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都市性狀態

鎖定
都市性狀態概念,是美國社會學家L.沃思1938年在《作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狀態》一文中提出的。
中文名
都市性狀態
提出者
美國社會學家L.沃思
出    自
《作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狀態》
提出時間
1938年

都市性狀態形成條件

他從社會性、多樣性、流動性及異質性等方面分析了都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特徵和人格模式,並提出了形成都市性狀態的3個重要變量:①人口規模。都市是眾多人口的聚居點,這一因素在都市的文化和職業特點方面產生很大的異質性。一個人口眾多的地方,居民之間必然會出現許多潛在的差別。眾多的人口有不同的民族,從不同的地域遷來,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形成複雜的職業結構和以特殊利益為基礎的複雜的社會關係,這就要求在都市生活中建立正式控制結構。
人口密度。都市的物質空間隨人口數量的增大而顯得擁擠,由此更加劇了社會問題的產生,使得都市的環境惡化,公害漸多。貧者居於貧民窟、民族村,富者和中產階級住在郊區別墅或花園住宅。不同的居住區域,反映了不同的聲譽、財富和文化衞生等狀況,因而人們產生了不同的心理負荷和“容忍差異”的意識。
③人口異質性。歷史上都市作為文化與商業中心,吸收並維持了大量的高度分化的人口。這些不同背景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價值觀、教育水平、職業技能、性別、年齡、種族。都市的精細分工,懸殊的收入,高度的社會流動和非人格化,構成了都市錯綜複雜的異質性。這使社會的傳統控制削弱,並滋生出新的社會問題

都市性狀態沃思觀點

沃思認為,上述3個變量的相互結合形成了都市性狀態,產生了都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由此他對都市生活方式深感不安,認為都市生活吞噬了傳統的價值觀,毀壞了有意義的風俗和關係。他指出,要在都市控制方面作出重大努力,即進行都市規劃,才能創造出真正人道的都市環境。

都市性狀態反對者觀點

美國社會學家H.甘斯認為,沃思的上述理論不能解釋實際存在的多種多樣的都市生活方式。他指出都市有4種生活方式:①世界主義者;②未婚者、無孩夫婦;③種族村民;④被剝奪者和失足者。都市生活的多樣性是由都市社會的特點造成的。都市人口的年齡、性別、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就業水平等特點,塑造了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他一些社會學家如美國的D.路易斯等人對沃思的理論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都市化不一定導致都市解組,並指出美國大都市中仍保留着首屬羣體關係與亞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不一定引出病態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