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鄒荻帆

鎖定
鄒荻帆(1917—1995),湖北天門人,當代詩人和翻譯家。出生於湖北蒲圻(現赤壁市)。早年就讀於湖北省立師範學校,1936年發表長篇敍事詩《做棺材的人》和《沒有翅膀的人們》。1938年後在武漢等地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曾與穆木天馮乃超等創辦《時調》詩刊。1940年入重慶復旦大學學習,以後做過中學教師、報刊編輯。1995年9月4日卒於北京。有作品選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
中文名
鄒荻帆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湖北天門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1995年
職    業
詩人,翻譯家
出生地
湖北蒲圻(現赤壁市
性    別

鄒荻帆人物簡介

1949年後歷任對外文化聯絡局辦公室主任、《文藝報》編輯部主任、《詩刊》主編等職。著有詩集《青空與林》、《噩夢備忘錄》、《塵木集》、《在天門》、《木廠》、《走向北方》、《金塔一樣的麥穗》,詩論集《詩的欣賞與創作》、長篇小説《大風歌》等。 很多民族唱法的歌曲以其詩詞為詞。像《牧羊姑娘》等。

鄒荻帆人物生平

鄒荻帆 鄒荻帆
文壇英荻 詩海巨帆
——記天門籍著名詩人鄒荻帆先生
“南浦對荻花蕭瑟,江畔望征帆過盡”——荻帆,一個極著詩情畫意的名字,暗喻了他沉浮一生的坎坷與輝煌;一篇篇精美的文字,一行行閃光的詩句,疊映着他悲憤的吶喊與激昂的壯歌,刻印着他半個世紀飽蘸血淚的拼搏與創作……
1917年5月,天門縣城鄒姓木匠喜添嬌子。看看襁褓中兒子清秀而嫩紅的臉蛋,望望門外西江(縣河)蘆荻萋萋,遠帆點點,鄒木匠似有所悟,為之取名荻帆。名字雖然悠然婉約,但父親寄予的希望是,要兒子秉承家業,將他雕鑿成一名優秀的木匠。而鄒荻帆卻在黑暗的社會里,將自己打磨成了一代斐聲文壇的詩人
在城關讀了幾年私塾後,小荻帆於1932年考上了應城縣初級中學。年僅15歲的他離開父母和故土,隻身前往臨縣住讀。從此,思緒飛揚的少年荻帆開始接觸新文藝,如飢似渴地捧讀茅盾、巴金、冰心等進步作家的作品。兩年後,鄒荻帆考上了湖北省師範學校。沐浴在新文化春風春雨裏的鄒荻帆心潮激盪,眼界開闊。他心靈的種子要發芽了,於是,他開始寫詩了。
1937年1月,鄒荻帆在《文學》新詩專號上發表了兩首處女詩。從而一發不可收拾,感情的激流如飛瀑直瀉。同年4月,便將一首題為《沒有翅膀的人們》的敍事詩發表在《中流》第8期上。在這首800多行的長詩裏,鄒荻帆將農民的苦難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昏庸,以滿腔的忿懣進行了敍述與抨擊。詩一發表,便受到巴金等名家的一致讚賞。
同年七月,抗日戰爭暴發。仍住校讀書的鄒荻帆,與馮乃超、穆木天、蔣錫金等人籌辦了《時調》詩刊,發表抗日詩章。這時,胡風從敵佔區退回武漢續辦《七月》,創刊號上發表了鄒荻帆的新詩《江邊》。此後他也成為了“七月詩派”的主將。
為了聲援抗日,鄒荻帆以筆作槍,參與發起並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38年,巴金在上海出版烽火小叢書,鄒荻帆創作了第一部長詩《在天門》,由巴金出版。由於這部詩暴露了大後方的黑暗與殘酷,遭到國民黨政府的通令查禁。但詩人的正義之感愛國之心是“查禁”不住的。1940年,鄒荻帆又創作了一部兩千多行的長詩《木廠》,發表在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第六集。這是中國第一部描寫農村手工藝者命運、勞資糾紛、工農被迫革命的長詩。可想而知,詩一出版便遭到了國民黨政府的查禁。
1937年8月,鄒荻帆從湖北省師範學校一畢業,便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滾滾洪流之中。他經穆木天介紹,潛入大別山一帶的第五戰區,參加臧克家、黑丁等為首的“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團”。在戰爭前線,鄒荻帆抒寫了大量謳歌抗戰英烈的詩歌,其中一篇400多行的詩《他們將為受難的人們而鬥爭》,在淪陷後的上海發表。同時將這一時期的詩結集,由巴金出版了一冊《塵土集》。
後來文化工作團解散,鄒荻帆於1938年9月參加金山、王瑩等為首的“上海救亡演劇等二隊”,輾轉到桂林。那時桂林文化界人士集中,巴金、夏衍、艾青等都在那兒。艾青主編廣西日報副刊《南方》,鄒荻帆成為主要撰稿人。
不久演劇隊改名“中國劇團”,受周恩來副主席指示,利用廣西的關係到海外演出,第一站是香港。鄒荻帆在劇團既做宣傳工作,也演羣眾角色。在香港遇到戴望舒、袁水拍等文藝界朋友。戴那時是《星島日報》副刊《星座》的編輯。鄒荻帆經常參加他主持的座談會,併為副刊寫稿。在香港停留了半年,劇團擬去西貢、南洋一帶;鄒荻帆則要求離隊回內地,準備到革命聖地延安去。
1939年9月鄒荻帆到了宜昌,經友人田一文介紹參加了九十四軍政治部宣傳隊,到白鷺湖、郝穴一帶戰地宣傳抗日。但由於新排演的《九一八以來》、《揚子江暴風雨》等劇國民黨都不讓演出,而且信件受到檢查,鄒荻帆一氣之下,離開了部隊。
因天門老鄉著名作家冀汸在湖北宜昌分鄉小學教書,鄒荻帆於1940年1月也流浪到分鄉小學執教並寫作。5月初離開分鄉,前往重慶。時值五三、五四大轟炸之後,重慶疏散人口,鄒荻帆來到重慶郊區北碚黃桷樹鎮。因沒有合適的機會去延安,又無以為生,鄒荻帆只好考入復旦大學外文系繼續學業。
此時胡風、靳以、梁宗岱、馬宗融、伍蠡甫都在復旦大學任教,鄒荻帆得以有機會經常拜訪胡風,並受業於靳以等名家。
1941年秋,經與姚奔(復旦同學)商議,鄒荻帆募捐創辦了《詩墾地》叢刊。這時,因皖南事變之後,胡風已去香港,但重慶還有一些相好的年輕詩友,如曾卓、冀汸、綠原、S·M等。此後,曾卓到復旦校友部工作,冀汸、綠原又相繼考入復旦大學,《詩墾地》便在復旦大學出了5輯。基本作者除上述這些人外,還有成都平原詩社的一些詩人,如社谷、方然、蘆佃、白堤、左琴嵐等。重慶的詩人袁水拍、力揚、徐遲也為之寫稿;延安等紅色區域寄來的稿件,很受廣大讀者歡迎。《詩墾地》第2輯 《反法西斯特輯》在國內反蘇反共高潮中出版,引起強烈的反響。
1942年,胡風從香港回到桂林,創立南天出版社,並出版《七月詩叢》叢書,為鄒荻帆出詩集一本名《意志的賭徒》。在重慶期間鄒荻帆還出版了另一本詩集《青空與林》,並翻譯出版了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説《克羅採長曲》。
1944年鄒荻帆到成都,在“戰地服務團”工作,不到三個月,就因特務認為他在復旦大學有“共嫌”而出走。9月經地下共產黨員介紹入成都美國新聞處做僱員,被選為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理事。年底出版《詩墾地》第6輯《白色花》。因其中有反映學生運動及哀悼在皖南事變中新四軍烈士的詩詞,市警察局幾次向通訊地及成都美國新聞處查詢,最終被迫停刊。
抗日戰爭結束,鄒荻帆回武漢,1946年1月,到武漢美國新聞處工作。此時,邵荃麟、葛琴主編《大剛報》副刊《大江》,鄒荻帆經常為他們寫稿,並在鄒家中舉行了紀念魯迅逝世的小集會。
在漢期間,鄒荻帆還與曾卓、伍禾、胡天風、綠原、牧星等出過兩輯叢刊,一為《沙漠的喧譁》詩專輯,一為《大江日夜流》小説、散文、詩輯。他還隨軍調“三人小組”,到過中原解放區,有《宣化店之春》3首詩,發表在胡風主編的《希望》上。另外,因對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各種腐敗現象不滿,寫了《大城》一詩,發表在上海《大公報》上,受到國民黨特務的追查。
1948年初,因武漢呆不下去了,鄒荻帆遠走香港。在香港得到邵荃麟、葛琴等的幫助,先是在飛機修理工廠做雜工,後來為《華商報》編副刊。在此期間,為迎接解放而抨擊反動政權的“和談”陰謀與腐敗寫了大量諷刺詩,邵荃麟、蕭乾、端木蕻良等都為鄒荻帆這一時期的詩寫過評論文章,予以很高的評價。另外一些詩篇,如《中國學生頌歌》是讚頌學生革命精神的;《致家鄉》是懷念獲得瞭解放的鄉鎮;《朗誦給北平聽》是為迎接解放北平而作。新中國第一次文代會於1949年初在北平召開,鄒荻帆因交通不便,雖是代表,而未能參加。
1949年6月,鄒荻帆離開香港經東北到北京。8月間參加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籌備組工作,後來在該局一直工作到1956年底。鄒荻帆這時期的詩作,主要有兩種主題:一是歌頌解放後的生活,如《我的北京》、《春城無處不飛花》等;另一種是頌揚和平及國際友好往來的,這跟他從事的文化聯絡工作有關,如《五月頌歌》(發表在《人民文學》上,《文藝報》曾有好評)以及《寫在透明的土地上》等。
1958年,鄒荻帆下放到河北省懷來縣西榆林鄉勞動鍛鍊。這一年毛澤東主席發起了“三面紅旗”運動,當時,鄒荻帆當然無法認識到“左傾”的錯誤,在這種不能分辨是非的情況下,也寫了頌揚“大躍進”的詩篇,有一部分收入到詩集《風馳電閃》中。後來鄒荻帆寫的一部長篇小説《大風歌》雖然避免寫入一些“極左”的做法,但基調是肯定人民公社的。儘管鄒荻帆着重只寫知識分子在興修水利中的思想改造,還是無法避免受當時錯誤政策的影響。這期間,因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鄒荻帆的長詩《祖國抒情詩》。
1959年鄒荻帆調到《世界文學》做編輯,這時他讀到了不少外國古典與當代文學作品,並不時回到曾下放過的農村去訪問,交結了許多農民朋友。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鄒荻帆在山西、安徽、江西等地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鄒荻帆個人在此運動中當然也執行了錯誤政策,但對了解農村的生活艱苦,勞動人民的品質等,確有很大的幫助。
1978年,鄒荻帆調《詩刊》工作,因而利用刊物為許多被冤屈了多年而等待“平反”的詩人率先發表了的作品,並舉辦了粉碎“四人幫”後第一次詩人會議,邀集了全國有影響的詩人蔘加,為新詩的擴大和隊伍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同時,由於各派詩人重新出現,使詩壇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1979年的思想解放學習,對鄒荻帆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極大的作用,可以説這是鄒荻帆寫詩最多的時期。至1988年,鄒荻帆共出了七本詩集,一本詩評集。為花城出版社編了兩本外國詩選:《少女的聲音》(敍事詩選)和《月照波心一顆珠》(譯詩選),並編選了《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年詩選》。
此外,鄒荻帆還在1988年出版了長篇小説《顫抖的靈魂》,真實記述了“文革”中知識分子在五·七幹校所受的迫害。
自1979年以迄於1994年,鄒荻帆一直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並曾任作協外委會委員。1983年任《詩刊》主編。作為詩壇主帥,創辦了全國青年詩歌刊授學院,培養了眾多青年詩人
建國後為國際間進行文化文藝交流,鄒荻帆共訪問過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馬其頓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意大利、前東西德、尼泊爾、前蘇聯、泰國等十多個國家。1994年冬被選為國際華人詩人協會主席團成員。
1993年10月14日,鄒荻帆在第24屆南斯拉夫梅代雷沃國際詩歌節上榮獲“斯梅代雷沃城堡金鑰匙”獎。南斯拉夫外長、中國駐南使節出席了頒獎儀式;貝爾格萊德市長接見了鄒荻帆。
一年一度的斯梅代雷沃詩歌節始於1970年。自1986年以來,每屆詩歌節均以這座古城堡的金鑰匙表彰一位在國際享有盛名的詩人。迄今只有羅馬尼亞、奧地利、匈牙利、保家利亞、捷克、俄羅斯和南斯拉夫等國的7位著名詩人獲得了這份殊榮。
鄒荻帆先生魂系故里,桑梓情深。他十分關心家鄉的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也十分關心家鄉青年文學愛好者的成長。八十年代後期,他曾專程回到離別已久的家鄉參加天門的平原詩會,支持、指導過《業餘詩人》、北京詩社、湖北省青年詩歌協會、竟陵文學研究會的工作和活動。1993年筆者參與創辦《天門》雜誌,鄒老欣然擔任顧問並題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1995年元月,鄒老給筆者寄來他生前的最後一部文集《春歸何處》,其中有好幾篇是回憶天門老家的親友與故事的,情真意切,催人淚下。
4月,鄒老應筆者編撰《天門名人》之約,親筆撰寫了《我的小傳》,並同照片一起寄來,讓筆者深受感動和鼓舞。
9月4日,筆者正在辦公室研讀鄒老的佳作,突然郵局送來一封急件,拆開一看:啊,竟是《讀刊》社發來鄒老不幸逝世的訃告。筆者頓時淚水急湧,為我國詩壇巨星的殞落而悲痛,為天門失去一位引為驕傲的鉅子而痛心,為自己失去一位可親可敬的師長而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