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鄒勇夫

鎖定
鄒勇夫(876—922),生於唐僖宗乾符三年(876),河南光州固始縣人。10歲時,他跟隨父親鄒寶從軍王審知部隊,在軍中讀兵書、習騎射,經過七年艱苦奮戰建立顯赫戰功,部隊相繼攻陷泉州、福州,統一福建全境。909年,後梁封王審知為閩王,鄒勇夫為尚書左僕射,領軍鎮守閩西北門户--歸化(泰寧)。當時,歸化鎮還是一個“榛蕪亙野,煙火僅百家”的村落。鄒勇夫開闢沃土、剿滅山寇、招徠流客,接納了一批又一批中原難民,引進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幾年時間便呈現“人物蕃、田野闢、相安無事”的小康景象。閩王屢次頒詔欲重用鄒勇夫,皆因其“民沭恩澤,不忍公去,僉呈攀留”而改令“永鎮杉陽”。後梁龍德二年(922)6月18日,鄒勇夫積勞成疾,殉於職事,享年46歲,崖葬於鄒家寨(現寶蓋巖)。當地人民為紀念鄒勇夫的功績,尊稱其為“開泰公”。 [1] 
本    名
鄒勇夫
靖庵
所處時代
唐末
出生地
河南光州固始縣
出生日期
876年
逝世日期
922年

目錄

鄒勇夫生平

鄒勇夫, 字愈,號靖庵,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七月甲寅卯時生,系正考父第五十八代裔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年輕時,即知兵書,善騎射,僖宗時,全國各地藩鎮割據、混戰,農民紛紛起義,他在這時參加了以王緒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為軍校,並隨之南下。
於光啓元年(885年)入閩,他素推崇王朝、王審知兄弟,在擒囚王緒、擁立王朝、取泉州、入福州和統一福建的籌劃和戰鬥巾卓著功勳,並始終無二心而深得“二王”的器重,讓其參贊軍政大機,倚之如左右膀。
乾寧四年底(897年初),王朝去世,審知接任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勇夫積極支持審知寧為封疆大臣而不稱王和治理好本境的正確主張,唐天佑四年(907年,即梁開平元年),朱温纂唐稱帝,這時,各地藩鎮先後稱王自立,王審知的僚屬中也多有擁立意,勇夫則向審知敷陳利害,認為境內末靖,民力尚薄,且吳(楊行密)、吳越(錢 )、南漢(劉隱)在無強大外力支持下,都有乘機侵閩的可能,因此力主對外奉梁正朔,對內繼續厲行“保境息民”政策,以臻於不敗之地,建立穩固的基業。
王審知嘉納了鄒勇夫的主張,向梁稱臣朝貢,朱温乃於梁開平三年(909年),封審知為閩王,任勇夫為尚書左僕射,使之協鎮閩疆,同年,鄒以左僕射職銜統率大軍防守閩西北一帶邊境,鎮所選定在邊界線中心點的歸化鎮(今泰寧縣城)。勇夫至鎮時,鎮所在地“榛蕪亙野,煙火僅百家”。他採取“先靖後治”的對策,繼而貫徹王審知的治閩策略,撫集四方流亡,幫助他們修理房舍,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引進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提倡耕織自給,民用自足,勸導栽 織布,開發礦冶(金、鐵)、陶瓷及其他手工業生產,並輕徭役,薄賦税,興學校,敦教化,經過他歷時30年的勵精圖治帶來了“民襁褓而至,始遂生息”,四方“干戈相尋”,“獨歸化人物蕃,田地闢”的可喜局面,併為泰寧的繁榮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勇夫為中原南遷入閩建縣開基太祖,其後代尊稱他為“開泰公”。南宋狀元鄒應龍為鄒勇夫第十一代裔孫。 [2] 

鄒勇夫成就

王審知歿後,閩主曾多次召鄒入朝,但“民沐恩澤,不忍其去,僉呈攀留”,而詣準“留鎮歸化”,子也落籍當地,後裔遍佈泰寧及閩西的連城等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王延曦稱帝,加封勇夫為威武軍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放御史大夫、上柱國,他在任時,閩西北一帶邊界安寧,泰寧得惠尤多,因此,幹百年來,泰寧人民不忘其開拓之功,至今仍尊稱他為“開泰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