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廷忠

鎖定
鄧廷忠(1861—1912),鄧功顯第四子,出生於河南光山縣,抗法英雄。 [1-2] 
全    名
鄧廷忠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光山縣
出生日期
1861年
逝世日期
1912年
人物生平
鄧廷忠(1861-1912年),鄧功顯的四子,8歲(同治八年)入私墊讀《三字經》、《千字文》,受啓蒙教育,同時在家從父練習拳術、棍棒,13歲進練武廳背誦武經,練習弓箭、刀、石功夫,他性子急,講義氣,秉性剛強,是成大事者。鄧功顯看重小兒子,格外器重。鄧廷忠18歲(1878年,光緒四年)娶妻申氏,生有3子,長子取名元聖,另二子早年天折,申氏也不久亡故。23歲,(1883年)考中武舉,26歲(1886年,光緒十二年)考中武進士,點御前侍衞,1889年(光緒十五年)離開宮廷(御前侍衞),受命廣西左江南陵(寧)遊擊,分領營兵(清軍綠營兵設遊擊。);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晉升參將(僅次於副將);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鑑於侵越法軍對我國邊境的騷擾,受命率兵奔襲宣光城(越南北部),與法軍展開激戰,戰鬥中,鄧廷忠身先士卒,用鐵旗杆揭殺法軍少校,自已身負重傷。40歲(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初,鄧廷忠同鄧穎超的母親、湖南姑娘、醫生楊振德女士結婚。是年,因八國聯軍入侵,鄧廷忠奉命入京護衞,並去天津武備學堂教授武官。同年7月,八國聯軍進逼北京;8月,鄧廷忠同宮廷衞隊一起,護衞光緒、慈禧逃離北京,過太原直奔西安;年底,清廷與八國聯軍談判議和。鑑於鄧廷忠護駕有功,光緒皇帝特擢升鄧廷忠為廣西南寧鎮台(清軍總兵的別稱,總兵為綠營兵高級武官,又稱總鎮,受提督節制)。1901年初,鄧廷忠從西安返回廣西南寧,就職鎮台,掌理軍務。1904年,楊振德在南寧生下鄧穎超,乳名玉愛,學名文淑。文淑3歲時,身為鎮台的父親,在對待霸佔越南、擾我邊境的法軍態度上與新任提督發生意見分歧,鄧廷忠主張對法軍實行打擊,而新任提督以維護“辛丑條約”為名,主張對侵略法軍妥協。為此,鄧廷忠受到排斥和孤立,不得已私自去職,獨自離開南寧回光山探親,並從光山赴雲南謀得糧道一職(監督糧運)。
翌年,(1908年),廣西議和派向朝廷奏本,誣陷鄧廷忠欺君罔上,從而皇上頒旨,革鄧廷忠的職,發配新疆充軍三年。鄧廷忠因為一向為官清廉,去新疆流放連盤纏路費都沒有,是從南寧趕赴雲南的妻子楊振德變賣首飾、衣物,送丈夫去新疆充軍的。在新疆充軍期間,鄧廷忠還設想刑期滿後爭得復職,報效朝廷。1911年(宣統三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這時恰逢鄧廷忠流放期滿。入冬,他同其他在新疆流放人員一起,徒步返回中原,途中飽受飲渴、寒冷風沙之苦。1912年(民國元年)初,當進入陝西境內時,鄧廷忠身體不支;暴病死在路上,時年52歲。噩耗傳到光山,其二哥鄧慈臣、三哥鄧俊臣和侄子鄧幼丹、鄧明義等迎着寒風(當年春節為2月18日),跋山涉水,徒步趕往西北,將鄧廷忠屍體運回光山,葬在縣城南五華里處的望水樓子鄧氏祖墳,長眠於其父鄧功顯旁邊。 [1] 
參考資料
  • 1.    黃振國主編;河南省信陽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信陽文史資料 第7輯 信陽文史資料大觀:華夏出版社,,2011.10:第646頁
  • 2.    宋效忠主編.根在信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04:第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