬日逐王詣慬乞降,慬乃大陳兵受之。單于脱帽徒跣,面縛稽顙,納質。會熙卒於師,即拜慬度遼將軍。
  • 64.    《後漢書·志·五行三》:“安帝永初元年,雨雹。二年,雨雹,大如雞子。三年,雨雹,大如雁子,傷稼。劉向以為雹,陰脅陽也。是時鄧太后以陰專陽政。”
  • 65.    《後漢書·孝安帝紀》:“四年……二月……乙亥,詔自建初以來,諸祅言它過坐徙邊者,各歸本郡;其沒入官為奴婢者,免為庶人。”
  • 66.    《後漢書·志·五行三》:“安帝永初四年夏,蝗。是時,西羌寇亂,軍眾徵距,連十餘年。五年夏,九州蝗。六年三月,去蝗處復蝗子生。七年夏,蝗。元初元年夏,郡國五蝗。二年夏,郡國二十蝗。”
  • 67.    《後漢書·孝安帝紀》:“五年……三月……戊戌,詔曰:朕以不德,奉郊廟,承大業,不能興和降善,為人祈福。災異蜂起,寇賊縱橫,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匱乏,疲於徵發。重以蝗蟲滋生,害及成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朕以不明,統理失中,亦未獲忠良以毗闕政。傳曰:"顛而不扶,危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公卿大夫將何以匡救,濟斯艱厄,承天誡哉?蓋為政之本,莫若得人,褒賢顯善,聖制所先。"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輔不逮。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達於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眾卓異者,並遣詣公車,朕將親覽焉。”
  • 68.    《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琁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 69.    《後漢書·志·五行四》:“安帝永初元年,郡國十八地震。李固曰:“地者陰也,法當安靜。今乃越陰之職,專陽之政,故應以震動。”是時,鄧太后攝政專事,訖建光中,太后崩,安帝乃得制政,於是陰類並勝,西羌亂夏,連十餘年。二年,郡國十二地震。三年十二月辛酉,郡國九地震。四年三月癸巳,郡國四地震。五年正月丙戌,郡國十地震。七年正月壬寅,二月丙午,郡國十八地震。元初元年,郡國十五地震。二年十一月庚申,郡國十地震。三年二月,郡國十地震。十一月癸卯,郡國九地震。四年,郡國十三地震。五年,郡國十四地震。六年二月乙巳,京都、郡國四十二地震,或地坼裂,湧水,壞敗城郭、民室屋,壓殺人。冬,郡國八地震。永寧元年,郡國二十三地震。”
  • 70.    徐衞民:為何羅馬文明衰落而秦漢文明能夠持續發展?  .觀察者網[引用日期2023-02-15]
  • 71.    《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十。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於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綵繒各有差也。”
  • 72.    秦漢六朝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地位的重新審視  .茂名日報[引用日期2023-02-15]
  • 73.    《後漢書·志·五行三》:“殤帝延平元年五月,郡國三十七大水,傷稼。董仲舒曰:“水者,陰氣盛也。”是時,帝在襁抱,鄧太后專政。”
  • 74.    《後漢紀》:“後自入宮後,遂博覽五經,百家圖讖,無不畢覽,善易及陰陽占候希有者。”
  • 75.    《續漢書》:“後自入宮,遂博覽五經傳記、圖讖內事、風雨占候、《老子》、《孟子》、《禮記·月令》、《法言》,不觀浮華申韓之書。”
  • 76.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一》:“(永初二年,戊申,公元一零八年)御史中丞樊准以郡國連年水旱,民多飢困,上疏:“請令太官、尚方、考功、上林池御諸官,實減無事之物;五府調省中都官吏、京師作者。又,被災之郡,百姓凋殘,恐非賑給所能勝贍,雖有其名,終無其實。可依徵和元年故事,遣使持節慰安,尤睏乏者徙置荊、揚孰郡。今雖有西屯之役,宜先東州之急。”太后從之。悉以公田賦與貧民,即擢準與議郎呂倉並守光祿大夫。二月,乙丑,遺準使冀州、倉使兗州稟貸,流民鹹得蘇息。”
  • 77.    《後漢紀·孝安皇帝紀·上卷·第十六》:“(元初二年)春,以郡國被災,賑粟貧民。自上即位,至於是年,頻有水旱之災,百姓饑饉,每歲遣使者開倉廩,賑饑民。”
  • 78.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一》:“(元初二年,乙卯,公元一一五年)八月……太后聞虞詡有將帥之略,以為武都太守……既到郡,兵不滿三千,而羌眾萬餘,攻圍赤亭數十日。詡乃令軍中,強弩勿發,而潛發小弩;羌以為矢力弱,不能至,並兵急攻。詡於是使二十強弩共射一人,發無不中,羌大震,退。詡因出城奮擊,多所傷殺。明日,悉陳其兵眾,令從東郭門出,北郭門入,貿易衣服,迴轉數週;羌不知其數,更相恐動。詡計賊當退,乃潛遣五百餘人於淺水設伏,候其走路;虜果大奔,因掩擊,大破之,斬獲甚眾。賊由是敗散。詡乃佔相地勢,築營壁百八十所,招還流亡,假賑貧民,開通水運。詡始到郡,谷石千,鹽石八千,見户萬三千;視事三年,米石八十,鹽石四百,民增至四萬餘户,人足家給,一郡遂安。”
  • 79.    《後漢書·本紀·孝安帝紀》:“(元初)二年春正月,詔稟三輔及並、涼六郡流冗貧人。蜀郡青衣道夷奉獻內屬。修理西門豹所分漳水為支渠,以溉民田。二月戊戌,遣中謁者收葬京師客死無家屬及棺槨朽敗者,皆為設祭;其有家屬,尤貧無以葬者,賜錢人五千。辛酉,詔三輔、河內、河東、上黨、趙國、太原各修理舊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疇。……三年春正月甲戌,修理太原舊溝渠,溉灌官私田。”
  • 80.    《後漢紀》:“(延平元年)尚敏上疏陳興廣學校……於是詔曰:“易稱‘天垂象,聖人則之’。……宜令公卿中二千石各舉隱逸大儒,碩德高操,以勸後進。……初,陳留李充三徵不至,由是徵充為博士,俄遷侍中。”
  • 81.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一》:“(永初二年,冬)十一月…滇零自稱天子,於北地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種羌斷隴道,寇鈔三輔,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梁慬受詔當屯金城,聞羌寇三輔,即引兵赴擊,轉戰武功、美陽間,連破走之,羌稍退散。”
  • 82.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永元十六年,北單于遣使詣闕貢獻,願和親,修呼韓邪故約。和帝以其舊禮不備,未許之,而厚加賞賜,不答其使。元興元年,重遣使詣敦煌貢獻,辭以國貧未能備禮,願請大使,當遣子入侍。時鄧太后臨朝,亦不答其使。”
  • 83.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一》:“永初三年(己酉,公元一零九年)三月,京師大飢,民相食。十二月,辛酉,郡國九地震。乙亥,有星孛於天苑。是歲,京師及郡國四十一雨水,並、涼二州大飢,人相食。太后以陰陽不和,軍旅數興,詔歲終饗遣衞士勿設戲作樂,減逐疫侲子之半。”
  • 84.    《後漢書·本紀·孝安帝紀》:“(永初)七年……八月丙寅,京師大風,蝗蟲飛過洛陽。詔賜民爵。郡國被蝗傷稼十五以上,勿收今年田租;不滿者,以實除之。九月,調零陵、桂陽、豫章、會稽租米,賑給南陽、廣陵、下邳、彭城、山陽、廬江、九江饑民;又調濱水縣谷輸敖倉。”
  • 85.    《後漢書·本紀·孝安帝紀》:“元初元年春正月甲子,改元元初。賜民爵,人二級,孝悌、力田人三級,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同產子,民脱無名數及流民欲佔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谷,人三斛;貞婦帛,人一匹。……冬十月……乙卯,詔除三輔三歲田租、更賦、口算。”
  • 86.    張衡培育出的科技之花國內沒有國外香  .南陽工業學校[引用日期2023-03-08]
  • 87.    電影《蔡倫》  .貓眼電影[引用日期2023-03-10]
  • 88.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永初)三年秋,太后體不安,左右憂惶,禱請祝辭,願得代命。太后聞之,即譴怒,切敕掖庭令以下,但使謝過祈福,不得妄生不祥之言。舊事,歲終當饗遣衞士,大儺逐疫。太后以陰陽不和,軍旅數興,詔饗會勿設戲作樂,減逐疫侲子之半,悉罷象橐駝之屬,豐年復故。”
  • 89.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又詔中官近臣於東觀受讀經傳,以教授宮人,左右習誦,朝夕濟濟。”
  • 90.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及新野君薨,太后自侍疾病,至乎終盡,憂哀毀損,事加於常。贈以長公主赤綬、東園秘器、玉衣繡衾,又賜布三萬匹、錢三千萬。騭等遂固讓錢、布不受。使司空持節護喪事,儀比東海恭王,諡曰敬君。太后諒闇既終,久旱,太后比三日幸洛陽,錄囚徒,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八十人,其餘減罪死右趾已下至司寇。”
  • 91.    論古代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聯繫 ——以考古發現的青銅器為中心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引用日期2023-03-10]
  • 92.    陳蘇鎮:東漢世家大族的崛起及其本質特徵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3-14]
  • 93.    《後漢書·西羌傳》:“明年夏,度遼將軍鄧遵,率南單于及左鹿蠡王須沈萬騎,擊零昌於靈州,斬首八百餘級。……任尚遣兵擊破先零羌於丁奚城。秋,築馮翊北界候塢五百所。任尚又遣假司馬募陷陳士,擊零昌於北地,殺其妻子,得牛、馬、羊二萬頭,燒其廬落,斬首七百餘級,得僭號文書及所沒諸將印綬。(元初)四年……秋,任尚復募效功種號封刺殺零昌,封號封為羌王。冬,任尚將諸郡兵與馬賢並進北地擊狼莫,賢先至安定青石岸,狼莫逆擊,敗之。會尚兵到高平,因合勢俱進。狼莫等引退,乃轉營迫之。至北地,相持六十餘日,戰於富平上河,大破之,斬首五千級還,得所略人男女千餘人,牛、馬、驢、羊、駱駝十餘萬頭。狼莫逃走,於是西河虔人種羌萬一千口詣鄧遵降。五年,鄧遵募上郡全無種羌雕何等刺殺狼莫,賜雕何為羌侯,封遵武陽侯,三千户。……自零昌、狼莫死後,諸羌瓦解,三輔、益州無復寇儆。”
  • 94.    東漢羌人起義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3-14]
  • 95.    皇后也稱“朕”?聊聊那些你不知道的稱謂冷知識!  .新華日報出版部[引用日期2023-03-10]
  • 96.    《後漢書·列女傳》:“永初中,太后兄大將軍鄧騭以母憂,上書乞身,太后不欲許,以問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闢四門而開四聰,採狂夫之瞽言,納芻蕘之謀慮。”
  • 97.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延平元年……五月辛卯,皇太后詔曰:"皇帝幼衝,承統鴻業,朕且權佐助聽政,兢兢寅畏,不知所濟。深惟至治之本,道化在前,刑罰在後。將稽中和,廣施慶惠,與吏民更始。其大赦天下。自建武以來諸犯禁錮,詔書雖解,有司持重,多不奉行,其皆復為平民。"壬辰,河東垣山崩。”
  • 98.    班昭的“閨蜜干政”  .江南遊報[引用日期2023-03-15]
  • 99.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蠡吾侯翼,元初六年鄧太后徵濟北、河間王諸子詣京師,奇翼美儀容,故以為平原懷王后焉。留在京師。永寧元年,鄧太后封開子翼為平原王,奉懷王勝祀。”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二》:“帝少號聰明,故鄧太后立之。及長,多不德,稍不可太后意。太后徵濟北、河間王子詣京師,河間王子翼美容儀,太后奇之,以為平原懷王后,留京師。王聖見太后久不歸政,慮有廢置,常與中黃門李閏、江京候伺左右,共毀短太后於帝,帝每懷忿懼。及太后崩,宮人先有受罰者懷怨恚,因誣告太后兄弟悝、弘、閶先從尚書鄧訪取廢帝故事,謀立平原王。”
  • 100.    《後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及順帝即位,追感太后恩訓,愍騭無辜,乃詔宗正復故大將軍鄧騭宗親內外,朝見皆如故事。除騭兄弟子及門從十二人悉為郎中。”
  • 101.    《後漢書·本紀·孝順孝衝孝質帝紀》:“孝順皇帝諱保,安帝之子也。母李氏,為閻皇后所害。永寧元年,立為皇太子。”
  • 102.    《晉書·后妃傳》:“明穆庾皇后,諱文君……及成帝即位,尊後曰皇太后。羣臣奏:天子幼衝,宜依漢和熹皇后故事。辭讓數四,不得已而臨朝攝萬機。後兄中書令亮管詔命,公卿奏事稱皇太后陛下。”
  • 103.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元初)六年秋,鮮卑入馬城塞,殺長吏。度遼將軍鄧遵發積射士三千人,及中郎將馬續率南單于,與遼西、右北平兵馬會,出塞追擊鮮卑,大破之,獲生口及牛、羊、財物甚眾。永寧元年,遼西鮮卑大人烏倫、其至鞬率眾詣鄧遵降,奉貢獻。詔封烏倫為率眾王,其至鞬為率眾侯,賜綵繒各有差。”
  • 104.    《後漢書·班梁列傳》:“初,超被徵,以戊己校尉任尚為都護。尚至數年,而西域反亂,以罪被徵。”
  • 105.    東漢鄧太后的心態史學分析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4-06]
  • 106.    《後漢書·皇后紀上》:“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
  • 107.    東漢臨朝太后初探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4-06]
  • 108.    《故事中國》 20171124 巾幗不讓鬚眉 女政治家鄧綏(上)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03-30]
  • 109.    《北史·列傳·第一》:“太后欲以幃幔自鄣,觀 三公行事。重問侍中崔光,光便據漢和熹鄧後薦祭故事。太后大悦,遂攝行初祀。 ”
  • 110.    《舊唐書·志·卷二》:“則天太后總禁闈之政,藉軒台之威,屬皇室中圮之期,躡和熹從權之制。”
  • 111.    《清史稿·列傳·卷一百七十七》:“尚書沈兆霖、趙光上疏曰:“我朝從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典……為今日計,正宜皇太后親操出治威權,庶臣工有所稟承,命令有所諮決,不居垂簾之虛名,而收聽政之實效。準法前朝,憲章近代,不難折衷至當。伏查漢和熹鄧皇后、順烈梁皇后,晉康獻褚皇后,遼睿智蕭皇后皆以太后臨朝,史冊稱美。”
  • 112.    《晉書·列傳·第二章》:“明穆、康獻,仍世臨朝,時屬委裘,躬行負扆。各免華陽之釁,竟躡和熹之蹤。”
  • 113.    東漢時期應對山東海域海盜策略的啓迪--《世界海運》2015年06期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3-29]
  • 114.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元初)五年,卷夷大牛種封離等反畔,殺遂久令。明年,永昌、益州及蜀郡夷皆叛應之,眾遂十餘萬,破壞二十餘縣,殺長吏,燔燒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積,千里無人。詔益州刺史張喬選堪能從事討之。喬乃遣從事楊竦將兵至楪榆擊之,賊盛未敢進,先以詔書告示三郡,密徵求武士,重其購賞。乃進軍與封離等戰,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獲生口千五百人,資財四千餘萬,悉以賞軍士。封離等惶怖,斬其同謀渠帥,詣竦乞降,竦厚加慰納。其餘三十六種皆來降附。”
  • 115.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元初三年,郡徼外夷大羊等八種,户三萬一千,口十六萬七千六百二十,慕義內屬。”
  • 116.    《後漢書·文苑列傳》:“鄧太后詔,使(劉珍)與校書劉騊駼、馬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脱誤,是正文字。”
  • 117.    許衝《上書進説文》:“作《説文解字》……凡十五卷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慎前以詔書校書東觀,教小黃門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今慎已病,遣臣齎詣闕。”
  • 118.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丨開創部首檢字先河的他到底有多牛?這部字典裏“字”有答案  .大河網[引用日期2023-04-12]
  • 119.    羅丹、朱曉雪《許慎生平研究綜述》:“耿鵬坤因為許衝《上〈説文解字〉表》中的“慎以前受詔校書東觀”認定許慎曾有校書東觀的經歷,並且也有史料證明。《後漢書·安帝紀》:“四年……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後漢書·鄧太后紀》:“乃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部,四府椽史五千人,詣東觀仇校傳記……”朱紹侯還提出許慎正是參與此事,故結識馬融,受到馬融的推崇,因而校書東觀,教小黃門合情合理。除此之外,頓嵩元、洪篤仁、肖丹等都贊同此説法。”
  • 120.    河南歷史文化名人之許慎  .召陵區法院網[引用日期2023-04-12]
  • 121.    《後漢書·宦者列傳》:“四年,帝以經傳之文多不正定,乃選通儒謁者劉珍及博士良史詣東觀,各讎校漢家法,令倫監典其事。”
  • 122.    《後漢書·宦者列傳》:“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 123.    鄒博主編. 中國全史 13 中國豔史 圖文珍藏版[M]. 2011:181.
  • 124.    沈宏.東漢“干政”皇后作用初探[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1):37-42.
  • 125.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二》:“大司農京兆硃寵痛騭無罪遇禍,乃肉袒輿櫬上疏曰:“伏惟和熹皇后聖善之德,為漢文母。兄弟忠孝,同心憂國,宗廟有主,王室是賴。功成身退,讓國遜位,歷世外戚,無與為比,當享積善履謙祐。而橫為宮人單辭所陷,利口傾險,反亂國家,罪無申證,獄不訊鞫,遂令騭等罹此酷濫,一門七人,並不以命,屍骸流離,冤魂不反,逆天感人,率土喪氣。宜收還冢次,寵樹遺孤,奉承血祀,以謝亡靈。”寵知其言切,自致廷尉;陳忠復劾奏寵,詔免官歸田裏。眾庶多為騭稱枉者,帝意頗悟,乃譴讓州郡,還葬騭等於北芒,諸從昆弟皆得歸京師。”
  • 126.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下卷·第十四》:“初,陰後時諸家四時貢獻,以奢侈相高,器物皆飾以金銀。”
  • 127.    《後漢書·志·五行六》:“去年冬,鄧皇后立,有丈夫之性,與知外事。”
  • 128.    《東觀漢記》:“鄧太后嘗體不安,左右憂惶,至令禱祠,願以人為代。太后聞之,即譴怒,敕掖庭令以下:“何故乃有此不祥之言?”左右鹹流涕,嘆太后臨大病,不自顧,而念兆民。後病瘳,豈非天地之應與?”
  • 129.    《東觀漢紀·傳一》:“和熹鄧後七歲讀論語,志在書傳,母常非之曰:“當習女工,今不是務,寧當學博士耶?”後重違母意,晝則縫紉,夜私買脂燭讀經傳,宗族外內皆號曰'諸生'。”
  • 130.    沈宏《東漢“干政”皇后作用初探》:“和熹鄧後更是反對巫蠱迷信,一臨朝即詔令罷除一切濫設的祠堂,指出:“鬼神難微,淫祀無福”,身體有恙不求鬼神。“太后體不安,左右憂惶,禱請祝辭……太后聞之,即譴怒”。國家有難,振災自救,“詔饗會勿設戲作樂,減逐疫依子之半”。這些破除迷信的舉動對當時思想文化的發展無疑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 131.    沈宏《東漢“干政”皇后作用初探》:“和熹鄧後清醒認識到:“方今承百王之敝,時俗淺薄,巧為滋生,五經衰缺,不有化導,將遂陵遲,故欲褒崇聖道,以匡失俗”,所以她屢召“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又讓近臣、宮女、貴族子弟都受教育。這種無論男女、富貧、貴賤,都令之受教育的思想可以稱得上開明、先進了。”
  • 132.    蘇軾《大行太皇太后輓詞二首》原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5-07]
  • 133.    明·王世貞《題闕·其三十三》原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5-07]
  • 134.    清·嚴永華《雜興·其一》原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5-07]
  • 135.    徐佔勇.《中尚方弩機考略》:文物春秋,2009年第4期:61-63
  • 136.    《後漢書 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康以太后久臨朝政,宗門盛滿,數上書長樂宮諫爭,宜崇公室,自損私權,言甚切至。太后不從。康心懷畏懼,永寧元年,遂謝病不朝。太后使內侍者問之。時宮人出入,多能有所譭譽,其中耆宿皆稱中大人。所使者乃康家先婢,亦自通中大人。康聞,詬之曰:"汝我家出,亦敢爾耶?"婢怨恚,還説康詐疾而言不遜。太后大怒,遂免康官,遣歸國,絕屬籍。
  • 137.    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8]
  • 138.    張佩綸.《張佩綸日記》:鳳凰出版社,2015年:第356頁
  • 139.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8]
  • 140.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下卷·第十四》:“訓生五男三女……長女燕,次綏,即後也,次容。……後姊燕早卒,有遺腹女娥在襁褓,後年十二,傷娥早孤,躬自養撫,由為閨門所敬。”
  • 141.    觀於四裔:漢唐邊疆與民族考古——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第九期紀要  .中國考古網[引用日期2023-08-04]
  • 142.    講座回顧|楊勇:中國與東南亞的古代文化交流及聯繫——從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考古發現談起  .中國考古網[引用日期2023-08-04]
  • 143.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二年,青衣道夷邑長令田,與徼外三種夷三十一萬口, 齎黃金、 旄牛毦,舉土內屬。”
  • 144.    《後漢書·孝安帝紀》:“(永初)三年……三月,京師大飢,民相食。……癸巳,詔以鴻池假與貧民。夏四月……己巳,詔上林、廣成苑可墾闢者,賦與貧民。”
  • 145.    《後漢書·夫餘列傳》:“後復歸附,永寧元年,乃遣嗣子尉仇台詣闕貢獻。”
  • 146.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8-04]
  • 147.    朱維錚.《班昭考》:中華文史論叢,2006:22
  • 148.    金璐璐.班昭《東征賦》《女誡》作年考辨:船山學刊,2011年:142-143
  • 149.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五年春,逢侯將百餘騎亡還,詣朔方塞降,鄧遵奏徙逢侯於潁川郡。”
  • 150.    《後漢紀·孝安皇帝紀·上卷第十六》:“郎中潁川杜根與同署郎共諫太后不宜久攝政,太后怒以絹囊盛根等於殿,撲殺之。諫者皆以被撲死,根先知召司撲者陰共為意,乃使執撲者不加力,既畢,皆載出城外。根以撲輕得免,逃竄宜城山中,為酒家傭積十年餘。天子知根等忠,普告天下,使錄其子孫,根乃自出。公車徵,轉遷至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移風易俗。”
  • 151.    《後漢書·孝安帝紀》:“四年春正月元日,會,徹樂,不陳充庭車。辛卯,詔以三輔比遭寇亂,人庶流冗,除三年逋租、過更、口算、芻稿;稟上郡貧民各有差。”
  • 152.    《後漢書·孝安帝紀》:“六年……夏四月,會稽大疫,遣光祿大夫將太醫循行疾病,賜棺木,除田租、田賦。沛國,勃海大風,雨雹。“
  • 153.    《後漢書·孝安帝紀》:“六年……三月,十州蝗。”
  • 154.    《後漢書·孝安帝紀》:“永初元年……三月癸酉,日有食之,詔公卿內外眾官、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之士,明政術、達古今、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
  • 155.    《和熹鄧後諡》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8-04]
  • 156.    有道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8-18]
  • 157.    方克立;盧育三,呂希晨,周德豐.《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 158.    鄧綏簡論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8-25]
  • 159.    《後漢書·後漢紀上》:“鄧後稱制終身,號令自出……焦心恤患,自強者唯國。”
  • 160.    莊小芳.《東漢臨朝太后初探》:廈門大學,2006:38-39
  • 161.    《後漢書·卷八十七》:“和熹以女君親政”。
  • 162.    蔡鋒.《對古代皇宮貴族女性文化教育的考察》:婦女研究論叢,2004:49
  • 163.    王充無神論研究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8-25]
  • 164.    李步凡.《東漢鄧太后的心態史學分析》:名家名作,2022:133
  • 165.    《後漢書·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永寧元年,西南夷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明年元會,作之於庭,安帝與羣臣共觀,大奇之。禪獨離席舉手大言曰:“……帝王之庭,不宜設夷狄之技。”尚書陳忠劾奏禪曰:“……今撣國越流沙,逾縣度,萬里貢獻,非鄭、衞之聲,佞人之比,而禪廷訕朝政,請劾禪下獄。”有詔勿收,左轉為玄菟候城障尉。”
  • 166.    何志國.《東漢外來雜技幻術與佛像關係及影響》:民族藝術,2016:76-77
  • 167.    朱志耀、榮元愷.《紙祖千秋》之《造紙成功莫忘鄧綏》:嶽麓書社,2005
  • 168.    《東觀漢記·卷二十二》:“容儀照曜絕異。”
  • 169.    太平御覽·皇親部·卷三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9-14]
  • 170.    《東漢觀記》:“和熹鄧後即位,萬國貢獻悉禁絕,惟歲時供紙墨而己。”
  • 171.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下卷·第十四》:“後,鄧訓女也。……上每訪問政事,謙退不敢對,欲令陰後得進,不獲已然後塞所問。”
  • 172.    莊小芳.《東漢臨朝太后初探》:廈門大學,2006:6
  • 173.    《東漢會要》卷二《內職》:“鄧太后久臨朝政,宮婢出入,其耆宿者皆稱中大人。”
  • 174.    《後漢書·皇后紀上》:“時宮婢出入,多能有所譭譽,其耆宿者皆稱中大人。”
  • 175.    《後漢書·列女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高才……及鄧太后臨朝,與聞政事。”
  • 176.    《東觀漢記》:“孝順皇帝諱保,孝安長子也。母早薨,追諡恭愍皇后。上幼有簡厚之質,體有敦愨之性,寬仁温惠。始入小學,誦孝經章句,和熹皇后甚嘉之,以為宜奉大統。年六歲,永寧元年,為皇太子。受業尚書,兼資敏達。”
  • 177.    《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 178.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八年春二月己丑,立貴人陰氏為皇后。”
  • 179.    東漢·蔡邕《獨斷》:“後攝政,則後臨前殿,朝羣臣,後東面,少帝西面,羣臣奏事上書,皆為兩通,一詣太后,一詣少帝。”
  • 180.    論中國封建統治中的“兩君制”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9-25]
  • 181.    倪方六:中國古代工資不比西方國家工薪階層低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11-22]
  • 182.    《通典·卷十九》:“後漢大將軍、三公俸各三百五十斛,凡諸受俸,皆半錢半穀,延平中定製:中二千石,(月俸錢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錢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錢五千,米三十四斛。)千石,(錢四千,米三十斛。)六百石,(錢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四百石,(錢二千五百,米十五斛。)三百石,(錢二千,米十二斛。)二百石,(錢一千,米九斛。)百石。(錢八百,米四斛八斗。)臘及立春,更班賜有差。”
  • 183.    徐建委.鄭玄的出現:永元改革與漢代學術形態之變遷:文史哲,2022
  • 184.    《後漢書·列女傳》:“及鄧太后臨朝……《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後又詔融兄續繼昭成之”(《後漢書·天文志》:“馬續述《天文志》”)
  • 185.    南宋·真德秀《大學衍義·卷三十八》:“東漢母后之臨朝者,惟和熹為最賢。然貪權不釋,杜根上書請還政,為後所誅,故史氏譏之。”
  • 186.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四·後漢書》:“又其論和熹後終身稱制之非,而後崩後則朝政日亂,以見後之能理國。”
  • 187.    《漢書·藝文志》:“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脱,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説,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
  • 188.    《後漢書·儒林列傳》:“昔王莽、更始之際,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文,補綴漏逸。先是,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範升、陳元、鄭興、杜林、衞宏、劉昆、桓榮之徒,繼踵而集。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 189.    美國第一位女漢學家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1-02]
  • 190.    後漢書·本紀·皇后紀上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4-01-02]
  • 191.    《通典·卷七十九》:“晏駕詔曰:"柩將發於殿,羣臣百官陪位,黃門鼓吹三通,鳴鐘鼓,天子舉哀。女侍史官三百人皆著素,參以白素,引棺輓歌,下殿就車,黃門宦者引以出宮省。太后魂車,鑾輅,青羽蓋,駟馬,龍旂九旒,前有方相,鳳皇車,大將軍妻參乘,太僕妻御,女將夾轂悉導。公卿百官如天子郊鹵簿儀。"後和熹鄧後葬,按以為儀。”
  • 192.    《通湖山摩崖石刻》與紀功刻石敍事轉向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1-02]
  • 193.    馮鋭,武玉霞.張衡地動儀的誕生[J].中國地震,2013,29(02):179-197.
  • 194.    張衡“木雕猶能獨飛”新探──兼論飛機的發明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4-01-13]
  • 195.    馬雲泰,馬長德.論張衡的科學技術成就[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6,8(03):123-128.
  • 196.    東漢·張 衡  .南陽市卧龍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4-01-13]
  • 197.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七年春正月庚戌,皇太后率大臣命婦謁宗廟。”
  • 198.    《後漢書·鄧張徐張胡列傳》:“四年,新野君病,皇太后車駕幸其第。禹與司徒夏勤、司空張敏俱上表言:“新野君不安,車駕連日宿止,臣等誠竊惶懼。臣聞王者動設先置,止則交戟,清道而後行,清室而後御,離宮不宿,所以重宿衞也。陛下體烝烝之至孝,親省方藥,恩情發中,久處單外,百官露止,議者所不安。宜且還宮,上為宗廟社稷,下為萬國子民。”比三上,固爭,乃還宮。”
  • 199.    丁孚《漢儀》曰:“太后崩,晏駕詔曰:‘柩將發於殿,羣臣百官陪位,黃門鼓吹三通,鳴鐘鼓,天子舉哀。女侍史官三百人皆著素,參以白素,引棺輓歌,下殿就車,黃門宦者引以出宮省。太后魂車,鸞路,青羽蓋,駟馬,龍旗九旒,前有方相,鳳皇車,大將軍妻參乘,太僕妻御,女騎夾轂悉道。公卿百官如天子郊鹵簿儀。’後和熹鄧後葬,案以為儀,自此皆降損於前事也。”
  • 200.    張一葉.封建社會與建國後女子教育的比較[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S1):124-128.
  • 201.    張建東.漢代女子教育若干特點淺析[J].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6(01):65-67.
  • 202.    莊小芳.東漢臨朝太后初探[D].廈門大學,2006.
  • 203.    白雲翔:漢代尺度的考古發現及相關問題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4-01-13]
  • 204.    《後漢書·志·五行一》:“時,鄧太皇專政。婦人以順為道,故《禮》“夫死從子”之命。今專主事,此不從而僭也。”
  • 205.    王文濤.東漢安帝朝自然災害與政府賑災年表[J].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03):33-37.
  • 206.    皇后之冠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4-01-21]
  • 207.    宮達非主編. 資政大典[M]. 1995:133
  • 208.    張雲廣. 中國古代歷史常識[M]. 2012:66
  • 209.    黃留珠主編.周秦漢唐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周秦漢唐研究 第2冊[M]. 2001:410
  • 210.    【研究】宋豔萍丨“美人”、“才人”考 ——馬王堆三號漢墓遣冊所見“美人”、“才人”引發  .絲綢之路世界遺產[引用日期2024-01-21]
  • 211.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中華書局,2011年:第464-465頁
  • 212.    《後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建初)六年,遷護烏桓校尉,黎陽故人多攜將老幼,樂隨訓徙邊。(護烏桓校尉府位於上谷郡寧城縣,詳見《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復置校尉於上谷寧城”)鮮卑聞其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八年,舞陰公主子梁扈有罪,訓坐私與扈通書,徵免歸閭里。”
  • 213.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下卷·第十四》:“後,鄧訓女也。訓閨庭甚嚴,諸子進見,未嘗賜席,至於後,事無大小,每輒諮之。弟邠曰:'平生不與諸男語,今豈年衰邪?'訓曰:'我不衰,是女也雖小,諸兒無及者,必有益於我家。'是以奇之。”
  • 214.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下卷·第十四》:“陰後短小,舉止時有失儀,左右掩口而笑,後獨愴然不樂,為之隱諱,若己之失。及與陰後進止,不敢正立,坐則為之僂,所以苦心曲體,勞謙甚至,上愈重之。後每當進見,輒以疾退。”
  • 215.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冬,十月,辛卯,詔立貴人鄧氏為皇后;後辭讓,不得已,然後即位。”
  • 216.    張志君著.帝王后妃宦官私生活揭秘 中[M]. 1993:742.
  • 217.    組圖:中國曆代皇后和皇妃(10)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4-02-21]
  • 218.    《後漢書·志·天文中》“永初元年……是歲郡國四十一、縣三百一十五雨水。四瀆溢,傷秋稼,壞城郭,殺人民,是其應也。”
  • 219.    《後漢書·卷三十三·周章傳》:“及殤帝崩,羣臣以勝疾非痼,意鹹歸之,太后以前既不立,恐後為怨,乃立和帝兄清河孝王子祐,是為安帝。章以眾心不附,遂密謀閉宮門,誅車騎將軍鄧騭兄弟及鄭眾、蔡倫,劫尚書,廢太后於南宮,封帝為遠國王,而立平原王勝。事覺,策免,章自殺。”
  • 220.    王曉磊. 武則天 從三歲到八十二歲大全集[M]. 2018:137.
  • 221.    王健主編. 秦漢歷史文化的前沿視野 第二屆中國秦漢史高層論壇文集[M]. 2015:362.
  • 222.    張聖城主編. 河南航運史[M]. 1989:38.
  • 223.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 秦漢史論叢 第六集[M]. 1994:16.
  • 224.    朱宏斌著. 秦漢時期區域農業開發研究[M]. 2010:129-141.
  • 225.    《後漢書·樊宏陰識列傳》:永初之初,連年水旱災異,郡國多被飢困,準上疏曰:“伏見被災之郡,百姓凋殘,恐非賑給所能勝贍,雖有其名,終無其實。可依徵和元年故事,遣使持節慰安。尤睏乏者,徙置荊、揚孰郡,既省轉運之費,且令百姓各安其所。今雖有西屯之役,宜先東州之急。如遣使者與二千石隨事消息,悉留富人守其舊士,轉尤貧者過所衣食,誠父母之計也,願以臣言下公卿平議。”太后從之,悉以公田賦與貧人。即擢準與議郎呂倉並守光祿大夫,準使冀州,倉使兗州。準到部,開倉廩食,尉安生業,流人鹹得蘇息。還,拜鉅鹿太守。時饑荒之餘,人庶流迸,家户且盡,準課督農桑,廣施方略,期年間,谷粟豐賤數十倍。而趙、魏之郊數為羌所抄暴,準外禦寇虜,內撫百姓,郡境以安。
  • 226.    《後漢書·樊宏陰識列傳》:永初之初,連年水旱災異,郡國多被飢困,準上疏曰:“伏見被災之郡,百姓凋殘,恐非賑給所能勝贍,雖有其名,終無其實。可依徵和元年故事,遣使持節慰安。尤睏乏者,徙置荊、揚孰郡,既省轉運之費,且令百姓各安其所。今雖有西屯之役,宜先東州之急。如遣使者與二千石隨事消息,悉留富人守其舊士,轉尤貧者過所衣食,誠父母之計也,願以臣言下公卿平議。”太后從之,悉以公田賦與貧人。即擢準與議郎呂倉並守光祿大夫,準使冀州,倉使兗州。準到部,開倉廩食,尉安生業,流人鹹得蘇息。還,拜鉅鹿太守。時饑荒之餘,人庶流迸,家户且盡,準課督農桑,廣施方略,期年間,谷粟豐賤數十倍。而趙、魏之郊數為羌所抄暴,準外禦寇虜,內撫百姓,郡境以安。
  • 227.    黃燕.兩漢宮人放免制度[D].鄭州大學,2022:25-27.
  • 228.    李春燕. 漢代女性生活的空間特徵[D].武漢大學,2022.17-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