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鄒如強

鎖定
鄒如強,男,工學博士,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負責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現任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National Science Open、Scientific Report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Energychem等期刊編委,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PL Materials客座編輯,中國物理學會中子散射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能源化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納米材料與器件常務副秘書長。 [1] 
中文名
鄒如強
外文名
Zou Ruqia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南開大學+神户大學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負責人(2023)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2020)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8)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9、2020、2021、2022)
北京市優秀博士生論文指導教師(2022) 展開
主要成就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負責人(2023)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2020)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8)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9、2020、2021、2022)
北京市優秀博士生論文指導教師(2022)
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2021)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 (2016、2018、2019、2021)
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016)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13)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1) 收起
職    稱
教授

鄒如強人物經歷

2022–至 今: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2021–2022: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2020–2021: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
2019–至 今: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
2019–2021:北京大學工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0–2019: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2–2016:北京大學,新加坡北京大學低碳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8–2010:美國LosAlamos國家實驗室,地球環境科學部&中子科學中心,主任博士後研究員
2006–2008:日本AIST&神户大學,工學部,JSPS特別研究員(DC)
2004–2008,日本神户大學 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 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1–2004,南開大學化學學院, 獲理學碩士學位 [1] 

鄒如強人物成就

目前已在Chem. Rev.、Chem. Soc. Rev.、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 Mater.、J. Am. Chem. Soc.等高水平國際權威期刊上共發表SCI論文240餘篇,他引24000餘次,50餘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獲國內外專利10餘項,出版書籍6章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50餘次。 [1] 

鄒如強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為功能多孔能源材料,近年來開展多尺度孔結構材料的複合設計與應用研究,在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化、熱管理材料與技術研究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創新工作。 [1] 

鄒如強獲得榮譽

1.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負責人(2023)
2. 北京市優秀博士生論文指導教師(2022)
3.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9、2020、2021、2022)
4. 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2021)
5.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 (2016、2018、2019、2021)
6.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2020)
7.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8)
8. 北京大學王選青年學者獎(2017)
9. ISAMR2017傑出成績獎 (2017)
10. 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016)
11. 國家青年拔尖人才(2014)
12.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13)
13. 北京市“科技新星”(2012)
14.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1)
15. 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Director’s Postdoc Fellow (2008)
16. 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 Fellow (DC) (2006)、 [1] 

鄒如強研究成果

鄒如強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以金屬有機骨架作為自犧牲模板與前驅體構築了一系列新型多孔碳基電催化劑,在燃料電池、電解水等能源儲存與轉化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拓展了新能源材料領域的研究範圍。其團隊也利用三維納米多孔材料為載體,封裝改性相變儲能材料,實現電熱、光熱之間的轉換,成功解決了相變材料的封裝、過冷、熱導率低等應用技術瓶頸,所開發的相變儲能技術已實現工業化生產。 [1] 

鄒如強主要論文

1. A. Usman, F. Xiong, W. Aftab, M, Qin, R. Zou*, Emerging Solid-to-Solid Phase-Change Materials for Thermal-Energy Harvesting,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Adv.Mater. 2022, 34, 2202457.
2. W. Xia, Y. Zhao, F. Zhao, K. Adair, R. Zhao, S. Li, R. Zou*, Y. Zhao*, X. Sun*, Antiperovskite Electrolytes for Solid-State Batteries. Chem. Rev. 2022, 122, 3763-3819.
3. Z. Liang, T. Qiu, S. Gao, R. Zhong, R. Zou*, Multi-scale desig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derived materials for energy electrocatalysis. Adv. Energy Mater. 2022, 12, 2003410.
4. W. Aftab, A. Usman, J. Shi, K. Yuan, M. Qin, R. Zou*, Phase change material-integrated latent heat storage system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olutions. Energy Environ. Sci. 2021, 14, 4268-4291.
5. T. Qiu, S. Gao, Z. Liang, D. Wang, T. Hassina, R. Zhong, R. Zou*, Pristine Hollow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Design,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7314-1733.
6. Y.-S. Wei, M. Zhang, R. Zou*, Q. Xu*, 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catalysts with single metal sites. Chem. Rev. 2020, 120, 12089-12174.
7. H. Zhang, W. Xia, H. Shen, W. Guo, Z. Liang, K. Zhang, Y. Wu, B. Zhu, R. Zou*, Antiperovskite intermetallic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oxygen reduc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871-1877.
8. A. Mahmood, S. Li, Z. Ali, H. Tabassum, B. Zhu, Z. Liang, W. Meng, W. Aftab, W. Guo, H. Zhang, M. Yousaf, S. Gao, R. Zou*, Y. Zhao*, Ultrafast sodium/potassium-ion intercalation into hierarchically porous thin carbon shells. Adv. Mater. 2019, 31, 1805430.
9. T. Hassina, C. Zhi, H. Tanveer, T. Qiu, A. Wassem, R. Zou*, Encapsulating Trogtalite CoSe2Nanobuds into BCN Nanotubes as High Storage Capacity Sodium Ion Battery Anodes. Adv. Energy Mater. 2019, 9, 1901778.
10. R. Zhao, Z. Liang, R. Zou*, Q. Xu*,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Batteries. Joule, 2018, 2, 2235-2259.
參考資料
  • 1.    鄒如強  .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隊伍在職教師介紹[引用日期202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