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昕

(唐代安西大都護)

鎖定
郭昕(?—約808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州)人。唐朝將領,壽州刺史郭敬之之孫,汾陽王郭子儀之侄。 [2] 
出身華陰郭氏安史之亂後,郭昕奉命巡撫河西、安西等地,抵禦吐蕃進攻,擔任安西四鎮節度使留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遣使入朝,受封檢校右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封武威郡王。唐興元元年(784年),授檢校尚書左僕射、安西四鎮節度使 [1-2] 
郭昕下落不明。有觀點認為他在唐元和三年(808年)吐蕃攻陷龜茲後以身殉國。 [1]  [4]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華州鄭縣(今陝西華州)
逝世日期
808年
主要成就
鎮守安西
本    名
郭昕
官    職
御史大夫、安西大都護、檢校左僕射
爵    位
武威郡王
家    世
太原郭氏分支華陰郭氏家族

郭昕人物生平

郭昕,華州鄭縣(今陝西華州)人,出身華陰郭氏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軍鎮多被吐蕃攻陷。永泰二年(766年),朔方節度大使、中書令郭子儀奏請朝廷遣使巡撫河西、安西等地,並請置瓜、沙、甘、涼、肅諸州長史,雲麾將軍左武衞大將軍郭昕奉命前往巡撫河西、安西等地, [1]  後來擔任安西四鎮留後。與此同時,曹令忠正在堅守北庭。安西、北庭二都護府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昕與伊西庭節度使曹令忠一起派使者借道回鶻趕赴朝廷上奏情況。唐德宗對他們進行了嘉獎,任命曹令忠為北庭大都護兼伊西庭節度使,賜姓名李元忠;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並且詔令四鎮將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 [2]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五月,朝廷分別加封郭昕、李元忠為尚書左、右僕射,郭昕由四鎮節度觀察使升任四鎮節度使。此時,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仍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
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楊襲古繼任伊西、北庭節度使。吐蕃急攻沙陀回鶻部落,加之唐朝在事實上已經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北庭、安西變得孤立無援。 [3] 
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中國高僧悟空回國,經疏勒鎮,見到鎮守使魯陽;到于闐鎮,見到鎮守使鄭據;到龜茲,見到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到焉耆鎮,會見鎮守使楊日佑,説明這時安西四鎮仍為唐軍鎮守。
安西最後陷落的時間,史料並無確切記載。安西四鎮中的于闐陷落於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有學者推論,安西最後的陷落時間是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郭昕的下落亦無任何記載。 [4] 

郭昕親屬成員

郭昕出身太原郭氏分支華陰郭氏家族,是西漢左馮翊郭孟儒的後裔。北魏中山郡太守郭智生二子:郭徽郭進郭徽後裔居華州華陰,郭進郭履球後裔居華州鄭縣,華陰、鄭縣入唐俱屬華州華陰郡 [5] 
  • 祖父:郭敬之,壽州刺史、祁國貞懿公;
  • 祖母:向氏,懷州河內人,出身河內向氏。封平原郡君,歿贈魏國夫人; [8] 
  • 伯父:郭子儀,太尉兼中書令、汾陽王、尚父,贈太師。
  • 父親:郭子云,遊擊將軍、左武衞將軍、上柱國。 [5] 

郭昕軼事典故

大唐建中錢的魂與魄---郭昕
大唐建中錢,唐朝守將郭昕鑄於龜茲(今新疆庫車阿克蘇一帶)。
公元781年,即唐建中二年 [3]  ,郭昕才知道唐德宗李適已經登基並改年號建中,同時郭昕和其手下將士因頑強抵抗吐蕃有功,都受到了德宗的嘉獎,郭昕也被封為武威郡王。
另,郭昕是名將郭子儀的親侄兒,德宗的封賞除了對郭昕功勞的肯定外,也是郭氏家族的莫大榮耀。 [3]  可以想像,此時的郭昕對德宗的感激之情和誓死捍衞大唐帝國的決心,那是一定要爆表的。
歷史背景淺析:
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夏四月,吐蕃軍隊攻陷河西,深入西域各地,先後攻陷龜茲、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不久,安西四鎮均被吐蕃攻陷。 [6]  這一時期,守衞西域的唐朝軍隊在安西、北庭都護郭昕及四鎮留後揚襲古的率領下,在與唐王朝中央政府失去聯繫和斷絕外援的情況下,臨危受命,孤懸塞外,為保衞安西與吐蕃軍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從此後西域與內地“隔絕不通”,“聲問絕着十餘載”。
作品 作品
安西各地在這種王命阻絕,孤懸塞外的危機時期,一方面要維護安西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籌措軍費與吐蕃軍隊進行戰鬥,維護唐安西政府對西域的統轄,那麼,鑄造貨幣就成為這一時期安西軍民自救的唯·一方法。因此,在阿克蘇地區境內出土的唐代“大曆元寶”、“建中通寶”及“中”、“元”字錢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由龜茲當地鑄造。
唐大曆末年,由於日益嚴峻的形勢,吐蕃回鶻對絲路北道的激烈爭奪,使安西與唐王朝聯繫的最後途徑被阻斷,安西的唐朝軍民泣血相守,為保衞安西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7] 
在克孜爾石窟第223窟中曾發現唐代”貞元十年”(公元794年)的漢文題記,這是已知的唐王朝安西守軍的最後紀錄,至少在這一年安西地區尚在唐朝軍民的守衞之下,而不是以前人們常説的,在公元790年安西等地就陷落於吐蕃。
自公元794年,安西之後關於安西便不見於史書的記載,龜茲等安西四鎮均落於吐蕃之手。在新和縣的通古斯巴西古城曾出土一紙借糧契,尚書有“大曆十五年”日期。另,出土的《楊三娘借錢契約》尤為完整珍貴,所落款為“唐.大曆十六年”日期。
“大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號,大曆年號只行用了十四年。
“大曆十五年”應是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則是唐德宗李適(kuò)的年號。
“大曆十六年”則是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昕輾轉派遣使者借道回鶻,到朝廷間道奏事。唐帝國的統治者才驚奇地發現,“原來,鬧了半天,河西、安西等地,及瓜、沙、甘、涼、肅諸州還在啊。”。因此,嘉獎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並且詔令四鎮將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封郭昕為武威郡王。
雖然“建中”年號(公元780年---783年)只有四年,但“建中通寶”錢應該是始鑄於“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的,在中國歷史上只開鑄了短短的不到三年時間。
結合上元元年之後,安西軍民在郭昕的率領下,所面臨的危困局勢和自鑄貨幣來看,在阿克蘇地區境內的唐代遺址中出土和發現的由安西守軍自鑄的唐代“大曆元寶”和“建中通寶”及“元”字錢和“中”字錢,正是安西軍民萬里懸孤,軍疲民乏,泣血死守,不失對祖國的一片耿耿忠心的歷史見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