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都龍廟

鎖定
都龍廟,在蒼龍嶺下,始建於北魏,南出廟東側門即蒼龍嶺。廟依幾塊巨大片狀石壁而建,構思奇巧,建築風格別緻,徒刑大小與嶺的險峻相得益彰。廟後為蒼龍嶺西崖壁,蒼松成林,巖花鋪錦。
都龍廟,廟前與救苦台之間地面平坦,間有伏石,四周環境優美多富變化,加之又是北峯五雲峯之間最大的坪場,故遊人多在此駐足小憩。
中文名
都龍廟
外文名
Dulong Temple
地理位置
蒼龍嶺
創建時期
北魏

都龍廟歷史由來

都龍廟
都龍廟(3張)
都龍廟,始建時稱胡趨神寺。《水經注》記述:“化山搦嶺,北胡趨寺,神像有童子之容。祠祀有感,則雲與之平,然後敢度”。清以後,廟被俗稱為都龍廟,又作督龍廟,廟內塑像為龍君,怒目圓睜,須髭飄冉,形象生動威武。廟的更名大凡與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開鑿蒼龍嶺道路、傷了龍脈的傳説有關。
據民間傳,自畢沅開路傷龍脈後,蒼龍再無力行雲布雨以護農桑,百姓便塑像祭奉香火以示懺悔,祈請並督促蒼龍病體康復,佑百姓豐年太平。

都龍廟民間傳説

都龍水庫 都龍水庫
藍山都龍廟位於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的三里亭.  舜帝是我國古代傳説中父系氏族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姚姓,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與炎、黃、堯等被後人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舜帝為中華道德之祖。《史記》中説,堯在位時,舜就因德高望重而被四嶽(即四方部落首領)所推崇,堯經過三年考察,確定舜為自己的接班人;堯命舜帝攝政,舜帝巡行四方,消滅了穌、共工和三苗。堯死後,舜即被推為首領,後人尊為“舜帝”。

都龍廟相關典故

都龍廟
都龍廟(3張)
舜帝即位後巡行天下,執干鏚舞,廣播德行,以德平定周邊部落。同時,經各部落推薦,通過多年考察,確定了治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舜帝在南巡“蒼梧之地”(湘南永州)一帶時,不幸駕崩,葬於九嶷,是為零陵。永州也因此被稱為“零陵故郡”。由於舜帝的蒼梧之行,千百年來,藍山縣人民的心中,就一直傳説着舜帝的動人故事。在寧遠、藍山交界,以九嶷山主峯三分石主要為中心的數百里山區,存在着一個“舜文化圈”,其內容主要以舜帝南巡的傳説以及一些遺蹟組成。作為傳説中舜帝主要活動區域之一,藍山西部、南部山區,舜帝的故事仍廣為流傳,許多遺蹟至今未被完全湮沒。
舜帝的傳説,大體分兩類:一類是舜帝南巡故事,另一類是舜帝駕崩後,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尋夫的故事。
據説舜帝南巡,其目的是傳播道德,教化土著居民。現在的藍山縣所城、大麻、紫良、匯源、荊竹一帶山區是傳説中舜帝主要活動區域,古時這一帶還被稱為“舜鄉”或“舜嶷鄉”;現在,一些與舜帝有關的地名仍沿用下來,如:舜水、舜巖、舜廟、舜源、望嶷亭等等。
舜水發源於藍山縣所城鎮大麻鄉辦事處的人形嶺,主峯海拔1199米,其因主峯站立如人,故名“人形嶺”。‘其北部山麓,生長着成片的莽莽蒼蒼的竹林,是藍山縣主要的竹產地之一。一道清溪自茫茫竹林中蜿蜒流出,流經大麻、所城、塔峯,沿途匯合了多股溪水,至火田渡方與“俊水”(源於毛俊鎮尚屏)匯合,這就是舜水,是縣內主要河流之一。被稱之為“舜水”的這一這段所流經的地區,正是傳説中舜帝的主要活動區之一。
都龍廟 都龍廟
舜巖位於所城鎮巖口村。巖口村村後,有一座類似“睡美人”的石山,山腳圍繞着一小片茂密叢林。一道小溪自山腳叢林中潺潺流出,滋潤周圍成片良田。沿溪而上,直到離山腳不過二十米的地方,才能發這個十分隱秘的舜巖的洞口。舜巖為一石灰岩溶洞。洞口樹木葱籠,怪石縱橫,十分隱蔽;洞內開闊,迎面可見一層層“仙人梯田”,拾級而下,可見一暗河自溶洞深處流出,水清流急,沿暗河直上,穿過幾個窄小的通道,還有三層大“廳”,廳內天然生成石人石桌石椅,令人嘆為驚奇。據説舜帝南巡時曾在這裏休息打尖。洞口最高處有一椅狀平石,光滑平坦,可坐可卧,就是舜帝坐過的地方,當地人稱為“龍椅”,洞頂石壁上還殘留着古時文人墨客一些詩文雕刻,其中最醒目的是“舜巖”兩個斗大的字。

都龍廟興盛時期

都龍廟
都龍廟(2張)
舜廟位於所城鎮良村白田江,離舜巖直線距離不到四里路。良村位於一片較為寬闊的田疇之中,古代的挑鹽大道正好經過這裏。舜帝廟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座東朝西,面向九疑。廟雖不大,但從門窗、門框、屋檐以及部分條石的裝飾來看,整個建築的修建還是很精美的。
據老輩人説,過去廟裏香火旺盛着。廟前有塊大石板,石面平整光滑,顯然常常有人坐卧。據説當年舜帝南巡經過此地,天已全黑,又餓又累,找不到留宿人家(那時當然還沒有良村),只好在這荒野中的石板上睡了一夜。由子這是帝王睡過的石板,所以一直乾乾淨淨,蟻蟲不敢侵,即使是普通人,哪怕在蚊蟲成堆的夏夜,人坐上這塊石板,蚊蟲也不敢咬。可惜現在的舜廟已衰落得差不多了,不但這部分房舍被村民居住,有的房屋還圈着牲口,就連那塊“神石”也面目全非,無半點“神氣”了。

都龍廟羣山叢林

望嶷亭位於所城鎮的黃泥鋪村南端,其獨特的建築特別容易吸引過往行人的目光。説是亭,其實也是一座古老的風雨橋,橋板和橋欄均木製,亭身卻是青磚青瓦;橋下水聲潺潺,橋上青瓦飛挑,橋上為亭,亭中有橋。穿亭而出,二十米外的山坡上建有一祠,名陂閣廟,該祠小巧玲瓏,出門朝北,正門卻向西。
舜水正好從門前淙淙流過,望嶷亭的妙處在於它的恰到好處的位置。到過藍山的人,大約都想一睹“九嶷山上白雲飛”風采,可是因為有羣山遮擋,藍山境內第二高峯、著名的九嶷山主峯三分石總是難得一見,使人心中不免產生一絲遺憾。但如果你來到望嶷亭,不論是站在亭中還是寺門口,你向西一望,你會驚奇的發現,總被大山遮擋着的九嶷山主峯三分石,正亭亭玉立於萬山之巔,穿過兩座大山的空隙向你微笑。據説當年舜帝就是從這裏走向九疑山。後來他的兩個妃子,也在這裏佇望九嶷,然後毅然從這裏上九嶷山,尋覓舜帝的影蹤。
三分石是藍山境內第二高峯,海拔1805米,僅次於界嶺(海拔1825米),是九嶷山主峯。它其實是三塊巨大的花崗石、相擁相抱,直衝雲霄,既有亭亭玉立的秀宛之氣,又具頂天立地的豪壯之風。三分石的得名有多種説法,一種是説三分石每日都要向上長三分,天帝害怕它戮破了天,每年都要派雷神將峯頂打去一段。還有一説,三分石其實是三塊大石相擁而成,三塊石間流下三股溪水,瀑布飛空,恰好將山峯分成三份,故曰三分石。三股溪水中,兩股流向瀟水,一股匯入舜水後流入舂陵江,最後在衡陽境內匯入湘江。
關於舜帝之死因,多種傳説中都有半隱半晦。據解放前藍山縣誌的記載,由於信息不通,舜帝南巡的意圖被當地土著誤解,在一個叫荊竹(藍山共有兩處稱為“荊竹”,一個是荊竹瑤族鄉政府所在地,叫“荊竹寨”;另一個是匯源瑤族鄉荊竹坪村)的地方,舜帝不幸被竹製毒箭射中。舜帝被部下抬着撤退,途中不幸駕崩,葬於現在荊竹瑤族鄉蒲林村附近,這一帶一直都有“荊竹掃墓”的傳説,説是由於當地毛竹愧於竹箭射舜,於是在舜帝墓葬地周圍都長滿鬱郁蒼蒼的毛竹,守衞着舜陵;每當輕風吹過竹尾輕掃舜帝幕,使墓地長期保持乾淨。荊竹掃墓的具體地點,現在已無法確指。而同樣是愧於射傷舜帝,舜帝受傷的荊竹坪,周圍數里地方至今不長毛竹。
與舜帝有關的古蹟還有兩座古廟。據説舜帝有兩員愛將,一曰夔,一曰龍,在舜帝后,兩人自慚護主無力,待舜帝安葬後,自決殉主,分別被人安葬在九嶷山腳下。後人為紀念他們之忠誠,在其葬地各建一廟。一曰“夔廟”,地點在現在的竹管寺鎮上豐頭村附近,五十年代修建“紅旗水庫”時已堙沒;一曰“龍廟”,又叫“都龍廟”,地點在現在的塔峯鎮,廟址尚在,而廟房已毀。兩廟都曾塑有塑像,解放前香火一直都很盛,都龍廟還曾是縣內佛事最興盛的廟宇之一。兩個廟合稱為“夔龍古廟”,曾是藍山“八景”之一。

都龍廟寺內勝景

都龍廟 都龍廟
再説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聽説舜帝駕崩於蒼梧之野,非常悲痛,跨長江,過洞庭,千里尋夫,一直到了藍山境內。在縣城塔峯鎮東南,有一座秀麗的山峯,諸峯重重疊疊,如石榴花瓣逐層開放,所以叫石榴花嶺。山上曾建有“皇英故祠”,也是藍山“八景”之一;現在廟毀碑裂已完全頹圮。祠後山上有一巨石,光滑如鏡,傳説二妃曾在這一帶停留休息,忽然聽説舜帝的消息,匆忙梳妝後就離開了,連鏡子都沒來得及帶走,這塊大石就是二妃留下的鏡子,這一帶就叫梳妝枱。
因聽説舜帝被葬在高山之上,二妃沿舜水一直向上走,走到所城望嶷亭處,遠遠地望見了高高的九嶷山主峯三分石,於是一直走到三分石下,四下張望。可惜崇山峻嶺,舜帝究竟葬在何處?二妃於是根據“舜帝葬於高山”的説法逐個數着高山推測,共數出九座最高的山峯,九座山峯都雲纏霧繞,瑞氣蒸騰,都被疑為舜帝安葬之處,是為“九疑”,後來演化為“九嶷”,這就是“九嶷山”這個名字的來歷。當然,這裏的“九”應該只是概數,極言其多而已。因為藍山處於南嶺山系,境內海拔在1000米上的山峯共有258座,三分石也只是第二高峯。
由於二妃心中悲痛,邊走邊哭,淚水灑了一路。灑在竹子上,在竹杆上形成許多斑點,於是有了“斑竹”,斑竹又稱“淚竹”,是九嶷山一帶特有的產物。斑竹共有兩類:一類斑痕像水滴,傳説是二妃眼淚灑成的,叫“淚痕斑”;另一類斑痕像指掌痕,傳説是二妃手持竹杆時留下的痕跡,叫“掌紋斑”。現在斑竹的主要產區均在藍山縣境內,淚痕斑竹產於三分石下的藍山縣板塘自然保護區一帶(屬藍山縣紫良瑤族鄉),而掌紋斑竹則產於荊竹瑤族鄉蒲林村一帶。
由於保護不力,目前淚竹資源被毀嚴重。1980年,九嶷學院創始人、著名教授樂天宇曾兩度從藍山境內深入三分石一帶考察淚竹資源,對淚竹被毀深感痛心,説:“六十年代做轎槓,七十年代做帳杆,八十年代做釣杆,九十年代做筆桿。”
舜帝南巡,對藍山文明的進步和歷史文化的奠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舜德遺風,將永為藍山人民所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