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鄒與魯哄

鎖定
鄒國與魯國打仗,而鄒國百姓不願為上級而死,鄒王問孟子緣由,孟子解釋並推薦“仁政”思想。作品出自《孟子》,創作於戰國時期。
作品名稱
鄒與魯哄
外文名
Zou and Lu fight
作    者
孟子
創作年代
戰國
作品出處
《孟子》
文學體裁

目錄

鄒與魯哄原文

鄒與魯哄①。穆公問曰:“吾有司②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③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鄒與魯哄註釋

1 鄒,春秋時邾國,戰國時改國號叫”鄒”,今山東省有鄒縣。魯,周武王封弟弟周公山東州一帶地方,稱“魯國”。哄,古時形容戰鬥的聲音,這裏指戰爭。“聖賢説政”,就是説鄒國魯國發生了戰爭。
2哄:即哄鬥,交戰。“閧”與“哄”在古代是不同的字,意義也不同,今化作“哄”
3穆公:鄒國國君。
4 有司:官吏。
5莫之死:即莫死之,沒有為他而死的。之,代長官。
6 勝:盡,完。
7疾:痛恨。
8如之何;怎麼辦。
9對:回答。
10兇:荒。
11轉:拋棄。
12之:往。
13幾:幾乎。
14倉廩lǐn:糧倉。
15實:充實。
16莫以告:不把真實的情況報告。
17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
18下:下面的百姓。
19曾子:即曾參,孔子的學生。
20爾:你。
21反之:報復在上位的人的機會。
22無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23死其長:為他們的長官而死。
24尤:尤通憂 擔憂

鄒與魯哄譯文

鄒國魯國交戰。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沒有一個肯為長官效死的。殺了他們吧,無法殺盡;不殺吧,又恨他們看着自己的長官死難而不去救,拿他們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饑荒年頭,您的百姓,年邁體弱的輾轉餓死在荒山溝裏,壯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糧倉裏糧食滿滿的,庫房裏財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實情況報告,這就是對上怠慢國君,對下殘害百姓啊。曾子説過:‘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後果會反加到你身上。’百姓從今以後可以反過來這樣對待他們的長官了。您不要怪罪他們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長官,願為長官犧牲。”

鄒與魯哄簡説

在一場戰爭中,老百姓的表現如何,是平時掌國者為政如何的試金石。這個故事説明要贏得百姓的支持,贏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時時關心愛護百姓。

鄒與魯哄出處

《聖賢説政》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説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户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鄒與魯哄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説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説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