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郵差

(1995年何建軍執導的電影)

鎖定
《郵差》是何建軍執導的劇情電影,由馮遠征主演,於1995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青年郵遞員小豆百無聊賴中私拆郵件,開始以寫匿名信、冒名寫假信等方式干預別人生活的故事 [1] 
中文名
郵差
外文名
Postman
類    型
劇情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何建軍
編    劇
何建軍
編    劇
尤妮
主    演
馮遠征
片    長
102 分鐘
上映時間
1995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郵差劇情簡介

北京,某個冬天。沉默內向的單身青年小豆(馮遠征飾)是一名郵差,日常工作是收發幸福區內居民的信件,他和姐姐梁丹妮飾)一起住在一棟簡陋的筒子樓裏。 姐姐男友濮存昕飾)的出現令小豆生出莫名的煩惱,本就尷尬的隱私在狹小侷促的空間進一步難堪。百無聊賴中,小豆開始把信件偷偷帶回家拆開閲讀,最初他僅想偷窺別人的生活,但慢慢地有了干預別人的生活的念想,開始寫匿名信、冒名寫假信,甚至按地址闖入別人家中。但最終他發現,他能夠改變的只有他自己 [1] 

郵差演職員表

郵差演員表

郵差職員表

製作人 舒琪、田彥
導演 何建軍
副導演(助理) 楊少輝
編劇 何建軍、尤妮
攝影 鄔迪、史衞東(副攝影)
配樂 陳翔宇
剪輯 劉小京
美術設計 李芒
服裝設計 Yingchun Dong
燈光 王軍
錄音 顧育、瞿衞軍
展開
音效
關鍵
演職員表參考資 [2]  [6] 

郵差角色介紹

  • 小豆
    演員 馮遠征

    沉默內向的單身青年,早年失去父母。原本是負責設置各類信筒的郵局外線人員,突然被郵局委派負責送信。在送信過程中,那些從未經歷過的人和事,對他的心靈多多少少起了些震動,雖有前車之鑑,他仍情難自禁地把信件帶回家中拆閲,從信的“差役”變為信的“主人”,享受着信中的秘密。

  • 姐姐
    演員 梁丹妮

    小豆的姐姐,與小豆相依為命,在老平房裏過着情如手足的純樸生活。她像母親一樣疼愛着弟弟小豆,讓他得以保持做男孩子的孤獨、自由。

  • 姐夫
    演員 濮存昕

    小豆姐姐的新婚丈夫,與妻子及妻弟小豆一起住在小豆父母留下的老平房裏。他的闖進使小豆產生了一種被“放逐”的的失落感和不安、躁動的情緒。

  • 雲清
    演員 黃馨

    郵局裏的女青年,小豆的同事,負責管理信件。雖然別人都説她長得不漂亮,但在頻繁的工作接觸中小豆卻覺得她長得不醜。她和小豆漸漸親近併發生了肉體關係。

  • 老吳
    演員 葛志興

    負責第五區路段的老郵差。起初他為了得到珍貴的郵票而私拿信件,後來發展成拆閲別人的信,最終因為違章偷拆人家的信件而被收審。他被免職後,小豆繼承了他的職位。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1]  [3] 

郵差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1995年
第八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評委會特別獎
《郵差》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4] 
青年導演金虎獎
何建軍
影評人獎
《郵差》
第36屆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3] 
金亞歷山大獎
《郵差》

郵差幕後製作

靈感來源
在何建軍居住過的小區裏,有一個幹了很久的老郵差負責每天挨家挨户送信送報,。有一年冬天,人們突然發現郵差送的信件全放錯了。從此以後小區的人們便再沒見過那個郵差。關於郵差的去向和他送錯信的原因,對於何建軍來説一直是個謎。後來,何建軍在一個很小的刊物上看到過有關郵差偷拆別人信件的新聞,新聞中的郵差因為偷拆了兩萬餘封別人的信件而被判刑。這個消息對何建軍觸動很大,他不斷思索郵差犯罪的原因以及郵差在那些信件裏看到了什麼、截取了什麼。這兩件事成為他創作自己第二部電影《郵差》的靈感來源 [5] 

郵差製作發行

上映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
1995年3月21日
加拿大
1995年9月9日(多倫多電影節)
葡萄牙
1996年11月18日
法國
1999年10月21日(電視播出) [7] 

郵差影片評價

在該片中,導演何建軍像一隻蜘蛛織成一張網——現實的社會倫常之網,筆力既深入個人內心,又引申向社會組織的強大規章制度:破壞蛛網的是個人,而結成蛛網的依舊是個人,病態社會由“病態”的人來組成,同時也必須由病態的人來顛覆。何建軍在片中拋出了一個相當有革命性的命題:一個社會,統治者公然在做的,也正是民間秘密在做的,民眾與官方互為鏡像,社會有組織的權力分配越是暢通無阻,越是説明危機四伏。影片的魅力所在,與人心七竅在銀幕上的微妙體現密不可分。何建軍通過小豆這個人物表達着他對人以人劃分而不是以人羣劃分的“人性觀”。影片中的合理性,已全然不是公眾道德與國家立法意義上的合理性:它歸屬於個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合理性。全片流暢而張馳有度的節奏與韻律體現了何建軍的功力。平穩而綿厚的中、近、特寫鏡頭,把人物內心的力量盛滿,使人物內心的秘密趨於飽和,從而使畫面充滿張力 [3]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