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步陶

鎖定
郭步陶(1882—1962)名成爽,字景廬。祖籍四川隆昌雲頂寨。清光緒八年(1882)生於河南祥符縣。1962年10月5日病逝於鞍山,享年80歲。 [1] 
中文名
郭步陶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四川隆昌雲頂寨
出生日期
1882年
逝世日期
1962年10月5日
畢業院校
南洋中學
出生地
河南祥符縣
代表作品
《中國新聞事業》
《編輯與評論》

目錄

郭步陶人物生平

郭步陶,名成爽,字景廬。祖籍四川隆昌雲頂寨。清光緒八年(1882)生於河南祥符縣。在滬發表文章長期署名步陶,因以為號。
其家雖為清王朝世家宦室,但卻無積蓄。14歲前,隨父旅居河南,祖父延師課讀“四書”、“五經”,常於深夜督其學。15歲隨父去開封住所,師太史潘冠曹習寫作。19歲回鄉參加隆昌小考,中秀才。後參加敍府科考和成都省試,未錄。21歲入隆昌知恥中學,接觸科學知識,方悟“八股策略”文學與時代相悖。翌年,毅然向親友告貸路費,隻身去滬,入南洋中學。父病逝後,靠典賣衣物度日,幾欲輟學。校長王葆蓀憐其遠道求學,成績優異,囑其立400元貸據存校,繼續就讀。
宣統元年(1909)郭步陶卒業,王校長介紹其到上海《通訊晚報》作助理編輯。他常發表評論時局文章,引起新聞界注意,次年,被《申報》聘為編輯。一年後到《新聞報》司主筆,側重評論時文。
郭步陶為“南社“成員,與楊千里主持《新聞報》。時上海幾大報社均由“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巢南等主持。宋教仁、于右任、柳亞子、姚羽平、蘇曼殊、周瘦鵑、王繼銀等常聚集溝通見解,討論國事。郭步陶概括“南社”政見為:人民本位、人格平等、共通原則三大論點,尋繹成章,分別在《前線日報》、《東北日報》發表軍閥混戰初平,外侮相繼發生,郭步陶寫出《三韓亡國演義》、《苦兒女彈詞》等宣傳愛國思想作品,發表痛斥帝國主義的文章。凡反帝內容的稿件,均竭力見報。“五卅”慘案後,郭沫若抨擊倭寇罪行的稿件,語言税利,上海各報畏之,郭步陶毅然刊發於《新聞報》,引起各界人士強烈反響。他與郭沫若,漆南薰、何魯等發起成立“在滬四川同鄉會”,專事撰寫愛國文章。
“九·一八”事變發生,郭步陶每天為《新聞報》撰寫一篇“伸張民意,急呼禦侮”的社論,並整理收入《不受侵略論》、《不為奴隸論》、《不為奴隸歌》等三部集子。
“淞滬之戰”後,上海淪陷,日寇強行實施“新聞檢查”,郭步陶與日寇抗爭,幾遭殺害。在同事掩護下,離滬去香港,家產被敵人搗毀、搶劫一空。到香港後,被《申報》香港版和《星島日報》聘為主筆,兼任嶺南大學新聞系教授。在香港愛國人士支持下,創辦中國新聞學院,任院長。“皖南事變”發生,郭步陶及時為文揭露蔣介石破壞抗日的罪行,聲討廣州市長吳鐵成的賣國投降行徑。
於是,遭國民黨駐港特派員搜捕,得館長報信,才免禍端。中國新聞學院亦受香港當局懷疑,派人入院刺探,誘學生告密。民國31年香港淪陷,郭步陶被香港當局限期離境,偕妻賀珍回江西永興縣投奔岳父。此時,他寫了《愛國詩選》和《流亡集》,傾注他的國恨家仇。
在江西,他深為永興縣文教界仰慕,被聘任省立女師、省立中學、縣立中學教師,為師6年。課餘,完成著述《中國修辭學講義》、《中國文法研究》。日寇投降後,當局通知他回上海恢復《新聞報》,同時任教於復旦大學、新中國學院。數年間,感憤於政治腐敗。1949年斷然辭職回隆昌寄居雲頂寨親友家中,深居簡出,一年中寫出《餘生嶺草》六卷、《國語句法和篇法》九章,郭步陶先後任教於國內數所知名大學,從事多種學術研究,著有《史記入門》、《中國文字形、音、義研究》、《毛詩維字研究》、《文法解剖》、《中國實用修辭學》、《中國新聞事業》、《時事評論作法》、《編輯與評論》等書。參加《中國大辭典》的新編校正工作,與錢玄同、黎錦熙合編《音韻辭典》,其學術成就,受到陳望道、謝雲逸和黃炎培等人的稱頌。
隆昌解放,郭步陶欣然遷居隆昌縣城。1950年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隆昌各界人民代表會一屆至四屆會議,被推選為政協隆昌縣委員會委員,後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聘為省文史館研究員。因愛人賀珍在鞍山鋼鐵公司工作,遷居鞍山。中共隆昌縣委、縣政府為之設宴餞別,派專人護送。
到鞍山後,被遼寧省人民政府聘為文史館研究員,專題研究東北近代史。收到郭沫若兩次來信,責成他進行關於史學研究方面的探討,1958年8月寫成《舊瓶新酒詩集》熱情地歌頌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
1962年10月5日病逝於鞍山,享年80歲。 [1] 
參考資料
  • 1.    李開渠;張培宗;藍庭鴻;陳鍾麟.隆昌縣誌/第三十一篇人物.隆昌縣誌編纂委員會:巴蜀書社,1995年12月:73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