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仲元故居

(惠州鄧仲元故居)

鎖定
鄧仲元故居位於廣東省惠州惠陽淡水老城豬行東街51號的,是辛亥元勳、民國名將鄧仲元在淡水的故居,是惠陽區文物修繕工作的重點之一。已於2017年6月底修繕完工,開闢為名人主題文化展示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1]  。鄧仲元故居是中式客家建築與西洋建築相結合的代表性建築 [2] 
鄧仲元故居建於民國期間。建築坐南向北,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寬處30.3米,南北最深處32.7米,面積990.81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故居的中間為二進祠堂,頭門門夾為大理石構造,牆眉有壁畫,現已相當模糊。兩側有耳房;二進為供奉祖先及祭祖的廳堂,中間由一天井相連,天井兩側為居室。緊挨祠堂另開一門進去為一座四合院式住房,祠堂東側另有一排住房。鄧仲元舊居於2015年12月被評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3-4] 
2019年10月,鄧仲元舊居主題文化展示館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設11個展室,133塊展板,較為完整的重現了功績卓著的辛亥元勳、民國名將鄧仲元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5-6] 
中文名
鄧仲元故居
地理位置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街道豬行東街51號
門票價格
免費
保護級別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二進四合院粘土結構瓦房
紀念人物
鄧仲元

鄧仲元故居故居簡介

惠州鄧仲元故居
惠州鄧仲元故居(7張)
鄧仲元故居位於惠陽淡水老城,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朝末期,房屋主體坐北向南,是一座兩層磚木結構、瓦塊天面的東江客家民居。房子佈局呈獨特的“7”字型,融合客家、廣府以及西洋建築等多種元素。由於經歷近代動盪變遷,以及長年風雨侵蝕,建築出現了多處破損。為搶救保護文物,惠陽區投入資金,對其進行修繕,修繕工程遵循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現狀的原則,施工中特意採用了傳統工藝技術和三合土等材料,基本恢復了該古建築的完整面貌。
根據陳列布展方案,惠陽將充分利用相關史料,以圖片、文字、雕塑、實物、現場復原及影視播放等方式,還原歷史真相,展示辛亥元勳、民國名將鄧仲元的生平業績以及其對近代中國歷史的貢獻和影響 [1]  [7]  。鄧仲元故居的布展主題由客家子弟,崇雅精英;辛亥元勳,護法干將;馳騁閩桂,粵軍靈魂;一代英烈,千古流芳四個部分組成。展廳配以圖文、展櫃、複製品、故居功能場景復原、油畫藝術創作等相結合的形式,闡述總結鄧仲元簡短的一生,展示鄧仲元與他的事蹟對後世影響深遠,體現他“忠於國事,勇於奮鬥”的革命偉績和讓後人緬懷和學習的精神。 [8] 
鄧仲元一生積極追隨和支持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參與籌建中華革命黨,組建革命武裝,參與討袁護法、援閩援桂援粵、北伐及赴南洋宣傳革命與籌募經費。鄧仲元被任命為廣州軍政府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從粵軍第一師走出瞭如李濟深、葉挺、陳誠、薛嶽、鄧演達等一批著名將領,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鄧仲元也被稱為“眾將之將” [2] 
2015年12月10日,惠陽鄧仲元故居被列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9] 
2019年10月9日,“鄧承修故居和鄧仲元舊居主題文化展示館”正式開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在開放儀式上,還舉行了鄧承修故居、鄧仲元舊居主題文化展示館開館紀念封、紀念戳的首發式。鄧仲元舊居主題文化展示館紀念封上,鄧仲元將軍銅像躍然紙上,銅像背後是鄧仲元舊居圖案。紀念封上已經貼上了“中國文化遺產”的郵票,蓋上了紀念戳和“2019·10·09”的郵戳,當天就可以寄給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集郵愛好者 [10] 
據瞭解,“兩鄧”主題文化展示館是惠州市首個提供免費語音智能導覽服務的名人故居。市民遊客可通過掃二維碼,得到語音智能導覽服務。超過20人以上的團體,也可提前一天預約人工講解服務。 [5] 

鄧仲元故居人物檔案

鄧仲元 鄧仲元
鄧仲元(鄧鏗)於1885年12月27日出生,7歲時隨父親到惠州市惠陽區淡水鎮經商落户。1905年考入廣州將弁學堂步兵科,1909年任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1901年籌劃廣州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後,是光復惠州的功臣之一,並創建了粵軍第一師,鄧演達、葉挺等著名將領均出自其門下。1914年後,一直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打了無數的硬仗。1917年,援閩粵戰成立,鄧仲元任粵軍總部參謀長。1921年5月,任廣州軍政府第一師師長兼總司令部參謀長。1922年3月21日傍晚7時被槍殺,23日4時不幸逝世。卒年僅36歲。
鄧仲元逝世後,被孫中山追贈為陸軍上將,葬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之側。鄧仲元之死在廣東引起了巨大震動,許多城市都有舉行了悼念活動。廣東都督胡漢民在1935年追憶鄧仲元時曾説過一句話:“總理革命數十年,直接奉命為主義前趨之軍人,當推仲元先生為第一人。”
1935年,民國當局決議,在革命紀念日簡明內增訂3月23日為“先烈鄧仲元先生殉國紀念日”。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鄧仲元為革命烈士。現惠州建有仲元亭、廣州番禺的廣東仲元中學以示紀念。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