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郵政網

鎖定
郵政網,國家重要的通信基礎設施。 [1] 
中文名
郵政網
歸    類
通信基礎設施
承擔社會信息傳遞、物品運送和資金流通基本功能的網絡體系,郵政為社會提供普遍服務和商業性服務的物質技術基礎。郵政網以實物傳遞網為基礎,以信息網為支撐手段,通過遍佈城鄉的郵政服務網點及設施提供服務,使郵政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公共基礎設施。古代郵驛時期,世界各國政府為了下達政令、傳遞軍情、維持統治的需要,逐步建立連通全國的郵驛網。埃及、希臘、波斯、羅馬等古國在公元前20世紀前後分別在各地設立驛站,利用馬匹或人力傳遞官方文書,並設置了郵驛網管理機構。中國從西周開始建立了以都城豐鎬為中心的郵驛網。經歷代不斷擴大與完善,至清代中期,郵驛網已發展到2 000多個驛站、7萬多名驛夫、14 000多個遞鋪和4萬多名鋪兵的龐大規模。17世紀前後,英法等國先後進入近代郵政時期,建立了先進的近代郵政網。1830年英國開始用火車運遞郵件;20世紀初德國使用汽車、飛機運郵。從20世紀60年代起西方國家郵政網實行郵區編碼制度,使用機器分揀郵件,使郵政網的運行速度大大加快。中國於19世紀末正式開辦近代國家郵政,逐步建立起近代郵政網,網絡從沿海、沿江向內地延伸,並於20世紀初陸續使用火車、汽車和飛機運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郵政主管部門對郵政網進行了擴展和改造,形成了與行政區劃完全一致的郵政實物傳遞網系統,以及全國、省、地市和縣4級網的層次格局,加強了網絡運行的指揮調度。中國郵政從1980年7月1日起在全國劃分郵區和推行郵政編碼制度。1992年10月決定中國郵政網實行郵區中心局體制。20世紀末中國郵政初步建成郵政信息網,並與郵政實物傳遞網密切結合,形成了具有現代水平的郵政通信網。郵政實物傳遞網 由郵政營業、投遞局所及其設施和各級郵件處理中心,通過郵路相互連接,按照郵區中心局體制的原則組成的傳遞郵件的網絡系統。郵區中心局體制是將全國實物傳遞網劃分為若干郵區,設立郵區中心局,作為郵件的基本封發單元和郵路組織的基本節點,按範圍組成全國幹線網、省內網和郵區網三級實物傳遞網絡。各郵區中心局之間由全國幹線郵路和省內幹線郵路溝通;郵區內則由中心局通過郵區支線郵路直接向本郵區各收投點運郵或經縣(市)局接力運郵。郵政實物傳遞網在結構上是一個分層次的、立體的複合網絡,為滿足不同郵件的傳遞時限要求,通過郵路組織和發運計劃調整可分為普通網和快速網。按網絡的系統功能構成,郵政實物傳遞網可分為物理層、業務層和控制層三個層次,各層次相互聯繫,互相作用,組成動態的網絡系統。物理層由實物網中的營業投遞局所及其服務設施、郵件處理中心和郵路組成,是郵政實物傳遞網的物質基礎。業務層是實物網的中間層次,通過全國統一的業務規章制度、各類郵件的質量標準和時限要求,以及技術與業務的接口標準,規範各類郵件在網上的運行,使郵件迅速有序地傳遞。控制層通過各級信息中心對實物網進行指揮調度和管理,監控協調網絡的運行,以確保全網的暢通,發揮全網的最大效能。郵政信息網 又稱郵政綜合計算機網。運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使網絡具有信息採集、處理、存儲、傳輸,以及多媒體、語音和視頻等功能,為郵政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提供信息技術支撐。郵政信息網採用與實物傳遞網基本一致的網絡結構,分為省際網、省內網和地市網三層,設有全國中心、省中心兩級信息中心和地市網絡匯接中心。網絡採用ATM(異步傳輸模式)和路由器技術,又細分為金融專網、企業內部網和企業外部網三部分,並與互聯網相連,全網覆蓋全國(除台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外)所有縣市,聯網網點3.3萬處。在郵政信息網上,開發了大量的應用軟件系統,大體可分為服務與生產支撐系統、經營管理系統和決策分析系統,具體包括電子化支局系統、中心局生產作業與郵運指揮調度系統、報刊發行系統、郵政金融應用軟件系統、電子匯兑系統、速遞跟蹤查詢系統、郵資票品管理系統、名址信息系統,量收信息管理系統、代理保險系統、代理開放式基金系統、物流信息系統,以及電視電話會議系統、內部電話系統等多個應用系統,根據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的需要,不斷開發新的應用系統,並對現有應用系統進行完善、優化及整合。郵政信息網成為現代郵政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設施。中國郵政網經過不斷改進與發展,至2006年底,實物傳遞網已擁有郵政局所6.3萬處,郵路2.1萬條,郵路總長度336.9萬千米,郵運汽車1.2萬輛,自備郵運飛機11架。郵政信息網基本建成,電子化支局已達3.3萬處,郵政儲蓄異地存取網點3.5萬處,郵政業務網站及客户服務中心均開通使用。未來中國郵政網的功能將進一步增強,信息技術對實物網的支撐作用更加強化。會提供更多方便羣眾的新業務,實現速遞郵件的實時跟蹤查詢服務。將更好地發揮實物流、信息流、貨幣流三者融合的優勢,為建設現代化中國郵政提供有力的支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