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都市圈

(城市地理學術語)

鎖定
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這一術語最早源自日本,概念則最早源於美國,是日本在美國“都市區”概念基礎上,結合自身城市特點而形成的一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屬於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1]  [5] 
都市圈在世界範圍內概念不一、含義多樣、因人而異,劃定要素往往具有綜合性的特徵 [1]  [6]  。中國學界比較認可的概念是“以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發達的聯繫通道為依託,由核心城市及外圍社會經濟聯繫密切的地區所構成的城市功能地域” [2-4] 
都市圈已經成為一種在世界範圍內具有普遍意義的城鎮羣體空間組合類型,是一個國家和地區介入全球競爭的基本單元 [7-8]  ,如日本早在1956年出台《首都圈整備法》 [11]  、美國在1990年最終將1910年提出的“都市區”定名為“都市圈” [10]  、中國於2014年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都市圈”概念 [9] 
中文名
都市圈
外文名
Metropolitan Area
學科部門
城市地理學
學科類別
人文地理學

都市圈國別演變

都市圈美國

1910年,美國人口普查局首次使用“都市區”進行人口統計,這是“都市圈”概念的前身 [10] 
1957年,美國成立華盛頓大都市區委員會,主要負責協調區域內的環境、安全和居民通勤等問題 [11] 
1962年,美國正式提出《2000年首都地區規劃方案》,該方案以城市為中心,向外伸出6條放射形軸線,沿軸線分散城市的功能和建設項目,佈置一批規模不同的衞星城鎮或大型居住區 [11] 
1990年,美國開始將“都市區”統一定名為“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MA) [10] 

都市圈英國

1937年,英國成立“巴羅委員會”,旨在解決倫敦人口密度過高的問題 [11] 
1940年,巴羅委員會提出疏散倫敦中心區工業和人口的建議 [11] 
1946年,英國議會通過《新城法》,在離倫敦市中心50千米的範圍內建設8個衞星城,以分擔大城市的部分功能、緩解大城市的居住困難 [11] 

都市圈日本

1956年,日本出台《首都圈整備法》,這一法律首次明確了以東京為中心、半徑100千米的首都圈地域範圍,此次規劃被稱為“第一次首都圈規劃” [11] 
1968年,日本提出以“將東京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全國樞紐,實施以合理中樞功能為目標的城市改造”為主要內容的首都圈規劃,稱為“第二次首都圈規劃” [11] 
1976年,日本調整了首都圈規劃內容和戰略方向,正式出台“第三次首都圈規劃” [11] 
1999年,東京都市政廳編制了“首都圈規劃構想” [11] 

都市圈韓國

1982年,韓國頒佈《首都圈整備規劃法》,旨在解決首都地區人口與產業過度集中的問題,對首都圈地區進行合理規劃,從而使城市均衡發展 [11] 
1989年,韓國為穩定房價,解決住房難,當時的盧泰愚政府制定了第一期新都市計劃,在首爾市近郊的京畿道建設5座衞星城(新都市) [11] 

都市圈中國

1986年,中國國家計劃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建議南京組織跨省經濟圈試點;同年,“南京區域經濟協調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南京經濟區的成立為日後南京都市圈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17] 
1995年,中國批准於1990~1992年編寫完成的《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該規劃第一次提出“南京都市圈”概念,但當時的南京都市圈在功能和空間尺度上實際是“南京都市區”的概念 [1] 
2014年,中國出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並提出“都市圈”概念 [9] 
2019年,中國出台《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並提出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12] 
2021年,中國批覆《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南京都市圈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經國家批覆建設的都市圈 [13] 
中國都市圈佈局 中國都市圈佈局

都市圈概念界定

“都市圈'這一術語最早來源於日本。由於在引介國外相關城市區域概念時的字面翻譯不同、理解不同,導致不少研究對都市圈概念內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較認可的概念是以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發達的聯繫通道為依託,由核心城市及外圍社會經濟聯繫密切的地區所構成的城市功能地域。關於都市圈與其他尺度城市區域概念的辨析,學界基本達成的共識包括:
(1)都市區、都市圈、城市羣都市連綿區大都市帶)是大城市區域化發展到不同階段出現的城鎮空間組合形式。
(2)都市圈是都市區發展的高級階段,其地域空間範圍大於都市區。在中國城市管治背景下的都市區空間範圍一般界定在中心城市行政管轄的地域範圍內,而都市圈是跨市域的地域空間組織
(3)都市圈是城市羣形成發育的前期階段,是城市羣中核心城市及外圍城鎮形成的緊密聯繫區,可看作是城市羣中的次區域
(4)都市圈是都市連綿區(大都市帶)的基本單元,而都市連綿區(大都市帶)是若干個都市圈的有機整合體 [1]  [2] 

都市圈劃定指標

作為一種實體功能地域範疇,都市圈空間範圍的識別標準及方法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鄒軍、陳小卉提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選定指標主要包括不少於100萬的人口規模、不低於45%的生產總值中心度;而周邊縣市的劃定需考慮到其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於15%。相對於識別標準的有限探索,更多學者探討了都市圈空間範圍識別的方法。既有研究主要是通過多重要素的疊加分析、綜合考量,確定案例都市圈的空間範圍。而斷裂點公式、引力模型場強模型的定量方法也被廣泛運用,選取的指標多為城鎮間的經濟聯繫強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 

都市圈結構範圍

既有研究對都市圈空間演化及空間結構的研究主要有兩個維度:實體地域空間格局及城鎮功能網絡關係。前者將都市圈實體地域當作一個整體的“面”,通過分析都市圈物質性空間要素在地理上的分佈狀態,揭示都市圈的空間格局特徵。後者將都市圈內的城鎮當作一個個“節點”,基於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或流空間數據,從功能網絡關係的維度分析都市圈的空間結構特徵 [2] 
從“實體地域空間”的角度來看,地理鄰近性在地域空間聯繫中佔主導作用。由於人口、經濟等要素高度集聚是都市圈城鎮的基本空間特徵,既有研究通過城市人口、用地規模、經濟等屬性指標,基於經典的中心地理論、核心—邊緣理論等視角,分析都市圈城鎮的中心性、核心—腹地關係等空間結構特徵。如孫鐵山、張丹等從人口集聚與擴散的視角,使用區域密度函數定量指標揭示了京津冀都市圈空間結構的演變趨勢、分行業的就業人口分佈及其空間結構特徵。也有學者基於歷時態的遙感影像數據,關注都市圈城鎮用地、綠色生態用地等的空間格局與變化特徵。此外,分形理論也較多地被運用於都市圈的空間結構分析中,研究採用集聚維數、網格維數、關聯維數等分形指標揭示都市圈城鎮空間分佈的特徵 [2] 

都市圈地域分佈

都市圈中國分佈

大區
都市圈名稱
成員城市
東北地區
瀋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
長春都市圈
長春、吉林、四平、遼源
哈爾濱都市圈
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 [20] 
華北地區
首都都市圈
北京、天津、保定、唐山、廊坊、張家口、承德
太原、晉中、呂梁、忻州
華東地區
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
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溧陽、金壇
杭州、湖州、嘉興、紹興、衢州、黃山
寧波、舟山
蘇州、無錫、常州
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棗莊
合肥、淮南、六安、蚌埠、桐城
南昌都市圈
南昌、九江、撫州、宜春、上饒
濟南、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濱州 [19] 
青島全域,濰坊諸城、高密,日照東港,煙台萊陽、萊州、海陽 [19] 
廈漳泉都市圈
廈門、泉州、漳州
福州、莆田、寧德、南平市、建甌市、平潭綜合實驗區 [14] 
中南地區
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
鄭州、開封、新鄉、焦作、許昌
洛陽、孟州、汝州、義馬
長株潭都市圈
長沙、湘潭、株洲、益陽、岳陽
南寧都市圈
南寧、欽州,防城港,崇左。貴港、來賓,百色平果市 [15-16] 
廣州、佛山、肇慶、清遠、雲浮、韶關
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
西南地區
成都、德陽、眉山、資陽
重慶中心城區、廣安 [18] 
西北地區
西安、寶雞、商洛、銅川、渭南、咸陽

都市圈世界分佈

世界著名的都市圈主要有:紐約都市圈倫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東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大阪都市圈等。

都市圈價值意義

都市圈是城市地域空間形態演化的高級形式,也是城鎮化進程中大城市區域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空間現象。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及信息社會的建立,都市圈已經成為一種在世界範圍內具有普遍意義的城鎮羣體空間組合類型,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介入全球競爭的基本單元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