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鄉村教育運動

鎖定
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興起的一個社會運動,旨在從教育農民着手以改進鄉村生活方式和推進鄉村建設。當時進步教育家認識到中國近代教育制度抄襲外國,不適合中國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的需要,提出以各種方式推行平民教育以改造農村落後貧困面貌,培養與造就“新民”。當時倡導鄉村教育運動的代表人物有陶行知、晏陽初和梁漱溟等人。鄉村教育運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逐漸衰落,不再成為一種社會運動。 [2] 
中文名
鄉村教育運動
特    點
有的以教育為中心
普羅米修斯
民國時期的鄉村教師
代表人物
晏陽初、梁漱溟等

目錄

鄉村教育運動運動經過

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出現的教育運動和社會運動。20年代、30年代達到興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逐漸衰落,不再成為一種社會運動。
促進和推進鄉村運動的教育家有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等人。組織鄉村教育的機構有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教育改進社。鄉村教育運動力圖通過教育對我國近代農村貧窮落後進行全面的社會改造,進行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設,因此,鄉村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造運動。
鄉村教育運動在“復興農村”、“建設農村”的旗幟下,提出到農村去、到民間去。倡導鄉村教育運動的機構和代表人物由於立場和觀點的不同,在鄉村教育實踐中也各不相同。有的以教育為中心,有的以生產為中心;有的以政治組織為中心,有的以自衞組織為中心;有的着眼於改造鄉村生活,有的致力於鄉村政治經濟的全面改造。
鄉村教育運動著名的試驗和實踐有: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20年代在河北定縣的試驗。他們用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的力量來進行生計、文藝、衞生和公民教育,企圖消滅中國農村的貧、愚、弱現象;中華職業教育社1926年在江蘇崑山設立鄉村改進區,其宗旨是培養新農民以改進農業;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南京曉莊進行試驗,強調給予農民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本領,能夠自主、自給和自衞;30年代梁漱溟在山東鄒平、菏澤兩縣試驗鄉農學校、鄉學村學,這類學校是政教合一的機構,由鄉紳、農民和知識分子組成,對農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自衞方方面的訓育;30年代,以高陽為代表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在無錫設立惠北實驗區、北夏實驗區進行民眾教育和農事教育等等。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瀋陽出版社,1993年。
  • 2.    彭克宏;馬國泉;陳有進,張克明主編:《社會科學大詞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第7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