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出身寒微,年輕時師從屈伯彥,博通羣書,擅長説詞,口若懸河,聲音嘹亮。他身長八尺,相貌魁偉。與李膺等交遊,名重洛陽,被太學生推為領袖。第一次黨錮之禍後,被士人譽為黨人“八顧”之一。最初被太常趙典舉為有道,故後世稱“郭有道”。官府辟召,都不應命。他雖褒貶人物,卻不危言駭論,所以不在禁錮之列。後為避禍而閉門教授,弟子達千人,提拔“英彥”六十多人。
郭泰人物生平
編輯郭泰名震京師
郭泰(范曄為避父範泰諱,於《後漢書》中稱作郭太
[3]
)自幼家世貧賤,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想要他去縣裏做事。郭泰説:“大丈夫哪能從事這種下賤的工作呢?”就辭掉不去。隨成皋人屈伯彥學習,歷時三年學成,博通羣書。擅長説詞,口若懸河,聲音嘹亮。郭泰有知人之明,喜歡獎勵教育士人。他身長八尺,容貌魁梧奇偉,常寬衣大帶、周遊郡國之間。
[4-5]
郭泰嚴拒仕進
有人問名士範滂説:“郭林宗是怎樣一個人呢?”範滂説:“隱居像介子推一樣不違反母親的意旨,出仕像柳下惠一樣,貞忠而不矯情絕俗。天子不得以他為臣,諸侯不得以他為友。其他,我就不得而知了。”後來母親去世時,郭泰在守喪期間有至孝的名聲。
[9]
郭泰恂恂善導
延熹九年(166年),郭泰遊太學時,針對當時宦官專權、肆行無道的腐敗朝政,與名士賈彪等偕同太學生,大加撻伐,編順口溜揚清激濁,褒貶朝臣。在他們的帶動和影響下,一時朝野成風,“竟以臧否相尚”,致使“公卿以下”均懼其貶議而不敢登太學之門。
郭泰極富同情心,重視提攜和幫助後進人士,即使是那些所謂的“不仁之人”,也能盡其所能,給予幫助。他有位名叫左原的學生,因犯法見斥”,人鮮與交,整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抑鬱寡合。郭泰卻設酒餚款待他,好言勸慰,以古賢哲為喻,勸其嚴於律己,責躬自省,痛改前非。事後,有人譏笑郭泰與惡人交往。郭泰聽後感嘆道:“對於犯錯誤的人理應熱情幫助,勸其從善,若如果對其疏遠甚至忌很,那就無異於促進惡。”
[10]
郭泰講學免禍
郭泰哀慟而逝
建寧元年(168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敗而遇害,許多太學生死於非命。郭泰聽聞後,為之號哭,極為悲痛。因而哀嘆説:“‘人死了,國家也危險了。’‘烏鴉不知落在那個人家的屋上啊’。”
[13]
建寧二年(169年)正月,郭泰在家中去世,終年四十二歲。當時從弘農郡函谷關以西,河內郡湯陰以北的二千里內,有近萬人“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塗”前來送葬。眾人一同為郭泰刻石立碑,由名士蔡邕撰寫碑文,寫完後,蔡邕對涿郡人盧植説:“我作的碑銘有很多,都有些感到慚愧,只有作郭有道的碑沒有愧色。”
[14-15]
郭泰人物評價
編輯符融:高雅奇偉,達見清理,行不苟合,言不夸毗,此異士也。
[17]
範滂: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18]
李膺:吾見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聰識通朗,高雅密博,今之華夏,鮮見其儔。
[17]
韓卓:此子神氣沖和,言合規矩,高才妙識,罕見其倫。
[17]
宋子俊:吾嘗與杜周甫論林宗之德也,清高明雅,英達瑰瑋,學問淵深,妙有俊才。然其愷悌玄澹,格量高俊,含弘博恕,忠粹篤誠,非今之人,三代士也。漢元以來,未見其匹也。周甫深以為然。此乃宋仲之師表也,子何言哉。
[17]
蔡邕:①於休先生,明德通玄。純懿淑靈,受之自天。崇壯幽浚,如山如淵。禮樂是悦,《詩》《書》是敦。匪惟摭華,乃尋厥根。宮牆重仞。允得其門。懿乎其純,確乎其操。洋洋縉紳,言觀其高。棲遲泌丘,善誘能教。赫赫三事,幾行其招。委辭召貢,保此清妙。降年不永,民斯悲悼。爰勒慈銘,摛其光耀。嗟爾來世,是則是效。
[20]
②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
[18]
皇甫謐:少事父母以孝聞,身長八尺餘……從屈伯彥學《春秋》,博洽無不通。又審於人物。由是名著於陳梁之間。步行遇雨,巾一角墊,眾人慕之,皆故折巾角。士爭往從之,載策盈車,凡太知之於無名之中六十餘人,皆言後驗。
[21]
范曄《後漢書》:①莊周有言,人情險于山川,以其動靜可識,而沈阻難徵。故深厚之性,詭於情貌;‘則哲’之鑑,惟帝所難。而林宗雅俗無所失,將其明性特有主乎?然而遜言危行,終享時晦,恂恂善導,使士慕成名,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
[18]
②林宗懷寶,識深甄藻。明發周流,永言時道。
[18]
司馬光《資治通鑑》:①泰雖好臧否人倫,而不為危言核論,故能處濁世而怨禍不及焉。
[23]
②黨人生昏亂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橫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濁揚清,撩虺蛇之頭,踐虎狼之屬,以至身被淫刑,禍及朋友,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不亦悲乎。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17]
劉祁:及桓、靈之世,朝政淆亂,奸臣擅權,士風激厲,以敢為敢言相尚,故爭樹名節,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24]
楊文卿:曾披漢史羨冥鴻,身脱虞羅漢已終。遙望仙舟悲逝水,獨留荒冢泣寒蛩。碑欹有字腰垂斷,樹老無枝腹半空。不敢折巾強自附,為君沽酒酹秋風。
郭泰個人作品
編輯郭泰的著作沒有流傳。《全後漢文》收錄有其文三篇:《答友勒仁進者》、《與陳留盛仲明書》、《蘇不韋方伍員論》。
[25]
郭泰軼事典故
編輯郭泰李郭同船
郭泰林宗巾
郭泰曾經在陳國、梁國間遊行,遇到大雨,他把頭巾一角折墊起來,當時人也學着故意折巾一角,叫作“林宗巾”。
[27]
郭泰史料記載
編輯《東觀漢記·卷十七》
《後漢紀·孝靈皇帝紀上·卷第二十三》
[17]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18]
《資治通鑑》
- 參考資料
-
- 1.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
- 2. 歷代名臣像 .國學圖庫[引用日期2014-08-10]
- 3.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李賢注:范曄父名泰,故改為此“太”。鄭公業之名亦同焉。
- 4.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褒衣博帶,周遊郡國。
- 5.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家世貧賤。早孤,母欲使給事縣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處斗筲之役乎?”遂辭。就成皋屈伯彥學,三年業畢,博通墳籍。善談論,美音制。
- 6.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郭林宗始入京師,時入莫識,融一見嗟服,因以介於李膺,由是知名。
- 7.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乃遊於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
- 8.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司徒黃瓊闢,太常趙典舉有道。或勸林宗仕進者,對曰:“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天之所廢,不可支也。”遂並不應。
- 9.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或問汝南範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後遭母憂,有至孝稱。
- 10.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左原者,陳留人也,為郡學生,犯法見斥。林宗嘗遇諸路,為設酒餚以慰之。謂曰:“昔顏涿聚梁甫之巨盜,段幹木晉國之大駔,卒為齊之忠臣,魏之名賢。蘧瑗、顏回尚不能無過,況其餘乎?慎勿恚恨,責躬而已。”原納其言而去。或有譏林宗不絕惡人者。對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亂也。”原後忽更懷忿,結客欲報諸生。其日林宗在學,原愧負前言,因遂罷去。後事露,眾人鹹謝服焉。
- 11.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林宗雖善人倫,而不為危言核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乃黨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閎得免焉。遂閉門教授,弟子以千數。
- 12. 郭泰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13.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建寧元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為閹人所害,林宗哭之於野,慟。既而嘆曰:“‘人之雲亡,邦國殄瘁’。‘瞻烏爰止,不知於誰之屋’耳。”
- 14.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明年春,卒於家,時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餘人,皆來會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為其文,既而謂涿郡盧植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
- 15.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泰以建寧二年正月卒,自弘農函谷關以西,河內湯陰以北,二千里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塗,蓋有萬數來赴。
- 16. 餘嘉錫.世説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
- 17. 《後漢紀校注·後漢孝靈皇帝紀上·卷第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10]
- 18.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10]
- 19. 郭泰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0. 《全後漢文·卷七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10]
- 21. 《高士傳》 .皇甫謐[引用日期2015-02-08]
- 22. 《晉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10]
- 23.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六·漢紀四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11]
- 24. 《歸潛志》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4-10-24]
- 25. 《全後漢文·卷六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10]
- 26.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後歸鄉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林宗唯與李膺同舟共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 27.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