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曉棠

鎖定
郭曉棠(1910— —1969年),原名郭全和,紫陵鄉西紫陵村人。先後就讀於河南省立十三中學、中、省立一師、中州大學附中和河南中山大學。1932年4月,郭曉棠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秘密發展進步青年入黨,在“新興教育社”內成立了黨支部,郭曉棠為支部委員。1939年初,中共豫西、豫南省委合併,建立中共河南省委。劉子久任書記,郭曉棠任常委、宣傳部長、統戰部長。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繼續開展整風運動的決定”。在整風審幹中,康生作“搶救失足者”的報告,硬把河南黨誣陷為“紅旗黨”。經過1944、1949年的甄別複議,1950年由中央組織部審查,中共中央批准,恢復了曉棠的黨籍。新中國成立後,曉棠被調回河南工作。1950年初,調河南大學文教學院任副院長兼政治系主任,後又任河南大學教務處長、教務長等職。1953年, 河南大學改為開封師範學院,曉棠任副院長。1956年在中共河南省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省委委員,後調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並負責主編省委理論刊物《中州評論》,和省委高幹理論進修班的輔導工作。他是一、二、三、四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常務委員。1961年調任鄭州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1966年當選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文化大革命” 中,曉棠被誣為“叛徒”、“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殘酷迫害。後經黨組織審定,1969年3 月11日正式為他平反昭雪。不料當日,冠心病突發,與世長辭,終年59歲。 [2] 
中文名
郭曉棠
別    名
郭全和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69年
畢業院校
河南中山大學
出生地
河南省沁陽縣
又    名
肖堂

目錄

郭曉棠人物生平

郭曉棠,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原名全和,又名肖堂,河南省沁陽市人。1910 年生於普通農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紫陵村義學讀書,後隨他的遠房伯父、清末秀才郭振邦上經館,勤學聰明,深得其伯父喜愛。1924 年,他到開封考入中州大學(今河南大學)附中就讀。1927 年9月,考入河南中山大學(今河南大學)文科,攻讀歷史專業。在我校8年學習期間,他思想十分活躍,多次參加反帝愛國學生運動,成為進步學生的核心人物。1931年9月,他被全校師生推選為河南大學反日救國委員會主席,次年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1933年到1936年,他先後在南陽嵩山公學、新蔡今是中學、杞縣大同中學、臨汝汝陽中學、開封中山中學、許昌女子師範學校、洛陽復旦中學、省立洛陽八中等校任教,並以教師職業為掩護,積極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他既教國語、歷史、地理,也教過世界語、拉丁化新文字。抗日戰爭時期,他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統戰部長、代理省委書記等領導職務。1941 年6月,中共中央組織部調他到延安工作; 1942年3 月,根據陳雲的提議,中共中央政治局下設“白區與統戰工作小組委員會”,郭曉棠為該委員會三名委員之一。 1943年3月,他在中共中央黨校(校址延安)學習,遭到康生的誣陷而被停止組織生活。解放戰爭時期,他被分派到華北聯合大學(今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教學之餘悉心研究學術,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方面做出顯著的成績。從1947年起,他相繼寫出《近代中國社會簡論》(北平讀者書店出版)、《社會主義社會史論》(天津知識書店出版)和《資本主義社會史論》等3部專著,受到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廣泛讚譽,被稱為紅色理論家。
新中國成立後,郭曉棠調回河南省工作。1950 年秋,他被調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政治系主任; 1953 年8月,任河南師範學院教務長,接着擔任中共河南師範學院黨組書記兼副院長;1957年2月,調任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併兼任省委機關理論刊物《中州評論》副主編; 1961 年,任鄭州大學副校長;1964年,任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在“文化大革命”運動前,他還曾當選為河南省第一、二、三、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河南省政協常務委員。從1950年起,在學術活動方面他連續發表論文100餘篇、專著4部。論文散見在《河南大學學報》、《河南日報》、《河南師範學院學報》、《中州評論》《鄭州大學學報》上。4部專著為: 《歷史主義還是反歷史主義》;《中國革命的歷史道路》;《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共產黨宣言》》;《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幾個問題》。他在擔任河南大學領導職務期間,把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學、科研經驗傳入母校,促進了我校教育質量的提高。當河南大學轉變為高等師範院校後,一些師生員工難以適應這種變動,他作為院黨組書記在困難面前毫不畏縮,而是鬥志昂揚,和學校其他領導同志齊心協力,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他深入教學第一線,組織和帶領師生員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理論,學習部頒高等師範院校的方針任務和教學計劃,使學校很快確立了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師資的辦學方向。他特別重視培養中青年教師,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素質。他教導中青年教師在學術領域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研究方向,提倡要認真讀書和自得之學的學習方法。他把培養青年助教作為教研室的一項基本任務提出來,使青年教師很快成為教學中的骨幹力量。1953年9月,他親自主持制定中青年教師進修計劃,派出30名中青年教師到中國人民大學進修,校內則讓老教師對青年助教傳、幫、帶,各教研室每星期都固定一次教學研討時間,集體討論教材教法,互相取長補短等。到1954 年,全校助教110人中,有38人開課,佔35%。他為我校中青年教師的成長嘔心瀝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郭曉棠是河南大學的一位傑出校友,對母校懷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無論是在舊中國他從母校畢業後,還是在新中國他調離母校後,他都以一顆赤誠的心始終關心母校的發展。1940年11月,時任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長兼統戰部長,到嵩縣潭頭河南大學流亡地開展統戰工作,分別拜訪文學院院長嵇文甫、化學系主任李俊甫和經濟系主任王毅齋等教授,傾聽老師的意見,研究河南大學工作方針及對敵鬥爭策略,使河南大學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更加牢固,有力促進了母校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開展。1960年7月,母校舉行第一次教學第五次科學討論會,郭曉棠應邀回到開封與會,在母校大禮堂向全校師生員工作了題為《談學術與政治》的長篇報告。他以自己淵博的學識,談了學術與政治的辯證統一關係,熱情宣傳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使這次教學科研學術會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郭曉棠是河南高級知識分子的一名優秀代表,他坦蕩無私,剛直不阿,堅持真理,直言不諱,卻多次遭到黨內極左路線的迫害。1943年,在康生所謂“搶救失足者”運動中,康生逼他“坦白交待”,竟動手狠狠打了他一耳光,並無端停止他的組織生活達7年之久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一開始,他就被打成“三反分子”(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修正主義分子”,《河南日報》1966年6月公開點名批判他,對他進行無休止的“鬥爭”。但他始終堅信黨,始終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毫不動搖,表現了一名革命知識分子崇高的思想境界。1969年3月,郭曉棠含冤逝世,年僅59歲。1978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為他平反昭雪。 [1] 
參考資料
  • 1.    張放濤主編. 羣星燦爛 河南大學名人傳 1[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2.08:102-104.
  • 2.    沁陽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沁陽文史資料 第9輯[M]. 1997.10: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