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子琴

鎖定
鄧子琴(1902.3.7~1984.6.11),名永齡,雲南昭通永善縣務基鎮人。中共黨員,四川省政協委員。鄧子琴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從小渴望讀書。先後就讀於務基鄉立初小,昭通私立海晏池高小,永善縣立高小,省立第二中學,省立曲靖第三師範,1923年經雲南省教育廳考送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國文部,1927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插班。1928年到江蘇省南通中學任教。1929年經著名學者湯用彤教授介紹,任中央大學文學院助教。1930年任昭通中學教務主任、代理校長,1932年任永(善)綏(江)聯中首任校長,1932年任雲南省教育廳督學、編譯,1934年任雲南省立楚雄中學教務主任,1935年任山東省荷澤鄉村建設分院導師,1939~1940年在四川省壁山中學、成都建國中學任教,1941年任山東齊魯大學講師,1943~1948年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1949年應梁漱溟之聘任北碚勉仁文學院教授,1950~1984年任西南師範學院教授、歷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文科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和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領導成員、四川省歷史學會顧問,四川省民族研究會理事長,四川省地方史研究室主任。1984年6月11日,鄧子琴因患壺腹癌醫治無效,在重慶逝世。 [1] 
中文名
鄧子琴
籍    貫
雲南昭通永善縣
出生日期
1902年3月7日 [2] 
逝世日期
1984年6月11日 [2]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人員
主要成就
四川省政協委員等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鄧子琴人物生平

鄧子琴(1902.3.7~1984.6.11),字永齡。永善縣務基人。幼年喪父,靠母親廖氏勤勞養活全家,並供他讀完高小。
1918年,在親友資助下考入昭通省立第二中學,後又考進有公費的曲靖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23年8月,經雲南省教育廳保送到成都國立高等師範國文部深造,每月給他10元津貼,他省吃儉用,除購買書籍外,剩下的都寄給母親。高師畢業後,插班進入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在湯用彤教授指導下畢業,並介紹到南京中央大學任助教。
1930年,鄧子琴回到永善。次年在省立昭通第二中學任教務主任,同時兼任永(善)綏(江)聯中第一任校長。
1933年8月,他被調到省教育廳任督學、編譯,曾翻譯出版印度《阿瑜迦王石刻》一書。次年6月,應邀到楚雄中學任教。
1935年秋,鄧子琴應邀到山東荷澤縣鄉村建設分院任導師,教“中國文化要義”等課。抗日戰爭爆發,山東淪陷,到四川璧山中學任教務主任。此時寫成《中國佛學史》、《隋唐佛教史》、《佛家哲學基本問題》、《佛家哲學要論》等專著。
1939年秋,鄧子琴到樂山復性書院任都講。不久,又去成都建國中學任教。1941年到齊魯大學任講師,曾發表《南宋時期重慶在國防上的地位》等論文。1942~1943年,在勉仁書院任研究員,後在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任教授,教“中國風俗理論”課,出版了《中國禮俗學綱要》等著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學院遷駐南京棲霞山,他在任教期間,踏遍青山,蒐集整理各地寺院銘刻,集成《棲霞碑文錄》。1949年1月,到重慶北碚勉仁文學院任教授至1950年。
1950年8月至1984年,到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任教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1962年期間,他以花甲之齡,多次率歷史考察隊到內蒙古和四川涼山等地考察,寫出《甘孜地區兩種封建統治下的奴隸制》、《八邦寺的科巴》、《內蒙古達藏聯合旗調查報告》、《玉龍牧區情況概述》等著述,在西師開設了四川少數民族史課程。
鄧子琴對祖國傳統醫學研究很深,他以精湛的醫術免費治病救人。在1966~1976年間,經他診斷處方者達4000餘人次。
鄧子琴精研語言音韻,不同程度地掌握英、德、法、日、梵文、藏文和彝文,並能用藏文寫詩。他早年學習音韻、訓詁、考據學,擅長古典詩詞。他多年擔任古代史、隋唐佛教哲學思想、中國禮俗學、金石文字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著述豐富而有見地。他多次被評為系、院、市先進工作者,並曾出席全國第一屆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曾任四川省政協委員,中國西部民族研究會、四川古籍整理出版小組、四川省歷史學會、重慶市歷史學會顧問,四川省民族研究會理事長,西南師範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院文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歷史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四川省地方史研究室主任等職。
1984年6月11日,鄧子琴因患腹癌醫治無效,在重慶逝世。 [1]  [2] 

鄧子琴學術成就

抗日戰爭爆發,山東淪陷,鄧子琴到四川璧山中學任教務主任,寫成《中國佛學史》約30萬字、《隋唐佛教史》、《佛家哲學基本問題》、《佛家哲學要論》等專著。
1941年,鄧子琴到齊魯大學任講師,曾發表《南宋時期重慶在國防上的地位》等論文。1942~1943年,在勉仁書院任研究員,後在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任教授,教“中國風俗理論”課,出版了《中國禮俗學綱要》等著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學院遷駐南京棲霞山,他在任教期間,蒐集整理各地寺院銘刻,集成《棲霞碑文錄》。
1958~1962年期間,鄧子琴多次率歷史考察隊到內蒙古和四川涼山等地考察,寫出《甘孜地區兩種封建統治下的奴隸制》、《八邦寺的科巴》、《內蒙古達藏聯合旗調查報告》、《玉龍牧區情況概述》、《德格土司制度下的奴隸制》、《若爾蓋地區的前期農奴制》、《阿壩地區的前期農奴制》等論文和報告,並寫成了《禮俗學綱要》、《中國風俗史》、《民族史論文集》、《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史要略》、《民族社會史研究論叢》等著述,在西師開設了四川少數民族史課程。同時,他還在甘孜、阿壩兩地蒐集到歷史文物600餘件,其中入四川省文物志的有20多件。
鄧子琴對祖國傳統醫學研究很深,他以精湛的醫術免費治病救人。在1966~ 1976年間,經他診斷處方者達4000餘人次。
鄧子琴精研語言音韻,不同程度地掌握英、德、法、日、梵文、藏文和彝文,並能用藏文寫詩。他早年學習音韻、訓詁、考據學,擅長古典詩詞,集有《司馬鶴齋詩錄》。他多年擔任古代史、隋唐佛教哲學思想、中國禮俗學、金石文字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著述豐富而有見地。 [1]  [2]  [3] 

鄧子琴榮譽和社會影響

1956年,鄧子琴加入中國共產黨。鄧子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工作積極,勇於承擔重任,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多次被評為系、院、市先進工作者,出席了全國第一屆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 [3] 
1950年 [4]  後,鄧子琴曾任四川省政協委員,中國西部民族研究會、四川古籍整理出版小組、四川省歷史學會、重慶市歷史學會顧問,四川省民族研究會理事長,西南師範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院文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歷史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教授,四川省地方史研究室主任等職。 [1]  [2] 

鄧子琴璧山紀事詩

鄧子琴在璧山期間,寫了一組《璧山紀事詩》,共13首。記錄了他的生活、思友、思想情感等,對我們瞭解他在璧山這段歷史有史實的作用。
曾一段時間他僱居在城東鄉譚氏宅。作詩一首:
沈約郊居最入情,半樓花竹小居停。
剡溪不覺古人遠,獨立石礄待月明。
此詩,既點明背景為抗戰時下江人眾,縣城一時找不到適當的居所,暫居郊區;又寫了郊區風景美好,有花有竹,堪比剡溪,可比沈約住所;更表明自己的心志,雖流離失所,也要“獨立”自強。
參考資料
  • 1.    昭通市教育局編,昭通教育志,雲南大學出版社 , 2002.08,第478-479頁
  • 2.    李景煜主編、雲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總纂、雲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人物誌編輯組編撰,雲南省志 卷80 人物誌,雲南人民出版社 , 2002.12,第585-586頁
  • 3.    雲南省永善縣人民政府編撰,永善縣誌,雲南人民出版社 , 1995.09,第614-616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昭通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編,昭通文史資料選輯 第2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昭通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 , 1986.10,第53-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