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璞井

鎖定
郭璞古井位於廣濟橋南岸,距廣濟橋不遠。相傳,此井系東晉文學家郭璞所建。郭璞精通陰陽八卦,井址選中了地下水脈,水位竟高出塘河水位約六尺,其味甘冽冠於諸井。據光緒《塘棲鎮志》記載:康熙己巳年,玄燁帝南巡,駐驊鎮西,汲此井以供茶水。乾隆年間,里人卓晁書“郭璞井”額於上。道光年間重修,里人徐晟鐫“汲古”兩字於磚嵌諸壁。後因年久失修,匾石俱廢,後人均以為是普通水井。
中文名
郭璞井
位    置
廣濟橋南岸
建立者
東晉文學家郭璞所建
特    點
其味甘冽冠於諸井

郭璞井發展歷史

民國時,里人勞少麟發起建設新市場,施工中掘得郭璞建井石碑兩塊,方知古井舊址,乃置木柵門予以保護。時間一長,此井又廢。1983年,鎮城建辦公室曾對此井進行勘測,探得井內均系以長形條石作井字狀層層鋪疊而成,此井離運河11米,井內水位竟比運河水位高出兩米,但終因荒廢日久,水質污染而難以飲用。曾想用水泵將井水抽乾試試,可一部七匹消防水泵抽水6小時,井水僅淺去尺許,故方作罷。如今,塘棲鎮已將此井疏通排污,加以恢復,成為古鎮一景。 [1-2] 

郭璞井傳聞典故

有一年,東晉文學家郭璞路過塘棲,那一年恰逢天下大旱,塘棲一帶的河流差不多都斷流了,就是那條塘河中總算還有點水,但那河水幾盡乾涸已經渾濁不清,根本無法飲用了。當地的老百姓為了解決飲水問題,四處尋找水源打井,可打來打去打不到豐富的水源。百姓們急得在長橋邊燒起天香,求菩薩保佑。郭璞看到這場景,不由為之動容。當即決定為當地百姓打一口好井,度過旱荒。
郭璞除了能寫一手好詩詞外,還是個精通陰陽八卦的高手。他能看風水識水源,於時,他自己親自出馬,經過一番踏勘,他選定運河南岸東廡三郎祠廟前的一塊空地作為井址,並且自己出資請來民工打了口水井。
郭璞果然厲害,他選的地方打造的這口水井不久便出水了,而且竟然打到了地下水脈,井離塘河不遠,可井裏的水位竟高於塘河水位約六尺光景,並且井水味醇略帶甘味。嚐了這口井的井水後,當地的百姓感恩不絕。依靠了這口井,塘棲的百姓度過了大旱之年。為了不忘郭璞的大恩大德,百姓們便將此井稱作“郭璞井”。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南巡來到塘棲,地方官員曾用郭璞井的井水來泡茶招待康熙,康熙飲後讚不絕口,邊稱是好井好水. [3] 

郭璞井相關人物

郭璞:是中國古代白事寶典《葬書》的作者,他之所以被視為一代風水宗師,並不是炒作出來的。正是他從之前流行的相地術中單獨提取出了“風水”二字,“風水術”才從此深入人心,大行其道。可以説,與孔子的儒家文化一樣,郭璞的風水理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甚至左右了中國古人的思想。及至今天,風水術仍在影響着人們的生活。
郭璞畫像 郭璞畫像 [4]
據《晉書·郭璞傳》(卷七十二)載,郭璞是山西聞喜縣人。西晉末年,晉室南渡,郭璞為避戰亂和個人發展,也與一大批官宦、大族一樣,隨晉室到了江東,在建康(今南京)落了腳。時權臣王導對郭璞很賞識,招其為幕僚。後他又被晉元帝司馬睿青睞,任用為著作左郎。再後喪母辭官守孝期滿歸來,又被王導做大將軍的堂兄、後來謀逆反晉的王敦徵用。 [5]  勞少麟:勞少麟(1879~1936),名勤餘,家居鎮之西小河。家道小康,屢試不舉,閒居在家,常與士紳為伍。民國13年(1924)去北京,以善交際博得國務總理孫寶琦青睞,任國務院僉事一年餘。民國18年返里,任塘棲市西鎮鎮長。當年興建市場在施工中掘得晉郭璞井石碑二塊,按碑文所記深掘,得廢井舊址,井圈石尚在。再循井圈挖至井底,有水長清澈,乃築牆保護,立舊碑於壁牆,西側置木柵門,供取水出入。民國21年,參與整修奉口陡門,歷時3年竣工。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