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都拉斯

鎖定
都拉斯(阿爾巴尼亞語:Durrës)阿爾巴尼亞最大海港、都拉斯州首府。在亞得里亞海都拉斯灣北岸,臨近亞得里亞海。人口約114,000(2003年),為歐洲最古老城市之一。
中文名
都拉斯
外文名
Durrës
別    名
都拉基烏姆
地理位置
阿爾巴尼亞西部平原、亞得里亞海濱
氣候條件
地中海氣候
人口數量
市區113249,總人口175110(2011)
著名景點
都拉斯大清真寺
威尼斯塔
聖安東尼教堂
方    言
阿爾巴尼亞語
經緯度
41 ° 19'0"N,19 ° 28'0"E

都拉斯歷史沿革

阿爾巴尼亞最古老的城市。前627年由來自科林斯克基拉的古希臘人建成,稱為“埃皮丹那斯(Epidamnos)”。兩次伊利里亞戰爭後被羅馬人佔領,改稱為“都拉基烏姆(Dyrrachium)”。羅馬內戰龐培在此擊敗愷撒(都拉基烏姆戰役)。在羅馬人統治下,城市繁榮且道路縱橫。羅馬帝國分裂後,城市歸屬東羅馬帝國
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統治期間,城市因地震被毀。隨即城市得到重建,城牆被加固。這使都拉斯的防禦工事成為巴爾幹西部最強。
1081年的底拉西烏姆會戰拜占庭帝國戰敗,都拉斯一度被諾曼人佔領。11-12世紀,城市逐漸衰落。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一度被威尼斯共和國佔據。1213年伊庇魯斯專制國收復都拉斯。1273又遭受毀滅性地震,隨即修復。1296年被塞爾維亞吞併。
塞爾維亞帝國統治者斯特凡·杜尚於1355年去世後,都拉斯落入阿爾巴尼亞家族托比亞斯(Thopias)手中。1392年威尼斯重新控制都拉斯。城市免於在1466年被穆罕默德二世圍攻,但在1501年仍舊被土耳其軍佔領。
都拉斯 都拉斯
1912年阿爾巴尼亞宣佈獨立,城市正式升起阿爾巴尼亞國旗。1914-1919年間為阿爾巴尼亞首都,全國最大鐵路樞紐,公路中心。工業有船舶修造、機車、橡膠、化學、煙草、食品加工等。海洋漁業生產基地。設有海洋魚類研究所。有古城遺蹟(已建為博物館)、羅馬鬥技場等古蹟。有海濱浴場,是療養和旅遊地。

都拉斯地理環境

都拉斯海港,位於阿爾巴尼亞(全稱: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LBANIA)西部沿海都拉斯(DURRES)灣口的北岸,瀕臨亞得里亞(ADRIATIC)海的東南側,是阿爾巴尼亞最大的港口。始建於1927年,是全國的鐵路樞紐。該港還是重要的工業中心之一,主要工業有煙草、橡膠、麪粉及修船等。港口海域魚產豐富,又是全國最大的漁業中心。距機場約35km。 [1] 
該港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温和多雨。年平均氣温最低為2月約-1℃,最高為8月約25℃。每年11月-次年4月為雨季,風浪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約1300mm。全年潮差較小,最大不超過0.3m。
都拉斯海港有兩個防波堤防護。港區主要碼頭泊位岸線長1250m,最大水深達9.2m。裝卸設備有各種岸吊、龍門吊、浮吊、汽車吊、剷車及拖車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達100噸。有倉庫及堆場約9萬m∧<2>。礦砂碼頭最大可靠萬噸級船舶。油碼頭水深約7m,有清艙設施。裝卸速率:礦砂裝速每天達2000噸;瀝青裝速每艙口每天160噸;雜貨每艙口每天可裝120噸;成套設備、車輛機械、五金鋼材等每艙口每天可卸120噸。主要出口貨物為鉻礦、鐵砂、瀝青、煙草、水果、燒鹼及紡織品等,進口貨物主要有鋼材、糧谷、農業機械、運輸工具及工業設備等。全國有五分之四的海運貨物通過本港進出口。年貨物吞吐能力約600萬噸。節假日及星期日均不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