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鄉村建設派

鎖定
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組織。代表人物梁漱溟。1930年,梁漱溟等人在韓復榘支持下,在山東鄒平縣開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同年中國鄉村建設學會成立,標誌鄉村建設派正式形成。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等是鄉建派的理論基礎,認為“中國沒有革命的對象,只有建設的對象”。中國的唯一出路就是開展鄉村建設運動。這個運動在30年代曾熱鬧一時,在引入農業科學技術和改良農業的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但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幻想用改良的辦法拯救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鄉村建設派成員分化,一部分人擁護共赴國難、一致抗日的主張,積極參加抗日武裝鬥爭。以梁漱溟為首的在大後方的鄉村建設派,1941年參加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4] 
中文名
鄉村建設派
隸屬單位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領導者
梁漱溟 [1] 
形成時間
20世紀20-30年代
目    的
實行鄉治,開展中國民族自救運動
主要內容
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鄉農學校

目錄

鄉村建設派歷史沿革

鄉村建設派是20世紀20-30年代形成的以梁漱溟為代表的一個農村改良主義派別。
梁漱溟出生於1893年,原籍廣西桂林。少年受梁啓超改良主義思想影響,後支持革命,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後潛心研究佛學,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學講授印度哲學,提倡研究東方學。1921年發表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宣稱“決定擱置向來要做佛學生活的念頭,來做孔家的生活”,為其以後提出鄉村建設理論和主張奠定了文化哲學思想基礎。20年代中期到河南參加舉辦村治學院,1930年任山東鄒平縣鄉村研究會研究部主任,不久又任鄒平鄉村建設學院院長,主持鄒平鄉村建設的實驗,創辦《鄉村建設》期刊,並相繼寫作和出版了《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最後覺悟》、《鄉村建設理論》、《鄉村建設論文集》等一系列論著,依靠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等的支持,在山東鄒平及附近的其他縣進行了多年的鄉村自救、鄉村建設運動。
在經濟理論上,梁漱溟根據他在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中提出的文化哲學觀點,認為人的意欲決定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文化決定社會結構。他特別強調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的特殊性,認為中國原是“倫理本位”、“職業分立”的“鄉村國家”,不存在階級,只存在職業的分野,人與人之間充滿着倫理親情,孔子思想就是中國優秀文化的偉大代表。他又認為,中國農村雖因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國內的兵禍、匪患、苛徵及禮俗風尚之改變而遭到破壞,陷入了危機,但“外國侵略雖為患,而所患不在外國侵略,……民窮財盡雖可憂,而所憂不在民窮財盡,使有秩序則社會生活順利進行,生息長養不難日有起功也”,“自身有力量可以御外也”。“識得問題所在,則知今日非根本上重建一新的組織構造,開出一新治道,任何事不必談”(《鄉村建設理論的提綱》)。他所説的新治道就是他的孔子之道,而他所説的新的“組織構造”與“社會秩序”,也就是“倫理本位”的鄉村國家的社會組織秩序。他宣稱,中國既然“原為鄉村國家,以鄉村為根基,以鄉村為主體,發育蔚成高度的鄉村文明”,就應“從農業引發工業;以鄉村為本而繁榮都市。……新社會的創成在此,中國的得救在此。”(《鄉村建設的旨趣》) 至於農業如何引發工業,特別是工業如何發展,則語焉不詳。
基於上述思想,他反對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反對農村土地革命。在山東鄒平進行改良實驗期間,他在全縣普遍沒立村學、鄉學,把村學與鄉政府、鄉學與區政府合而為一,使鄒平鄉村建設學院與縣政府相結合,禮聘當地“齒德並茂”的“有識之士”擔任學董,負責校務,依靠這套機構,對百姓進行文化倫理教育,提倡改良社會風尚,改進農業技術,開辦各種合作社,使農民發揚“勤儉精神”,以“自己現成的勞動加工於自己現成原料,滿足自己的需要”(《鄉村建設理論》),達到農村自救。先建設好一個地區,再推廣到其他地方,使中國民族得到自救。他在山東倡導的實驗,沒有也不可能取得其預期的成效,反而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以失敗而告終。實驗的失敗實際上宣告了他的鄉村建設理論與主張的破產。 [2] 
抗日戰爭爆發後,鄉建派投入抗戰工作,1941年參加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新中國成立後梁漱溟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委等。 [3] 
參考資料
  • 1.    鄉村建設派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6]
  • 2.    何盛明主編:《財經大辭典》下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第1902-1903頁。
  • 3.    賈平安,郝樹亮主編:《統戰學辭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61-62頁。
  • 4.    李松林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