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郵票齒孔

鎖定
郵票齒孔是為了方便郵票的撕開,在整張郵票的各枚之間用打孔器打出孔洞,分撕後,單枚郵票邊緣凹進的半圓形部分稱孔,凸出的部分稱齒,合稱為齒孔。 英國黑便士郵票問世時沒有齒孔,使用起來十分不方便,必須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開。 直到1854年英國才出現打齒孔的郵票。
中文名
郵票齒孔
作    用
郵票的撕開
分    類
光齒、毛齒、盲齒與漏齒
齒孔度數
11度、11 1/2度

郵票齒孔齒孔類型

郵票齒孔 郵票齒孔
根據齒孔的形態,齒孔分為:光齒、毛齒、盲齒與漏齒。光齒:是在郵票打孔後,齒孔中的圓形紙屑完全脱落,孔洞邊緣光潔,稱光齒。毛齒:齒孔中紙屑未完全脱落,孔洞邊緣不光潔,呈毛狀,稱毛齒。盲齒:在郵票打孔後,只有印痕,齒孔中的紙屑沒有脱落,孔未通透,稱盲齒。漏齒:應該打孔而漏打齒孔的,稱漏齒。

郵票齒孔齒孔規格

齒孔度數,是表示齒孔的量度,測量方法是把郵票放在量齒尺上,看在2釐米的長度內有幾個齒和幾個孔。如一枚郵票有12個齒和12個孔,那麼這枚郵票的齒孔度數就是12度;如有11個齒和12個孔,那麼這枚郵票就是11 1/2度。測量齒孔度數的方法是法國集郵家勒格拉於1866年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測量齒孔度數是研究郵票的一項內容,也是鑑別郵票真偽和區分不同版次的重要依據之一。我國郵票的齒孔大多數是11度、11 1/2度、12 1/2度和14度。
一個國家發行郵票時使用的齒孔度數基本上是固定的,如美國郵票基本上是按11*10 1 / 標準打孔的,我國郵票的齒孔度一般為11.5。
測量郵票齒孔度數的方法,是法國集郵家、醫生勒格拉最先提出來的,1866年10月,他發表了《關於郵票齒孔的研究》,並設計了一種測量齒孔間距的量齒尺
所謂單式齒孔指郵票各邊齒孔度相同;複式齒孔是指郵票各邊齒孔度有不同的。

郵票齒孔郵票翼邊

翼邊是指因孔針改變行距或漏打,造成整郵票的邊沿行列或各格邊沿行列的郵票闊邊。翼邊分左,右翼和上、下翼國;上、下翼邊如屬漏打,則分別稱為高頭和長尾

郵票齒孔附票過橋

附票過橋 附票過橋
郵票與過橋或附票之間不打齒孔,使過橋上下或左右兩邊的郵票,因無齒孔而隔阻,集郵者稱這種過橋為斷橋。
集郵界一般習慣將B11.5度以內的齒孔稱“粗齒”,而13.5度以上則稱“細齒”。
孔針的直徑決定郵票齒孔的孔徑,我國在七色印刷機連機使用的滾筒式打孔器的孔針,直徑為0.985毫米。
經集郵家研究,“大龍”郵票各期的折齒孔均為D12.5度。
清、代發行的“小龍”郵票中,齒孔度數為12.5的一種被稱作“細齒小龍”。
為了滿足廣大集郵愛好者的需要,新中國發行過5套無齒孔郵票。 分別是1.紀94《梅蘭芳舞台藝術》;2.特54《兒童》;3.特59《熊貓》;4.特60《金絲猴》;5.T132《麋鹿》。
新中國發行的第1套無齒孔郵票是:1962年8月8日發行的紀94《梅蘭芳舞台藝術》郵票。
1971年5月,馬來西亞首先發行了全周打齒孔的圓形郵票。

郵票齒孔打孔方式

郵票的齒孔:齒孔是郵票外觀的一個重要特徵。世界上最早的郵票沒有齒孔,到1854年在英國首先出現有齒孔的郵票。早期郵票的齒孔基本可分為線齒和孔齒兩類。線齒又細分為佔線、弧線、蛇形、矩形幾種孔齒則有圓形、菱形等區別。根據打孔設備和程序的不同,打孔方式主要有線式、梳式、整式三種。線式打孔在撕後,四角。不都吐四分之一的圓,每枚的票幅不一定完全相同,四方連的中心不一是完整的圓孔,邊紙四面通天;梳式打孔在分撕後四角為四分之一圓,四方連的中心絕大多數為完整的圓孔,邊紙有一邊通天,整式,即棋盤式打孔,整版郵票一次打孔完成,分撕後的四角皆為四分之一圓,每枚票幅完成相同,四方連的中心一定是完整的圓孔,邊紙四邊不通天,我國郵票多為此種打孔。
異形齒孔:異形齒孔是指在郵票上打的齒孔並非圓形齒孔。異形齒孔有矩形齒孔、菱形齒孔或方形齒孔、針形齒孔並用的橫、直異形齒孔等等。
鑑別假無齒票和假有齒票:

郵票齒孔防偽識別

郵票偽造者不只是仿製郵票,有時還利用真郵票作假。有的郵票在發行時,同時發行有齒票和無齒票。無齒票一般發行少,售價高,於是偽造者便將有齒孔郵票的齒孔剪掉,偽造出假無齒票(如將《麋鹿》有齒示的齒孔剪去);這種假無齒票用高倍放大鏡仔細觀察,有可能發現剪去齒孔的蛛絲馬跡,並且假無齒票的票邊比真的無齒票窄許多。相反,當有齒票比無齒票售價高時,偽造者又會給無齒票打出齒孔。造出假有齒票,如將生肖雞票中的郵票的無齒一邊打出齒孔,這種郵票一般比較容易鑑別,假齒孔的齒邊很齊,沒有撕一時留下的毛紙茬狼,齒孔的齒距和排列也不均勻。另外,還有些作偽者在普22《祖國風光》郵票中8分“萬里長城”一枚連郵票上打了三排齒孔偽造“變體票”的,多打的齒孔歪歪斜斜,大小不一,不難看其破綻。

郵票齒孔複式齒度

複式齒孔度數的表示:
(1)如郵票上、下兩邊三刀邊齒孔度數一樣,左、右兩邊齒孔度數也一樣,則寫成:上、下兩邊的度數*左、右兩邊的度數;如T.51《咕咚》郵票的齒孔度數是11*11.5 ;
(2)郵票四周的齒孔度數均不同,則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寫出上、右、下、左各邊的度數,中間用“*”相連;
(3)等腰三角形郵票的齒孔度數一樣,應分別寫出腰邊和底邊的度數;
(4)如整張郵票的齒孔度數很少有規則,則可按“最小度數至最大度數”表示。
廣泛使用的量齒尺包括以下幾種齒孔度:
量齒尺中間是一排排20毫米寬的小圓點,每排由7個圓點開始至17個圓點止,共30排。包括度數有:7、8、8.5、9、9.5 、10、10.25 、10.5 、10.75 、11、11.25 、11.5 、11.75 、12、12.25、12.5 、12.75 、13、13.25、13.5 、13.75 、14、14.25、14.5 、14.75 、15、15.25 16、16.5和17。
度量郵票齒孔的方法:
把郵票放在量齒尺上其中的一排,齒對齒,孔對孔完全吻合,看尺上橫行註明的數字,就是該郵票的齒孔度數
線式打孔與梳式打孔的區別:
線式打孔是將打孔機的孔針排列成一條直線,每打一次只能打一橫行或一直行齒孔,採用這種方法打的齒孔,在橫直交叉處孔穴不整齊,且往往出現重疊的現象。而梳式打孔則是將打齒孔的孔針排列成梳子形狀,即橫向連一長行鑿針,與縱向的許多短鑿針構成直角,形成梳式鑿孔方式,這種鑿孔方式使橫直交叉處鑿孔整齊,也無重疊現象,早期郵票常用這兩種打孔方法。
“鴛鴦齒”:
“鴛鴦齒”亦稱“混合齒”。是指在一個全張郵票上兼有兩種齒孔,如點線孔和圓齒孔合用,一般只見於早期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