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鄒魯文化

鎖定
鄒魯文化 [2]  ,是周朝禮樂文化與商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博大而精深;鄒魯一詞,在後世形成一個文化概念符號,代指為禮儀文化現象,而並不是具體地域範圍。
中文名
鄒魯文化
外文名
The culture of Zou Lu
定    義
周朝禮樂文化與商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博大而精深;鄒魯一詞,在後世形成一個文化概念符號
地    區
山東省

鄒魯文化文化簡介

鄒魯是對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例如,將沿海的文化名城(廣東潮汕、福建泉州等)稱為海濱鄒魯;將江南的文化名城稱為江南鄒魯。 周文化、殷文化遺存後世所形成的文化現象,博大而精深。
中國儒家文化的奠基者與鼻祖周公姬旦,其思想體系由孔子承襲發揚,後孟子又繼往開來,因孔子與孟子的故鄉分別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和鄒國,因此後人就用“鄒魯”來指代文化禮儀發達的地區。而北宋時期,“海濱鄒魯”就已經被用於描述“潮陽”(今潮州一帶)。
鄒魯是對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例如,將沿海的文化名城(廣東潮汕、福建泉州等)稱為海濱鄒魯;將江南的文化名城稱為江南鄒魯。

鄒魯文化儒學方面

“鄒魯”一直被尊崇,在中國各地,有很多類似“濱海鄒魯”、“江南鄒魯”稱呼,“鄒魯”之詞亦不絕於史書典籍。《莊子·天下篇》載:“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 [1]  司馬遷也曾對齊地與鄒魯的風氣作過比較,説:“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史記·貨殖列傳》)。鄒魯“俗好儒,備於禮”是很有名的。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説:“儒之一詞,即原於邾婁之婁”,而最早的魯文化也是由“邾婁文化”裏發展出來的。“魯為婁轉,因婁得名”。北周文學家庾信在《哀江南賦》中,有“於時朝野歡娛,池枱鐘鼓,裏為華蓋,門成鄒魯”之名言。唐代開元盛世時的“大手筆”張説,在其《奉和唐玄宗〈經魯祭孔而嘆之〉》一詩中,有“孔聖家鄒魯,儒風藹典墳”之佳句。唐代另一大詩人孟浩然,在其《書懷貽京同好》中,有“維先至鄒魯,家世重儒風”之妙筆。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儒家中人,宋明以降被政府確認為“聖人”的只有六人,元聖周公姬旦,至聖孔子、復聖顏淵、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而這六位聖人全出自鄒魯地區。可見,鄒魯地區在培養儒學方面是非同尋常的。

鄒魯文化歷史淵源

到了春秋後期,孔子誕生於鄒,定居於魯,周遊列國,收徒講學,崇敬周禮,承元聖周公之禮樂之精髓,刪《詩》、定《書》、著《春秋》,在周禮樂基礎上,創立了儒家學説,使魯成為文教興盛的中心。孔子歿後,儒學漸趨衰微,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天下學士不歸楊則歸墨。在此儒學瀕於滅絕之際,鄒人孟子挺身而出,繼道統,闢楊墨,著《七篇》,繼承、堅持、發展了孔子的學説,使仲尼之教獨尊於千古。因此,鄒遂成了儒學復興之地,與魯同為儒學的發源地。到兩漢魏晉,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經學家、文學家如韋賢韋玄成匡衡、王粲、仲長統王叔和唐彬、劉寶等都出生於鄒地。

鄒魯文化地理位置

《詩·小雅·大東》篇描述這一帶“西人”和“東人”的差別及其對立的情景雲:“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邾國包括小邾和濫。《韓非子·解老》篇説:“樹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書之所謂‘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仁德對人來説既是“所以建生”的柢,很自然,有仁德,即可長壽。“仁者壽”,語出《論語·雍也》篇,董仲舒曾經解釋説:“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春秋繁露·循王之道》)聯繫《淮南子·地形訓》説“東方有君子之國”、《山海經·海外東經》説“君子國……其民好讓不爭”來看,鄒魯地區當有敦厚和平、好讓不爭的民風。這種民風在“禮失而求諸野”的中國已不可得,但仍為人們所向往,稱之為君子之風。甚至於孔子還曾有過“欲居九夷”的想法,他説:“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即:那是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麼鄙陋的呢?孔子對鄒魯及其文化是相當尊重的。他曾乘郯國國君來魯國訪問的機會,“見於郯子而學之”;事後十分佩服地説:“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參考資料
  • 1.    ^ 《莊子·天下篇》載:“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
  • 2.    鄒魯文化史話  .鄒城外宣網[引用日期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