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廷萬

鎖定
郭廷萬(1913年-1989年10月15日),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江山鄉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團補充師排長、連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連長,東進支隊第四大隊營長,教導第五旅十五團副團長,濱海軍區獨立二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濱海警備旅副旅長,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九師師長,豫皖蘇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福建省軍區龍溪軍分區司令員,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兼福州市衞戍區司令員。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89年10月15日,郭廷萬在福州逝世,享年76歲。 [1-2] 
中文名
郭廷萬
別    名
郭德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福建龍巖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89年10月15日

目錄

郭廷萬人物生平

郭廷萬,又名郭德全,福建省龍巖縣(今新羅區)江山銅缽人,民國2年(1913年)11月生。民國18年6月參加紅軍,在閩西縱隊列寧隊任戰士、班長。民國2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民國21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民國22年1月,任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第一補充師排長,5月任連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戰爭和兩萬五千里長徵。郭廷萬在戰鬥中英勇無畏,不怕流血犧牲。在廣東大埔戰鬥中,他右胸負傷,用兩塊銀元往傷口上一堵,繃帶一紮,仍然堅持率領部隊行軍打仗。在貴州赤水戰役中,左小腿負傷,在一無坐騎,二無擔架的情況下,拄着樹棍,咬着牙堅持不掉隊。在他身上充分表現出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 [3] 
民國24年1月中央紅軍打下遵義後,中央軍委第二縱隊(紅章)第十五大隊開展具有重要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的蘇區紙幣發行和回收兑換工作。在中央紅軍第一軍團第一補充師任連長的郭廷萬,領到幾元“紅軍票”,除購買一些必要的日用品外,剩下兩張“紅軍票”捨不得花,用一張交了黨費,還有一張用油紙包了又包放在懷裏,帶着它走過了萬水千山,歷經了南征北戰,一直到1987年把它鄭重地獻給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這張珍貴的“紅軍票”是紅軍成功地在遵義發行紙幣的歷史見證。到達陝北後,參加了吳起鎮、直羅鎮等戰役戰鬥。民國25年至民國26年4月,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和紅一軍團隨營學校學習。 [3] 
抗日戰爭時期,郭廷萬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副連長、連長。民舊28年,任東進支隊四大隊營長、一大隊副團長。民國31年8月,任一一五師教導五旅十五團副團長。民國34年8月,任山東濱海軍區獨立二團團長。 [3] 
郭廷萬 郭廷萬
解放戰爭時期,郭延萬於民國34年12月起,歷任隴海段警備部隊司令員,山東軍區濱海警備旅副旅長。民國35年,指揮卞莊阻擊戰,首創野戰軍步兵打坦克的光輝戰例,初步獲得了對敵機械化部隊的作戰經驗,為魯南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民國36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九師師長。民國37年1月,任豫皖蘇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8月,任華東野戰軍後備兵團一師師長。參加了魯南、泰安、沙土集、孟良崮等戰役戰鬥。民國38年6月,任上海軍管會北四川路區接管專員。 [3] 
1949年10月,任福建省軍區第二(南平)軍分區司令員。1950年2月,任解放軍第二十八軍八十二師師長。同年10月,進華東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任福建省軍區龍溪軍分區司令員。1961年11月,任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兼福州市衞戍區司令員。 [3] 
1955年,郭廷萬被授予大校軍銜,井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1年晉升為少將。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曾當選福建省第一、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福建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1989年10月15日,郭廷萬在福州逝世。 [3] 
參考資料