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鄉(拼音:xiā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二人面對着盛滿食物的器皿,表示二人相向而食。鄉的本義是相對飲食,泛指聚餐,是“”的初文。 [2]  由相對而食引申為趨向、朝向。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鄉又指方才、從前,這個意思後來寫作“曏”,簡化作“向”。鄉又指行政區劃名稱。現代的“鄉”指縣以下的行政區劃,後引申指家鄉。有人認為,上古時期,同族的人往往聚族而食,因此鄉引申出“鄉邑”的含義。
中文名
拼    音
xiāng
繁    體
部    首
乛(㇜)
五    筆
XTE(86、98) [4] 
倉    頡
VVH [4] 
鄭    碼
ZZM [4] 
筆    順
撇折—撇折—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073) [1] 
平水韻
下平七陽 [5] 
注音字母
ㄒㄧㄤ
總筆畫
1+2
異體字
郷、鄊、鄕、𨝅、𨞰、𨞸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獨體結構
四角號碼
2020₂
統一碼
基本區 U+4E61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鄉的繁體字寫作圖8,其甲骨文作圖1,這一字形也是“”和“”的古文。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象饗食時賓主相向之狀。古公卿之卿、鄉黨之鄉、饗食之饗,皆為一字,後世析而為三。”實際上還有方向之向,古代也寫作鄉。一字而四兼,這在漢字中極為少見,這與鄉字的造字時的結構密切相關。由甲骨文的鄉字逐漸分解而成的鄉、饗、向、卿四字,前三字讀音的聲調不同,形義也有交叉,但卻各有專用。甲骨文的鄉字均表示兩人相對而食,義為宴饗、祀饗,即用食物招待賓客或祭祀鬼神、祖先。由兩人相對而食又引申為向着、朝着。後在鄉字下加一向字,成為圖9,這一字形現簡化為“向”。
公卿之卿與鄉黨之鄉原本也是同一個字。楊寬《古史新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個字像兩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況。”“鄉邑的稱‘鄉’……實是取義於共食”“是用來指自己那些共同飲食的氏族聚落的。”“在金文中‘鄉’,和‘卿’的寫法無區別,本是一字。”“‘卿’,原是共同飲食的聚落中‘鄉老’的稱謂,因代表一‘鄉’而得名。進入階級社會後,‘卿’便成為‘鄉’的長官的名稱。”
金文“鄉”作圖2、3,與甲骨文結構相似。這個字發展到小篆階段,便在甲文、金文的左右兩邊的人字上各加了一個口字,右邊跪坐的人上加一個口字,變成了“”字,左邊也加一口成為邑字的反形,同樣也是對稱的,這應是根據當時鄉是行政區劃的一級單位這一意義加以改造而成的。許慎就是按照字形中有邑字來解説鄉字。隸書和楷書將中間的食器寫成“良”字,左部的“邑”變為簡體的“鄉”了,右邑變為“阝”了。漢字簡化時根據“偏旁替代”和“局部刪除”的原則,把繁體的“鄉”簡化為“鄉”。 [6-7] 
鄉作為行政區域單位,所轄範圍歷代不同。周制,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春秋齊制,郊內以五家為軌,十軌為裏,四里為連,十連為鄉;郊外以五家為軌,六軌為邑,十邑為率,十率為鄉。秦漢以十里為亭,十亭為鄉。當代中國的行政區劃,鄉為縣(或區)以下、村以上的行政區域單位。
如今,鄉的政區概念也就只是縣或區屬下的鄉村基層單位,但其內涵依然很寬泛,所指也經常不只侷限於鄉村。一些與“鄉”組合的詞,如“鄉親”“鄉音”“鄉思”“鄉愁”以及成語“背井離鄉”等詞語裏的“鄉”,都是很廣義的家鄉意思,不只是指鄉村,也包含有城市在內。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iāng
名詞
周代行政區劃名,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賓。”
《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春秋齊行政區劃名,郊內二千家為一鄉。

《國語·齊語》:“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
《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

春秋戰國楚制行政區劃名,二千家為一鄉。

《鶡冠子·王鈇》:“五家為伍,伍為之長……十扁(甸)為鄉,鄉置師。”

漢代行政區劃名,萬户為鄉。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

唐、宋迄今縣級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
township
《舊唐書·食貨志上》:“百户為裏,五里為鄉。”
方之《鄉長買筆》四:“清早,周紅貞就跑到鄉里來了。”
鄉鎮
區域;地方。
place
《詩經·小雅·采芑》:“於彼新田,於彼中鄉。”
《孔子家語·辯樂》:“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敍:“‘行吧?’代筆人問。‘行。’王氏用外鄉口音低低答應。”

鄉村,泛指城市以外的農村地區。
countryside
葛洛《衞生組長》:“韓醫生下鄉來就是為老百姓治病的麼?”
鄉村;窮鄉僻壤;魚米之鄉
自己家庭世代居住和本人生長的地方。
native place
《禮記·儒行》:“君子之學也博,其行也鄉。”
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霽野回國了,昨天見過,但他説也許要回鄉一次。”
家鄉;同鄉;背井離鄉
指某種境界;情況。

聶夷中《飲酒樂》詩:“安得阮步兵,同入醉鄉遊。”

比喻輩類。

《禮記·緇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

指身體上的穴位。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古官名。鄉大夫的略稱。

《國語·齊語》:“參國起案,以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鄉,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上》:“鄉,亦官名,與宰、族、虞、衡同例。”

鄉飲酒禮的略稱。

《禮記·王制》:“耆老皆朝於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

xiàng
名詞
同“”。窗户。
window
《儀禮·士虞禮》:“祝從,啓牖鄉如初。”

同“向”。方向;方位。
direction
《荀子·成相》:“武王怒,師牧野,紂卒易鄉啓乃下。”
張衡《東京賦》:“規天矩地,授時順鄉。”

同“向(曏)”。從前,原先。
past;before
《荀子·儒效》:“成王鄉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

動詞
同“向(曏)”。面向,朝着。
face to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效次,鄉師而哭。”
《荀子·非相》:“鄉則不若,偝則謾之。”

同“向”。朝着某個方向前進。
toward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

同“向”。趨向。

《漢書·成帝紀》:“間者,民彌惰怠,鄉本者少,趨末者眾,將何以矯之?”

同“向”。嚮往;景仰。
revere
《禮記·祭義》:“饗者,鄉也,鄉之然後能饗焉。”

同“向”。偏向,偏愛。

《管子·形勢》:“風雨無鄉,故怨怒不及。”

介詞
同“向”。表示動作的方向、對象等。
to
《漢書·武帝紀》:“祠神人於交門宮,若有鄉坐拜者。”

連詞
同“向”。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假使”。
if
《漢書·五行志下之下》:“鄉亡桓公,星遂至地,中國其良絕矣。”

xiǎng
動詞
通“饗(享)”。享用。

《漢書·文帝紀》:“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是重吾不德也。”

通“”。回聲。

《漢書·董仲舒傳》:“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鄉之應形聲也。”
《漢書·天文志》:“政失於此,則變見於彼,猶景之象形,鄉之應聲。”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𨛜部】許良切(xiāng)
國離邑,民所封鄉也。嗇夫別治。封圻之內六鄉,六鄉治之。從𨛜聲。
〖註釋〗①國離邑:張舜徽《説文解字約注》:“國者,都也。謂離都邑稍遠之地。”②封鄉:承培元《引經證例》:“封猶聚也;鄉,歸鄉(xiàng)也。”③嗇夫別治:承培元《引經證例》:“漢制也。《百官表》:‘十亭一鄉。’鄉大者有三老、嗇夫、遊徼;鄉小者則止置嗇夫。嗇夫職聽訟、收賦税之事者也。”王筠《説文解字句讀》:“(鄉)又有嗇夫分別治之也。”④六鄉:徐鍇、段、桂、朱、王均作六卿。王筠《説文解字句讀》:“《鄉大夫職》日:‘每鄉卿一人。’”⑤𨛜(xiàng):巷道。王筠《説文解字句讀》:“(𨛜)從二邑又同相向。”“兩鄰望衡對宇,中央闕然為道,故日鄰道。居南者北向,居北者南向,故反一邑以見意。”⑥皀(xiāng)聲:徐鍇《説文解字系傳》:“當許慎之時,音香。” [10] 

説文解字注

“國離邑”注:離邑,如言離宮別館。國與邑名可互偁,析言之則國大邑小,一國中離析為若干邑。
“民所封鄉也”注:封猶域也,鄉者今之向字。漢字多作鄉,今作向。所封謂民域其中,所鄉謂歸往也。《釋名》曰:鄉,向也,民所向也。以同音為訓也。
“𠾂夫別治”注:別彼列切,別治謂分治也。《百官公卿》表曰:縣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税。遊徼徼循禁盜賊。司馬彪《百官志》曰:鄉置有秩三老遊徼,鄉小者置嗇夫一人。《風俗通》雲:嗇者,省也。夫,賦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賦。按;許不言三老遊徼者,舉一以該其二,亦謂鄉小者但置嗇夫,不置三老遊徼也。
“從𨛜,皀聲”注:許良切,十部。
“封圻之內六鄉,六卿治之”注:按封圻上當有周禮二字,上雲嗇夫別治,言漢制。此雲六鄉六卿治之,謂周禮也。封圻即邦畿。《周禮》:方千里曰國畿。六鄉地在遠郊以內,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人,許先舉漢制。後言周禮者,許書凡言郡縣鄉亭皆漢制。《漢表》雲: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許全書所舉某縣、某鄉、某亭皆在此都數之中。 [11] 

廣韻

許良切,平陽曉 ‖鄉聲陽部(xiāng)
郷,郷黨。《釋名》曰:“萬二千五百家為郷。郷,向也,眾所向也。”又姓,出《姓苑》。 [12]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鄕;部外筆畫:10
《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並音香。《釋名》:鄉,向也,眾所向也。《廣韻》: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前漢·食貨志》: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是萬二千五百户也。
又上聲。《韻會》《正韻》竝許兩切,與響同。《前漢·董仲舒傳》:如影鄉之應形聲。
又《字彙補》:與饗通。《前漢·文帝紀》:尃鄉獨美其福。
又去聲。《集韻》《正韻》許亮切。與向同。《禮·曲禮》:則必鄉長者所視。又:請席何鄉。
又《爾雅·釋宮》:兩階間謂之鄉。注:人君南鄉當階間。
又窗牖名。《禮·明堂位》:刮楹達鄉。疏:每室四户八窗,窗户皆相對。
又《儀禮·士虞禮》:祝從啓牖鄉如初。注:鄉,牖一名也。疏:北牖名鄉,鄉亦是牖,故云一名也。
又《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來者從後,故往者謂之鄉者,往日謂之鄉日。《論語》: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又姓。《集韻》:通作向。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E61;下:U+9109) 字形對比(上:U+4E61;下:U+9109) [4]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全字寫在豎中線部位。首筆㇜(撇折)居上居中;起筆豎中線,橫段在橫中線上方;第二㇜(撇折)筆程長於第一個㇜(撇折),橫段在橫中線下方。長撇起筆於橫中線上側,斜行至左下格,撇尖超出上面折點。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
i̯aŋ
王力系統
h
ǐaŋ
董同龢系統
x
jaŋ
周法高系統
x
jaŋ
李方桂系統
h
jang
西漢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i̯aŋ
擬音/王力系統

h
ǐa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j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i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ja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ǐɑŋ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攝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許良切/許兩切
xj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虛良切
xiɑŋ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許亮切
xiɑŋ
增韻


平聲





虛良切



上聲





許兩切



去聲





許亮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齊齒呼

全清

xi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希江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虛良切
xiaŋ

上聲
十七養


全清
許兩切
xiaŋ

去聲
十七漾


全清
許亮切
xiaŋ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a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ɕi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ɕia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ɕ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ɕi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ɕi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ɕiɔŋ
2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hi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hœ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hiɛ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iɔŋ
55
陰平
文讀
hiũ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hiẽ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xyɔ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xi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0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98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8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4]
  • 5.    平水韻 七陽 鄉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09]
  • 6.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02-205
  • 7.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27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18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下[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96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98
  • 11.    魯仁編;(清)段玉裁注.中國古代工具書叢編 1 説文解字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304-305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72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62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9]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23
  • 16.    陳璧耀 著.漢字裏的中國 咬文嚼字精選一百篇[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8.01:82-8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