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鄉村文化

鎖定
鄉村文化相對於城市文化而言,在傳統農業社會裏,兩者只有分佈上的差別而無性質上的不同。鄉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柢。鄉村文化具有極為廣泛的羣眾基礎,在民族心理和文化傳承中有着獨特的內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篇。 [1] 
中文名
鄉村文化
外文名
Rural culture

鄉村文化概念介紹

鄉村文化是傳統文化生民的家園,是鄉民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現為民俗民風、物質生活與行動章法等,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反映了鄉民的處事原則、人生理想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模式等,是鄉民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託和意義所在。較之工業的高度發展,農業的緩慢發展常常給人以安全穩定的印象。
相對於城市的狂躁、複雜與多變,鄉村則有着更多詩意與温情,它承載着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恆久的價值和傳統。在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的大量消失並不意味着鄉村文化的消亡,相反,鄉村更加稀缺而珍貴,鄉村依然是人們心靈的寓所。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鄉村文化是與廟堂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化,鄉村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人們的記憶中,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徵,故鄉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迴歸鄉里、落葉歸根是人們的選擇和期望。
在現代社會,鄉村文化依然是與城市工業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化,許多城裏人生活在都市卻處處以鄉村為歸依,有所謂“鄉土中國”的心態。城鎮化是“以城帶鎮”的發展模式,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

鄉村文化過程

舊時代的鄉村 舊時代的鄉村
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病”日趨凸顯,主要表現為空氣等環境條件惡化、水資源緊缺、交通擁堵、優質教育資源緊缺、居住條件惡劣、就業融入困難等。其實城市病不僅如此,還包括更為嚴重的精神家園的迷失。城鎮化使大量鄉民突然進入現代生活,不僅造成諸多的不適應,而且使鄉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被喧囂和緊張的城市氣氛所代替,進城期望與生存狀況的衝突、鄉村記憶與城市體驗的衝突造成身份認同的迷茫與困惑。在農民大量進城、農村土地被大片徵用、第一產業從業比例迅速降低的現實境況下,如何建設他們的家園尤其是精神家園令人擔憂。
學者們認為,走出鄉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徑是重構鄉村文化,即通過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文化自覺意識,以及在文化創新中凸顯鄉村文化個性;開展鄉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要提高鄉村文化個體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加強鄉村、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系統綜合治理;鄉村文化建設也應該現代化,但不是簡單機械的城市化。鄉村文化具有極為廣泛的羣眾基礎,在民族心理文化傳承中有着獨特的作用。在現時代,儘管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長足發展,但鄉村文化仍有其獨立的價值體系和獨特的社會意義、精神價值。維護、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使之與城鄉統籌發展相匹配,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相適應,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時代課題。

鄉村文化建設要求

2024年1月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篇。改進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村莊、集市等末梢延伸,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務供給。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羣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